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logic perspectives on tectonic evolution of a nascent basin(Okinawa Trough) behind Ryukyu Arc: A review 被引量:28
1
作者 YAN Quanshu SHI Xue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12,共12页
Okinawa Trough is a back-arc, initial marginal sea basin, located behind the Ryukyu Arc-Trench System.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process of the Philippin... Okinawa Trough is a back-arc, initial marginal sea basin, located behind the Ryukyu Arc-Trench System.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process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since the late Miocen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rough is similar to other active back-arcs, such as the Mariana Trough and southern Lau Basin, all of which are experienc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nd subsequent spreading process. This study reviews all petrologic and geochemical data of mafic volcanic lavas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Ryukyu Arc,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 combined with geophysical data to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duction sources (input) and arc or back-arc magmas (output) in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Ryukyu Arc-Okinawa Trough system (PROS).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that several components were variably involved in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Oki-nawa Trough lavas: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underlying the Eurasian Plate, Indian mid-oceanic ridge basalt (MORB)-type mantle, and Pacific MORB-type mantle. The addition of shallow aqueous fluids and deep hydrous melts from subducted compon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an MORB-type mantle into the mantle source of lavas variably modifies the primitive mantle wedge beneath the Ryukyu an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CLM) beneath the Okinawa Trough. In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trough and arc, instead of Indian MORB-type mantle, Pacific MORB-type mantle dominates the magma source. Along the strike of the Ryukyu Arc and Okinawa Trough, the systematic variations in trace element ratio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reflect the first-order effect of variable subduction input on the magma source. In general, petrologic data, combined with geophysical data, imply that the Okinawa Trough is experiencing the"seafloor spreading"process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rift propagation"process in the middle seg-ment, and"crustal extension"process in the northeast segment, and a nascent ocean basin occurs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cent ocean basin SPREADING tectonic evolution PETROLOGY GEOCHEMISTRY okinawa trough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basement constitution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2
作者 刘建华 高金耀 +1 位作者 方银霞 吴水根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8年第1期75-86,共12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seismic reflection, seismic refraction and magnetism collected in the research area and geology obtained from adjacent area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basement constitution of the southe... Based on the data of seismic reflection, seismic refraction and magnetism collected in the research area and geology obtained from adjacent area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basement constitution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Okinawa Trough. In the shelf basin of the East China Sea, Taiwan folded belt and Ryukyu Islands folded belt which surround the trough, outcrop Later Paleozoic, Mesozoic and Eogene strata. In the southern trough,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ndicate that the overlying strata are composed of Neogene and Quaternary deposits, and the acoustic basement consists of Eogent and even older strata. Seismic refraction profiles show that there are Eogene and Mesozoic velocity layers with longitudinal velocities of 4.7 - 5.3 km/s and 6.3 km/s respectively beneath the Quaternary-Miocene Layer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forward and reversed calculation of magnetic data show that the magnetic basement is mainly formed by metamorphic rocks, the Yanshanian neutral-acid magmatic rocks and the Himalayan neutral-basic magmatic rocks being the next components, and the magnetic basement is mostly corresponding to the acoustic basement. Comprehensive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the basement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is mainly formed by Eogene system and Mesozoic and Upper Paleozoic groups metamorphosed in varying degrees, and the basic magmatic rocks of Himalayan epoch have been formed in some parts of t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kinawa trough basin basement institution magnetic basement
下载PDF
Balanced Cross Section for Restoration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Southwest Okinawa Trough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时国 倪祥龙 郭军华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1-10,共10页
On the basis of the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and the other data, using 2DMove softwar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ree seismic profiles was restored since Pliocene. The tectonic resto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On the basis of the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and the other data, using 2DMove softwar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ree seismic profiles was restored since Pliocene. The tectonic resto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itial active center lay in the west slope and then was transferred to east and south via trough center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2) several main normal faults 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3) since Late Pliocene,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has experienced two spreading stages. The early is depression in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and the late is back-arc spreading in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which is in primary oceanic crust spreading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anced cross section tectonic evolution back-arc basin okinawa trough
下载PDF
Tectonics and Petroleum Potential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Rift Basin 被引量:10
4
作者 LI Peilian HOU Hongbin MA Huif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There are two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y are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nd the Okinawa Trough basin. The former can be divided into a western and an eastern rift region. The developme... There are two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y are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nd the Okinawa Trough basin. The former can be divided into a western and an eastern rift reg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elf basin underwent continental-margin fault depression, post-rift and then tectonic inversion stages. Available explo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is controlled by the basin architecture and its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mudstones and coals are the main source rocks. The eastern rift region has good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oil and gas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PETROLEUM East China Sea shelf rift basin okinawa trough basin source rocks
下载PDF
东海盆地钓鱼岛隆褶带构造演化分析及对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鹏 赵志刚 +1 位作者 张功成 张锦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72,共8页
钓鱼岛隆褶带位于东海陆架东部,是分隔东海盆地东部坳陷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的构造单元。结合东海周缘地质分析,认识到钓鱼岛隆褶带曾经是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该隆起形成于白垩纪,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其上还存有晚古生代—中生代残... 钓鱼岛隆褶带位于东海陆架东部,是分隔东海盆地东部坳陷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的构造单元。结合东海周缘地质分析,认识到钓鱼岛隆褶带曾经是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该隆起形成于白垩纪,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其上还存有晚古生代—中生代残余地层,中新世分解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两部分,具有"早成型晚改造"的特点。基于这一认识,认为西湖凹陷中—晚始新世为断陷沉积期,钓鱼岛隆褶带为平湖组东部物源区。东部陡坡带平湖组内发育近岸水下扇等沉积体,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岛隆褶带 冲绳海槽盆地 东海陆架外缘隆起 构造演化 西湖凹陷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东海海域油气资源与选区评价 被引量:35
6
作者 黄志超 叶加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55,共5页
为优化勘探目标的选择,加快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步伐,在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战略选区评价。东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但不同区域勘探潜力不一,以东... 为优化勘探目标的选择,加快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步伐,在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战略选区评价。东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但不同区域勘探潜力不一,以东海陆架盆地最为重要,冲绳海槽盆地次之。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勘探以西湖凹陷最具潜力,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次之,其中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以始新统和渐新统为重点层系,瓯江凹陷以古新统为主攻目标,闽江凹陷以中生界为主要勘探层位。冲绳海槽盆地具备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以陆架前缘坳陷最为有利,以中新统为重点勘探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资源评价 战略选区 东海陆架盆地 冲绳海槽盆地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力方 徐杰 +3 位作者 彭艳菊 计凤桔 吕悦军 周本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2-705,共14页
文中涉及的东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该区的地质构造基本属于中国东部大陆向海域延伸的部分,新生代发育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由于东海位于大陆板块及其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合的地带,中新世中期以来的... 文中涉及的东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该区的地质构造基本属于中国东部大陆向海域延伸的部分,新生代发育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由于东海位于大陆板块及其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合的地带,中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在充分解读前人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对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条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构造应力作用由原先左旋剪切拉张转为左旋剪切挤压;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具有非一致性,东海陆架盆地表现整体微向SE倾斜下沉活动,冲绳海槽为主动机制的地壳拉张裂陷运动,钓鱼岛褶皱带具侧向挤压拱曲隆升活动;活动断裂以NNE和NE向为主,基本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以东地区,尤其是冲绳海槽;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也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东边,特别是冲绳海槽;东海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菲律宾海板块往东海陆架之下俯冲导致弧后地幔隆起,引起冲绳海槽NWSE向扩张,及与青藏高原东边地块被侧向挤出推动华南地块往东南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东海地区 东海陆架盆地 冲绳海槽盆地 中新世中期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盆地构造活动的差异性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述功 王冠荣 何长海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9年第3期44-49,共6页
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虽然同属下沉区,但它们的重力异常(其中包括布格异常、空间异常和均衡异常)、地貌特征、沉积环境、地壳类型、应力分布、构造活动、成因机制上均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两者决不是... 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虽然同属下沉区,但它们的重力异常(其中包括布格异常、空间异常和均衡异常)、地貌特征、沉积环境、地壳类型、应力分布、构造活动、成因机制上均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块体”下沉,而是两个性质完全不相同的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盆地 冲绳海槽盆地 构造活动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冲绳海槽沉降和热演化模式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保华 徐世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9-64,共6页
分析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给出了一个拉张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用它估算了冲绳海槽的拉张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层、多次和有限拉张模式及有限元计算技术,定量模拟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过程和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冲绳海槽的形成... 分析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给出了一个拉张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用它估算了冲绳海槽的拉张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层、多次和有限拉张模式及有限元计算技术,定量模拟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过程和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冲绳海槽的形成先后经历了两次拉张过程,第一次拉张在北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南段海槽的第二次拉张较为显著。冲绳海槽南、北两段较高的热流值主要是由于海槽较为年青、热流散失较小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盆地沉降 热演化 冲绳海槽
下载PDF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上) 被引量:62
10
作者 赵金海 《海洋石油》 CAS 2004年第4期6-14,共9页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 ,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 ,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 ,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 ,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的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 ,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 ,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 ;( 2 )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 ;( 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 ,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 ,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欧亚板块 拉张 成因机制 东海地区 俯冲 太平洋板块 中国台湾 发展 东海海域
下载PDF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下) 被引量:20
11
作者 赵金海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1期1-10,共10页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2)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裂谷;(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欧亚板块 拉张 成因机制 东海地区 俯冲 太平洋板块 中国台湾 发展 东海海域
下载PDF
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演化讨论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金海 唐建 王舜杰 《海洋石油》 CAS 2003年第3期1-9,共9页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冲绳海槽新生代以来的岩石圈的构造演化,提出了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的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一个俯冲型弧后盆地;琉球岛屿是欧亚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不是火山岛屿,而吐噶喇火山带则是火山岛弧,钓鱼岛隆褶带是残留火...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冲绳海槽新生代以来的岩石圈的构造演化,提出了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的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一个俯冲型弧后盆地;琉球岛屿是欧亚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不是火山岛屿,而吐噶喇火山带则是火山岛弧,钓鱼岛隆褶带是残留火山弧;冲绳海槽的北段形成早、为被动拉张,而南段形成晚、为主动拉张;冲绳海槽未形成洋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欧亚板块 俯冲型弧后翁地 拉张 火山岛弧 石油地震勘探
下载PDF
冲绳海槽地质构造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玉祥 曾志刚 +3 位作者 王晓媛 陈帅 殷学博 陈祖兴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8-690,共13页
海底热液活动一直是当代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了解地质构造对海底热液活动的控制作用对于认识热液系统的形成机理及寻找海底硫化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总结了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地形与断裂构造、地壳结构、重磁场、热... 海底热液活动一直是当代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了解地质构造对海底热液活动的控制作用对于认识热液系统的形成机理及寻找海底硫化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总结了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地形与断裂构造、地壳结构、重磁场、热流及岩浆活动等方面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海槽热液区分布和热液产物的基本特征。通过比较冲绳海槽与马努斯海盆、马里亚纳海槽、北斐济海盆、劳海盆等基底和扩张阶段不同的弧后盆地构造特征的差异,归纳了冲绳海槽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包括过渡性地壳性质、低扩张程度、高热流值、巨厚沉积层及双峰式火山作用等。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受到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扩张速率等构造因素的控制,同时受到基岩类型和沉积物盖层等地质条件的影响。海槽中部和南部平行和垂直盆地走向的两组断裂带为流体循环提供了通道,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则为热液系统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此外,海槽内广泛分布的酸性火山岩和较厚的沉积盖层与流体相互作用,使得热液产物富含有机质、二氧化碳以及Ag和Au等金属元素。根据冲绳海槽的扩张速率和地质构造特征,推测冲绳海槽仍具有发现新热液区的潜力,其中部和南部两组断裂交汇的部位、轴部火山、受海脊俯冲影响的区域以及靠近岛弧一侧的新火山带是最有潜力的海底热液活动探索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热液活动 地质构造 弧后盆地
原文传递
东海OBS深部地学探测断面及其地质意义
14
作者 吴志强 张训华 +10 位作者 孟祥君 祁江豪 李阳 赵维娜 马龙 侯方辉 黄龙 田振兴 王忠蕾 尚鲁宁 庞玉茂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728-2744,共17页
利用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简称OBS)进行东海地壳深部结构地震探测,对探讨东海大地构造演化意义重大.采用立体气枪阵列延迟激发震源新技术,完成了一条横跨东海陆架盆地-琉球岛弧的OBS深部地学地震探测测线(OBS-201... 利用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简称OBS)进行东海地壳深部结构地震探测,对探讨东海大地构造演化意义重大.采用立体气枪阵列延迟激发震源新技术,完成了一条横跨东海陆架盆地-琉球岛弧的OBS深部地学地震探测测线(OBS-2015),获得了地壳内部主要地层界面和莫霍面的地震反射/折射震相.对OBS台站记录经预处理、震相识别与拾取后,通过射线追踪、走时拟合等正反演处理,得到了沿测线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剖面的地质解释与综合研究认为,东海陆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层厚度大、分布广,中-新生界最大叠合厚度达13 km左右;东海陆架区地壳是大陆地壳向海区的延伸,莫霍面起伏小、埋藏深度在30 km左右.钓鱼岛隆褶带到琉球岛弧区域莫霍面起伏剧烈,呈由西向东快速抬升的趋势.冲绳海槽区地壳厚度只有东海陆架盆地的一半左右,并呈中轴线最薄(13 km左右)、向两侧快速加厚(19 km左右),莫霍面上方发育速度达7.1 km/s的下地壳高速地质体,东部坳陷地区莫霍面已出现明显抬升,与盆地存在明显镜像关系,推测为盆地拉张作用所致.冲绳海槽的纵向速度结构与陆壳差异大,与洋壳的速度结构较为接近.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南冲绳海槽进入了海底扩张的初始阶段,地壳具有非典型洋壳的特征.本次探测结构为东海深部地壳结构研究及区域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冲绳海槽盆地 海底地震仪(OBS)深部地学探测 地壳性质
原文传递
关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淑杰 翟世奎 +2 位作者 于增慧 国坤 张侠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5-850,共16页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往往与岩浆作用相伴生.传统的热液系统循环模式认为:海水沿裂隙(通道)下渗,被加热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萃取岩石中的金属元素,形成热液流体并上涌喷出海底,沉积生成多金属硫化物矿体.这一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构成现代海...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往往与岩浆作用相伴生.传统的热液系统循环模式认为:海水沿裂隙(通道)下渗,被加热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萃取岩石中的金属元素,形成热液流体并上涌喷出海底,沉积生成多金属硫化物矿体.这一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构成现代海底热液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流体、通道和热源,与我们现今条件下所观察到的许多事实相吻合.然而,基岩渗透率、热液流体性质、热液生态系统和热液产物上的差异表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可能存在另一种注入式循环模式,即热液流体来自深部岩浆房流体和挥发性组分的直接注入.据此提出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可能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浅层循环模式,即传统的热液循环模式;另一种是岩浆后期热液注入模式(简称"注入模式").在岩浆作用强烈和构造裂隙发育的环境中,两种模式可能同时存在,形成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式.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近期所发现的多种现象和事实.对弧后盆地而言,在研究其岩浆作用与热液活动时,还要考虑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和俯冲组分及陆壳组分加入等因素,同时构建了适用于弧后盆地海底热液活动系统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海底热液活动系统 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式 弧后盆地 冲绳海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