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siting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Northeast Tibet 被引量:7
1
作者 LI Jian ZHANG Yueqiao +3 位作者 LI Hailong XIONG Jinhong LI Jianhua WU Tair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86-502,共17页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was estim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rpret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was estim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rpret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measurements of offset river terraces, and 14 C dating of snail shells collected from offset ris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ft-slip rate along the segment is 3–5 mm/a, and that the vertical slip rate is 0.3–0.5 mm/a.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lips on the segment remain consistent over a distance of ~100 km. It means that no slip gradient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occurred along the Maqu segment, and which thus might behave as an independent seismogenic fault. Judging from multiple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terrace offsets, we infer tha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produced by a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Ms7.0–7.5 on the Maqu fault could generate a horizontal slip of 4.5–5 m and a vertical slip of 0.45–0.5 m, with a corresponding ratio(Dh/Dv) of about 9. Two surface rupture events must have occurred over the past 3300 years, the latest one possibly between 1485 cal BP and 1730 cal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Kunlun fault Maqu fault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offset terraces paleo-seismicity
下载PDF
Paleoseismological Stud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Eastern Tian Shan,Xinjiang 被引量:1
2
作者 WU Fuyao RAN Yongkang +2 位作者 XU Liangxin CAO Jun LI 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The easternmost Tian Shan lies in eastern Xinjiang, Central Asia. The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SBF)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most Tian Shan is a major tectonic structure in this orogenic region. The late Q... The easternmost Tian Shan lies in eastern Xinjiang, Central Asia. The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SBF)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most Tian Shan is a major tectonic structure in this orogenic region. The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paleoseismology,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process of the eastern Tian Shan orogen and implementing seismic mitigation.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measurements, and detailed geological and geomorphic investig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fault exhibits clear left-lateral slip along its western segment. Paleoseismic trenches dug near Xiongkuer reveal evidence of six large paleoearthquakes. The four latest paleoearthquakes were dated: the oldest event occurred at 4663 BC–3839 BC. Data on the horizontal offsets along the probable 1842 Barkol earthquake coseismic rupture suggest clear multip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mulative offsets and possible ~4 m of coseismic left-lateral slip per event. From the cumulative offsets and 14 C sample ages, we suggest an average Holocene left-lateral slip rate of 2.4–2.8 mm/a on the SBF, accounting for ~80% of lateral deformation within the entire eastern Tian Shan fault system. This result is comparable with the shortening rate of 2–4 mm/a in the whole eastern Tian Shan, indicating an equal role of strike-slip tectonics and compressional tectonics in this orogen, and that the SBF may accommodate substantial lateral tecton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Tian Shan South Barkol basin fault PALEOSEISMOLOGY left-lateral offset slip rat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Proto-Tethys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rock-breaking with an offset single cone bit 被引量:6
3
作者 Chen Yinghua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9-182,共4页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rock-breaking with an offset single cone bit was completed on the bit bench test equipment. Data such as transmission ratio, weight on bit (WOB), rate of penetration (ROP) and torque on bi...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rock-breaking with an offset single cone bit was completed on the bit bench test equipment. Data such as transmission ratio, weight on bit (WOB), rate of penetration (ROP) and torque on bit were acquired in the experimen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everal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s follows. The transmission ratio of the offset single-cone bit changed slightly with rotary speed of bit, weight on bit and offset distance. The rate of penetration of the offset singlecone bit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WOB and off'set distance. The torque on bit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offset distance under the same WOB and bit rotary speed,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bit rotary speed under the same WOB. The rock-breaking mechanism of the offset single-cone bit was a scraping ac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offset single-cone bit is a chipping type b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et single-cone bit transmission ratio rate of penetration torque on bit
下载PDF
A numerical model of wire melting rate in variable-polarity submerged arc welding
4
作者 程方杰 武云龙 +2 位作者 王颖 张建优 王东坡 《China Welding》 EI CAS 2013年第3期36-41,共6页
Based on the pre-existing wire melting rate model of direct-current submerged arc welding ( DC-SAW) , a new numerical model of wire melting rate was developed for variable-polarity submerged are welding (VP-SAW) b... Based on the pre-existing wire melting rate model of direct-current submerged arc welding ( DC-SAW) , a new numerical model of wire melting rate was developed for variable-polarity submerged are welding (VP-SAW) by accounting fo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duty cycle β and offset α.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re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this new wire melting rate model, with the maximum discrepancy being less than 10%. Therefore it is evident that this new numerical model can successfully describe the dependence of wire melting rate on the duty cycle β and offset 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 melting rate duty cycle offset variable-polarity welding
下载PDF
配电网相电压不对称动态变化下的高阻接地故障辨识
5
作者 李政洋 曹一家 +2 位作者 陈春 李妍莎 李景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8744-8758,I0005,共16页
配电网单相高阻接地故障与相电压不对称动态变化间具有相似的中性点位移电压波形,易引起接地保护的误判。为此,该文建立不对称导纳矢量模型,通过分析相电压不对称动态变化的原因,揭示非故障条件下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变化机理。同时建立故... 配电网单相高阻接地故障与相电压不对称动态变化间具有相似的中性点位移电压波形,易引起接地保护的误判。为此,该文建立不对称导纳矢量模型,通过分析相电压不对称动态变化的原因,揭示非故障条件下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变化机理。同时建立故障电路全响应模型,刻画中性点位移电压随过渡电阻的变化轨迹,研究高阻接地故障和不对称导纳动态变化时的位移电压稳态重合区域及暂态特征差异。在论证二者稳态特征存在混叠的同时,揭示暂态过程中故障初相角对中性点位移电压直流衰减分量的影响规律。采用经验小波变换提取中性点位移电压直流衰减分量和高频分量,并利用直流衰减分量辨识故障;对于特定故障初相角导致的直流分量无法检测场景,提出基于方差贡献率的重心频率分布特征判断方法辨识接地故障。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为5 kΩ及以下的高阻接地故障与不对称导纳动态变化提供了明显的区分特征,为单相接地故障的准确辨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不对称 高阻接地故障辨识 中性点位移电压 直流偏移分量 方差贡献率
下载PDF
IRS辅助上行NOMA和速率最大化方案
6
作者 杨青青 谢毅翔 彭艺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针对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系统在无线环境下传输速率较低的问题,利用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可以改变入射信号相移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IRS辅助上行NOMA和速率最大化算法.首先,... 针对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系统在无线环境下传输速率较低的问题,利用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可以改变入射信号相移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IRS辅助上行NOMA和速率最大化算法.首先,在满足每个用户功率、每个用户最小速率、IRS相位偏移的约束条件下,构建一个联合用户功率、IRS相移多变量优化模型;然后,通过问题公式的等效简化将原非凸问题转换为2个容易处理的子问题;最后,通过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引入松弛变量等方法对子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逐次凸逼近法(successiveconvexapproximation,SCA)所提出的算法平均提升了系统0.4 bit/(s·Hz)的和速率,证明了基于ADMM的算法有效提高系统的和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反射面 非正交多址技术 上行链路速率优化 相位偏移
下载PDF
农业碳补偿率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来自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7
作者 唐菁 张娜 +1 位作者 易露 曾庆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92,共17页
减排是基础,增汇是保障,农业领域减排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潜力所在。为探索农业碳中和的有效路径,该研究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碳补偿率,运用点度中心度、隶属度模型和Moran's I分... 减排是基础,增汇是保障,农业领域减排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潜力所在。为探索农业碳中和的有效路径,该研究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碳补偿率,运用点度中心度、隶属度模型和Moran's I分析其空间分布、空间辐射和空间集聚格局;进一步结合收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空间收敛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农业碳补偿率的驱动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农业碳补偿率上升趋势明显,但总碳汇仍不足以覆盖碳排放,且上、下游领先,中游落后;②中心城市自东向西演化趋势明显,分布格局演变为成都一极,苏州、长沙、武汉等八核心,杭州、岳阳等多点联动的“一极八核,多点带动”格局,上、中、下游“分区域,多核心”的趋势越加明朗;③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整体呈现协同演进的格局,上游城市协同互动减排增汇的趋势更加显著;④农业内部结构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对碳补偿率的促进作用不仅来自直接效应,还有部分来自反馈效应,且邻近城市的农业内部结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均有利于本地区碳补偿率的提升。基于该研究结论,建议创立农业碳中和示范区,领先城市与追随城市、边缘城市“强弱扶持”,加大区域间协同互动减排增汇力度,以“小区域”带动“大区域”实现农业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补偿率 空间辐射 空间集聚 收敛特征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低信噪比下无线声传感网络采样率偏移估计方法
8
作者 石擎 杨飞然 +1 位作者 陈先梅 杨军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1-2140,共10页
现有的采样率偏移(Sampling Rate Offset,SRO)估计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性能严重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子带二次互相关函数的频率滑动窗二次互相关(Frequency Sliding Double-Cross Correlation Processing,FS-DXCP)算... 现有的采样率偏移(Sampling Rate Offset,SRO)估计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性能严重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子带二次互相关函数的频率滑动窗二次互相关(Frequency Sliding Double-Cross Correlation Processing,FS-DXCP)算法.该方法使用频域滑动窗口构建无线节点观测信号间的子带二次互相关函数矩阵,进而利用奇异值分解来自适应地消除低信噪比频段对二次互相关函数估计的影响,最后搜寻二次互相关函数的极大值点获得SRO的估计.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在信噪比为-5 dB时,所提方法的采样率频偏平均估计误差为4.21百万分率(part per million,ppm),这比现有的DXCP-PHAT算法的估计误差降低了约8.17 ppm.所提算法有效提升了低信噪比条件下采样率频偏的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声传感网络 采样率偏移估计 子带处理
下载PDF
基于FPGA的宽带ADCP流速校准系统
9
作者 陈奕基 郭世旭 +2 位作者 王萧博 焦君圣 赵鹏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4-1072,共9页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可采用声学应答并发射模拟回波的方式开展流速校准,但其校准精度和校准流速下限受系统时钟精度影响,目前基于该方式的ADCP流速校准系统难以针对1 m/s以下小流速进行校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水池环境可实施...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可采用声学应答并发射模拟回波的方式开展流速校准,但其校准精度和校准流速下限受系统时钟精度影响,目前基于该方式的ADCP流速校准系统难以针对1 m/s以下小流速进行校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水池环境可实施的宽带ADCP流速校准系统方案,即基于FPGA设计一套宽带ADCP流速校准系统,采集ADCP发射声波信号并进行处理,再向ADCP发射携带水体流速信息的模拟回波信号,通过模拟流速值与实际输出值的比较,实现ADCP的流速校准。校准系统通过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和锁相频率合成(DDS+PLL)的技术合成高精度时钟信号,时钟信号驱动信号采集与回放产生高精度模拟回波信号。最后,在小型消声水池内针对中心频率为300 kHz的宽带ADCP开展(0.2~1)m/s小流速校准实验,结果表明,该校准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达到(0.5%模拟流速值+0.005)m/s,验证了校准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计量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流速校准 频偏应答 FPGA 时钟合成 不确定度评定
下载PDF
基于电压关联度的10kV配电网反窃电方法研究
10
作者 温静 《电气开关》 2024年第4期88-90,94,共4页
通过计算线损可以发现疑似窃电用户,保障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免让个别违法窃电行为影响供电企业的收益,如果结合电压关联度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出窃电用户。研究了线损率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电压关联度和电压偏移率计算方法。通过线损率... 通过计算线损可以发现疑似窃电用户,保障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免让个别违法窃电行为影响供电企业的收益,如果结合电压关联度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出窃电用户。研究了线损率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电压关联度和电压偏移率计算方法。通过线损率找出疑似窃电用户,在线损率较高的用户中通过电压关联度和电压偏移率的计算可以进一步确定窃电用户。最后,通过某10kV配电网月供电数据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损率 电压偏移率 电压关联度 配电网 窃电行为
下载PDF
基于前推回代法的高低压反窃电技术研究
11
作者 贾旭超 马迅 +2 位作者 刘安磊 王勇 纪书军 《河北电力技术》 2024年第2期48-52,94,共6页
窃电行为不仅造成了国家电力的损失,在配电网中形成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为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为探索高效可行的反窃电技术,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电路潮流,得到线路损失值,确定疑似窃电位置。进一步计算电压偏移率和关联度,准确... 窃电行为不仅造成了国家电力的损失,在配电网中形成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为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为探索高效可行的反窃电技术,采用前推回代法计算配电网电路潮流,得到线路损失值,确定疑似窃电位置。进一步计算电压偏移率和关联度,准确判定窃电点,并计算补足功率与实际功率差值得出窃电量。验证表明,该方法的潮流计算效率提高了30%左右。对高低压用户用电量实例分析时,共发现3个窃电点,电压关联度平均值在0.35左右,比正常关联度值低,证实了前推回代法在反窃电技术中的有效性,为电力系统反窃电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合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推回代法 反窃电技术 潮流 电压偏移率 电压关联度
下载PDF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66
12
作者 李海兵 Franck Valli +6 位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Paul Tapponnier Robin Lacassin 陈松永 戚学祥 Marie-Luce Chevalier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39-255,共17页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淡色同构造花岗岩的产生,同构造结晶锆石所记录的U-Pb同位素年龄,暗示了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在23-25Ma以前,其连续变形作用持续到-12Ma,之后伴随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以及噶尔盆地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表明喀喇昆仑断裂生长过程可能是由南东向北西扩展的过程,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碰撞的结果。断裂的累积位移量至少为280km,其长期平均滑移速率约为11mm/a。通过块体间运动学分析,表明在-23-25Ma以后青藏高原物质以约16.2mmn/a的速率向-N108°方向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同构造花岗岩 累积位移量 滑移速率 喀喇昆仑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被引量:26
13
作者 魏占玉 何宏林 +3 位作者 石峰 徐岳仁 毕丽思 孙浩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2-293,共12页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际河断裂和布拖断裂的详细野外调查、典型构造地貌GPS精细测量以及断错地貌的时间约束,获得大凉山断裂带南段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2.5~4.5mm/a,交际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略大于布拖断裂的滑动速率。对比滑动速率发现,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水平滑动速率相当,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活动强度不低于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随着大凉山断裂带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作用,大凉山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将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 左旋位移速率 错断地貌
下载PDF
顾及钟差变化率的GPS卫星钟差预报法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甫红 夏博洋 龚学文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87-1395,共9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钟差变化率拟合建模的卫星钟差预报方法。以附加周期项的线性或二次多项式作为基础模型对钟差变化率序列进行拟合,最优估计卫星钟差的趋势项系数,然后直接使用精密定轨得到的相应时刻的卫星钟差计算预报初始时刻的基准项... 提出了一种基于钟差变化率拟合建模的卫星钟差预报方法。以附加周期项的线性或二次多项式作为基础模型对钟差变化率序列进行拟合,最优估计卫星钟差的趋势项系数,然后直接使用精密定轨得到的相应时刻的卫星钟差计算预报初始时刻的基准项系数,来建立卫星钟差的预报模型。以IGS发布的快速星历(IGR)的卫星钟差为试验数据,对GPS星座中各种型号的所有卫星钟差进行预报。结果表明:本文方法3、6、12与24h的预报精度分别可达0.43、0.58、0.90与1.47ns,相比于传统的基于钟差拟合的预报方法,精度分别提高69.3%、61.8%、50.5%与37.2%;与IGS发布的超快速星历(IGU)的预报钟差相比,钟差精度分别提高15.7%、23.7%、27.4%与3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差变化率 钟差建模 钟差预报 附加周期项 二次多项式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与滑动速率 被引量:21
15
作者 向宏发 虢顺民 +1 位作者 张晚霞 张秉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从阿克塞西红崖子向东经肃北至红柳峡口长约 150km的范围内 ,通过沟、脊位错的分级与相关阶地年龄测试分析 ,将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量分为 8级 ,并分别给出其形成年龄 ,得到各时段的断裂滑动速率介于 4 .7~ 6.7mm/a ,平均值 6.0mm /a... 从阿克塞西红崖子向东经肃北至红柳峡口长约 150km的范围内 ,通过沟、脊位错的分级与相关阶地年龄测试分析 ,将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量分为 8级 ,并分别给出其形成年龄 ,得到各时段的断裂滑动速率介于 4 .7~ 6.7mm/a ,平均值 6.0mm /a,局部段落某个时段内最高滑动速率值7.7mm/a。位错量与滑动速率的空间分布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 ,这可能表明破裂从中间向两端发展的过程 ;在时间上 ,上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比其它各个时段都大 ,这可能与青藏地块在距今 5Ma以来的快速隆升及大规模挤出运动相关。资料表明 ,断裂破裂有从主体断裂某一段落扩展到邻近地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位错 滑动速率 阿尔金断裂 断裂带 第四纪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以西晚第四纪以来的滑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峰 徐锡伟 +1 位作者 郑荣章 陈文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0-208,共9页
通过分析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出山口以西 85°~ 86°E的高精度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研究 ,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3个典型走滑断层的断错地貌进行了研究。在库拉木拉克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自 (6 0 2± 0 ... 通过分析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出山口以西 85°~ 86°E的高精度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研究 ,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3个典型走滑断层的断错地貌进行了研究。在库拉木拉克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自 (6 0 2± 0 4 7)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1 6± 2 6 )mm/a ,自 (15 6 7± 1 19)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9 6± 2 6 )mm/a ;阿羌牧场附近 ,自 (2 0 6± 0 16 )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2 1± 1 9)mm/a ;达拉库岸萨依附近 ,自 (4 91± 0 39)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12 2± 3 0 )mm/a。由此得到阿尔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11 4± 2 5 )mm/a。以阿尔金断裂带走向N75°E计算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左旋走滑所吸收的青藏高原SN向缩短速率为 (3 0±0 6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走滑断层 断错地貌 地质年代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下载PDF
影响瞬态瑞雷波勘探精度的因素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牛建军 张晓培 +2 位作者 杜立志 冯国磊 刘占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1,80,共3页
瞬态瑞雷波勘探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勘查、监测、检测等领域。为了能采集到最为有效的数据记录,得到较好的测试效果,最佳采集参数的选择是关键。介绍了瑞雷波勘探的原理和F-K域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分析了各参数对瑞... 瞬态瑞雷波勘探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勘查、监测、检测等领域。为了能采集到最为有效的数据记录,得到较好的测试效果,最佳采集参数的选择是关键。介绍了瑞雷波勘探的原理和F-K域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分析了各参数对瑞雷波相速度计算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影响瑞雷波勘探的主要因素,就如何选择最佳采样率、道间距、偏移距、震源以及检波器等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瑞雷波勘探 道间距 偏移距 采样率
下载PDF
CCD视频信号处理电路应用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佟首峰 刘金国 +1 位作者 阮锦 郝志航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3-375,共3页
首先对 CCD输出信号特性进行简要描述 ,然后针对 CCD信号存在复位噪声 ,对相关双采样法进行细致分析。为了改善视频图像 ,需要对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进行调节 ,提出了可编程增益控制和数字化偏置控制方法。另外 ,对暗电平自动校正和 A/D... 首先对 CCD输出信号特性进行简要描述 ,然后针对 CCD信号存在复位噪声 ,对相关双采样法进行细致分析。为了改善视频图像 ,需要对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进行调节 ,提出了可编程增益控制和数字化偏置控制方法。另外 ,对暗电平自动校正和 A/D模数转换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XRD4460是 CCD视频处理专用集成芯片 ,它包含了上面所述的所有功能。本文已成功地将 XRD4460 CCD视频信号处理专用芯片应用于遥感 CCD相机中 ,并且得到比较理想的视频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耦合器件 专用集成电路 视频信号处理电路
下载PDF
用阶地测量方法探讨阿尔金断裂中段全新世滑动速率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峰 徐锡伟 郑荣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70,共10页
通过分析高精度数字化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测试 ,对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的 3个典型走滑断层断错地貌点进行了研究。在安南坝沟 ,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一主要分支自 (9.36± 0 .73)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7.5... 通过分析高精度数字化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测试 ,对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的 3个典型走滑断层断错地貌点进行了研究。在安南坝沟 ,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一主要分支自 (9.36± 0 .73)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7.5± 1.7)mm/a ;在七个泉子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有 4条分支 ,其中 1条规模较小的断层分支自 (13 86± 1 0 7)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2 .3±0 5 )mm/a ,由此推断七个泉子附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 (6 .9± 1.5 )~ (9.2± 2 .0 )mm/a ;约马克其断裂带自 (4 .73± 0 .38)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0 .6± 3.0 )mm/a。综合以上各点结果 ,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中段 88°30′E与 93°0 5′E之间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 7~ 11mm/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走滑断层 断错地貌 阶地测量 滑动速率 阿尔金断裂带
下载PDF
曲江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洋 张波 +1 位作者 侯建军 艾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7-1192,共16页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 曲江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端,沿该断裂地震活动强烈,是1970年M_s7.7通海地震的发震断裂。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貌观测结果、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解析,总结认为曲江断裂第四纪以来以右旋走滑为主且具有倾滑运动分量,沿断裂走向运动学存在差异。NW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局部有明显正断分量;SE段为右旋走滑兼NE盘向SW盘逆冲。曲江断裂在全新世活动强烈,沿走向错断地貌广泛发育,累积水平位错量3.7~830m。通过对错断地质体、地貌单元的断距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14C或光释光定年,得到断裂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为2.3~4.0mm/a。断裂活动速率的变化与运动学分段有很好的响应:NW段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3.0mm/a,存在0.6~0.8mm/a的构造抬升;由于受到小江断裂的影响,断裂sE段逆冲分量增加,滑动速率相应降低(〈3.0mm/a),存在1.1mm/a的构造抬升,表明断裂NW段和SE段存在差异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断裂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 错断地貌 滑动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