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冻干血小板FDP用于动物创面愈合的治疗做初步安全性评价。方法 FDP单次皮肤刺激试验选择10只SD大鼠,采用自身对照,背部左侧皮肤为实验组:用棉签涂抹0.6 m L复水化FDP;右侧为空白对照组:涂抹0.6 m L生理盐水;于涂抹后1、24、48及7...目的对冻干血小板FDP用于动物创面愈合的治疗做初步安全性评价。方法 FDP单次皮肤刺激试验选择10只SD大鼠,采用自身对照,背部左侧皮肤为实验组:用棉签涂抹0.6 m L复水化FDP;右侧为空白对照组:涂抹0.6 m L生理盐水;于涂抹后1、24、48及72 h观察2组大鼠涂敷区皮肤是否出现红斑、水肿等刺激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选择32只新西兰白兔建立皮损模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前者每天涂抹复水化FDP 0.6 m L/次,后者每天涂抹生理盐水0.6 m L/次,连续涂抹28 d,观察1次/d,测体重1次/周,于涂敷前及涂敷d7、d14、d21、d28分别采集动物血样检测血常规和相关生化指标,并取涂敷区皮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单次皮肤刺激试验:2组大鼠皮肤均未出现水肿、红斑等刺激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试验周期中2组动物均未出现体重减轻、一般行为异常及死亡,体重、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相近(P>0.05),FDP组动物在实验d7 d14、d21及d28的WBC(×109/L)分别为12.20±1.28 vs 8.63±1.71 vs 6.90±1.21 vs 7.60±1.36(P<0.05);2组动物组内不同时间点的Cr波动明显(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2组受试动物涂敷区局部皮肤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FDP对实验动物没有明显的刺激反应,对动物局部损伤皮肤连续涂敷28 d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其作为外敷生物制剂的初步安全性评价合格。展开更多
药物神经毒性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早期筛选神经毒性药物及降低药物研发风险的重要手段,而且能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毒性证据支持。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药物神经毒性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早期筛选神经毒性药物及降低药物研发风险的重要手段,而且能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毒性证据支持。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中涉及神经毒性及发育神经毒性研究的一般方法为啮齿类动物及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神经行为学检查。至今,动物实验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显微镜微观检查形态发展到活体成像技术。随着国内外倡导动物福利和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以及体外替代模型的不断出现,将各种体外评价方法和技术,如神经细胞成像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组学技术等,经过验证后用于监管科学领域已成为国内外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但是,无论是体内试验还是体外替代方法都无法全面评价神经毒物的潜在风险,因此只有将适合的方法有效地结合才能在非临床准确、高效地评价药物的神经毒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冻干血小板FDP用于动物创面愈合的治疗做初步安全性评价。方法 FDP单次皮肤刺激试验选择10只SD大鼠,采用自身对照,背部左侧皮肤为实验组:用棉签涂抹0.6 m L复水化FDP;右侧为空白对照组:涂抹0.6 m L生理盐水;于涂抹后1、24、48及72 h观察2组大鼠涂敷区皮肤是否出现红斑、水肿等刺激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选择32只新西兰白兔建立皮损模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前者每天涂抹复水化FDP 0.6 m L/次,后者每天涂抹生理盐水0.6 m L/次,连续涂抹28 d,观察1次/d,测体重1次/周,于涂敷前及涂敷d7、d14、d21、d28分别采集动物血样检测血常规和相关生化指标,并取涂敷区皮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单次皮肤刺激试验:2组大鼠皮肤均未出现水肿、红斑等刺激反应。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试验周期中2组动物均未出现体重减轻、一般行为异常及死亡,体重、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相近(P>0.05),FDP组动物在实验d7 d14、d21及d28的WBC(×109/L)分别为12.20±1.28 vs 8.63±1.71 vs 6.90±1.21 vs 7.60±1.36(P<0.05);2组动物组内不同时间点的Cr波动明显(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2组受试动物涂敷区局部皮肤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FDP对实验动物没有明显的刺激反应,对动物局部损伤皮肤连续涂敷28 d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其作为外敷生物制剂的初步安全性评价合格。
文摘药物神经毒性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早期筛选神经毒性药物及降低药物研发风险的重要手段,而且能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毒性证据支持。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中涉及神经毒性及发育神经毒性研究的一般方法为啮齿类动物及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神经行为学检查。至今,动物实验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显微镜微观检查形态发展到活体成像技术。随着国内外倡导动物福利和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以及体外替代模型的不断出现,将各种体外评价方法和技术,如神经细胞成像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组学技术等,经过验证后用于监管科学领域已成为国内外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但是,无论是体内试验还是体外替代方法都无法全面评价神经毒物的潜在风险,因此只有将适合的方法有效地结合才能在非临床准确、高效地评价药物的神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