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ey Engineering Highlights of Facilities & Equipment for Oil & Gas Production in Kuwait Oil Company
1
作者 Babar Mirza Fahad AI-Kharqawi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6年第1期1-12,共12页
The paper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key engineering aspects of Kuwait Oil Company's existing project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both current and from nearly 30 years of projects development. It deals with engineering ... The paper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key engineering aspects of Kuwait Oil Company's existing project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both current and from nearly 30 years of projects development. It deals with engineering features of mainly process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both static and rotating besides others, used for collection, separation, desalting, heat transfer, chemical treatment, storage, transmission, pipelines and similar facilities utilized for upstream oil and gas production, both sweet and sour. Engineering highlights include certa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metallurgical aspects, few best practices and lessons learnt as well. Seven (7) case studies are included towards the end that show case some of the engineering aspects of facility equipment,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ir engineering and conclusions drawn that, emphasize the need to focus on initial, preliminary engineering aspects of projects and could provide useful tips for oil and gas engineers and design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ering aspects oil gas projects surface facilities EQUIPMENT case studies.
下载PDF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a's Viscous Crude Surface Production Facilities
2
作者 Miao Chengwu(President,China Petroleum,Planning & Engineering Institute) 《China Oil & Gas》 CAS 1996年第1期19-21,共3页
TechnologyandDevelopmentTrendsofChina'sViscousCrudeSurfaceProductionFacilitiesMiaoChengwu(President,ChinaPet... TechnologyandDevelopmentTrendsofChina'sViscousCrudeSurfaceProductionFacilitiesMiaoChengwu(President,ChinaPetroleum,Planni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US CRUDE oil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ique DEVELOPMENT
下载PDF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biomimetic surface engineering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被引量:2
3
作者 Yanbao GUO ,Zheng ZHANG Siwei ZHANG 《Friction》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289-306,共18页
Friction is widespread in almost every field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and it is accompanied by huge energy losses and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To deal with a series of questions in this regard,biomimetic surfaces h... Friction is widespread in almost every field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and it is accompanied by huge energy losses and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To deal with a series of questions in this regard,biomimetic surfaces have been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decades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economic losses.Presently,biomimetic surface engineering on different scales has been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into related fields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such as drill bits and the inner surfaces of pipes.In this review,we focused on the most recent and promising efforts reported toward the application of a biomimetic surface in oil and gas fields,indicating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this disciplinary study.Regarding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we main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some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i)applications in reducing the wear of exploration production equipment and its components,(ii)separation and drag release technologies in oil/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and(iii)functional coatings used in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oceans and polar regions.Finally,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mimetic surface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s of oil and gas,some conclusions and perspectives are also discussed.It is expected that biomimetic surface engineering can be used in oil and gas fields more widely and systematically,provid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and WEAR BIOMIMETIC surface engineering oil and gas industry
原文传递
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
4
作者 柳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2-257,263,共7页
针对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首先,介绍了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供油系统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供油结构设计方案,并基于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分析得... 针对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首先,介绍了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供油系统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供油结构设计方案,并基于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分析得到优化结果为转速3 000 r/min、旋转油道直径6 mm、油路压力120 MPa,此时理论摩擦功耗为60.09%,端泄流量为0.602,满足生产要求。研究结果为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发动机 供油系统 优化设计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Research on an Arc Air-Lubricating Oil Radiator Equipped in Internal Surface of Air Intake for the Aero Engine 被引量:2
5
作者 CAI Huikun WENG Zeju +2 位作者 LIAO Yidai GU Kaixuan WANG Junjie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687-696,共10页
Due to huge-power aircraft development and more electronic devices applied onboard,high heat flow density and uneven thermal distribution are becoming new problems.One new try is adding an air-lubricating oil radiator... Due to huge-power aircraft development and more electronic devices applied onboard,high heat flow density and uneven thermal distribution are becoming new problems.One new try is adding an air-lubricating oil radiator as the secondary cooling component but there are still few reports on its research.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ly-design plate-fin air-lubricating oil radiator different from tube-fin or shell-tube conventionally used in previous engine system.This radiator is arc,and equipped in internal surface of air intake.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on fin performance.Their results agreed well with average error of 13%on thermal resistance.Then heat and flow behaviors of oil side were presented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sizes of flowing passage.According to all research,optimized radiator is gained with fin spacing of 3.76 mm,fin thickness of 2 mm,single flowing path with width of 13 mm and gradient inlet and outlet.Its heat dissipation of 28.35 k W and pressure loss of 2.2 MPa can meet actual working requirements.The research proves an air-lubricating oil radiator with arc structure and layout mode of internal surface to be feasible,which is a new but efficient cooling scheme and can lead to an innovative but wide use in modern aircra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 engine air-lubricating oil radiator arc plate-fin radiator oil flowing path internal surface of air intake
原文传递
Coating Protection for Production Facilities of Offshore Oil Fields
6
作者 Zhu, Chengde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1993年第4期467-474,共8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coating protection of production facilities of offshore oil field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of Bohai Offshore Oil Field, with focus laid on the selection of coating systems, surface pr... This paper describes coating protection of production facilities of offshore oil field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of Bohai Offshore Oil Field, with focus laid on the selection of coating systems, surface preparation, coating application, as well as coating inspection for four types of major production fac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ting techniques CORROSION INSPECTION Ocean engineering Offshore structures oil field equipment PAINT Protective coatings surface treatment
下载PDF
中国油气田开发实践、挑战与展望
7
作者 胡文瑞 张书通 +1 位作者 徐思源 王雪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增储上产难度加大、技术要求不断攀升、开发成本持续升高,油气企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油气田开发实践,详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油气储量产量... 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增储上产难度加大、技术要求不断攀升、开发成本持续升高,油气企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油气田开发实践,详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油气储量产量趋势与构成,重新划分了油气田开发阶段。按照陆相、海相、低渗、海洋、页岩油气等角度深入总结了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技术,聚焦当前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勘探开发理论创新难度极大、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油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勘探开发与征地环保矛盾进一步凸显等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结合新的发展形势,研究提出了向智能化转型是油气企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非常规油气开发将在国内油气开发中占据主要地位、绿色低碳转型是油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等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理论 技术 地面工程 开发 实践 挑战
下载PDF
中国海上油气田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的提出与探索——以渤海油田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米立军 范廷恩 +2 位作者 苑志旺 付殿福 段瑞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1,共8页
中国海上油气面临低品位储量占比持续增加、主力油田高含水且稳产难、工程设施局部饱和及地下资源与地面工程亟待整体协同等问题,特别是在“双碳”战略下,传统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需求。提出了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即将单个海域作... 中国海上油气面临低品位储量占比持续增加、主力油田高含水且稳产难、工程设施局部饱和及地下资源与地面工程亟待整体协同等问题,特别是在“双碳”战略下,传统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需求。提出了海域整体开发新模式,即将单个海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时空域协同统筹地下油气资源“一网”与地面工程“五网”(油、气、水、电、信),构建协同、共享、高效、绿色的开发新模式。以渤海油田为例,系统梳理地下油气资源和地面工程设施特征,构建地下油气资源“一网”和地面工程设施“五网”,开展“一网”+“五网”协同方案研究,优化了多项现有工程设施,统筹了多个新建工程设施预留,提出多项未来工程设施整体布局,推动向标准化、移动共享、绿色开发转型升级,助力渤海油田高质量上产稳产4000万吨。海域整体开发模式是支撑海上油田增储上产稳产的前瞻性探索,为国内外海上其他油气田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气田 海域整体开发 新模式 地下资源网 地面工程网 时空域协同
下载PDF
油气田地面工程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化设计与应用
9
作者 徐瑞雪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7期175-177,共3页
油气田地面工程火灾报警系统能及时检测并响应火灾中的异常温度上升、烟雾激增、火焰出现等情况。系统设计应遵循一系列安全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其在极端和危险的油气田环境中的可靠性。自动化控制策略、实时监控系统集成、软件平台选择... 油气田地面工程火灾报警系统能及时检测并响应火灾中的异常温度上升、烟雾激增、火焰出现等情况。系统设计应遵循一系列安全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其在极端和危险的油气田环境中的可靠性。自动化控制策略、实时监控系统集成、软件平台选择、编程语言的适用性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方面,决定系统的功能性,与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密切联系。以油气田地面工程火灾报警系统的自动化设计与应用为主题,设计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实时监控系统集成、系统开发环境等具体内容。结果表明,系统功能已完全实现,其性能满足油气田地面工程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 油气田地面工程 火灾报警系统 烟雾
下载PDF
油气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中间产物的价值研究
10
作者 鲁楠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2期45-50,共6页
为了解决油气开发项目地面工程无法独立开展经济评价的问题,采用内部转移定价相关理论并结合经济评价方法确定了油气开发项目“中间产物”的定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油气开发项目上游中间产物作为下游成本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是... 为了解决油气开发项目地面工程无法独立开展经济评价的问题,采用内部转移定价相关理论并结合经济评价方法确定了油气开发项目“中间产物”的定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油气开发项目上游中间产物作为下游成本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对于系统工程中各阶段独立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油气开发项目使用中间产品进行经济评价应选取合适的中间产品,可选择“井口采出液价”或“井口油价”等,并充分考虑各成本费用和一定的风险系数进行不断地修正,保证项目经济评价结论客观可靠,以便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依据;(3)计算中间产物价格并进行系统各阶段独立评价不仅适用于油田项目,在所有生产性工业项目中均适用,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针对多系统项目分别对各系统中间产品进行量化,应用于各系统独立经济评价,满足经济评价效益与费用相一致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开发项目 地面工程 经济评价 中间产物 井口气价 内部转移定价
下载PDF
中国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141
11
作者 胡永乐 郝明强 +2 位作者 陈国利 孙锐艳 李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6-727,共12页
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 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形成了CO2驱油藏工程参数设计、注采调控、开发效果评价等油藏工程技术系列;③发展了CO2分层注气工艺、高效举升工艺、井筒腐蚀在线监测与防护等采油工程技术系列;④创新了CO2捕集、管道输送、地面注入、产出气循环注入等地面工程技术系列;⑤形成了CO2驱油藏监测、安全环保评价等配套技术系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技术发展方向:①突破低成本CO2捕集技术,提供廉价的CO2气源;②改善CO2与原油之间混相的技术,提高驱油效率;③研发提高CO2波及体积技术;④研制更高效举升工具和技术;⑤加强CO2埋存监测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吉林油田的实践表明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CO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油藏工程 注采工程 地面工程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地面工程总体规划方案优化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刘扬 赵洪激 周士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8-95,共8页
:建立了油田地面网络的相关矩阵及节点的参数计算通式 ,为计算机处理油田地面网络问题提供了有利手段。采用大系统优化理论 ,针对低渗透油田地面工程网络拓扑优化问题 ,建立了适用于多级分解优化算法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低渗透油田地面... :建立了油田地面网络的相关矩阵及节点的参数计算通式 ,为计算机处理油田地面网络问题提供了有利手段。采用大系统优化理论 ,针对低渗透油田地面工程网络拓扑优化问题 ,建立了适用于多级分解优化算法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低渗透油田地面工程网络拓扑优化的多级分解优化算法 ,即顺次进行油气集输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注水系统和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各子系统间又通过变量互相联系 ,每一个子系统的网络优化又分解为布局优化和参数优化。子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是等额年费用 ;总体优化的目标函数是财务净现值。编制了低渗透油田地面工程总体规划方案优化软件 ,为油田开发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了一个科学而快速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地面工程 规划方案优化 油田
下载PDF
一种摩擦表面自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刘家浚 郭凤炜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2-45,47,共5页
对由国外引进的一种摩擦表面再生剂进行了使用后的表面性能测试,显示出摩擦表面的硬度显著提高,表面粗糙度大幅下降,磨损尺寸明显得到修复,展现出了对摩擦表面的自修复功能。在汽车发动机、电厂水泵、煤气压缩机和炼油厂减速器等机件上... 对由国外引进的一种摩擦表面再生剂进行了使用后的表面性能测试,显示出摩擦表面的硬度显著提高,表面粗糙度大幅下降,磨损尺寸明显得到修复,展现出了对摩擦表面的自修复功能。在汽车发动机、电厂水泵、煤气压缩机和炼油厂减速器等机件上的试用表明,该摩擦表面再生剂具有降低油耗、减少振动、降低噪音、延长使用寿命和节省维修费用等诸多效果,并能提高轻武器子弹的初速和射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润滑油添加剂 表面自修复 表面工程
下载PDF
活塞环组结构参数对柴油机漏气量和机油消耗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雷基林 张大帅 +3 位作者 邓晰文 毕玉华 周峰 杨永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62,共9页
合理的活塞环组结构能有效改善内燃机整机性能。以某四缸高压共轨柴油机活塞组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的缸内压力及活塞与缸套工作温度场数据,建立了活塞组件动力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不同活塞环岸间隙、环槽间隙、活塞环开口间隙、活塞顶... 合理的活塞环组结构能有效改善内燃机整机性能。以某四缸高压共轨柴油机活塞组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的缸内压力及活塞与缸套工作温度场数据,建立了活塞组件动力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不同活塞环岸间隙、环槽间隙、活塞环开口间隙、活塞顶环径向弹力对缸内的机油消耗和漏气量的影响规律。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表明:顶环、二环开口间隙和顶环的径向弹力对漏气量的影响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油环开口间隙对漏气量的影响较小,顶环对气体的密封能力强于二环。漏气量和二环岸压力均随着环岸间隙的增大而增大,顶环上下表面压力差的增大使得经过活塞环开口处的窜油量在环岸间隙为0.95 mm时最大。环槽深度及顶环上侧间隙的变化对漏气量无明显影响。在保证活塞环组性能的同时,适当减小环岸间隙与开口间隙、增加径向弹力,可有效降低漏气量与机油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活塞 模型 活塞环组 温度场 漏气量 机油消耗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油页岩流化燃烧过程中表面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佰仲 周明正 +3 位作者 刘洪鹏 王擎 关晓辉 李少华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0-254,共5页
在自行设计搭建的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油页岩的燃烧试验,从不同床温中获得各燃烧时间下的油页岩焦样,通过Gemini 2380快速比表面积分析仪测定焦样吸附等温线,采用BET法计算样品的比表面积,由BJH法计算孔分布,FHH模型计算表面分形维数... 在自行设计搭建的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油页岩的燃烧试验,从不同床温中获得各燃烧时间下的油页岩焦样,通过Gemini 2380快速比表面积分析仪测定焦样吸附等温线,采用BET法计算样品的比表面积,由BJH法计算孔分布,FHH模型计算表面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焦样具有较连续完整的孔系统;油页岩焦样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具有相似的特点,在3nm附近有极值;随着燃烧时间的增加,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先迅速增加再逐渐降低,但相对于比表面积,孔体积变化曲线的波峰有一定的延迟;不同温度焦样的比表面积相差很大,750℃的最大值是850℃时的1.5倍左右;燃烧前期,焦样分形维数迅速增加,而后略有减小,燃烧后期几乎不再变化;燃烧过程中焦样分形维数明显大于油页岩原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油页岩 流化燃烧 表面结构 分形 维数
下载PDF
内燃机磨合与表面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家玺 朱均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9-62,共4页
针对 EQ6 10 0型汽油机 ,利用内燃机磨合台架试验装置对所研制的内燃机专用磨合油与普通 15 W/ 40内燃机油进行对比磨合试验 ,对磨合油液进行直读铁谱分析 ,对缸套 -活塞环磨合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 :专用磨合油的... 针对 EQ6 10 0型汽油机 ,利用内燃机磨合台架试验装置对所研制的内燃机专用磨合油与普通 15 W/ 40内燃机油进行对比磨合试验 ,对磨合油液进行直读铁谱分析 ,对缸套 -活塞环磨合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 :专用磨合油的磨合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燃机油 ;超细金刚石微粉可以加速磨合进程 ,分化并减小磨屑尺寸 ,从而避免缸壁拉伤和改善缸套 -活塞环摩擦副的摩擦学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发动机油 磨合 表面改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近年油气田地面工程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果与展望 被引量:18
17
作者 汤林 云庆 张维智 《天然气与石油》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油气田地面工程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了标准化设计,创新形成并持续完善了不同类型油气田地面关键技术,确保了复杂油气田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全面提升了地面技术和管理水平... 油气田地面工程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了标准化设计,创新形成并持续完善了不同类型油气田地面关键技术,确保了复杂油气田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全面提升了地面技术和管理水平。对近年来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针对"十三五"期间及今后几年,油气田地面系统仍面临着成本控制和安全环保压力大、降本增效工作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着力做好标准化设计、生产优化、产品增值、管道和站场完整性管理、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工作,进一步增强提质增效能力,促进油气田可持续稳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地面工程 高质量发展 地面关键技术 标准化设计 提质增效 完整性管理 标准化管理
下载PDF
基于MindManager的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信息化建设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坤 孟波 +3 位作者 艾国生 康维岚 张景山 李卓颖 《天然气与石油》 2019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大型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投资高、规模大、涵盖专业多、周期长,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工程标准、规范数量巨大,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地方规定等标准和规范,因此对工程标准和规范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 大型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投资高、规模大、涵盖专业多、周期长,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工程标准、规范数量巨大,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地方规定等标准和规范,因此对工程标准和规范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某油气田地面工程为例,通过MindManager软件将项目涉及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归类、分档,整理出一套适合建设管理、设计、施工、检测和运行标准的信息化方案,提高了油气田企业的工程标准信息化水平,推进了工程标准和规范管理体系的建设质量和进度,努力提高油气田建设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地面工程 标准 信息化建设
下载PDF
油气管道设计系统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保才 袁海玲 谢军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0,共4页
指出将风险评价方法用于油气管道站场及其局部走向设计,可以降低风险,有效控制管道工程投资。介绍了长输管道参数优化方法和工艺设备设计计算软件,首次将“评价推荐工艺方案”改为简便易操作的“优化评价工艺方案”,有效提高了工艺设备... 指出将风险评价方法用于油气管道站场及其局部走向设计,可以降低风险,有效控制管道工程投资。介绍了长输管道参数优化方法和工艺设备设计计算软件,首次将“评价推荐工艺方案”改为简便易操作的“优化评价工艺方案”,有效提高了工艺设备的设计工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地面工程 天然气管道 风险评价 软件
下载PDF
湿式摩擦离合器摩擦片表面温升和油槽结构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贾云海 张文明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2-116,共5页
应用接触温度计算模型和热分析基本原理,研究了重型车辆湿式摩擦离合器摩擦片的温度分布和失效原因,分析和推导了简单、实用的摩擦片温度计算公式并得到试验验证。此外,介绍了从动摩擦片常见的表面油槽结构,分析了不同油槽结构对传递扭... 应用接触温度计算模型和热分析基本原理,研究了重型车辆湿式摩擦离合器摩擦片的温度分布和失效原因,分析和推导了简单、实用的摩擦片温度计算公式并得到试验验证。此外,介绍了从动摩擦片常见的表面油槽结构,分析了不同油槽结构对传递扭矩、摩擦片表面温度以及带排扭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圆弧油槽综合性能较好,摩擦副摩擦因数适中,对带排扭矩影响小,且易于制造,最适合于重型车辆湿式摩擦离合器从动摩擦片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湿式摩擦离合器 试验研究 表面油槽结构 润滑冷却液流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