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南》《召南》“南”字得名考
1
作者 焦继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2期123-126,共4页
《诗经》十五国风中,《周南》《召南》的得名问题,历史上争论颇多。其原因在于,从先周时期到《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中,南国词义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意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二南诗的地域也发生了变化。后人多有不识,这导致了在解读上... 《诗经》十五国风中,《周南》《召南》的得名问题,历史上争论颇多。其原因在于,从先周时期到《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中,南国词义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意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二南诗的地域也发生了变化。后人多有不识,这导致了在解读上的混淆,应该予以厘清。二南得名于南国这一名称,这不仅得到了《诗经》内证的支持,也得到了出土文献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南》《召南》 得名 “南国” 二重证据 训诂
下载PDF
从《吴都赋》解读六朝初期南京的城市文化气象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逸宁 王东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32-35,共4页
六朝时期的江南城市曾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南京。在这一阶段始于东吴至西晋年间。从当时作家左思的《吴都赋》中可以窥见初创时期的南京城市风貌,尽管这时的南京城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备,但它已经体现出至少两... 六朝时期的江南城市曾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南京。在这一阶段始于东吴至西晋年间。从当时作家左思的《吴都赋》中可以窥见初创时期的南京城市风貌,尽管这时的南京城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备,但它已经体现出至少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作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没有掌控全国政治资源的优势,却能起到凝聚地区文化的作用;二是作为古代文化都市的雏形渐渐形成。由于东吴等地方政权的重视和文化建设的加快,南京在当时比其他一些城市更接近于文化都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城市 《吴都赋》 南京
下载PDF
论《过番歌》的版本、流传及文化意蕴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登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1-78,共8页
本文围绕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流传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人社区中的长篇方言说唱诗《过番歌》的不同版本 ,讨论其产生的背景、传播的情况及异本之间的关系 ,对《过番歌》
关键词 《过番歌》 版本 流传 文化意蕴
下载PDF
从笙磬、颂磬看古代中国音乐文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梁冬梅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5-78,共4页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出土文物,阐释古文献里编磬中笙磬、颂磐的观念,并分析其所承载的音乐文化。古磬最初是单一的特磬,逐步发展为编磬,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祭祀活动中的庙堂之乐;战国时期,不晚于汉朝进一...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出土文物,阐释古文献里编磬中笙磬、颂磐的观念,并分析其所承载的音乐文化。古磬最初是单一的特磬,逐步发展为编磬,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祭祀活动中的庙堂之乐;战国时期,不晚于汉朝进一步成为雅颂之声的载体,至今仍是佛教寺庙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法器和宗教乐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笙磬 颂磬 五方 五行
下载PDF
南宋词与理学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春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102,共8页
南宋词"复雅"理论在理学"崇正"思潮影响下形成了以东坡词为"正统"的词学正统论和词学宗派论,而词的创作则在发展东坡词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抟搦义理,劫剥经传"为表征的宗义理词风。在词人群体... 南宋词"复雅"理论在理学"崇正"思潮影响下形成了以东坡词为"正统"的词学正统论和词学宗派论,而词的创作则在发展东坡词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抟搦义理,劫剥经传"为表征的宗义理词风。在词人群体形成及演变方面,理学人士对苏学的推崇不仅直接促成了南宋苏轼词派的形成,而且在苏、辛词派交替过程中起极重要的中介作用。随着程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宗程学或具有程学倾向的词人不仅从思想、理论与创作方面拓展了以崇苏为基点的"复雅"词风,且还以极大热情参与辛派的建构并逐渐形成理学家词人群。考察南宋词风演变及词学理论的文化背景,理学无疑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忽视它的存在,将难以对南宋词理论实质、词派演变及创作倾向作全面深入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词 复雅词论 义理词风 理学
下载PDF
《诗经》“二南”与巴楚文学传统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易展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12,共8页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风》《雅》《颂》《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风》《雅》《颂》《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二南" 地域文学 巴楚 《周公之琴舞》
下载PDF
《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探析
7
作者 王若明 赵玉霞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74-76,共3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三大时间悲情模式中,悲秋是其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主题,并在韩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韩国文集丛刊》中的悲秋赋进一步拓展了悲秋在文学上的演绎,文化上的异质使悲秋这一主题在异国的文学中开出了璀璨的花朵。
关键词 《韩国文集丛刊》 悲秋赋 探析
下载PDF
南朝咏雪诗赋比较谫论
8
作者 马言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33-38,共6页
诗、赋发展至南朝出现同一题材并为诗、赋二体所关注的特殊现象,咏雪即为典型案例。南朝咏雪赋不但体现了南朝文学写实的总体倾向,而且还承继了汉赋虚设问对的"驾虚"体制特征,又因赋体的铺排特性,其情志抒发直接酣畅。而南朝... 诗、赋发展至南朝出现同一题材并为诗、赋二体所关注的特殊现象,咏雪即为典型案例。南朝咏雪赋不但体现了南朝文学写实的总体倾向,而且还承继了汉赋虚设问对的"驾虚"体制特征,又因赋体的铺排特性,其情志抒发直接酣畅。而南朝咏雪诗则因对仗、属对的讲求,敷陈有限,略微点逗,故抒情婉转含蓄。此外,南朝咏雪诗、赋语词关联而构句胡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咏雪 诗赋 比较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起讫日期的年际变化及与前汛期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多 柳艳菊 王遵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60,共7页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颁布的华南前汛期业务监测标准,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1961~2014年华南前汛期入汛日期、出汛日期、持续时间及前汛期累计降水量异常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入汛日期的年际变...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颁布的华南前汛期业务监测标准,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1961~2014年华南前汛期入汛日期、出汛日期、持续时间及前汛期累计降水量异常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入汛日期的年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7~8 a及准2 a周期,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20世纪60至70年代入汛偏晚,80年代入汛偏早;华南前汛期出汛日期的年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6~7 a周期,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出汛偏早,70年代中期以来出汛偏早。华南前汛期入汛早晚对其持续时间及累计降水量有很好的指示意义,表现为入汛越早,华南前汛期持续时间偏长的可能性越大,对应前汛期累计降水量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起讫日期 年际变化 降水特征
下载PDF
浅谈《九歌》中的南楚巫祭文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丹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40-43,共4页
屈原时代,中国南方依然保持着势力强大的原始宗教和巫术文化,带有神秘的和浪漫的感情色彩,其表现在文艺审美领域,这就是在屈原身上表现出来的楚巫文化。《九歌》中鲜艳夺目的艺术形象,瑰奇绚烂的想象,都带有明显巫文化的色彩,屈原上结... 屈原时代,中国南方依然保持着势力强大的原始宗教和巫术文化,带有神秘的和浪漫的感情色彩,其表现在文艺审美领域,这就是在屈原身上表现出来的楚巫文化。《九歌》中鲜艳夺目的艺术形象,瑰奇绚烂的想象,都带有明显巫文化的色彩,屈原上结巫咸之遗则,下开史迁之绝唱,《九歌》记巫,声色楚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九歌》 南楚 巫祭 文化
下载PDF
《诗经》中的“东”、“南”、“北”方位词文化
11
作者 程维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6-90,共5页
《诗经》中有许多方位词,包含着先民的集体心理。在先民思维中,“东”与太阳、动态、爱情等联系在一起;“南”则与长养、男性、尊贵等联系在一起;“北”则与阴冷、水、忧伤等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诗经 方位词 集体心理
下载PDF
南北朝符瑞颂刍议
12
作者 陈开梅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3期113-115,共3页
符瑞源于宗教神学世界观"天人感应"之说,因其具有政治实用性,所以古代帝王将相常借此作为承天受命之证、掩盖篡位行径和腐败无能之物、体现长生不老之愿从而达到安抚民心、挽救衰败和巩固政权的目的,由此,符瑞颂文在南北朝亦... 符瑞源于宗教神学世界观"天人感应"之说,因其具有政治实用性,所以古代帝王将相常借此作为承天受命之证、掩盖篡位行径和腐败无能之物、体现长生不老之愿从而达到安抚民心、挽救衰败和巩固政权的目的,由此,符瑞颂文在南北朝亦大量涌现。其内容多以歌颂政绩、粉饰太平、赞扬圣德为主,具有失实性、附会性和欺骗性的特点;艺术上虽有唯美化倾向,但不是倒退,而是文学自觉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符瑞颂 巩固政权 失实性 唯美倾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