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辽东湾坳陷X油田黏土矿物对注水开发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
9
1
作者
张雪芳
刘宗宾
+2 位作者
刘超
刘欢
张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67,共6页
为摸清研究区储层物性变化规律,指导油田注水开发,以辽东湾坳陷X油田东二下段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黏土矿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方法,通过对比不同位置、不同含水阶段密闭取心井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储层物性,结合...
为摸清研究区储层物性变化规律,指导油田注水开发,以辽东湾坳陷X油田东二下段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黏土矿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方法,通过对比不同位置、不同含水阶段密闭取心井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储层物性,结合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深入分析黏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探讨黏土矿物对注水开发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中黏土矿物主要为伊/蒙混层和高岭石,含有少量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受古地貌与沉积环境两大因素控制,黏土矿物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南西地区古地貌低洼,储层埋深较大,以石英砂岩为主的河口坝砂体发育,伊/蒙混层含量高,而北东地区古地貌略凸起,储层埋深小,以长石砂岩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高岭石含量高;黏土矿物总含量低的储层水淹较强,黏土矿物总含量高的储层水淹较弱;伊/蒙混层含量高的储层,水淹后储层物性明显降低,而高岭石含量高的储层,水淹后储层物性明显变好。研究成果为储层剩余油描述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同类油田的注水措施优化、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坳陷
x
油田
东二下段
三角洲前缘
黏土矿物
储层物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辽东湾坳陷LX油田浅层特稠油藏成藏过程及模式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冰洁
徐长贵
+3 位作者
吴奎
张如才
郑彧
宛良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3-671,共9页
针对LX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复杂的油藏模式,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储层和包裹体等地质资料,在研究原油来源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东营组的成藏时期,并对成藏期内原油油品性质的变化及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浅层辫状河道...
针对LX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复杂的油藏模式,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储层和包裹体等地质资料,在研究原油来源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东营组的成藏时期,并对成藏期内原油油品性质的变化及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浅层辫状河道沉积储层与含油性的分析,建立了浅层特稠油藏的成藏过程及模式,结果表明:(1)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成藏与深层东营组油藏破坏相关,东营组储层在早期(28~25 Ma,东营组沉积末期)成藏并发生初步生物降解作用以及原油演化过程中,密度先增大、粘度后增大的性质使得油品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变差,降低了对盖层条件的要求,为晚期(5~0 Ma)原油在盖层条件极差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储层中成藏创造了必要条件;(2)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辫状河道砂体纵向叠置关系与原油遭受的边充注边降解的过程共同形成了含油饱和度及油品性质在垂向上的旋回性,这与储层岩性的旋回性相对应,基于此建立了浅层油气充注模式,解释了现今特稠油垂向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原油来源
成藏时期
原油降解
储层特征
L
x
油田
辽东湾坳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东湾坳陷X油田黏土矿物对注水开发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
9
1
作者
张雪芳
刘宗宾
刘超
刘欢
张瑞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出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67,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及综合调整技术"(2011ZX05024)
文摘
为摸清研究区储层物性变化规律,指导油田注水开发,以辽东湾坳陷X油田东二下段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黏土矿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方法,通过对比不同位置、不同含水阶段密闭取心井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储层物性,结合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深入分析黏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探讨黏土矿物对注水开发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中黏土矿物主要为伊/蒙混层和高岭石,含有少量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受古地貌与沉积环境两大因素控制,黏土矿物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南西地区古地貌低洼,储层埋深较大,以石英砂岩为主的河口坝砂体发育,伊/蒙混层含量高,而北东地区古地貌略凸起,储层埋深小,以长石砂岩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高岭石含量高;黏土矿物总含量低的储层水淹较强,黏土矿物总含量高的储层水淹较弱;伊/蒙混层含量高的储层,水淹后储层物性明显降低,而高岭石含量高的储层,水淹后储层物性明显变好。研究成果为储层剩余油描述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同类油田的注水措施优化、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辽东湾坳陷
x
油田
东二下段
三角洲前缘
黏土矿物
储层物性
Keywords
oilfield x in liaodong bay depression
Member E3d2^L
delta front
clay m
in
eral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分类号
TE12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东湾坳陷LX油田浅层特稠油藏成藏过程及模式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冰洁
徐长贵
吴奎
张如才
郑彧
宛良伟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3-671,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2011ZX05023-006)
文摘
针对LX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复杂的油藏模式,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储层和包裹体等地质资料,在研究原油来源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东营组的成藏时期,并对成藏期内原油油品性质的变化及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浅层辫状河道沉积储层与含油性的分析,建立了浅层特稠油藏的成藏过程及模式,结果表明:(1)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成藏与深层东营组油藏破坏相关,东营组储层在早期(28~25 Ma,东营组沉积末期)成藏并发生初步生物降解作用以及原油演化过程中,密度先增大、粘度后增大的性质使得油品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变差,降低了对盖层条件的要求,为晚期(5~0 Ma)原油在盖层条件极差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储层中成藏创造了必要条件;(2)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辫状河道砂体纵向叠置关系与原油遭受的边充注边降解的过程共同形成了含油饱和度及油品性质在垂向上的旋回性,这与储层岩性的旋回性相对应,基于此建立了浅层油气充注模式,解释了现今特稠油垂向分布特征。
关键词
特稠油
原油来源
成藏时期
原油降解
储层特征
L
x
油田
辽东湾坳陷
Keywords
super heavy oil
source of crude oil
charge history
crude oil degradati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L
x
oilfield
liaodong
bay
depression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辽东湾坳陷X油田黏土矿物对注水开发储层物性的影响
张雪芳
刘宗宾
刘超
刘欢
张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辽东湾坳陷LX油田浅层特稠油藏成藏过程及模式
王冰洁
徐长贵
吴奎
张如才
郑彧
宛良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