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concept on coal structure and new consider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oil from coal 被引量:2
1
作者 Kuangzong Qin Shaohui Guo Shuyuan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24期2025-2035,共11页
The traditional two_phase structural model of coal based on the chemical covalence bonding has to be revised since recent discoveries of powerful mixed solvent such as CS-2/C-5H-9N, giving extra high yields in coal ex... The traditional two_phase structural model of coal based on the chemical covalence bonding has to be revised since recent discoveries of powerful mixed solvent such as CS-2/C-5H-9N, giving extra high yields in coal extr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hysically associated interaction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tructure of coal. A composite model of coal is suggested. The organic matter of coal is mainly composed of some parts: the rigid 3_D macromolecules linked with chemical bonds; the polar molecules of high and moderate molecular weights, corresponding to asphaltenes and resins; the hydrocarbons with lower molecular weights. The polar molecules are associated by physical interactions (such as hydrogen bonding, charge transfer interactions, π_π interactions of aromatic sheets, etc.) each other and with macromolecules to form the network structure, in which some smaller nonpolar molecules are trapped. Based on the new concept of the composite coal model, some considera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oil from coal have approached. Since the energy level of physical association is much lower than the chemical covalent bonding, the upper threshold of oil window for the generation of oil from coal seems not to be limited strictly after the theory of oil generation at the latter stage of the kerogen maturation. It looks reasonab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salt, water, minerals and environments of the sedimentati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physically associated interactions in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coal and the generation of oil is thought to be intimately influenced by these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from coal coal structur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oil
全文增补中
神华煤液化沥青离心脱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鹏 黄澎 刘敏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9,共8页
利用煤液化沥青制备高端炭材料是目前煤直接液化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该过程实现的关键在于煤液化沥青的高效深度脱灰。以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在热萃取釜中制备的热萃取液为研究对象,借助旋转黏度仪考察了1∶1,4∶1,6∶1三种剂渣比... 利用煤液化沥青制备高端炭材料是目前煤直接液化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该过程实现的关键在于煤液化沥青的高效深度脱灰。以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在热萃取釜中制备的热萃取液为研究对象,借助旋转黏度仪考察了1∶1,4∶1,6∶1三种剂渣比(焦化洗油与神华煤液化沥青的质量比)体系黏度随温度(20℃,40℃,60℃,80℃,100℃)的变化规律,探究了影响煤液化沥青灰分脱除和上层离心液收率的离心转速(1000 r/min,1500 r/min,2000 r/min,2500 r/min,3000 r/min,3500 r/min,4000 r/min)、剂渣比(1∶1,2∶1,3∶1,4∶1,5∶1,6∶1)和离心时间(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三大行为因素,解析了神华煤液化沥青中灰分在焦化洗油混合体系中的粒度分布和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混合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高黏温正比特性,升高温度可显著减小不同剂渣比体系之间的黏度差异,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萃取体系离心脱灰最佳工作参数为剂渣比4∶1、离心转速3000 r/min、离心时间15 min,此条件下灰分可降至0.06%,上层离心液收率可达75%。离心分离后灰分分布均匀,微观形貌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层状堆叠特征,在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混合体系中呈纳米级粒径分布是其不能深度脱除的根源,因此,可开发新型液相重力涡流、静电分离、沉降助剂法等技术并与离心技术相耦合,以期满足下游高端炭材料制备技术的指标要求,为煤炭直接液化技术规模化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沥青 焦化洗油 离心 脱灰 行为因素
下载PDF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pulsion of oil derived from coal
3
作者 Zhao, CY Cheng, K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22期1905-1908,共4页
THE expuls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coal is controlled by two main factors. The first is theproperties inherited from coal itself and contains two implications. One is original potential of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c... THE expuls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coal is controlled by two main factors. The first is theproperties inherited from coal itself and contains two implications. One is original potential of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coal, which determines the degree of oil-bearing satur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DERIVED from coal EXPULSION PORE surface chemistry.
原文传递
Expulsion and primary migration of the oil derived from coal
4
作者 赵长毅 程克明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4期345-353,共9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pores and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carbons and pores in coal are analysed based on the typical example of oil from coal in Tuha Basin, pointing ou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pores and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carbons and pores in coal are analysed based on the typical example of oil from coal in Tuha Basin, pointing ou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ydrocarbon molecules and coal pore surface particles is a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 of expulsion of oil from co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pores and the ability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re inner factors of the expulsion of the oil from coal; tectonic compressive shear stress is an external force of the expulsion of oil from coal; expulsion of the oil from coal has greater geochromatographic effect than that from mudstone, the low mature stage (or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is less than 0.9%) is advantageous to the coal-formed oil expulsion and migration; hydrocarbons in the hydrocarbon network are linked with carrier beds (such as fault), through the pore network and fissure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constitutes the main pathway of expulsion and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ha BASIN oil DERIVED from coal primary MIGRATION mechanism of EXPULSION geochromatographic effect.
原文传递
吐哈盆地侏罗系热模拟生烃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郭贵安 陈义才 +2 位作者 张代生 涂小仙 王家辉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5,5-6,共3页
通过对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4个未成熟煤系暗色泥岩和煤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生烃产物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煤岩样品的在模拟温度为210-330℃(Ro≈0.61%-1.45%)以液态烃产出为主,气态烃与液态烃的... 通过对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4个未成熟煤系暗色泥岩和煤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生烃产物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煤岩样品的在模拟温度为210-330℃(Ro≈0.61%-1.45%)以液态烃产出为主,气态烃与液态烃的比例低于1000 m3/t。在相同的模拟温度条件下,煤系暗色泥岩样品的热模拟烃类产物主要是气态烃,总的累计产烃率比煤岩样品的高100-150 mg/g T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煤岩 煤系泥岩 煤成油 吐哈盆地 侏罗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姚素平 魏辉 +4 位作者 金奎励 张景荣 涂建琪 赵长毅 方家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8-85,共8页
本文以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模拟实验,对中国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含有丰富的类脂成分,壳质组特别是角质体含量高可能导致了本区高蜡石油的生成,壳... 本文以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模拟实验,对中国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含有丰富的类脂成分,壳质组特别是角质体含量高可能导致了本区高蜡石油的生成,壳质组和基质镜质体的含量决定了煤的氢指数和热解烃产值,它们共同构成了盆地内煤成油的母质。模拟排油实验证明了煤孔隙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煤中液态烃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较好地排出。为了便于生产勘探,文中还讨论了煤系地层的沉积有机相,依据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将煤系划分成四种沉积有机相:分别是高位沼泽有机相,森林沼泽有机相,流水沼泽有机相和开阔水体有机相,其中,流水沼泽有机相生成液态烃的潜力最大,以含有大量的角质体为特征;森林沼泽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次之,以基质镜质体为主要成分;高位沼泽有机相生烃潜力最差,以惰性组和镜质组为主要的有机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显微组分 盆地 沉积有机相 油矿床
下载PDF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若干问题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社荣 方家虎 +2 位作者 侯慧敏 潘响亮 陈忠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在阐述了煤成油的概念,总结和评述了煤生油显微组分、生油门限、生油范围和生油高峰等问题后,本文通过吐哈等盆地侏罗系煤生油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可溶有机质演化、成熟度和有机质丰度、油源(岩)及原油成熟度对比;含煤岩系中煤层和泥岩... 在阐述了煤成油的概念,总结和评述了煤生油显微组分、生油门限、生油范围和生油高峰等问题后,本文通过吐哈等盆地侏罗系煤生油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可溶有机质演化、成熟度和有机质丰度、油源(岩)及原油成熟度对比;含煤岩系中煤层和泥岩的厚度及总量和煤及泥岩最高沥青和总烃转化率的对比;煤及其族组成和煤成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的对比;提出了中国侏罗系煤成油盆地中泥岩比煤层对煤成油田形成有更大的贡献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显微组分 生油潜量 油矿床
下载PDF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孙旭光 陈建平 王延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21-726,共6页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 ,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 ,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芳香结...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 ,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 ,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芳香结构含量相对较少 ;角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中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结构以及长链脂族结构 ;而丝质体则主要由芳香结构组成 ,脂族结构含量很少。显微组分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藻类体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角质体和镜质体的生烃潜力中等、而丝质体的生烃潜力则很低。对于吐哈盆地煤成油来说 ,由于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并且生烃潜力也高 ,因此其具有高的液态烃产率、丝质体的产油率最小、角质体和镜质体的液态烃产率中等。由于镜质体是本区煤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因此 ,对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具有工业规模的油田来说 ,镜质体应该是主要的贡献组分之一。但对于富含藻类体的厚层状烛藻煤 ,由于它类型好 ,品质高、生烃潜力大、以中长链脂族结构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吐哈盆地 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 显微组分 结构组成 生烃潜力 煤成油
下载PDF
煤成油油源对比问题讨论 被引量:8
9
作者 戴卿林 郝石生 +1 位作者 卢双舫 张爱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4-330,共7页
通过吐哈盆地煤的低温排烃模拟实验及源岩与原油之间组分分析,发现煤与泥岩的排烃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煤成油在排驱过程中,由于地质色层作用使组分分布特征产生了明显变化而难以与母源对比。煤成油的油源对比不适宜引用以往"油一源必... 通过吐哈盆地煤的低温排烃模拟实验及源岩与原油之间组分分析,发现煤与泥岩的排烃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煤成油在排驱过程中,由于地质色层作用使组分分布特征产生了明显变化而难以与母源对比。煤成油的油源对比不适宜引用以往"油一源必然相似"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油 油原对比 油矿床 吐哈盆地
下载PDF
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及其与煤成油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士俊 唐修义 +1 位作者 张井 于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6-28,共3页
重点研究了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并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侏罗纪植物进行了对比,认为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中银杏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所形成的煤具有较高的煤成油生成潜力。
关键词 成煤植物 煤成油 盆地 侏罗纪 油矿床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排油能力实验及其形成煤成油可能性探讨 被引量:15
11
作者 罗霞 李剑 +4 位作者 胡国艺 伍大茂 李志生 张英 姚建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6-80,共5页
由于现代煤成油理论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一批大中型煤成油田的相继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问题引起地质学者的关注。该文通过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为50~88kg/t煤,为研究煤吸附烃提供了一些定量信息。同时认... 由于现代煤成油理论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一批大中型煤成油田的相继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问题引起地质学者的关注。该文通过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为50~88kg/t煤,为研究煤吸附烃提供了一些定量信息。同时认为,只有煤生油能力达到或超过煤饱和吸附烃量时,煤才可能成为有效油源岩。通过热模拟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能力,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进行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有限,大多数煤生成烃类尚不能完全饱和煤中的孔隙。同时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与世界其它大中型煤成油田进行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煤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成熟度不高、生油能力有限;油源对比的结果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原油与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无关,从另一侧面也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有限,形成工业性油藏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煤 生排油能力 实验 形成 煤成油 可能性
下载PDF
煤和含煤岩系成油理论研究和演变历史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社荣 郎东升 +1 位作者 潘景副 陈建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22,共4页
运用系统的历史和现实类比分析方法 ,对世界含煤岩系煤成油田的源岩成熟度、烃源岩类型和煤成油田形成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煤虽能生油 ,但难以形成有商业意义的油田 ;含煤岩系中泥岩是煤成油田形成的主要贡献组分 ,在含煤盆... 运用系统的历史和现实类比分析方法 ,对世界含煤岩系煤成油田的源岩成熟度、烃源岩类型和煤成油田形成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煤虽能生油 ,但难以形成有商业意义的油田 ;含煤岩系中泥岩是煤成油田形成的主要贡献组分 ,在含煤盆地中 ,难以形成低熟煤成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岩系 煤成油
下载PDF
吐哈盆地煤成油有机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赵长毅 程克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27,共4页
吐哈盆地中下佛罗统煤及煤系有机质被确认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具褐色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在早期成熟阶段生成大量液态烃的能力,是本区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煤中角质体和木栓质体的光性演化表明其... 吐哈盆地中下佛罗统煤及煤系有机质被确认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具褐色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在早期成熟阶段生成大量液态烃的能力,是本区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煤中角质体和木栓质体的光性演化表明其对本区煤成油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煤成油 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岩石学
下载PDF
煤成油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0
14
作者 黄第藩 卢双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B05期183-194,共12页
重点评述与煤成油理论及勘探实践有密切关系、并在近几年取得重要进展的煤成烃演化模式、煤的生油能力及排油研究3方面的问题。指出:石油地质化学家已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煤成烃模式、阶段因地而异的复杂性;建立判别煤系源岩生油能力的... 重点评述与煤成油理论及勘探实践有密切关系、并在近几年取得重要进展的煤成烃演化模式、煤的生油能力及排油研究3方面的问题。指出:石油地质化学家已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煤成烃模式、阶段因地而异的复杂性;建立判别煤系源岩生油能力的标准是煤成油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其中以依据总生烃潜量(S1+S2)、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与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建立的判别方案比较实用和有效;比较系统地评述了(与工业性煤成油气聚集有重要关系的)煤成烃排出问题的4种主要研究方法。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对指导煤成油勘探有重要意义的煤系源岩的分布预测、倾油性的进一步判识及排出问题定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煤系源岩 成烃模式 排油机理 定量评论
下载PDF
华南晚二叠世“树皮体”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Micro-FTIR)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8
15
作者 余海洋 孙旭光 焦宗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9-885,共7页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 ,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 ,对华南晚二叠世煤中中国特有的显微组分———树皮体———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 ,并与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镜质体、丝质体和孢子体进行...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 ,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 ,对华南晚二叠世煤中中国特有的显微组分———树皮体———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 ,并与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镜质体、丝质体和孢子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树皮体与孢子体的红外光谱特征较为相近 ,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芳香结构和含氧基团相对较少。此特点与镜质体和丝质体主要由芳香结构组成、脂肪族结构 (尤其是长链脂肪烃 )含量相对较少 (或很少 )明显不同。上述结构特征决定了树皮体与孢子体类似 ,是一种油气生成潜力较大的显微组分。此特点对在华南地区寻找与富含树皮体煤系地层有关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皮体 红外光谱 化学结构 生烃潜力 煤成油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有机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姚素平 张景荣 +1 位作者 王可仁 栾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煤系地层可否成为该盆地另一套油源岩的问题,历来存有争议。系统的煤岩和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倾油性的壳质组分含量低,基质镜质体的类型也不利于生油,因此。
关键词 有机岩石学 鄂尔多斯盆地 煤成油 煤矿 油矿床
下载PDF
用显微组分的双重属性研究沉积有机相 被引量:8
17
作者 姚素平 金奎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25-532,共8页
沉积有机相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油、气勘探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沉积有机相的区分主要依据源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光性特征。实际上,源岩显微组分的特征、类型、数量和产状是源岩有机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双重反映,... 沉积有机相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油、气勘探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沉积有机相的区分主要依据源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光性特征。实际上,源岩显微组分的特征、类型、数量和产状是源岩有机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双重反映,并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利用源岩显微组分的属性可以简便快速地确定沉积有机相,并可更好地反映盆地内油气资源的分布状况。根据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侏罗纪煤系的沉积有机相进行研究,圈定了有利的煤成油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沉积有机相 有机岩石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煤系烃源岩不同极性溶剂抽提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春萍 王汇彤 +1 位作者 陈建平 张大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正己烷、苯、二氯甲烷、氯仿4种不同极性溶剂抽提烃源岩的实验表明,溶剂极性对抽提物含量和化学组成影响很大.抽提物含量随溶剂极性增加而增加,但不同类型烃源岩抽提物含量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其中湖相泥岩氯仿抽提物仅为正己烷抽提物的1.... 正己烷、苯、二氯甲烷、氯仿4种不同极性溶剂抽提烃源岩的实验表明,溶剂极性对抽提物含量和化学组成影响很大.抽提物含量随溶剂极性增加而增加,但不同类型烃源岩抽提物含量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其中湖相泥岩氯仿抽提物仅为正己烷抽提物的1.2~1.4倍,煤系泥岩为2~5倍,煤系炭质泥岩和煤为5~10倍.抽提物族组成分析表明,随溶剂极性增加,抽提物中饱和烃比例明显减少,芳烃比例略为减少,非烃和沥青质比例明显增加.正己烷抽提物的化学组成与煤系原油最相近,氯仿抽提物中饱和烃的含量明显偏低而非烃、沥青质含量明显偏高.抽提物中饱和烃含量定量计算表明,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的饱和烃质量相对于岩石质量变化很小,正己烷已经能够萃取出烃源岩中绝大部分饱和烃,极性强的溶剂并不能从煤中萃取更多的饱和烃.这可能意味着虽然煤的氯仿抽提物组成与煤系原油化学组成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影响煤的正构烷烃组成,也就可能不影响抽提物与煤系原油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烃源岩 溶剂极性 抽提物 族组成 煤成油
下载PDF
煤和煤系中微生物量对煤成油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社荣 方家虎 +1 位作者 潘响亮 郝多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20,共5页
阐述了细菌活动对泥炭、煤和泥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细菌活动的作用、特征及条件等问题的研究概况以及在煤成油研究中细菌作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煤成油评价中,只有包括细菌活动产生的微生物量在内的生油... 阐述了细菌活动对泥炭、煤和泥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细菌活动的作用、特征及条件等问题的研究概况以及在煤成油研究中细菌作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煤成油评价中,只有包括细菌活动产生的微生物量在内的生油显微组分评价,才是比较接近实际的正确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微生物量 煤成油 细菌活动 油矿床
下载PDF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剖析及其生烃模式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贤庆 马安来 +2 位作者 熊波 包建平 钟宁宁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1-35,共5页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及其生烃模式。该盆地烃源岩富镜质组,贫腐泥组,但西山窑组下部烃源岩相对富集壳质组和腐泥组。壳质组和腐泥组含量与组成决定了烃源岩生烃特点和潜力。三塘...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及其生烃模式。该盆地烃源岩富镜质组,贫腐泥组,但西山窑组下部烃源岩相对富集壳质组和腐泥组。壳质组和腐泥组含量与组成决定了烃源岩生烃特点和潜力。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煤成油生成模式明显不同于吐哈盆地,其生油门限Ro为0.5%,是由孢子体和角质体为主要组分贡献成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微组分 侏罗系 盆地 烃源岩 生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