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against Five SARS-CoV-2 Variants and T Lymphocyte Change after Vaccine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from the SARS-CoV-2 Omicron BA.1 Variant in Tianjin, China: A Prospective Study
1
作者 ZHANG Ying QU Jiang Wen +13 位作者 ZHENG Min Na DING Ya Xing CHEN Wei YE Shao Dong LI Xiao Yan LI Yan Kun LIU Ying ZHU Di JIN Can Rui WANG LIN YANG Jin Ye ZHAI Yu WANG Er Qiang MENG Xi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14-624,共1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Omicron BA.1 breakthrough infection after receiving the SARS-CoV-2 vaccine could create a strong immunity barrier.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wo different time points fro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Omicron BA.1 breakthrough infection after receiving the SARS-CoV-2 vaccine could create a strong immunity barrier.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wo different time points from 124 Omicron BA.1 breakthrough infected patients and 124 controls matched for age,gender,and vaccination profile.Live 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five SARS-CoV-2 variants,including WT,Gamma,Beta,Delta,and Omicron BA.1,and T-lymphocyte lymphocyte counts in both groups were measur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 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s against five different variants of SARS-CoV-2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vaccinated population infected with the Omicron BA.1 variant at 3 months after infection,but mainly increased the antibody level against the WT strain,and the antibody against the Omicron strain was the lowest.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 decreased rapidly 6 months after infection.The T-lymphocyte cell counts of patient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disease recovered at 3 months and completely returned to the normal state at 6 months.Conclusion Omicron BA.1 breakthrough infection mainly evoked humoral immune memory in the original strain after vaccination and hardly produced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specific to Omicron BA.1.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the different strains declined rapidly and showed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influenza.Thus,T-lymphocyt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COVID-19 omicron ba.1 T cell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下载PDF
海南省1155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A.5.1.3)变异株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诊疗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华俏丽 郑丹文 +10 位作者 刘云涛 水敬伟 蔡怡航 李泉 张达坤 李深明 杜永明 丁邦晗 郭建文 张汉洪 张忠德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58-564,共7页
目的 分析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者中医证候特征及中医治法治则。方法 纳入海南省三亚市2022年8月4至19日方舱医院、定点医院收治的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的成人病例,收集病例中医证候信息,通过潜在类... 目的 分析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者中医证候特征及中医治法治则。方法 纳入海南省三亚市2022年8月4至19日方舱医院、定点医院收治的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的成人病例,收集病例中医证候信息,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探讨此次疫情的核心病机。结果 共纳入1 155例病例,其平均年龄(46.1±15.5)岁,临床分型以轻型(77.1%)和无症状感染者(21.7%)为主。症状以咳嗽(57.6%)、咳痰(42.3%)、咽痛(21.7%)、鼻塞流涕(17.6%)为主。舌质为舌淡红(59.8%)、舌红(33.4%)、舌紫暗(2.3%),舌苔多为苔薄白(43.7%)、苔薄黄(25.8%)、苔白腻(11.4%)。脉以滑脉(36.8%)、浮脉(29.4%)、弱脉(11.9%)为主。在证候演变上,发热多出现病程早期,随后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纳差占比上升,而至发病7 d以后,各症状占比均呈下降趋势。胸闷、气短、纳差、便秘、滑脉、舌紫暗、苔白腻多见于重症高危病例。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的核心病机为暑热夹湿,以上焦病变为核心,早期疫疠邪气挟风热袭表,随后病邪逐渐由表入里侵犯肺及脾胃,暑湿表现较为明显,采取清热透邪、化湿解毒之法。而重症高危人群多表现阳气受损,湿毒未清的特点,予以益气温阳,化湿解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秘克戎变异株 ba.5.1.3 中医证候 海南省
下载PDF
RT-PCR/CRISPR-Cas12a快速检测和区分SARS-CoV-2 Omicron BA.4/5变异株 被引量:2
3
作者 马玉楠 邹丽容 +6 位作者 梁源浩 刘泉汛 孙倩 庞玉莲 林洪青 邓小玲 唐时幸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6-526,共11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RISPPR-Cas12a基因编辑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快速检测与鉴别的方法。方法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基于次优原间隔区相邻基序(suboptimal-PAM)设计奥密克...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RISPPR-Cas12a基因编辑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快速检测与鉴别的方法。方法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基于次优原间隔区相邻基序(suboptimal-PAM)设计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特异性的CRISPRRNA(crRNA),从而建立RT-PCR/CRISPR-Cas12a快速检测新冠病毒BA.4/5变异株的方法。本研究检测了43例新冠病毒阳性的临床样本(包括新冠病毒野生株以及变异株Alpha、Beta、Delta、奥密克戎BA.1和BA.4/5)以及20例新冠病毒阴性的临床样本(包括11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并以测序结果为金标准计算PCR/CRISPR-Cas12a检测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灵敏度(SEN)、特异性(SPE)、一致性(Kappa)评价检测方法的性能。结果本研究筛选到两条特异性crRNA-1和crRNA-2,所建立的方法可在30min内快速特异地检测出SARS-CoV-2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最低检测限为10copies/μL。此外,在检测感染11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临床样本时均未观察到非特异性交叉反应。基于crRNA-1和crRNA-2的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分别为97.83%、100%;特异性均为1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89和1.0;与Sanger测序方法的一致性分别为92.83%、96.41%。结论本研究采用CRISPPR-Cas12a基因编辑技术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相结合,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与鉴别SARS-CoV-2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的新方法。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4/5变异株的批量检测与分型,可用于常规监测和跟踪SARS-CoV-2变异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CRISPR基因编辑 新冠核酸检测 奥密克戎 ba.4/5变异株
下载PDF
Novel coronavirus"Omicron subtype variant strain BA.2":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4
作者 You-Cheng Xie Yin-Nan Kang +4 位作者 Chun Gao Shan-Shan Liu Li-Ting Zheng Xiao-Hui Yu Jiu-Cong Zh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2年第8期1-4,共4页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with the emergence of a series of novel coronavirus variants of different types,COVID-19 has continued to spread across the globe,posing a huge threat to the lives and health of people a...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with the emergence of a series of novel coronavirus variants of different types,COVID-19 has continued to spread across the globe,posing a huge threat to the lives and health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posing a severe challenge to 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Recently,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announced that novel coronavirus variant strain"Omicron"subtype variant strain BA.2 has been found in 57 countries and regions.It has higher vaccine and antibody tolerance and is more infectious than omicron(B.1.1.529).In this paper,we briefly review the recent studies on the omicron subtype variant strain B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SARS-CoV-2 variantS omicron ba.2 Progress
下载PDF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novel coronavirus "Omicron sub-variant BA.5"
5
作者 WANG Cai-hong YAO Xiao-wen +4 位作者 WANG Rong ZHOU Yu-xia Li Bin YU Xiao-hui ZHANG Jiu-co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2年第20期1-5,共5页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genome is still mutating,forming a variety of variants with strong transmission capacity,causing the spread of the epidemic worldwide,posi...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genome is still mutating,forming a variety of variants with strong transmission capacity,causing the spread of the epidemic worldwide,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nd posing a major challenge to global public health.Omicron remains the main variant in several outbreaks worldwide,accounting for about 99%of the global genetic sequence.Recently,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nounced that the subvariant of Omicron BA.5 has been found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caus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bound.However,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subvariant BA.5.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epidemiology,infectivity,pathogenicity,vaccine and monoclonal antibody protection against Omicron subvariant BA.5,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micron subvariant BA.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ba.5 sub-variant Progess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与BA.5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俣 刘珏 +1 位作者 刘民 梁万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3721-3725,共5页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Omicron仍是全球优势株,约占全球基因序列的99%。全球多个地区正在经历第7波疫情,主要由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引起,目前对于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给各...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Omicron仍是全球优势株,约占全球基因序列的99%。全球多个地区正在经历第7波疫情,主要由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引起,目前对于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给各国家和/或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大挑战。本文就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的发现与流行现状、潜伏期、传播力、临床症状、病死率、疫苗对其保护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防控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所致疫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ba.4亚型 ba.5亚型 流行病学 疾病传播 传染性 疫苗 体征和症状
下载PDF
Sanger Sequencing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of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s and Its Challenges
7
作者 Sin Hang Lee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CAS 2022年第9期182-223,共42页
Large population passages of the SARS-CoV-2 in the past two and a half years have allowed the circulating virus to accumulat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utations in its genome. The most recently emerging Omicron subvari... Large population passages of the SARS-CoV-2 in the past two and a half years have allowed the circulating virus to accumulat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utations in its genome. The most recently emerging Omicron subvariants have the highest number of mutations in the Spike (S) protein gene and these mutations mainly occur in 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 and the N-terminal domain (NTD) of the S gene.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CDC)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commend partial Sanger sequencing of the SARS-CoV-2 S gene RBD and NTD on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positive samples in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as a practical means of determining the variants of concern to monitor possible increased transmissibility, increased virulence, or reduced effectiveness of vaccines against them. The author’s diagnostic laboratory has implemented the eCDC/WHO recommendation by sequencing a 398-base segment of the N gene for the definitive detection of SARS-CoV-2 in clinical samples, and sequencing a 445-base segment of the RBD and a 490 - 509-base segment of the NTD for variant determin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5 selective cases to illustrate the challenges of using Sanger sequencing to diagnose Omicron subvariants when the samples harbor a high level of co-existing minor subvariant sequences with multi-allelic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or possible recombinant Omicron subvariants containing a BA.2 RBD and an atypical BA.1 NTD, which can only be detected by using specially designed PCR primers. In addition, Sanger sequencing may reveal unclassified subvariants, such as BA.4/BA.5 with L84I mutation in the S gene NTD. The current large-scale surveillance programs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do not face similar problems because NGS focuses on deriving consensus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DC WHO Sanger Sequencing omicron variant Minor Subvariants ba.4/ba.5 L84I ba.2 Multi-Allelic RECOMBINANT
下载PDF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变体BA.5”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彩红 姚晓文 +4 位作者 王蓉 周玉霞 李斌 于晓辉 张久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0期1521-1525,共5页
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仍在不断地变异,形成多种传播力强的变异株,致使全球范围内疫情蔓延,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而奥密克戎(Omicron)仍是全球多起疫情的主要变... 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仍在不断地变异,形成多种传播力强的变异株,致使全球范围内疫情蔓延,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而奥密克戎(Omicron)仍是全球多起疫情的主要变异株,约占全球基因序列的99%。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Omicron亚变体BA.5,变异株致使全球疫情反弹。但目前关于亚变体BA.5的报道较少。本文就Omicron亚变体BA.5的流行病学、传染性、致病性、疫苗及单克隆抗体对其保护效力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Omicron亚变体BA.5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 ba.5亚变体 进展
下载PDF
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感染者不同部位样本核酸阴转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葛玲玲 董旭 +6 位作者 王歆妤 许明晓 郭洪雷 刘亚允 徐爱静 范文瀚 梁雪松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40-1246,共7页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感染者不同部位样本的核酸阴转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序贯检测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7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且...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感染者不同部位样本的核酸阴转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序贯检测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7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且基因测序确认病毒株为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患者的鼻咽拭子、痰液和肛拭子SARS-CoV-2核酸,比较不同部位样本核酸阴转时间。采用分层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不同部位样本核酸阴转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217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年龄为32.0(24.0,50.5)岁,男128例(59.0%)、女89例(41.0%);无症状感染者8例(3.7%)、轻型184例(84.8%)、普通型21例(9.7%)、重型3例(1.4%)、危重型1例(0.5%);接受莫努匹韦抗病毒治疗者70例(32.3%)。鼻咽拭子、痰液和肛拭子的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分别是13.0(11.0,17.0)、16.5(13.0,21.0)、10.0(5.3,11.0)d,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分型为普通型是鼻咽拭子标本核酸阴转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男性、合并基础疾病是痰液标本核酸阴转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男性是肛拭子标本核酸阴转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型为危重型是鼻咽拭子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男性和合并基础疾病是痰液核酸阴转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在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感染患者中,痰液标本核酸阳性持续时间最长、肛拭子最短;男性、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痰液标本核酸阴转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奥密克戎ba.2变异株 阴转时间 鼻咽拭子 痰液 肛拭子
下载PDF
奥密克戎BA.2.38变异株感染儿童证候特点及中医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京华 李玉霞 +7 位作者 郭建文 陈芯莹 任耀全 韩娟 李冬梅 丁霞 洪俊彬 张忠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总结儿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BA.2.38变异株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方法】对2022年7月8日~2022年8月4日期间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收治的251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 BA.2.38变异株感染... 【目的】总结儿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BA.2.38变异株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方法】对2022年7月8日~2022年8月4日期间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雁滩分院收治的251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 BA.2.38变异株感染患儿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儿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入院时临床症状以及舌象、临床分型等,同时总结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并以热程、治疗后退热时间、核酸转阴时间、病情由轻转重等为指标,评价中医药疗效。【结果】(1)症状、体征方面,251例患儿中,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者120例(占47.8%),且以中、高热为主,体温≥38.1℃者94例[占78.3%(94/120)],平均热程为(2.0±1.1)d;出现咳嗽者112例(占44.6%);部分患儿还出现咽痛、鼻塞、流涕、纳差、眠差、乏力、便秘等症状。舌象方面,舌质多红[占70.9%(178/251)],舌苔多腻[占72.5%(182/251)]。(2)治疗上以清热透邪、化湿解毒为法,结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兼以健脾消食以顾护脾胃。全程使用中药治疗的患儿有248例(占98.8%),其中,单纯中药治疗245例(占97.6%),中西医结合治疗3例(占1.2%)。(3)治疗后,所有患儿预后良好,无患儿出现病情加重。平均住院时间为(10.8±3.9)d,核酸转阴时间为(12.0±3.4)d;症状缓解最快的是“发热”,服药后热退时间为(1.4±0.7)d;其次为咳嗽,平均咳嗽缓解时间为(2.1±1.0)d;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治疗3 d和7 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7 d后又较治疗3 d后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所有服用中药的患儿均未出现消化道不适、胸闷心悸、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结论】本轮疫情的Omicron BA.2.38变异株感染患儿的核心病机为疫毒侵肺、夹以暑湿,治疗上以清热透邪、化湿解毒为法;应用中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儿发热、咳嗽等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加重,且总体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 ba.2.38变异株 中医证候 清热透邪 化湿解毒 中医药疗效 儿童
下载PDF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毒株BA.2”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1
作者 解有成 康殷楠 +4 位作者 高春 刘珊山 郑立婷 于晓辉 张久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561-565,共5页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随着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也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已在57...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随着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也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已在5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亚型变异毒株BA.2,其具备较高的疫苗耐受性与抗体耐受性,具有比“奥密克戎”(Omicron,B.1.1.529)更高的传染性,本文就“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毒株BA.2”的最新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SARS-CoV-2 变异株 omicron ba.2 进展
下载PDF
三亚地区11例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求凝 张雪梅 +4 位作者 谢邦贵 陈小冰 卢玉朱 冯海平 李君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767-3771,共5页
目的针对国内首次检出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5.1.3,分析新生儿感染该变异株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对该变异株的认识,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单一中心研究,对2022年8月1日-2022年9月15日医... 目的针对国内首次检出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5.1.3,分析新生儿感染该变异株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对该变异株的认识,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单一中心研究,对2022年8月1日-2022年9月15日医院收治的三亚地区11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1例确诊病例中男孩6例,女孩5例,最大年龄为18 d,最小年龄为2例医院负压手术室行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平均年龄10.48 d;社区获得感染9例,其母亲均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者且母婴同室生活,感染率100%,其中8例新生儿为母乳喂养。入院诊断临床分型为轻型10例和普通型1例,无重型和危重型;临床表现以黄疸7例、发热6例、咳嗽4例为主,无气促、抽搐症状;心肌酶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三亚地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新生儿以轻型为主,临床症状轻,黄疸、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未见有累及心肝肾脑等器官损伤;Omicron变异株BA.5.1.3传染性强,新生儿可能存在母婴垂直传播,母婴同室容易发生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 变异株ba.5.1.3 新冠肺炎 流行病学 新生儿 感染
原文传递
海南省三亚市15例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BA.5.1.3亚型的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永通 黄春梅 +7 位作者 黄丽菊 吴南卫 李冬梅 莫丽娟 陈洁 林瑶 王建 董冰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70,共10页
本文选取15例SARS-CoV-2感染病例的鼻咽拭子样本,采用新冠病毒全基因组三代Nanopore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病毒的变异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株病毒均为BA.5.1.3变异株(Omicron),NextStrain进化分析为22B。15株毒株共同发现了7... 本文选取15例SARS-CoV-2感染病例的鼻咽拭子样本,采用新冠病毒全基因组三代Nanopore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病毒的变异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株病毒均为BA.5.1.3变异株(Omicron),NextStrain进化分析为22B。15株毒株共同发现了71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氨基酸的变异位点有54个,其中存在相同的16个同义突变。15株毒株具有5个特有的核苷酸变异,4个特有的氨基酸变异位点,个别毒株还具有其他突变位点。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Omicron BA.5.1.3变异株,此变异株存在引发本地的流行和暴发风险,需要严密持续的对境外输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分子特征分析。本研究构建测序方法和分析结果可用于新冠病毒的变异分析和病例溯源,对新冠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 ba.5.1.3变异株 全基因组测序 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深圳市首例本土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1和BA.2亚型的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屈雅丽 陈龙 +12 位作者 唐秀娟 陈建成 吕秋莹 孙颖 魏欣仪 卢清菊 高玮 朱灿 李诗敏 周莎 张仁利 胡贵方 何雅青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9-775,共7页
为了解本土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对深圳市首次确认的本土Omicron变异株的BA.1和BA.2亚型毒株进行了基因组特征分析。通过Illumina测序,2022年1月16号和1月18号分别获得了深圳市首次确认的本土Omicron变异株B... 为了解本土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对深圳市首次确认的本土Omicron变异株的BA.1和BA.2亚型毒株进行了基因组特征分析。通过Illumina测序,2022年1月16号和1月18号分别获得了深圳市首次确认的本土Omicron变异株BA.1亚型和BA.2亚型毒株的基因组长度分别为29862nt和29391nt。与参考株Wuhan⁃Hu⁃1(NC_045512.2)比较,深圳BA.1亚型毒株hCoV⁃19/Shenzhen/IVDC⁃01⁃16/2022有60个核苷酸变异位点,深圳本土BA.2亚型毒株hCoV⁃19/Shenzhen/IVDC⁃01⁃18/2022有6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通过与GISAID数据库序列比对发现,深圳BA.1亚型毒株hCoV⁃19/Shenzhen/IVDC⁃01⁃16/2022与2021年12月加拿大的毒株hCoV⁃19/Canada/NB⁃CHUDGLD⁃1312⁃MM01207R/2021相似性最高,基因组序列一致性为100%。深圳本土BA.2亚型毒株hCoV⁃19/Shenzhen/IVDC⁃01⁃18/2022与2021年12月日本的毒株hCoV⁃19/Japan/IC⁃2879/2021相似性最高,基因组序列仅在ORF6基因上表现出1个核苷酸差异(C27297T)。开展本土的SARS⁃CoV⁃2病毒的分子监测,对预防与控制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cron变异株 ba.1亚型 ba.2亚型 基因组流行病学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原文传递
Omicron变异株BA.1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首起疫情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分析
15
作者 江梦珧 倪洋 +1 位作者 高雅 曾强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3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了解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首起疫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对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本土首次疫情官方通报的阳性感染者信息及防控对策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关联地区包括天... 目的了解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首起疫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对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本土首次疫情官方通报的阳性感染者信息及防控对策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关联地区包括天津、河南安阳、辽宁大连和河北衡水故城县四地,天津和安阳病例数最多;根据报告日期本次疫情持续31 d,累计报告906例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10例,轻型及普通型892例,重型4例,危重型0例,无死亡病例;男性390例,女性516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90岁,以0~18岁为主;学生群体为393人。结论本次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感染人数多,涉疫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控对策迅速有效遏制住疫情的发展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分支 流行特征 防控对策
原文传递
SARS-CoV-2原型株无症状感染对Omicron株BA.1、BA.2与BA.5的保护概率
16
作者 郑楠 陈鑫华 +1 位作者 陆婉莹 余宏杰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4-168,175,共6页
目的评估SARS-CoV-2原型株无症状感染后对奥密克戎株(B.1.1.529,Omicron)BA.1、BA.2与BA.5感染、有症状感染和重症感染的保护概率。方法基于前期研究得到的无症状感染原型株者中和抗体动态曲线,利用logistic回归的预测模型估计无症状感... 目的评估SARS-CoV-2原型株无症状感染后对奥密克戎株(B.1.1.529,Omicron)BA.1、BA.2与BA.5感染、有症状感染和重症感染的保护概率。方法基于前期研究得到的无症状感染原型株者中和抗体动态曲线,利用logistic回归的预测模型估计无症状感染者在确诊后28 d、51 d和261 d对Omicron株BA.1、BA.2和BA.5感染所致的感染、有症状感染、重症三种结局的保护概率。结果SARS-CoV-2原型株无症状感染者在确诊后28 d,对Omicron株BA.1、BA.2和BA.5再感染的保护概率分别为30%(95%CI:16%~52%)、23%(95%CI:15%~36%)和8%(95%CI:4%~16%),到261 d分别降至9%(95%CI:3%~21%)、6%(95%CI:3%~12%)和2%(95%CI:1%~4%);确诊后28 d,对Omicron株BA.1、BA.2和BA.5有症状感染的保护概率分别为51%(95%CI:28%~80%)、42%(95%CI:26%~67%)和16%(95%CI:7%~40%),到261 d分别降至16%(95%CI:7%~35%)、12%(95%CI:7%~22%)和3%(95%CI:1%~8%);确诊后28 d对Omicron株BA.1、BA.2和BA.5感染所致的重症结局的保护概率分别为91%(95%CI:72%~98%)、88%(95%CI:70%~97%)和66%(95%CI:35%~90%),到261 d分别降至60%(95%CI:35%~86%)、51%(95%CI:32%~75%)和22%(95%CI:10%~50%)。结论SARS-CoV-2原型株无症状感染者体内的中和抗体对Omicron株BA.5的保护概率低于BA.1和BA.2,对重症结局的保护效果较好,有症状感染次之,对感染的保护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无症状感染 omicronba.1 omicronba.2 omicronba.5 中和抗体 保护概率
原文传递
1起由奥密克戎BA.2引起的原因不明新冠肺炎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青连 郭钜旋 +1 位作者 陆家海 凌远理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1266-1269,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1起原因不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在2022年3-4月发生在海珠区12例本土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原因、传播方式、疫苗接种效果... 目的通过分析1起原因不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在2022年3-4月发生在海珠区12例本土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原因、传播方式、疫苗接种效果及防控措施等因素,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这起疫情共报告12例感染者,均为确诊病例。临床表现:发热10例(占83.33%),咽痛7例(占58.33%),咳嗽7例(占58.33%),乏力5例(占41.67%),头痛或头晕4例(占33.33%),胃肠道症状2例(占16.67%),肌肉酸痛1例(占8.33%)。临床分型:轻症10例(占83.33%),普通型2例(占16.67%),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病时间最早为3月27日,最后1例为4月15日。发病高峰集中在4月8和10日,共5例(占41.67%)。病例最短潜伏期2 d,最长14 d,平均6.55 d。按聚集性分布,羊羊服装公司7例(占58.33%),广州市三中学校3例(占25.00%),家庭发病2例(占16.67%)。男女性别比为1∶3,发病年龄最小18岁,最大59岁,12例病例均为青壮年,其中21~<60岁为9例(占75.00%),18~<21岁为3例(占25.00%)。职业分布:职员最多,占58.33%,其次家务待业占25.00%,学生占16.67%。通过1∶3+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对58名高风险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的发病比较,发病与未发病的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1,P>0.05)。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对58名高风险密切接触者性别发病比较,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与未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5,P>0.05)。结论这起疫情由奥密克戎BA.2引起,感染来源不明,存在隐匿传播。因此加强个人防护,发挥医疗单位、药房哨点作用和行业监测作用是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十分必要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奥密克戎ba.2变异株 隐匿性传播
原文传递
新冠疫情下大型方舱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林靖生 滕晓燕 +3 位作者 曹青 汤杰 马龙鑫 陈尔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31,共7页
目的:探索和寻求以大型方舱医院为代表的新型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与实践。方法:从上海3家大型方舱医院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对其建设和运行特点,从基础设施、终端硬件、应用改造、运行维护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并结合... 目的:探索和寻求以大型方舱医院为代表的新型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与实践。方法:从上海3家大型方舱医院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对其建设和运行特点,从基础设施、终端硬件、应用改造、运行维护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并结合本团队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系统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结果:根据方舱医院的建设特点和其信息化需求,按照方舱医院应用功能规范要求,采用基于云平台的简化HIS及EMR作为核心业务系统,集成住院、护理、医技、药品管理等子模块,完成方舱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实现医护业务的闭环管理。结论:5G、一体式医护终端、云平台、微服务等新技术的组合应用能够解决大型方舱医院建设周期短、规模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匮乏、用户多样性等问题。本研究为日后此类新型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设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方舱医院 信息系统建设 云平台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a.2
下载PDF
琼南地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感染定点医院儿科病区管理策略
19
作者 张华 陈海丹 +5 位作者 陈泽燕 邱斐沁 高麟 朱虹 王小丽 吴夏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5-280,共6页
目的阐述在三亚新冠肺炎“0801”疫情流行期间,定点医院对儿童新冠肺炎病例在“混搭”式下的综合管理经验。方法在定点医院专门开辟了儿童与家长“混搭”式的儿科综合病区,对儿科患儿进行全面收治管理。结果自2022年8月1日-10月1日,三... 目的阐述在三亚新冠肺炎“0801”疫情流行期间,定点医院对儿童新冠肺炎病例在“混搭”式下的综合管理经验。方法在定点医院专门开辟了儿童与家长“混搭”式的儿科综合病区,对儿科患儿进行全面收治管理。结果自2022年8月1日-10月1日,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本轮新冠肺炎病例琼南地区的定点收治医院,儿科综合病区共收治了0~14岁儿童新冠肺炎病例251例、14岁以上195例。14岁以下患儿中,0~28天新生儿10例(4.0%),29天~1岁32例(12.7%),1~3岁87例(34.7%),3~14岁122例(48.6%);普通型16例(6.4%),轻型223例(88.8%),无症状12例(4.8%),复阳7例(2.8%);有陪护儿童病例246例(98.0%),无陪护病例5例(2.0%),合并基础疾病的病例23例(9.2%)。最小年龄11天,最大年龄77岁,年龄跨度大,治疗依从性差,给定点医院儿童患者的诊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混搭”式综合管理及多学科的诊治,达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终极目标。结论通过优化流程、强调院感防控、多学科合作、信息平台支撑等综合管理手段,对定点医院儿科综合病区的“混搭”式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儿童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集中诊疗提供了科学的、可供借鉴的学习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 琼南地区 定点医院儿科 病房管理
原文传递
4日龄新生儿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病例报道1例
20
作者 陈求凝 张雪梅 +3 位作者 陈小冰 卢玉朱 冯海平 肖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98-101,105,共5页
目的 了解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体征、治疗及恢复情况,为后续新生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 选取三亚市1名4日龄社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BA.5.1.3的新生儿为... 目的 了解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体征、治疗及恢复情况,为后续新生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 选取三亚市1名4日龄社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BA.5.1.3的新生儿为对象,收集患儿患病以来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母亲分娩前1 h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密切接触者,分娩后24 h内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产后母乳及羊水、胎盘、脐带均未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患儿出生后24 h内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转移至酒店隔离。转移前一直母婴同室并食用母乳且其母亲未佩戴口罩,出生第2天、第3天未行核酸检测,第4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第5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第6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立即转至三亚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患儿无咳嗽,无发热,皮肤出现黄染,腹胀,吃奶一般,反应好。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电解质均正常,心肌酶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胆红素(449.3μmol/L)明显升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胸部影像学结果正常。治疗措施主要是隔离、按需喂养、蓝光照射,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6 d后黄疸消退,腹胀缓解,治疗过程顺利无并发症。结论 新生儿是Omicron变异株BA.5.1.3的易感人群,该病例垂直传播依据不足,感染后临床症状较轻,未见有累及心肝肾脑等器官损伤,临床分型为轻型,对症治疗14 d后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 变异株ba.5.1.3 新生儿 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