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2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Biliary Tract Pressure on Dynamics of the Oddi's Sphincter and its Nerve Mechanism
1
作者 郑启昌 孙君军 +1 位作者 魏斌 胡佑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1998年第1期54-57,64,共5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inary tract pressure on Oddi's sphincter and the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high pressure of binary tract during acute obstructive and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AOSC), house rab...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inary tract pressure on Oddi's sphincter and the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high pressure of binary tract during acute obstructive and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AOSC), house rabbi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model of high binary pressure in acute binary duct caecus. It was observed that when the pressure of the acute binary tract was increased to 8 kpa,the electric activity of Oddi's sphincter was obviously enhanced, the pressure of Oddices sphincter increased remarkably (P <0. 05), and even constant spasm appeared with accompanying increase of discharge frequency of the right greater splanchnic nerves (P <0. 05) and progressive decrease of mean arterial pressure.However, when lidocaine of 0. 6 % was used to block the right celiac plexus, no above-mentioned reaction happened when the binary tract pressure was increased agai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cute binary tract obstruction might induce the contraction or spasm of Oddi's sphincter and bring about a vicious cycle. Its mechanism is related to splanchnic nerves reflection and it i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OSC cour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ry tract pressure: splanchnic nerves oddi's sphincter electric activity
下载PDF
Problems with repairing gut sphincters malfunctions
2
作者 Mauro Bortolott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2024年第8期2396-2408,共13页
Correcting a gut sphincter malfunction is a difficult problem.Because each sphincter has two opposite functions,that of closure and opening,repairing one there is a risk of damaging the other.Indeed,widening a narrow ... Correcting a gut sphincter malfunction is a difficult problem.Because each sphincter has two opposite functions,that of closure and opening,repairing one there is a risk of damaging the other.Indeed,widening a narrow sphincter,such as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and anal sphincter,may caus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d fecal incontinence,respectively,whereas narrowing a wide sphincter,may cause a difficult transit.All the corrective treatments for difficult or retrograde transit concerning LES and anal sphincter with their unwanted consequence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sphincter surgical repairs,researchers have devised devices capable of closing and opening the gut lumen,named artificial sphincters(ASs).Their function is based on various mechanisms,e.g.,hydraulic,magnetic,mechanical etc,operating through many complicated components,such as plastic cuffs,balloons,micro-pumps,micromotors,connecting tubes and wires,electromechanical clamps,rechargeable batteries,magnetic devices,elastic bands,etc.Unfortunately,these structures may facilitate the onset of infections and induce a local fibrotic reaction,which may cause device malfunctioning,whereas the compression of the gut wall to occlude the lumen may give rise to ischemia with erosions and other lesions.Some ASs are already being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despite their considerable limits,while others are still at the research stage.In view of the adverse events of the ASs mentioned above,we considered applying bioengineering methods to analyze and resolve biomechanical and biological interaction problems with the aim to conceive and build efficient and safe biomimetic 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incter Artificial sphincter Magnetic sphincter Gastroesophageal sphincter Anal sphincte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Fecal incontinence
下载PDF
Urinary Sphincter Disorders of Neurological Origin: Prognostic Aspects in the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Ignace Deen National Hospital
3
作者 Mohamed Asmaou Bangoura Mohamed Lamine Touré +7 位作者 Mohamed Traoré Aliou Talibé Diallo Mamadou Oury Mané Alhassane Fadiga Gouled Houssein Moussa Karinka Diawara Ibrahima Siré Diallo Cissé Fodé Abass 《Open Journal of Urology》 2023年第3期92-99,共8页
Introduction: Complications of Urinary sphincter disorders of neurological origin can be life threaten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prognosis of urinary sphincter disorders during neurological c... Introduction: Complications of Urinary sphincter disorders of neurological origin can be life threaten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prognosis of urinary sphincter disorders during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Methods: This was a six-month analytical study conducted at the neurological unit of the Hôpital national Ignace Deen. Including patients with urinary sphincter disorders following a neurological condition;Chi-square, Fischer, and Student’s t-tests were used for variables with a p value less than 0.10 and then included in a logistic model with a significance level set at 0.05 and a 95% confidence interval. Results: We collected 1081 patients among whom, 324 presented, that is to say a frequency of 30%, which concerned subjects aged 57.3 ± 16.4 years with a slight female predominance 50.3%. Urinary incontinence (80.6%) was associated with complications such a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cerebral damage (92.3%). HIV infection (P = 0.015), bedsores (P = 0.049), and inhalation pneumonia (P = 0.001) were the main poor prognostic factors. Conclusion: Urinary sphincter disorders are elements of poor prognosis, both vital and functional, concerning elderly subjects with a predomina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HIV infection, bedsores, pneumopathy are poor prognostic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inary sphincter Disorders INCONTINENCE Retention NEUROLOGY
下载PDF
电针气海、中极、关元穴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尿道括约肌线粒体损伤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明 朱旭东 +5 位作者 马波 盛梦钰 蔡晓清 李海涛 邵轶群 叶和松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4期440-445,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压力性尿失禁(SUI)环境下尿控的影响,并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对SD大鼠进行随机分组,空白组未采取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完成手术解剖未干预,模型组行双侧卵巢切除+阴道扩张,假针组予非穴位电针,电针组进... 目的:观察电针对压力性尿失禁(SUI)环境下尿控的影响,并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对SD大鼠进行随机分组,空白组未采取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完成手术解剖未干预,模型组行双侧卵巢切除+阴道扩张,假针组予非穴位电针,电针组进行穴位电针。尿动力学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最大膀胱容量(MBC)和腹腔漏尿点压力(ALPP)和漏尿点压力(LPP);HE染色观察尿道括约肌肌纤维形态改变;ELISA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ATP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电镜观察尿道括约肌线粒体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尿道括约肌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因子线粒体融合素1(Mfn1)、Mfn2、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因子(MFF)、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控指标MBC、ALPP和LPP显著降低(均P<0.05),尿道括约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线粒体明显肿胀,嵴增宽;线粒体膜电位、ATP、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SIRT1、PGC-1α、Mfn1和Mfn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Drp1和MFF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假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MBC、ALPP和LPP显著升高(均P<0.05),尿道括约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及线粒体的肿胀、嵴增宽情况显著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以及SDH和SOD活性显著升高(均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SIRT1、PGC-1α、Mfn1、Mfn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Drp1和MFF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改善SUI环境下尿道括约肌肌纤维形态和线粒体形态及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电针 尿控 尿道括约肌 线粒体动力学 大鼠
下载PDF
电针通过调节膀胱及尿道平滑肌中的血清素受体表达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大鼠的排尿功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雨辰 许明 +4 位作者 刘琼 胡碧浓 唐丽亚 张泓 艾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07-31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骶上脊髓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SSCI)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漏尿点压力(leakage point pressure,LPP),结合分析逼尿肌、内尿道括约肌(in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IUS)中...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骶上脊髓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SSCI)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漏尿点压力(leakage point pressure,LPP),结合分析逼尿肌、内尿道括约肌(in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IUS)中血清素(5-hydroxytryptamine,5-HT)不同亚型受体的表达,探讨电针治疗通过突触后5-HT受体调节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大鼠排尿功能的效应机制。方法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剩余24只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在T10脊髓节段全横断制作SSCI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取次髎、中极、三阴交穴予持续电针刺激40 min,1次/d,连续治疗7 d;空白组与模型组只捆绑不治疗。采用膀胱造瘘法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处死大鼠后取逼尿肌和近端尿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5-HT受体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MCC、LPP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MCC显著低于模型组且高于空白组(P<0.01),LPP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5-HT1A受体在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表达显著降低(P<0.01),IUS中显著增高(P<0.01);电针组大鼠逼尿肌中5-HT1A受体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IUS中5-HT1A受体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5-HT2B受体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逼尿肌中5-HT2B受体表达低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5-HT7受体在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表达显著降低(P<0.01),IUS中表达显著增高(P<0.01);电针组大鼠逼尿肌和IUS中5-HT7受体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SSCI后DSD大鼠次髎、三阴交、中极穴引起膀胱及尿道平滑肌中5-HT受体表达变化,5-HT1A和5-HT2B受体可能通过Ca^(2+)流入使平滑肌产生相性和/或强直性收缩,5-HT7受体可能通过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途径影响大电导Ca^(2+)激活K^(+)(big-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BK)通道活性介导平滑肌松弛,电针治疗由此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增加其收缩能力并协调尿道阻力以改善SSCI后DSD大鼠下尿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平滑肌 膀胱部分出口梗阻 外尿道括约肌爆发模式 尿道Cajal间质细胞 机械拉伸 平滑肌张力
下载PDF
基于MRI的健康成年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
6
作者 余求祥 郑丽华 陈正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MRI建立的健康成年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ASC)有限元模型的仿真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名健康成年女性,采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基于其肛管MRI构建ASC几何模型并将其有限元网格化;参考肛门括约肌离体实验参数及正常人肛门直肠... 目的观察基于MRI建立的健康成年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ASC)有限元模型的仿真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名健康成年女性,采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基于其肛管MRI构建ASC几何模型并将其有限元网格化;参考肛门括约肌离体实验参数及正常人肛门直肠压力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其生理特征及应力分布。结果对ASC有限元模型施加边界载荷后,静息态下肛门外括约肌出现收缩形变,肛管最大位移为0.02 mm,肛门内括约肌最大位移更小,且肛管上部内表面正前方存在明显低应力区;力排状态下肛管出现较大扩张形变,肛门内括约肌内表面最大位移为4.16 mm;收缩状态下肛管被挤压,肛门内括约肌内表面最大位移为1.89 mm;静息态及收缩状态下肛门内、外括约肌整体均向正前方移动。结论所获ASC有限元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女性实际肌肉群生理活动及其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管 磁共振成像 括约肌 耻骨直肠肌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括约肌间窗式减压瘘管激光闭合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闵丽 厉越 +4 位作者 万伯顺 张少军 熊国华 高洪娣 应光耀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观察括约肌间窗式减压瘘管激光闭合术、瘘管激光闭合术与肛瘘切除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ParksⅡ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32例ParksⅡ型肛瘘患者,分为治疗1组(瘘管激光闭... 目的:观察括约肌间窗式减压瘘管激光闭合术、瘘管激光闭合术与肛瘘切除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ParksⅡ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32例ParksⅡ型肛瘘患者,分为治疗1组(瘘管激光闭合术组)、治疗2组(括约肌间窗式减压瘘管激光闭合术组)与对照组(瘘管切除术组),每组44例。记录三组治愈时间、肛管直肠测压(治疗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术后症状及体征评分(手术即日、术后第1、3、7、14天对疼痛、发热、渗出、尿潴留、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组伤口愈合时间最短,对照组最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三组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组与治疗2组肛管收缩压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组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即日、术后第1、3、7、14天,三组发热、尿潴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即日、术后第1、3、7天,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组与治疗2组渗出及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三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括约肌间窗式减压瘘管激光闭合术是治疗ParksⅡ型肛瘘的有效术式,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渗出少、愈合时间短等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保护括约肌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括约肌间窗式减压瘘管激光闭合术 瘘管激光闭合术 ParksⅡ型肛瘘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评价
8
作者 唐睿 张海阳 +3 位作者 曹学冬 宋鑫 陈晓东 张晞文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5期48-55,共8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ERCP插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ERCP插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ERCP插管,不做胰管切开,研究组在行常规ERCP插管的基础上,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统计两组患者插管成功时间、成功插管率和住院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和血淀粉酶水平;统计两组患者预切开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的反流性胆管炎和复发性胰腺炎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患者远期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成功插管时间缩短,成功插管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第1天CRP、IL-6和血淀粉酶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急性胰腺炎4例,出血2例,穿孔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研究组出血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12个月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降低,术后3、6和12个月复发性胰腺炎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对ERCP困难插管患者全身炎症影响较轻,血淀粉酶指标正常,且未增加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可提高插管成功率,远期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 血淀粉酶 远期疗效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
9
作者 余求祥 王东东 +1 位作者 董鹏举 郑丽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72,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数据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三维数字化模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自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应用3.0 T MRI扫描健康女性志愿者肛管,将采集的Dicom 3.0...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数据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三维数字化模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自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应用3.0 T MRI扫描健康女性志愿者肛管,将采集的Dicom 3.0数据集导入Mimics 21.0软件中进行三维几何模型构建。结果成功构建出肛门括约肌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该模型仿真度高,耻骨直肠肌前侧缺损,大致呈“U”形,外括约肌后侧较肥厚,模型可任意缩放和360°旋转,便于观察理解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解剖形态。结论基于肛管MRI影像数据及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可构建出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三维几何模型,该模型可辅助解剖教学,利于肛瘘等肛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评估,并为下一步力学分析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括约肌复合体 磁共振成像 数字化三维模型
下载PDF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多强 彭波 +5 位作者 刘晶 辛国军 虎晓军 杨勇 郝成强 张晓燕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该院行ERCP的患者62例。随机行内镜乳头夹闭成形术32例,成功30例。分为两组,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成功组(A组,n=30)和十二指肠... 目的探讨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该院行ERCP的患者62例。随机行内镜乳头夹闭成形术32例,成功30例。分为两组,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成功组(A组,n=30)和十二指肠乳头未夹闭组(B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3.8%(30/32)。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术后出血和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十二指肠穿孔病例。两组患者1年内胆管炎发病率和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胆管炎发生率+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对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后乳头的夹闭成形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减少远期胆管炎的发生,降低结石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奥迪括约肌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 ERCP后并发症
下载PDF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伟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3-5,9,共4页
肝胆管结石病具有术后容易结石残留与复发的临床特点,导致众多患者迁延不愈,经历多次手术。基于诊治要点和治疗决策的临床分型有助于全面的手术要点评估和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从而有助于提高肝胆管结石病诊治的规范化,减少结石残留与复... 肝胆管结石病具有术后容易结石残留与复发的临床特点,导致众多患者迁延不愈,经历多次手术。基于诊治要点和治疗决策的临床分型有助于全面的手术要点评估和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从而有助于提高肝胆管结石病诊治的规范化,减少结石残留与复发,提高整体疗效。本文着眼于结石分布、肝脏萎缩、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五大诊治要点,对现有的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分型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肝胆管结石病诊治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临床分型 胆管狭窄 ODDI括约肌功能
下载PDF
直肠癌不同放疗技术下肛门括约肌及其亚结构的剂量学比较
12
作者 李耿 邓飞 +5 位作者 李拥军 丰大利 李鑫 孔卓 王吉萍 邹敏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8期63-67,共5页
目的:比较在直肠癌新辅助放疗中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肛门括约肌(anal sphincter,AS)及其亚结构的剂量学影响,为患者选择放疗技术提供依据。... 目的:比较在直肠癌新辅助放疗中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肛门括约肌(anal sphincter,AS)及其亚结构的剂量学影响,为患者选择放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0例接受新辅助放疗的直肠癌患者,在患者的CT图像上分别设计共面双全弧VMAT和共面7野均分IMRT 2种放疗计划,在保证靶区和主要危及器官受照剂量都达标且满足临床要求的前提下,增加AS及其亚结构作为危及器官进行剂量学评估。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统计AS及其亚结构的绝对剂量参数和相对剂量参数。采用IBM 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MAT计划与IMRT计划比较,AS及其亚结构的相对剂量参数V_(20)、V_(30)、V_(4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_(5)和V_(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的绝对剂量参数D_(mean)较低,其D_(2%)比IMRT计划的D_(2%)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D_(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放疗中,VMAT整体上较IMRT能更好地为AS及其亚结构提供保护,从剂量学方面减少AS及其亚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调强放疗 肛门括约肌 剂量学
下载PDF
抗线圈偏移与倾斜的人工肛门括约肌经皮能量传输系统
13
作者 王立超 颜国正 +1 位作者 姜萍萍 陈叶淋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199,共11页
传统的经皮能量传输系统大多采用开环系统,充电过程中患者要尽量保持不动,否则会导致线圈错位或翻转,影响接收功率导致不能正常充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采用LCC-S拓扑结构实现了接收端恒压特征,然后基于互感估计和原边功率补偿的方... 传统的经皮能量传输系统大多采用开环系统,充电过程中患者要尽量保持不动,否则会导致线圈错位或翻转,影响接收功率导致不能正常充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采用LCC-S拓扑结构实现了接收端恒压特征,然后基于互感估计和原边功率补偿的方法实时调节发射端发射功率对接收端电压进行控制。仿真和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可以使得接收端输出电压在锂电池整个充电过程中恒定不变;该系统可以允许接收线圈在轴向偏移25 mm内、横向偏移22 mm内、翻转角度80°内进行有限姿态变化,使得患者可以在充电过程中适量运动,大大提高了经皮能量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肛门括约肌 经皮能量传输 闭环控制 线圈偏移与倾斜
下载PDF
气囊扩张术与ERCP联合应用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14
作者 刘荣泉 季云 张杰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6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气囊扩张术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应用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气囊扩张术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应用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ERCP联合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治疗,观察组采用ERCP联合气囊扩张术取石治疗。比较两组肠道微生态、括约肌功能、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高于治疗前,大肠杆菌、梭菌、拟杆菌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梭菌、拟杆菌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总管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括约肌基础压、括约肌收缩压高峰值、括约肌收缩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扩张术联合ERCP能够有改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括约肌功能及手术指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扩张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胆总管结石 肠道微生态 括约肌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肛门括约肌临检的多系统萎缩病症分析
15
作者 孟萌 徐晓彤 +3 位作者 万志荣 李秀花 徐长波 靳冬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726-10730,共5页
分析了多系统萎缩患者临床特点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特征,探讨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多系统萎缩患者26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结果。以是否出现卫星电位、... 分析了多系统萎缩患者临床特点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特征,探讨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多系统萎缩患者26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结果。以是否出现卫星电位、是否存在尿便障碍、是否有体位性低血压分别进行分组比较,比较组间患者的年龄、病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结果。同时分析病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病程的相关性。26例多系统萎缩患者中最常见症状依次为尿便障碍、走路不稳及睡眠障碍;最常见体征依次为肌张力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及共济失调;26例患者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为11.6 ms(范围为10.1~14.5 ms),平均波幅为876.5μV(范围为740.8~1135.8μV),多相波百分比为27.4%(范围为13.3%~53.6%);卫星电位组比无卫星电位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长、多相波百分比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低(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比无体位性低血压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低(P<0.05);多系统萎缩患者的病程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95,P=0.000),病程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无明显相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无明显相关性。多系统萎缩患者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出现卫星电位或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病情更重,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有利于无尿便障碍多系统萎缩患者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 尿便障碍 体位性性低血压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下载PDF
经括约肌间入路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李龑杼 周福荣 +1 位作者 陈晓娟 刘勇敢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5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经括约肌间入路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PA)的临床效果及对肛门形态、功能和脓肿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马蹄形PA患者,均接受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依据入路方案选择不... 目的:分析经括约肌间入路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PA)的临床效果及对肛门形态、功能和脓肿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马蹄形PA患者,均接受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依据入路方案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入路)和观察组(40例,经括约肌间入路+双侧括约肌间置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预后相关指标、肛门形态、肛门功能及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术后3 d疼痛评分较低,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肛门失禁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伤口良好愈合率上,较对照组,观察组均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蹄形PA接受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时,相比于常规入路来说,选择经括约肌间入路能够优化手术指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并保证术后肛门切口良好愈合,降低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形肛周脓肿 经括约肌间入路 双侧括约肌间置管引流
下载PDF
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一项长期随访的临床对照研究
17
作者 徐进 毛畅 +5 位作者 张俊 叶倩倩 黄烃 吴闯 赵文俊 汪庆明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819-1823,共5页
目的比较解剖区段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高位马蹄形肛瘘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比较解剖区段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高位马蹄形肛瘘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解剖区段挂线术组,n=43)与对照组(传统切开挂线术组,n=43)。随访时间3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比较两组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以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情况及肛瘘既往手术史,肛瘘解剖学特征情况(肛瘘分型与内口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愈率86%(37/43)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7%(33/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为15(15,20)mL小于对照组20(20,25)mL(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肛门失禁严重程度(Wexner)评分分别为2(0,3)分、0(0,0)分均优于对照组[4(2,5)分,0(0,2)分](均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67±4.85)min、6(4,7)d、(6.78±2.00)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2.67±7.27)min、7(6,10)d、(8.10±2.12)周](均P<0.05)。结论解剖区段挂线术能有效治愈高位马蹄形肛瘘,相较于传统切开挂线术,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具有保护肛门功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肛门括约肌保护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挂线法 解剖区段挂线术 传统切开挂线术 大便失禁 肛门括约肌保护
下载PDF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李挺 罗炜 杨朋来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1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 d神经肽(NPY)及前列腺素E2(PGE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皮质醇(Cor)、醛固酮(ALD)、丙二醇(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肛管最大耐受容量(MTV)、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静息压(AR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肠道功能问卷、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具有调节作用,能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疼痛因子 应激反应 肠道功能
下载PDF
外痔剥离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和后正中位肛门内括约肌部分离断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陈英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中英文)》 2024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探讨在外痔剥离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的基础上采用后正中位肛门内括约肌部分离断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混合痔病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在外痔剥离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的基础上采用后正中位肛门内括约肌部分离断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混合痔病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外痔剥离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后正中位肛门内括约肌部分离断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肛管功能和术后复发率。结果术前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静息压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仅1例复发,对照组有8例复发,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痔剥离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的基础上采用后正中位肛门内括约肌部分离断术治疗混合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肛管功能,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外痔剥离术 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 后正中位肛门内括约肌部分离断术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治疗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
20
作者 袁艳 陈琼 习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治疗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6月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球囊扩张分为球囊组(...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治疗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6月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球囊扩张分为球囊组(n=86)和非球囊组(n=46)。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生化指标。结果:球囊组总取石成功率、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均高于非球囊组,取石时间短于非球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球囊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血清淀粉酶均低于非球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治疗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较高,且操作时间短,能够改善患者生化指标水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 球囊扩张 胆总管结石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