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运动研究
被引量:
16
1
作者
杨成芳
高留喜
王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3-1223,共11页
2008年12月4~6日发生在渤海中东部及山东半岛地区的暴雪过程是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4.4,以三维轨迹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暴雪的三维运动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块的三维轨迹...
2008年12月4~6日发生在渤海中东部及山东半岛地区的暴雪过程是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4.4,以三维轨迹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暴雪的三维运动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块的三维轨迹分析揭示出各层冷空气进入渤海前后产生不同的运动路径,低层冷空气气块流经渤海时产生了上升运动,而中高层的气块基本不受影响,仍然维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表明暖海面对对流层低层冷空气的作用。(2)天气尺度系统产生的动力强迫与海效应两种作用相结合,是造成异常强降雪的重要原因。经向度大的高空槽发展、加深时,一方面槽前正涡度平流增强使得低空产生质量补偿辐合上升,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另一方面它引导冷空气向下向南爆发,造成海面上空温湿场垂直差异更大,形成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海效应降雪增强,最强降雪就出现在高空槽影响期间。因此,高空槽是否过境可作为强降雪时段的预报着眼点。(3)对流层低层西北气流受到长白山南部及辽东半岛千山山脉的影响,转为东北风自渤海北部向南吹,在渤海与环境风场的西北风构成切变线,产生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强降雪。在地面气压场上,相应的切变线表现为渤海至渤海海峡的等压线存在气旋性弯曲。该切变线是渤海海效应降雪的重要影响系统,其方向和位置决定了强降雪的落区及强度。(4)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风向切变大小影响海效应降雪带的分布,垂直风向切变很小时使得低层热量和水汽汇合到狭窄的区域,有利于形成局地强降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效应暴雪
三维运动
高空槽
切变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与暴雪天气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
18
2
作者
何群英
孙一昕
于莉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4期66-71,共6页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却不尽相同。影响系统分别为高空横槽(高空槽)、85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地面气旋),水汽源自700 hPa西南气流和边界层东风的水汽输送。由于两次过程均与边界层东风相伴,特别对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对降雪天气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表明偏东风不仅为本地输送一定量级的水汽,同时这种具有冷湿特征的东风还会与内陆具有暖湿结构的偏南风形成地面辐合线,加强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雨雪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因此可以认为边界层东风对暴雪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边界层
回流天气
东风
渤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渤海海效应暴雪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8
3
作者
杨成芳
周雪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0-17,共8页
采用RAMS4.4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1次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雪初期,云中水物质包含云水、雨水、霰、冰晶和雪晶,及地水物质为雨水和霰。随着温度的降低,中后期仅存冰晶和雪晶,产生降雪。...
采用RAMS4.4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1次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雪初期,云中水物质包含云水、雨水、霰、冰晶和雪晶,及地水物质为雨水和霰。随着温度的降低,中后期仅存冰晶和雪晶,产生降雪。由于整个过程以降雪为主,降雨时间短暂,通常忽略降雨,称为降雪过程。(2)本次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播撒-反馈"机制,二是合适的冰相过程。这两种过程均有利于降雪增幅。(3)西风槽前产生的环境云和冷空气流经渤海暖海面时形成的海效应云之间在合并时发生"播撒-反馈"作用,前者是中云,后者是低云,前者从上层播撒冰晶和雪晶到下层,使得降雪增强。(4)微物理过程另一个有利因素是环境温度,本次强冷空气使得降水云中的温度在-10~-15℃之间,有利于树枝状冰晶的增长,从而产生强降雪。强降雪发生在强上升运动、高相对湿度和适宜的温度的叠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效应暴雪
微物理
播撒-反馈
冰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
4
4
作者
朱营礼
吴增茂
+1 位作者
林曲凤
周淑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8,共8页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辐合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上空生成的西北东南向的中尺度辐合带造成了以烟台-牟平-文登为中心的西北东南向的降雪带。太行山脉的阻挡作用使绕太行山的西北气流在太行山背风侧形成辐合,同时在低层大气存在1个暖脊,所以在渤海形成了1个西北东南向的辐合带。在西北风的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渤海辐合带向东北移动,当渤海西北岸出现北风后,渤海辐合带西北部在北风的水平平流作用下向南移动,而渤海辐合带东南部在西北风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继续向东北移动并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岸锋辐合带合并增强,渤海辐合带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移动方向的不同造成了辐合带的波动。渤海辐合带增强后登陆山东半岛,造成山东半岛西北东南向降雪带。对这次冷流暴雪个例的分析发现,太行山脉通过形成背风低压中尺度系统直接影响渤海上的中尺度辐合带的发展,而渤海辐合带与山东半岛北岸附近海岸锋的耦合使辐合加强,增强了降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冷流暴雪
渤海辐合带
太行山背风低压
海岸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渤海海效应暴雪云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
6
5
作者
郑怡
高山红
吴增茂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利用静止卫星(GMS5,GOES-9,MTSAT)红外数据与CloudSat卫星云剖面雷达数据、NCEP FNL分析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2010年发生的12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中云的演变特征、渤海热力作用与暴雪云团垂直结构及相态组成进行了观测分析。发...
利用静止卫星(GMS5,GOES-9,MTSAT)红外数据与CloudSat卫星云剖面雷达数据、NCEP FNL分析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2010年发生的12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中云的演变特征、渤海热力作用与暴雪云团垂直结构及相态组成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不同生成源地的暴雪云通常在渤海上快速发展,云中多存在水平范围可达100~300 km的密实条状或块状云团,其下对应主要降雪区域;暴雪云生成源地可分为渤海湾及莱州湾附近、渤海中部、辽东湾附近3种,暴雪云在海上移动主要受850 hPa风场影响;渤海暖海面与其上冷空气间的热量、水汽交换形成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导致暴雪云进一步发展;暴雪云发展旺盛时期高度可达4 km,其冰水含量最大值达600 mg·m^(-3)且主要集中在2 km高度附近,平均值可达303 mg·m^(-3),冰粒子有效半径最大值约为120μm,平均值约为9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效应暴雪
渤海
暴雪云特征
观测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形对山东半岛冬季冷流暴雪影响的一次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6
6
作者
袁海豹
林曲凤
石磊
《海洋预报》
2009年第3期53-59,共7页
利用MM5数值模式对山东半岛北部2005年12月3~4日暴雪天气进行模拟试验,研究了山脉地形和渤海对半岛北部冷流暴雪的影响,实验表明半岛北部的山脉地形对冷流暴雪的落区和强度影响较大,有山脉地形时降雪强度增大,降雪中心略北移,无渤海时...
利用MM5数值模式对山东半岛北部2005年12月3~4日暴雪天气进行模拟试验,研究了山脉地形和渤海对半岛北部冷流暴雪的影响,实验表明半岛北部的山脉地形对冷流暴雪的落区和强度影响较大,有山脉地形时降雪强度增大,降雪中心略北移,无渤海时没有明显降雪;同时,保留地形时的上升运动、低层风场辐合和正涡度区都要比无地形和渤海时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脉地形
渤海
冷流暴雪
数值试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运动研究
被引量:
16
1
作者
杨成芳
高留喜
王方
机构
山东省气象台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3-122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44)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106006)
+1 种基金
山东省气象局重点课题(2008sdqxz03
2010sdqxz10)共同资助
文摘
2008年12月4~6日发生在渤海中东部及山东半岛地区的暴雪过程是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4.4,以三维轨迹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暴雪的三维运动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块的三维轨迹分析揭示出各层冷空气进入渤海前后产生不同的运动路径,低层冷空气气块流经渤海时产生了上升运动,而中高层的气块基本不受影响,仍然维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表明暖海面对对流层低层冷空气的作用。(2)天气尺度系统产生的动力强迫与海效应两种作用相结合,是造成异常强降雪的重要原因。经向度大的高空槽发展、加深时,一方面槽前正涡度平流增强使得低空产生质量补偿辐合上升,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另一方面它引导冷空气向下向南爆发,造成海面上空温湿场垂直差异更大,形成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海效应降雪增强,最强降雪就出现在高空槽影响期间。因此,高空槽是否过境可作为强降雪时段的预报着眼点。(3)对流层低层西北气流受到长白山南部及辽东半岛千山山脉的影响,转为东北风自渤海北部向南吹,在渤海与环境风场的西北风构成切变线,产生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强降雪。在地面气压场上,相应的切变线表现为渤海至渤海海峡的等压线存在气旋性弯曲。该切变线是渤海海效应降雪的重要影响系统,其方向和位置决定了强降雪的落区及强度。(4)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风向切变大小影响海效应降雪带的分布,垂直风向切变很小时使得低层热量和水汽汇合到狭窄的区域,有利于形成局地强降雪。
关键词
渤海海效应暴雪
三维运动
高空槽
切变线
Keywords
ocean-effect snowstorm in bohai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Upper trough
Shear line
分类号
P426.6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与暴雪天气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
18
2
作者
何群英
孙一昕
于莉莉
机构
天津市气象台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出处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4期66-7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5018)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906011)
+1 种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群高影响天气预报系统的集成和业务示范"((2008BAC37B01)
(2008BAC37B05))共同资助
文摘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却不尽相同。影响系统分别为高空横槽(高空槽)、85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地面气旋),水汽源自700 hPa西南气流和边界层东风的水汽输送。由于两次过程均与边界层东风相伴,特别对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对降雪天气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表明偏东风不仅为本地输送一定量级的水汽,同时这种具有冷湿特征的东风还会与内陆具有暖湿结构的偏南风形成地面辐合线,加强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雨雪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因此可以认为边界层东风对暴雪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
暴雪
边界层
回流天气
东风
渤海
Keywords
snowstorm
s
Boundary layer
Backflow weather
Easterly wind
The
bohai
Sea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海效应暴雪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8
3
作者
杨成芳
周雪松
机构
山东省气象台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0-1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44)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106006)
山东省气象局重点课题项目(2010sdqxz10)资助
文摘
采用RAMS4.4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1次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雪初期,云中水物质包含云水、雨水、霰、冰晶和雪晶,及地水物质为雨水和霰。随着温度的降低,中后期仅存冰晶和雪晶,产生降雪。由于整个过程以降雪为主,降雨时间短暂,通常忽略降雨,称为降雪过程。(2)本次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播撒-反馈"机制,二是合适的冰相过程。这两种过程均有利于降雪增幅。(3)西风槽前产生的环境云和冷空气流经渤海暖海面时形成的海效应云之间在合并时发生"播撒-反馈"作用,前者是中云,后者是低云,前者从上层播撒冰晶和雪晶到下层,使得降雪增强。(4)微物理过程另一个有利因素是环境温度,本次强冷空气使得降水云中的温度在-10~-15℃之间,有利于树枝状冰晶的增长,从而产生强降雪。强降雪发生在强上升运动、高相对湿度和适宜的温度的叠置区域。
关键词
渤海海效应暴雪
微物理
播撒-反馈
冰相
Keywords
bohai
ocean-effect
snowstorm
microphysical progress
seeder-feeder
ice phase
分类号
P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
4
4
作者
朱营礼
吴增茂
林曲凤
周淑玲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烟台市气象局
威海市气象局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5068)资助
文摘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辐合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上空生成的西北东南向的中尺度辐合带造成了以烟台-牟平-文登为中心的西北东南向的降雪带。太行山脉的阻挡作用使绕太行山的西北气流在太行山背风侧形成辐合,同时在低层大气存在1个暖脊,所以在渤海形成了1个西北东南向的辐合带。在西北风的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渤海辐合带向东北移动,当渤海西北岸出现北风后,渤海辐合带西北部在北风的水平平流作用下向南移动,而渤海辐合带东南部在西北风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继续向东北移动并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岸锋辐合带合并增强,渤海辐合带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移动方向的不同造成了辐合带的波动。渤海辐合带增强后登陆山东半岛,造成山东半岛西北东南向降雪带。对这次冷流暴雪个例的分析发现,太行山脉通过形成背风低压中尺度系统直接影响渤海上的中尺度辐合带的发展,而渤海辐合带与山东半岛北岸附近海岸锋的耦合使辐合加强,增强了降雪强度。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冷流暴雪
渤海辐合带
太行山背风低压
海岸锋
Keywords
Shandong Peninsula
cold-air outbreak
snowstorm
bohai
convergence zone
Taihang Mount leeside depression
coastal front
分类号
P458.12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海效应暴雪云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
6
5
作者
郑怡
高山红
吴增茂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重点实验室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106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6009
41175044)
文摘
利用静止卫星(GMS5,GOES-9,MTSAT)红外数据与CloudSat卫星云剖面雷达数据、NCEP FNL分析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2010年发生的12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中云的演变特征、渤海热力作用与暴雪云团垂直结构及相态组成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不同生成源地的暴雪云通常在渤海上快速发展,云中多存在水平范围可达100~300 km的密实条状或块状云团,其下对应主要降雪区域;暴雪云生成源地可分为渤海湾及莱州湾附近、渤海中部、辽东湾附近3种,暴雪云在海上移动主要受850 hPa风场影响;渤海暖海面与其上冷空气间的热量、水汽交换形成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导致暴雪云进一步发展;暴雪云发展旺盛时期高度可达4 km,其冰水含量最大值达600 mg·m^(-3)且主要集中在2 km高度附近,平均值可达303 mg·m^(-3),冰粒子有效半径最大值约为120μm,平均值约为91μm。
关键词
海效应暴雪
渤海
暴雪云特征
观测分析
Keywords
sea-ef{ect
snowstorm
s~ the
bohai
Sea~ cloud characteristics~ observational analysis
分类号
P4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形对山东半岛冬季冷流暴雪影响的一次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6
6
作者
袁海豹
林曲凤
石磊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气象局
出处
《海洋预报》
2009年第3期53-59,共7页
文摘
利用MM5数值模式对山东半岛北部2005年12月3~4日暴雪天气进行模拟试验,研究了山脉地形和渤海对半岛北部冷流暴雪的影响,实验表明半岛北部的山脉地形对冷流暴雪的落区和强度影响较大,有山脉地形时降雪强度增大,降雪中心略北移,无渤海时没有明显降雪;同时,保留地形时的上升运动、低层风场辐合和正涡度区都要比无地形和渤海时大得多。
关键词
山脉地形
渤海
冷流暴雪
数值试验
Keywords
mountain terrain
bohai
Sea
cold-air
snowstorm
numerical test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运动研究
杨成芳
高留喜
王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与暴雪天气的机理分析
何群英
孙一昕
于莉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渤海海效应暴雪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杨成芳
周雪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个例分析
朱营礼
吴增茂
林曲凤
周淑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渤海海效应暴雪云特征的观测分析
郑怡
高山红
吴增茂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地形对山东半岛冬季冷流暴雪影响的一次数值模拟研究
袁海豹
林曲凤
石磊
《海洋预报》
200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