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during First 24 Hours after Off-Pump and On-Pump CABG—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1
作者 Sayar Kumar Munshi Ashis Halder Pares Bandyopadhyay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23年第4期71-83,共13页
Purpose: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b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patients has direct impact o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peri-operative... Purpose: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b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patients has direct impact o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functioning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for outcome of surgery. In On-Pump CABG (ONCAB), th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myocardium. Off-Pump CABG (OPCAB) avoids the effect of CPB but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with difficult positioning of heart is technically demanding. This study is aimed to compare the cardiovascular functioning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OPCAB and ONCAB. Methods: Total 106 patients were operated for CABG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of which 75 patients were operated for OPCAB and 31 patients were operated for ONCAB. For the compariso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during anesthesia before surgery, postoperatively after 1 and 4 hours (h) in the ICU, and in the morning after surgery, approximately after 20 h. Results: The time-dependent rise of hemodynamic parameters like Cardiac Output (CO), Cardiac Index (CI), Stroke volume (SV) and Left Ventricular Stroke Work Index (LVSWI)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hours (1 h and 4 h) are more predominant in OPCAB group than ONCAB group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is eliminated mostly at 20 h. The better peripheral vasodilation after OPCAB causes immediate fall of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 after OPCAB. Conclusion: Better cardiovascular functioning immediately after OPCAB than ONCAB may be important for better hemodynamic stability. The difference is however eliminated after 24 hours indicating little significance in long term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pump cabg On-pump cabg Cardiac Index Stroke Volume Left Ventricular Stroke Work Index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下载PDF
Hemodynamic Changes dur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Experience Using Pericardial Bands for Target Stabilization
2
作者 Srikrishna Sirivella Isaac Gielchinsky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13年第8期227-233,共7页
Background: The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OPCAB) may produce significant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necessitating conversion to on-pump surgery.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in pat... Background: The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OPCAB) may produce significant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necessitating conversion to on-pump surgery.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PCAB using pericardial bands for stabilization of the coronary target sites. Methods: In 250 patients undergoing OPCAB th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including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and systemic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vO2) were recorded at baseline after pericardiotomy, during each coronary artery anastomosis at 3, 5, 10, 15 min, and after release of the pericardial bands used for target stabilization. Vasopressors were used to mainta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 60 mmHg. Results: SvO2 and cardiac index (C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arget stabilization and during all coronary anastomoses with greater decreases noted during obtuse marginal branch of left circumflex (OM) anastomosis. The MAP and heart rate were maintained without significant change but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all coronary anastomose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and 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were noted only during anastomosis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The highest dose of vasopressor was used during OM anastomosis. Conclusions: During OPCAB surgery using pericardial bands for coronary target stabilization, MAP was maintained constantly, but SvO2 and CI decreased immediately after target stabilization and reduced further during all coronary artery anastomoses. During OM anastomosis SvO2 and CI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s compared to that of LAD and right coronary artery. Careful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hemodynamic variables are warranted to avoid conversion to on-pump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tory HEMODYNAMICS cabg New Technology off-pump SURGERY
下载PDF
Nonlinear Heart Rate Dynamics in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atients and The Relevanc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3
作者 Wu Zhongkai Yao Jianping +3 位作者 Huang Xiaodan Jari Laurikka Saila Vikman Matti R. Tarkka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07年第2期76-81,共6页
Objectives To elucidate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nonlinear HRV with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ff-pump CABG. Methods Twenty-seven elective off-pump CABG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 the present ... Objectives To elucidate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nonlinear HRV with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ff-pump CABG. Methods Twenty-seven elective off-pump CABG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trial fibrillation (A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linear and nonlinear HRV were analysed using 24-hour electrocardiogram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Results All time domain (SDNN, pNN50 and rMSSD), frequency domain (LF and HF) of linear measures of HRV variables and nonlinear measures of HRV variable, the short-term fractal-like correlation α1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surgery. The postoperative nonlinear HRV variable α1 tended to be lower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AF ( P = 0. 056 ). Significant depressed α1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VT (P = 0. 022 ). Elder patient's age and longer inotropic treatment tim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stoperative α1. Conclusions Off-pump CABG procedure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epressed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HRV variables. The depressed nonlinear HRV variables α1 related to age, inotropic supports and postoperative AF and 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rate variability off-pump cabg Arrhythmias Nonlinear
下载PDF
两种循环模式下CABG手术对患者心肌及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绍杰 胡杰 +1 位作者 李斌 马晓红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肌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4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施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A组...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肌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4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施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A组)50例,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B组)4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及术后第1 d、第3 d,检测两组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I、可溶性CD163、尿素氮、血肌酐、N-乙酰-β-D-葡萄糖全苷酶变化.结果A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1);手术前A组与B组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I、可溶性CD163、尿素氮、血肌酐、N-乙酰-β-D-葡萄糖全苷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 d、3 d上述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肌及肾功能的影响程度更小,临床上在条件许可的状况下可选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冠脉搭桥手术 心肌损伤 肾功能
下载PDF
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改欣 杨芳 +1 位作者 张丛 祖金美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择期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择期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室体温保护,观察组接受围手术期体温前瞻性保护,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段的生命体征、术后的凝血功能和围手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手术1 h和手术结束1 h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手术后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围手术期体温前瞻性保护能够有效控制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凝血功能,保障手术治疗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停跳冠脉搭桥 老年患者 围手术期 体温保护 凝血功能 生命体征
下载PDF
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永彤 刘鹏 +6 位作者 叶志东 王非 林凡 曹德生 杨煜光 钱松毅 王凤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6期408-411,共4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心脏血管外科从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实施的483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DM)组197例,非糖尿病(non DM)组286例.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心脏血管外科从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实施的483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DM)组197例,非糖尿病(non DM)组286例.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以外的冠脉危险因子、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合并肾功能衰竭(22.3%比9.0%,P=0.011)及脑梗塞(25.4%比11.5%,P=0.012)病史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的冠脉病变支数三支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比non DM组大(67.0%比50.7%,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及移植血管种类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M组的远端吻合口数比non DM组多[(3.2±0.9)个比(2.8±0.7)个,P=0.03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气管捕管时间及ICU留置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M组的住院时间比non DM组长[(33.2±14.1)h比(24.7±9.5)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都各有2例表层切口感染,没有胸骨纵隔感染.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平均(38.8±16.2)个月电话随访心衰、心梗及心源性死亡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子
下载PDF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刚 周琪 +2 位作者 陈婷婷 高长青 李佳春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7年第3期150-153,共4页
目的对舒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过程中的循环功能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两组分别应用芬太尼总量22.5μg/kg或舒芬太尼总量2.25μg/kg,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2~3 mg/... 目的对舒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过程中的循环功能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两组分别应用芬太尼总量22.5μg/kg或舒芬太尼总量2.25μg/kg,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2~3 mg/(kg.h)。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和中心静脉压(CVP)。记录心电图ST段变化及血管活性药和镇静药使用情况。结果两组的HR和MAP在切皮、开胸、心脏移位等强刺激时间点均有增加(P〈0.05),两组间比较,尤以芬太尼组显著(P〈0.05);随着MAP和MPAP的升高变化,两组SVRI和PVRI均呈升高变化,芬太尼组变化较舒芬太尼组更为明显;两组SvO2在术中各时间点均有所降低,以心脏移位时最为明显(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术中所选时间点CI没有明显改变。芬太尼组的术后带管时间也较长(6.5 vs 5.7)。升压药和镇静药使用以及心电图ST段变化两组相似。结论舒芬太尼麻醉和芬太尼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均能较好耐受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但舒芬太尼表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芬太尼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炎性介质的比较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海涛 胡盛寿 +3 位作者 孙寒松 刘楠 杨九光 龙村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6年第1期23-25,29,共4页
目的通过对低温体外循环(CPB)和常温非CPB冠状动脉搭桥过程中的炎性介质前瞻性比较,观察两种不同搭桥方法炎性反应的程度。方法符合条件的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双盲、对照分为低温CPB组(组1)、常温非CPB组(组2),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 目的通过对低温体外循环(CPB)和常温非CPB冠状动脉搭桥过程中的炎性介质前瞻性比较,观察两种不同搭桥方法炎性反应的程度。方法符合条件的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双盲、对照分为低温CPB组(组1)、常温非CPB组(组2),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在手术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4 h、手术后24 h进行比较。结果TNF-α、IL-6在两组间及同一组4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IL-8在手术结束时均升高(两组间无差异),而在术后4 h即降到正常;两组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心脏搭桥手术过程中的炎症损伤,更主要来自于手术创伤本身,与是否应用体外循环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炎性介质
下载PDF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孙益峰 梅运清 +3 位作者 王玺胜 冯靖 季强 谢士梁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5期83-86,共4页
目的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后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159例OPCAB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36例,对低氧血症患者的年龄、术前心功能、手术时间与非低氧血症患者组进行相关性分... 目的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后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159例OPCAB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36例,对低氧血症患者的年龄、术前心功能、手术时间与非低氧血症患者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低氧血症在年龄大于70岁(含70岁),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小于55%的发生率分别为31.8%和40.1%,与小于70岁和术前LVEF大于55%的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另外,低氧血症组手术时间较非低氧血症手术时间显著延长。低氧血症患者经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BIPAP)顺利纠正31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好转2例,气管切开治疗好转1例,气管切开治疗无效死亡2例。结论OPCAB术后低氧血症在高龄、术前心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患者容易发生,应用BIPAP辅助呼吸、抗感染、强心等措施可有效纠正术后低氧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低氧血症 不停跳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郭晓纲 程卫平 +1 位作者 杨香平 刘爱民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6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麻痹综合症(VS)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1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 h内出现平均压<70 mm Hg,外周血管阻力指数<1400dyn.s.cm-5/m2,心指数≥2.5 L/(m in.m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麻痹综合症(VS)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1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 h内出现平均压<70 mm Hg,外周血管阻力指数<1400dyn.s.cm-5/m2,心指数≥2.5 L/(m in.m2)的患者被诊断为VS,并详细记录其围术期资料。结果211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了VS(1.9%),4例患者均需缩血管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患者平均带管时间20h,平均ICU滞留时间为76h,两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不能完全避免VS的发生,准确的判断,及时的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血管麻痹 全身炎性反应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48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申 李振林 +2 位作者 陈德海 吴连河 蔡海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48-250,共3页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脏外科就诊的48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搭桥术。共搭桥960支,平均每例2.3支(1~4支)。术后...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脏外科就诊的48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搭桥术。共搭桥960支,平均每例2.3支(1~4支)。术后常规应用肝素和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活性药物。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死亡30例,死亡率6.21%。随访3~8个月均无活动后心前区疼痛症状,心功能及LVEF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随着相关理论和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改善,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将成为一种较完善的冠心病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脉搭桥术 冠心病
下载PDF
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搭桥过程中心肌损伤的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海涛 胡盛寿 +3 位作者 刘楠 孙寒松 杨九光 龙村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6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通过对低温体外循环(on-pump)和常温非体外循环(off-pump)冠脉搭桥术中及术后心脏损伤临床指标和生化标志物的前瞻性比较,观察两种不同搭桥方法的心脏损伤程度。方法符合条件的冠脉搭桥患者分为on-pump、off-pump组,就心脏损伤生化... 目的通过对低温体外循环(on-pump)和常温非体外循环(off-pump)冠脉搭桥术中及术后心脏损伤临床指标和生化标志物的前瞻性比较,观察两种不同搭桥方法的心脏损伤程度。方法符合条件的冠脉搭桥患者分为on-pump、off-pump组,就心脏损伤生化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在术前、术毕、术毕4 h、手术开始24 h进行比较,同时在术后24 h内就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ICU的滞留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临床指标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生化标志物cTnI、CK-MB比较:on-pump组在术毕比off-pump组明显升高,并持续到手术开始后的24 h。结论就敏感的生化标志物cTnI、CK-MB观察,on-pump组的心肌损伤较off-pump组明显,但其早期的临床表现并无显著的差异,说明其损伤仅仅限于生化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心肌肌钙蛋白 肌酸磷酸激酶
下载PDF
15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奇勇 王勇 +5 位作者 童继春 袁卫东 毛小亮 陈栋 张科 李才法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5-726,共2页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15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1例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人均旁路移植...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15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1例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人均旁路移植3.28根;术后出现低心排4例,低氧血症18例,胸骨哆开3例,快速房颤15例,经治疗后均治愈,无围术期死亡,疗效满意。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妥善细致的围术期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OPCAB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并发症 围术期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房颤发生率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俊 王东进 +4 位作者 李庆国 陈保俊 曹彬 王文公 武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2-594,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该院非体外循环搭桥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roff-pump,CABG)后早期房颤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名首次行OPCABG的病例与86名首次行常规体外下搭桥(on-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 目的对比观察该院非体外循环搭桥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roff-pump,CABG)后早期房颤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名首次行OPCABG的病例与86名首次行常规体外下搭桥(on-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ron-pump,CABG)的病例,两组病例作比较性研究分析。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发生房颤的情况。结果OPCABG组有31名病人于术后发生了房颤,发生率为29.2%;CPB组有24名病人于术后发生了房颤,发生率为27.9%,两组病人的房颤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高龄是术后发生房颤的一个危险因素。结论OPCABG没有降低术后AF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冠脉搭桥 非体外
下载PDF
主动脉隔离技术应用于非体外冠脉手术中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烨 隋亮 +3 位作者 章剑锋 朱良纲 杭钧彪 沈振亚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隔离技术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探讨其可行性与安全性,评估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在18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Enclose装置,以主动脉隔离技术完成桥血管与升主动脉近端吻合。术前... 目的:总结主动脉隔离技术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探讨其可行性与安全性,评估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在18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Enclose装置,以主动脉隔离技术完成桥血管与升主动脉近端吻合。术前用薄层CT平扫评价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及钙化程度,术中用超声检查升主动脉结合手指扪查升主动脉。23例(12.8%)存在明显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钙化灶。术中再血管化的顺序为:(1)应用主动脉隔离技术,完成所有静脉或桡动脉桥血管与主动脉近端吻合;(2)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远端吻合;(3)顺次完成所有桥血管与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术后常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结果:共完成桥血管536根,平均2.98±0.8根.例-1。用主动脉隔离技术成功完成近端吻合口408个;其中,桡动脉桥近端吻合口7个,静脉桥近端吻合口401个,平均2.27±0.7个.例-1。术中无技术故障和相关意外情况发生。围手术期死亡4例(2.2%)。176例存活患者无心肌梗死、脑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二次开胸止血及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和心脏相关事件发生。术后147例(83.5%)存活患者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7.7±9.4(6~39)个月。1例(0.7%)患者术后15个月死于肠道肿瘤;胸痛发生率2.7%、房颤发生率2.0%、脑梗发生率3.4%、下肢栓塞发生率1.4%。全组患者无其它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0个月以上的2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58个桥血管近端吻合口中53个(91.4%)近端吻合口均通畅。结论:用Enclose装置的主动动脉隔离技术可安全地用于非体外冠脉旁路移植术的近端吻合,尤其可用于升主动脉明显钙化和粥样硬化的患者,术后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隔离技术 Enclos装置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下载PDF
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永彤 刘鹏 +5 位作者 叶志东 王非 林凡 杨煜光 钱松屹 王风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9期641-644,共4页
目的比较冠脉搭桥术(CABG)的术式选择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讨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方法以我院心脏血管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实施的514例CABG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5岁以上患者49例,为高龄患者组,占同期C... 目的比较冠脉搭桥术(CABG)的术式选择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讨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方法以我院心脏血管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实施的514例CABG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5岁以上患者49例,为高龄患者组,占同期CABG的9.5%;75岁以下患者465例,为非高龄患者组,占同期CABG的90.5%。结果患者的年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无急性心梗、冠脉危险因子、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30%,既往合并肾功能异常、脑梗塞及患有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移植血管种类、手术时间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心端吻合口数及完全性血运再建例数比例、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比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留置ICU时间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住院天数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肺部感染、肾衰、并发症脑梗塞发生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死亡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39个月的电话随访,心衰、心梗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龄患者的CABG要多考虑采用OPCAB方式及动、静脉移植血管相组合等低侵袭性手术方法,术后应早期下床进行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式选择 围手术期管理
下载PDF
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6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学国 陈绪发 +1 位作者 陶凉 刘燕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4期268-269,共2页
目的探讨并行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比较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后旁路通畅率为100%。住院时间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7)d,非体外循环... 目的探讨并行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比较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后旁路通畅率为100%。住院时间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7)d,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8))d;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8±14)h,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7±32)h;心房颤动发生率: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6(6%),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4/33(12%)。结论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是一种合理和安全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循环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老年病人随访1年以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旭 李贞福 +3 位作者 王海蕊 郝传吉 代晓梅 孙鹏飞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比较停跳与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在老年病人中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搜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rirect Online和Cochrane Library等。搜集关于停跳(对照组)与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实验组... 目的比较停跳与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在老年病人中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搜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rirect Online和Cochrane Library等。搜集关于停跳(对照组)与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实验组)临床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论文纳入Meta分析。结果共搜集8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从中提取了4组数据进行比较,共包含21 665例病人。经过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心肌梗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脑卒中发生率对比的OR值是0.66(95%CI:0.48,0.90),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对比的OR值是0.75(95%CI:0.57,0.99),实验组病人术后发生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平均70岁以上病人中的1年以上临床疗效中,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优于停跳冠脉搭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跳 不停跳 冠脉搭桥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术在高龄冠心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若彬 郑少忆 +5 位作者 谢斌 郭惠明 黄劲松 黄克力 麦明杰 罗征祥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1期1-3,63,共4页
目的比较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人群中,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两种冠脉旁路术式的近期疗效,探讨高龄冠心病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1999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将170例≥70岁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PCAB,n=83... 目的比较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人群中,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两种冠脉旁路术式的近期疗效,探讨高龄冠心病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1999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将170例≥70岁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PCAB,n=83)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CPB-CABG,n=59),回顾性分析其早期疗效。结果OPCAB组的疗效在以下方面优于CPB-CABG组:正性药物的使用(18.1%/61%)、IABP的使用(8.4%/30.5%)、围术期心梗(3.6%/11.8%)、急性肾衰(1.2%/5.1%)、呼吸衰竭(9.6%/18.6%)、肺部感染(8.4%/25.4%)、脑梗塞(0/8.5%)、缺氧性脑病(1.2%/6.7%)、呼吸机使用时间(12.3±5.6/27.7±8.3)h、住ICU时间(2.3±1.2/6.5±2.3)d、住院时间(16.4±7.1/28.2±7.8)d、死亡率(4.8%/10.2%),各项比较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龄病例中能明显降低因为高龄而增加的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应作为高龄冠心病的外科治疗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旁路术 冠脉 冠心病人 非体外循环 OPCAB 人中 人群
下载PDF
180例高危病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停跳与不停跳手术的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迎佳 Tan Yongseng Chua Yeoleng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n-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对高危手术病人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影响。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3年1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n-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对高危手术病人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影响。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3年11月,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共为180例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欧洲心脏手术危险性评估系统Euroscore≥6分)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包括121例CABG(占67.2%)和59例OPCAB(占32.8%)。将两组病人术前、术中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在血制品的应用、呼吸机辅助时间、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ICU滞留天数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OPCAB均明显优于CABG。结论OPCAB对高危冠心病病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CABG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高危病人 欧洲心脏手术危险性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