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辅弼、监察到尸位--明代王府文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曼容 《古代文明》 CSSCI 2021年第3期111-120,M0006,共11页
明代王府文官制度脱胎于明初的王府相傅制度。朱元璋曾两次对王府官制进行改革,通过设立长史、增加文官、取消相傅兼官、裁撤王相傅府等措施,使王府辅导官的权力大为削弱,其“辅弼”职责的内涵也被大幅度狭义化。“靖难之役”后,出于削... 明代王府文官制度脱胎于明初的王府相傅制度。朱元璋曾两次对王府官制进行改革,通过设立长史、增加文官、取消相傅兼官、裁撤王相傅府等措施,使王府辅导官的权力大为削弱,其“辅弼”职责的内涵也被大幅度狭义化。“靖难之役”后,出于削藩的政治需求,朱棣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把王府辅导官变为朝廷监察诸王的耳目,使其职责发生了异变。弘治时期,朝廷正式规定“亲王有过,专罪辅导官。郡王有过,专治内使教授”,标志着王府文官监察职责正式确立。明中期以后,随着宗藩体制的衰落,王府文官制度也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辅导官多“庸琐衰惫”之人,普遍尸位素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府文官制度 辅弼 监察 尸位 历史演变
下载PDF
狸猫换太子两个故事系统的并立与融合
2
作者 毛劼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111,共9页
与狸猫换太子故事漫长曲折的发展演变相比,无论是“狸猫”情节还是“狸猫换太子”的称谓都是相当年轻的。这一故事最初可划分为以元杂剧《抱妆盒》为源头的忠奸斗争故事系统和以明成化说唱词话《仁宗认母传》为代表的清官公案故事系统... 与狸猫换太子故事漫长曲折的发展演变相比,无论是“狸猫”情节还是“狸猫换太子”的称谓都是相当年轻的。这一故事最初可划分为以元杂剧《抱妆盒》为源头的忠奸斗争故事系统和以明成化说唱词话《仁宗认母传》为代表的清官公案故事系统。此后二者基于主题上的内在联系及叙事角度上的互补,更在书坊、演出业的推动下实现了融合。在融合演变过程中,戏曲、说唱、小说等不同文体依据自身特性相互吸收和删汰,并在审美趣味、社会时政的多元影响下改写着这个故事。尤其是晚清以来,这一故事在形式多样的舞台上历经创新、拓展,并在当代演出中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其中的得失为当下文艺作品的改编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狸猫换太子 忠奸斗争 清官公案 戏曲 说唱 小说
下载PDF
岐山孔头沟出土尚爵与虢氏家族的有关人物及史事
3
作者 黄锦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15,共11页
岐山孔头沟出土的尚爵与师■钟及姬寏母豆的“■公”即“虢公”,即班簋的虢城公,系太公之子,师■钟及姬寏母豆皆系虢氏家族器。■伯堕簋及■伯鼎亦系虢国器;鼎、簋的虢伯堕系穆王前期的虢伯,与“尚”系兄弟,为虢城公之子,继任王朝卿士;... 岐山孔头沟出土的尚爵与师■钟及姬寏母豆的“■公”即“虢公”,即班簋的虢城公,系太公之子,师■钟及姬寏母豆皆系虢氏家族器。■伯堕簋及■伯鼎亦系虢国器;鼎、簋的虢伯堕系穆王前期的虢伯,与“尚”系兄弟,为虢城公之子,继任王朝卿士;虢伯甗、虢伯鬲的虢伯,系西周中、晚期的虢伯。厉王时的虢仲(虢公长父),宣王时的虢文公子、虢宣公子白,皆系在王朝任虢公者。虢仲虢叔虢季同出一源,别为支系,或为王官,或为诸侯。文献所谓虢仲、虢叔之别,其实一也,所谓多个虢国的纠葛,应重新认识。岐山孔头沟遗址或与虢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虢城公 虢氏家族 虢国 王官 诸侯
下载PDF
元代安西王府属官考论
4
作者 撒海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4,215,共14页
元代安西王府属官设置,反映了安西王统治秦蜀地区的情况,也可由此审视元朝分封制度及王府设置情形。王相府为安西王政务机关及秦蜀地区最高军政机构,王相身兼辅佐安西王及行使地方权力双重职能。安西王府文职属官名称多袭自金朝,任职者... 元代安西王府属官设置,反映了安西王统治秦蜀地区的情况,也可由此审视元朝分封制度及王府设置情形。王相府为安西王政务机关及秦蜀地区最高军政机构,王相身兼辅佐安西王及行使地方权力双重职能。安西王府文职属官名称多袭自金朝,任职者多为地方儒士;武职属官多系从征秦蜀军帅家族成员。此外,王府尚有奥鲁赤、医药提举、掌祠事、经籍官、司天台判等特定职事设置。安西王府属官设置在地方层面复制朝廷的基本功能,是安西王特殊权力的体现。安西王府具有人才储备功能,王府属官不仅负责王府及其领地事务,也可出任地方官。至嗣王阿难答时期,王府属官任免受到中央乃至行省牵制,折射出安西王权力的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西王 安西王府 王相府 王府属官 秦蜀地区
原文传递
洪武朝东宫官属的嬗替与外廷政治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晓东 年旭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9-139,162-163,共11页
洪武朝外廷政治的演变,与"国本"问题有着莫大关联。东宫官属的嬗替,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洪武朝诸大案依次衍生的内在逻辑性。初期东宫官属的设立与勋臣兼职,虽有效平衡了政局,却造成了浙东派势盛的隐患,这也成为朱元璋首先从... 洪武朝外廷政治的演变,与"国本"问题有着莫大关联。东宫官属的嬗替,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洪武朝诸大案依次衍生的内在逻辑性。初期东宫官属的设立与勋臣兼职,虽有效平衡了政局,却造成了浙东派势盛的隐患,这也成为朱元璋首先从浙东派入手清除外廷政治势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洪武十年,东宫官属的调整与太子的正式预政,揭开了朱元璋谋划已久的"废相收权"斗争的序幕。洪武二十三年前后,从"詹事院"到"詹事府"的转化,则是朱元璋针对太子死后新的政治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稳定"国本"的重要举措,并与蓝玉党案相表里,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东宫官属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 东宫官属 国本 外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