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OOS Asian Workshop on Southern Ocean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Jiping Sebastiaan Swart +4 位作者 Parli V.Bhaskar Louise Newman Michael Meredith Oscar Schofield HE Jianfe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4年第2期121-125,共5页
1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workshop The Southern Ocean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the Earth System, influencing climate, sea level,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on a variety of ... 1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workshop The Southern Ocean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the Earth System, influencing climate, sea level,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on a variety of scalesIll. Observations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suggest that dramatic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which are of global concern, yet because of its remote location, seasonal sea ice, and harsh environment, the Southern Ocean remains one of the least sampled zones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ocean observing system physical oceanography biological sciences carbon chemistry
下载PDF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New South Wales Node of Australia's Integrated Marine Observing System: [NSW-IMOS]
2
作者 Fan Zhang X. H. Wang E. Barber 《Sociology Study》 2011年第6期395-406,共12页
The Integrated Marine Observing System [IMOS] is an Australian national program for observing the oceans around Australia. As one of its important nodes, the New South Wales Integrated Marine Observing System (NSW-IM... The Integrated Marine Observing System [IMOS] is an Australian national program for observing the oceans around Australia. As one of its important nodes, the New South Wales Integrated Marine Observing System (NSW-IMOS] aims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descriptions of the East Australian Current [EAC].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s from NSW-IMOS. Six related sectors which can potentially be among its main beneficiaries are considered: beach recreation, commercial fishing, recreational fishing, recreational boating, natural hazard predictions, and oil spill mitigation. The 1% constant percentage increase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se six beneficiaries. By using this method,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total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 for these sectors is estimated to be $ 6.07 million per year. We consider that this is indicative but not conclusive in demonstrating some of the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s that can be provided from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NSW-IMOS facilities. We conclude with further evaluative approaches that could be used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estimates of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observing systems economic evaluation IMOS (Integrated Marine observing system AUSTRALIA New South Wales [NSW]
下载PDF
Ocean current observation and spectrum analysis in central Chukchi Sea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8 被引量:2
3
作者 CHEN Hongxia WANG Huiwu +2 位作者 SHU Qi WANG Daolong LIU 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0-18,共9页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8, the third CHINARE Arctic Expedition was carried out on board of Xuelong Icebreaker in the central Chukchi Sea. A submersible mooring system was deployed and recovered at Station CN-01 (71.4...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8, the third CHINARE Arctic Expedition was carried out on board of Xuelong Icebreaker in the central Chukchi Sea. A submersible mooring system was deployed and recovered at Station CN-01 (71.40.024'N, 167.58.910'W) with 33 days of the current profile records, and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were collected. This mooring station locates in the blank of similar observation area and 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our Chinese to finish this kind of long-term mooring work in this area. This mooring system finished integrated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s with long-term continuous record of the whole profile velocity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velocity and flow direction, we get the following main results. (1)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mean surface current velocity is 70.2 cm/s eastward, and velocity reaches its maximum in average at 3 m level with magnitude 90.0 cm/s, direction 206.. (2) In 9-30 m layers, the semidiurnal period variation is the most obvious, the flow direction is quite stable, and the flow is synchronous and consistent vertically. (3) Besides the semidiurnal period variation, the main variation in the upper layer is in 11-d period, with variations in period 5.5, 5.5, and 3.7 d, which reflect the influences of sea surface wind change and maintenance. (4) Near the bottom the temperature change is correlated and synchronized with the con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ocean Chukchi Sea submersible mooring system long-term observations spectrumanalysis
下载PDF
Results About Ocean Satellite Observation
4
作者 Jiang Xingwei Lin Mingse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4-485,共12页
Ocean observing satellit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a's three-dimensional marine observation system.They have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marine pollution monitoring,marine environment ... Ocean observing satellit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a's three-dimensional marine observation system.They have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marine pollution monitoring,marine environment and marine disaster monitor and forecasting,marine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In this paper,the author will give a brief review of China's operational and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satellites ocean observation during 2008 to 2010.These activities in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Y-1B for red tide and green tide detecting and monitoring,sea ice monitoring,fishery resources assessment at coastal zone and ocean,marine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cycle research,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ocean dynamic environment parame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before launch of HY-2.The achievements we have made in the ocea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during the past 3 years indicate that,the development of the ocean satellite ser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cean satellite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hree-dimensional marine observation system and earth-observation system from space,accordingly we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cquiring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 to sustain the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sea defense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系统 卫星观测 海洋环境参数 海洋观测卫星 海洋初级生产力 灾害监测 海洋资源调查 卫星应用
下载PDF
The SOOS Asian Workshop: Exploring possibilities for collaboration
5
作者 Sebastiaan Swart Jiping Liu +4 位作者 Parli Bhaskar Louise Newman Kim Finney Michael Meredith Oscar Schofield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4年第2期126-132,共7页
The first Southern Ocean Observing System (SOOS) Asian Workshop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Shanghai, China in May 2013, attracting over 40 participants from six Asian nations and widening exposure to the objectives an... The first Southern Ocean Observing System (SOOS) Asian Workshop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Shanghai, China in May 2013, attracting over 40 participants from six Asian nations and widening exposure to the objectives and plans of SOOS. The workshop was organized to clarify Asian research activities currently taking place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o discuss, amongst other items, the potential for collaborative efforts with and between Asian countries in $OOS-related activities. The workshop wa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initiate discussion, understanding and collaborative avenues in the Asian domain of SOOS beyond current established eflbrts. Here we present some of the major outcomes of the workshop covering the principle themes of SOOS and attempt to provide a way forward to achieve a more integrated research community, enhance data collection and quality, and guide scientific strategy in the Souther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ocean observing system ASIA COLLABORATION
下载PDF
海洋观测数据规范化整理系统的设计
6
作者 熊金莲 芮龙 《信息技术》 202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随着各类海洋观测数据急剧增长,部分数据采集样式不一致、层级目录重叠、目录代码待修正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数据传输及入库。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开发了一套海洋观测数据规范化整理系统。该系统支持整理配置信息的灵活增删修改,实现... 随着各类海洋观测数据急剧增长,部分数据采集样式不一致、层级目录重叠、目录代码待修正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数据传输及入库。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开发了一套海洋观测数据规范化整理系统。该系统支持整理配置信息的灵活增删修改,实现了海洋观测数据的数据生成信息解析、数据目录及文件过滤、数据规范化整理等主要功能。该系统已部署在我国海洋系统内部节点,业务化运行结果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数据 数据传输 数据规范化整理 系统设计 可扩展性
下载PDF
我国海洋观测仪器设备体系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伟 厉运周 +2 位作者 高艳波 薛彩霞 王军成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8-100,共13页
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是国家海洋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确保业务化海洋观测网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在海洋观测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世界先进海洋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海洋发展需求为牵引,... 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是国家海洋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确保业务化海洋观测网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在海洋观测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世界先进海洋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海洋发展需求为牵引,建立了天空基、岸基、海基、海底基的多层级海洋观测仪器设备体系框架;梳理了我国各类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发展在体系建设、传感器建设、测试验证平台、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装备国产化研发力度、建立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现场比测及加强高技术成果应用建议,为我国业务化海洋观测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 仪器设备 体系建设 观测网 建设策略
下载PDF
基于准实时传输潜标的国产温盐深仪对比分析
8
作者 任强 倪煜淮 +1 位作者 李延刚 于非 《海洋技术学报》 2023年第6期29-34,共6页
高精度的温盐深测量仪(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CTD)是实现海洋动力环境背景要素长期连续观测的最重要的海洋观测设备之一。尽管国产CTD的研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但是基于深海潜标平台的多深度的CTD比测工作仍然较少。... 高精度的温盐深测量仪(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CTD)是实现海洋动力环境背景要素长期连续观测的最重要的海洋观测设备之一。尽管国产CTD的研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但是基于深海潜标平台的多深度的CTD比测工作仍然较少。本文基于“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研发的准实时传输潜标平台所搭载的三组国产CTD与进口的CTD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分析。在潜标系统较为稳定的时刻,两者的平均温度差最小为0.001℃,平均盐度差最小为0.001 psu。比测结果表明:国产CTD在复杂的深海海洋环境下所测得的温盐深数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国产高精度CTD的研制与应用对提高我国海洋现场连续和长期的观测能力,促进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 温盐深测量仪 潜标平台 数据比测 数据误差
下载PDF
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分析及展望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军成 孙继昌 +9 位作者 刘岩 刘世萱 张颖颖 陈世哲 漆随平 王波 厉运周 曹煊 高杨 郑良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2,共11页
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是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虽然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技术水平与业务化应用近年来进步显著,但相比海洋发达国家仍在“卡脖子”技术、关键设备研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全球海洋立体观测... 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是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虽然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技术水平与业务化应用近年来进步显著,但相比海洋发达国家仍在“卡脖子”技术、关键设备研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国家近海业务化观测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探测技术与核心装备3个层面着手,辨识并剖析了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的发展需求,梳理了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现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阐述了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在政策及机制体制、原始创新与基础科研、共性关键技术、技术标准及测试、国产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展望了相关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海洋监测仪器创新体系、壮大海洋监测仪器产业、建设海洋公共试验基础设施等建议,可为我国业务化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监测 仪器装备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 近海业务化观测
下载PDF
一种具备数据驱动能力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10
作者 尚红 周焕银 +2 位作者 郎诚 朱心科 刘隽 《机电工程技术》 2023年第4期41-45,127,共6页
针对目前大部分自主水下航行器(AUV)采用预编程的工作模式不适用于动态海洋环境观测的问题,开展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系统研究。为了实现对动态海洋环境的自适应观测,提出了一种具备数据驱动能力的AUV控制系统设计。该控制系统在总体设... 针对目前大部分自主水下航行器(AUV)采用预编程的工作模式不适用于动态海洋环境观测的问题,开展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系统研究。为了实现对动态海洋环境的自适应观测,提出了一种具备数据驱动能力的AUV控制系统设计。该控制系统在总体设计上采用双控制板的分布式架构并使用星形网络拓补结构方便内部通信以及后续设备拓展;硬件设计上使用模块化思想管理传感器并使用多种通信设备的融合工作保证通信的快速性与稳定性;软件上使用多线程并行设计并在上位机添加手柄遥控功能;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控制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超调量为3%;滞后时间为2 s,满足海洋现象观测需要。该控制系统具备搭载数据驱动算法的能力,为基于数据驱动的动态海洋观测模式提供了硬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控制系统设计 自主水下航行器 自适应海洋观测
下载PDF
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海台站建设实践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健 陈荣裕 +7 位作者 王盛安 毛华斌 何云开 隋丹丹 谢强 施平 杨跃忠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爱尔兰海区域、美国卡罗来纳州海区和加拿大维多利亚海底实验观测网的多元化观测系统(VENUS)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他们把多元化、立体化的实时测量数据与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海洋环境的可预报性。同时,美国、英德法等国和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海底观测系统,使海洋观测更加完备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工程中的第一个深海台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2008年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该台站实现了长时效的多参数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西沙观测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生物捕获器、西沙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和海洋光学监测子系统等。由于海洋环境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海洋观测一直是高风险的工作。最后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观测系统,中国海洋观测事业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思路和技术,自身取得更大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系统 海洋科学与技术 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
下载PDF
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小锋 池天河 +3 位作者 张新 郑志刚 缪云海 林法玲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4-491,共8页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是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其目的在于集成整合由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获取的海洋环境信息以及各种海洋专题应用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信息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福建海洋环...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是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其目的在于集成整合由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获取的海洋环境信息以及各种海洋专题应用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信息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设计,然后讨论了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接着介绍了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与功能,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认为系统的建设为决策者整体把握福建海洋环境监测信息提供了一体化、便捷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立体监测 信息服务 系统 设计 福建
下载PDF
极区海洋锚碇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布放 被引量:7
13
作者 矫玉田 赵进平 +2 位作者 史久新 吴伟 张洪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05-313,共9页
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年7月—9月)期间,在白令海峡和北冰洋楚科奇海布放了一套潜标和两套明标,在该次考察结束前成功回收了潜标和1套明标,获得了最长为45天的连续观测资料。通过介绍这次布放过程,对极区锚碇系统的相关技术问题进... 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年7月—9月)期间,在白令海峡和北冰洋楚科奇海布放了一套潜标和两套明标,在该次考察结束前成功回收了潜标和1套明标,获得了最长为45天的连续观测资料。通过介绍这次布放过程,对极区锚碇系统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观测站位和层次的选择,锚碇系统的设计、布放步骤等,为有海冰存在的低温海域布放锚碇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锚碇系统 海流观测 楚科奇海 北冰洋
下载PDF
基于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海表气象观测站点布局方案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丽丽 李英华 +4 位作者 王雪莲 王炜 吴彬贵 邱晓滨 陈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1-722,共12页
为了科学设计黄渤海海洋气象边界层观测站网并研究观测网布局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式误差、海洋气象要素特征区域资料统计分析和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方法,根据边界层雾、层云降水、小风与中等风速天气条件设计布局方... 为了科学设计黄渤海海洋气象边界层观测站网并研究观测网布局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式误差、海洋气象要素特征区域资料统计分析和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方法,根据边界层雾、层云降水、小风与中等风速天气条件设计布局方案,并分析站点观测要素对数值预报模式的要素预报的影响。模拟试验数据使用了每6 h NCEP再分析资料FNL(NCEP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NCEP每天平均的高分辨率海温资料RTG_SST(Real-Time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和石油平台、浮标站等每小时实况观测资料,评估了黄渤海海洋气象站网布局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评估结果表明,湿度和风的要素预报受实况风向风速条件影响,偏东和偏北风个例湿度要素预报较好。然而,在偏南中等风速个例中,风场预报要素更接近实况。温度场的分析综合结果显示,在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较大的天气过程中,特征区域布站能明显提高温度要素的预报准确率。最后,综合分析多项模拟试验的结果,给出了改进数值预报准确率的海洋布站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数值模拟 海洋气象 布局 天气预报
下载PDF
苏拉威西俯冲带结构与俯冲起始机制的三维地震观测 被引量:8
15
作者 吕川川 郝天珧 +3 位作者 Rawlinson Nicholas 赵亮 徐亚 刘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137,共7页
苏拉威西海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位于北婆罗洲及苏禄岛弧下的苏拉威西海板块停止俯冲后,其俯冲板块的另一侧开始向苏拉威西岛俯冲,形成了诸如俯冲转换边缘、对向俯冲系统等独特的地质现象。针对这种同一板块一侧俯冲停止后在板块另一侧... 苏拉威西海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位于北婆罗洲及苏禄岛弧下的苏拉威西海板块停止俯冲后,其俯冲板块的另一侧开始向苏拉威西岛俯冲,形成了诸如俯冲转换边缘、对向俯冲系统等独特的地质现象。针对这种同一板块一侧俯冲停止后在板块另一侧发育新俯冲的过程,科学界提出了众多的板块初始俯冲机制模式,如前陆盆地碰撞后发育新俯冲、大陆/岛弧边缘重力失稳后解耦后俯冲、岩石圈浅部小范围的地幔对流活动导致俯冲等14种初始模式。由于难以获得处于俯冲初始阶段俯冲带的深部岩石圈的地震观测资料,造成这些板块活动模式仍止步于推测。苏拉威西海区的天然地震观测资料不仅是研究苏拉威西海俯冲系统岩石圈深部构造及演化的基础,而且也是认识俯冲过程初始机制的关键一环。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所属重点项目“苏拉威西海与古南海对向俯冲系统的三维地震观测与板块活动机制”在苏拉威西海区针对北苏拉威西海俯冲板片结构所开展的三维地震观测研究。该项研究实验以揭示俯冲系统深部结构与板块活动机制为目标,通过多边国际合作,于2019年8月15—25日在苏拉威西海区成功投放了27台国产宽频带海底地震仪(BBOBS),拟采集10个月的天然地震数据。同时计划利用印尼合作方的陆区地震台站数据,与OBS数据一同开展研究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的地震学研究与数值模拟,认识俯冲下插板片的变形形态与特征、上覆地壳增厚程度及与俯冲系统持续作用过程之间的关系,讨论该地区独特俯冲系统的初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向俯冲系统 俯冲起始机制 海底地震仪 三维地震观测 苏拉威西海
下载PDF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与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许建平 朱伯康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7,T001,T002,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最近国际上继“热带海洋大气观测网 (TAO)”后 ,正在建立的又一个更大规模的全球海洋观测网 ,即“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 (ARGO)”的建设及进展情况。并浅析了该网对我国大气、海洋科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
关键词 进展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 中国 海洋监测 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
下载PDF
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资料浮标监控与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文庆 付晓 +1 位作者 王文彦 裴亮 《山东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21-26,共6页
为有效地实现大规模、多类型海洋资料浮标的运行监控与管理,依托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和短信通信功能,分别实现浮标位置定位和数据传送,将北斗定位与GPS定位相结合以弥补位置数据丢失、错误等问题。通过数据分包技术克服北斗通讯... 为有效地实现大规模、多类型海洋资料浮标的运行监控与管理,依托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和短信通信功能,分别实现浮标位置定位和数据传送,将北斗定位与GPS定位相结合以弥补位置数据丢失、错误等问题。通过数据分包技术克服北斗通讯数据长度的限制,并设计了数据包缓冲接收和数据包动态拼接的方法,有效地实现大规模的浮标数据接收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式定位精度高、通讯稳定性好、数据接收率高,能有效满足海洋资料浮标用户对于浮标的管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 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海洋资料浮标 浮标监控管理
下载PDF
极区海洋锚碇测流系统的设计和布放 被引量:5
18
作者 矫玉田 赵进平 +2 位作者 史久新 吴伟 张洪新 《海洋技术》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白令海峡和北冰洋楚科奇海布放了一套潜标和两套明标,这是我国首次在极区布放锚碇观测系统。潜标和明标在本次考察结束前被成功回收,获得了最长为45 d的连续观测资料。文中通过介绍这次布放过程,对极区锚...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白令海峡和北冰洋楚科奇海布放了一套潜标和两套明标,这是我国首次在极区布放锚碇观测系统。潜标和明标在本次考察结束前被成功回收,获得了最长为45 d的连续观测资料。文中通过介绍这次布放过程,对极区锚碇系统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观测站位和层次的选择,锚碇系统的设计,布放步骤等,为在海冰存在的低温海域布放锚碇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锚碇系统 海流观测 楚科奇海 北冰洋
下载PDF
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被引量:7
19
作者 麻常雷 高艳波 《海洋技术》 2006年第3期41-44,50,共5页
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O S)是一个新概念,它从更高层次上规划全球的地球观测,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这一系统的建设,其关键是综合、协调、持续的地球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 S)是GEO S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子系统... 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O S)是一个新概念,它从更高层次上规划全球的地球观测,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这一系统的建设,其关键是综合、协调、持续的地球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 S)是GEO S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子系统。文中阐述了GEO SS的基本概念及与GOO S的关系,综述了海洋环境基本要素观测技术特别是遥感观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它也是GEOO S的基本观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海洋基本环境要素 遥感观测技术
下载PDF
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及其传感器(1988—2025) 被引量:4
20
作者 贺明霞 贺双颜 +3 位作者 王云飞 杨倩 唐军武 胡传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1-103,共13页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京小卫星(DMC/BJ-1)、神舟飞船系列(SZ-n)和天宫空间站系列(TG-n)等8个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这些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都提供对海洋的观测,从而构成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按装载的传感器分类,进而给出中国的海色、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观测系统。对中国海洋观测卫星与国际海洋观测卫星装载的传感器性能作了比较和讨论,指出差距。列出目前在轨运行的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系统38个传感器及其类似的国外卫星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 卫星传感器 海色 海表温度 海面高度 海面风场 合成孔径雷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