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ght Trapping Effect in Wing Scales of Butterfly Papilio peranthus and Its Simulations 被引量:7
1
作者 Zhiwu Han Shichao Niu Lufeng Zhang Zhenning Liu Luquan Ren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3年第2期162-169,共8页
Broadband light trapping effect and arrays of sub-wavelength textured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butterfly wing scales are applicable to solar cells and stealth technologies. In this paper, the fine optical structures in... Broadband light trapping effect and arrays of sub-wavelength textured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butterfly wing scales are applicable to solar cells and stealth technologies. In this paper, the fine optical structures in wing scales of butterfly Papilio peranthus, exhibiting efficient light trapping effect, were carefully examined. First, the reflectivity was measured by reflectance spectrum.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FE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coupling morphologi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scales. Then, the optimized 3D model of the coupling structure was created combin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TEM data. Afterwards, the mechanism of the light trapping effect of these structures was analyzed by simulation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 multilayer nano-structure of chitin and air was found. These structures a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optical path, resulting in that most of the incident light can be trapped and adsorbed within the structure at last. Furthermore, the simulated optic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ones. This result reliably confirms that these structures induce an efficient light trapping effect. This work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in-depth study on the fabrication of highly efficient bionic optical devices, such as solar cells, photo detectors, high-contrast, antiglare, and so fo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TTERFLY wing scale light trapping structures biomimetic functional surfaces
原文传递
Highly efficient organic solar cells enabled by a porous ZnO/PEIE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with enhanced light trapping 被引量:2
2
作者 Shenya Qu Jiangsheng Yu +4 位作者 Jinru Cao Xin Liu Hongtao Wang Shun Guang Weihua Ta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808-819,共12页
In this study,a porous inorganic/organic(ZnO/PEIE,where PEIE is polyethylenimine ethoxylated)(P-ZnO)hybrid materia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dopted in the inverted organic solar cells(OSCs).The P-ZnO serving as the ele... In this study,a porous inorganic/organic(ZnO/PEIE,where PEIE is polyethylenimine ethoxylated)(P-ZnO)hybrid materia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dopted in the inverted organic solar cells(OSCs).The P-ZnO serving as the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not only presents an ameliorative work function,but also forms the cratered surface with increased ohmic contact area,revealing suppressed charge recombination and enhanced charge extraction in devices.Particularly,P-ZnO-based OSCs show improved light trapping in the active layer compared with ZnO-based ones.The universality of P-ZnO serving as ETL for efficient OSCs is verified on three photovoltaic systems of PBDB-T/DTPPSe-2 F,PM6/Y6,and PTB7-Th/PC_(71)BM.The enhancements of 8%in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can be achieved in the state-of-the-art OSCs based on PBDB-T/DTPPSe-2F,PM6/Y6,and PTB7-Th/PC_(71)BM,delivering PCEs of 14.78%,16.57%,and 9.85%,respectively.Furthermore,a promising PCE of14.13%under air-processed condition can be achieved for PZnO/PBDB-T/DTPPSe-2F-based OSC,which is among the highest efficiencies reported for air-processed OSCs in the literature.And the P-ZnO/PBDB-T/DTPPSe-2F-based device also presents superior long-term storage stability whether in nitrogen or ambient air-condition without encapsulation,which can maintain over 85%of its initial efficiency.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great potential of the porous hybrid PZnO as ETL for constructing high-performance and air-stable O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trapping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porous structure STABILITY organic solar cells
原文传递
Ag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and their light trapping performance 被引量:2
3
作者 BAI YiMing WANG Jun +7 位作者 YIN ZhiGang CHEN NuoFu ZHANG XingWang FU Zhen YAO JianXi LI Ning HE HaiYang GULI M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09-114,共6页
Ag nano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on Si substrates by radio-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thermal annealing treatments.It was found that Ag nanoparticles are ellipsoid at low annealing temperature,but the axis rat... Ag nano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on Si substrates by radio-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thermal annealing treatments.It was found that Ag nanoparticles are ellipsoid at low annealing temperature,but the axis ratio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and a shape transformation from ellipsoid to sphere occurs whe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to a critical poin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 depend greatly on the nanoparticles'shape and size,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based on 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The results of forward-scattering efficiency(FSE) and light trapping spectrum(LTS) showed that Ag nanoparticles annealed at 400°C could strongly enhance the light harvest than those annealed at 300 and 500°C,and that the LTS peak intensity of the former is 1.7 and 1.5 times stronger than those of the later two samples,respectively.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showed that Ag ellipsoid nanoparticles with appropriate size is more favorable for enhancing the light trap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film solar cells light trapping structure plasmonic nanoparticles
原文传递
具有陷光结构的半透明有机/铜锌锡硫硒四端串联太阳能电池
4
作者 周慧 郑巧 《光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采用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铜锌锡硫硒太阳能电池构成四端串联太阳能器件,并且利用表面具有微型金字塔结构的微米聚二甲基硅氧烷(PS-PDMS)膜的减反射作用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了研究PS-PDMS的尺寸和放置位置对四端串联太阳能电... 采用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铜锌锡硫硒太阳能电池构成四端串联太阳能器件,并且利用表面具有微型金字塔结构的微米聚二甲基硅氧烷(PS-PDMS)膜的减反射作用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了研究PS-PDMS的尺寸和放置位置对四端串联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尺寸分别为18μm、14μm和9μm微型金字塔结构的PS-PDMS薄膜,比较了不同尺寸下PS-PDMS薄膜的减反射效果,发现9μm尺寸的PS-PDMS薄膜的减反射效果最好。将9μm尺寸的PS-PDMS薄膜用在四端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底电池时,四端串联太阳能电池具有最佳效率。最终获得了效率为11.26%的四端串联太阳能电池。与单结铜锌锡硫硒太阳能电池相比,四端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最佳效率提高了2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 铜锌锡硫硒太阳能电池 四端串联太阳能电池 陷光结构 减反射薄膜
下载PDF
基于一维光子晶体陷光的超薄晶硅太阳电池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陆晓东 伦淑娴 +2 位作者 周涛 王月 张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0-634,共5页
先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研究了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对不同厚度超薄晶硅电池光吸收谱的影响,得到最佳的超薄晶硅电池厚度为10~20μm的结论。然后,针对厚度为12μm的超薄晶硅电池陷光结构进行了理论优化,得到了增强因子大于2.25的一维光... 先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研究了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对不同厚度超薄晶硅电池光吸收谱的影响,得到最佳的超薄晶硅电池厚度为10~20μm的结论。然后,针对厚度为12μm的超薄晶硅电池陷光结构进行了理论优化,得到了增强因子大于2.25的一维光子晶体上表面织构结构。最后,对该电池结构的光生电流密度和倾斜入射光的接收角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的陷光结构可使12μm的超薄晶硅电池的最大光生电流密度达33 mA/cm2以上,且在入射角为-60°≤θ≤60°的范围内,该电池均能保持较大的光生电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晶硅材料 陷光结构 光子晶体
下载PDF
基于一维光子晶体陷光的超薄晶硅太阳电池光学结构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陆晓东 张鹏 +4 位作者 周涛 赵洋 王泽来 吕航 张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18-2922,2934,共6页
先选择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和三角带型一维光子晶体结构作为超薄晶硅电池(有源层厚度为12μm)的陷光结构,然后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对这一陷光结构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吸收光谱和光电流密度谱对优化的陷光结构性能进行了评估。计算表明:... 先选择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和三角带型一维光子晶体结构作为超薄晶硅电池(有源层厚度为12μm)的陷光结构,然后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对这一陷光结构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吸收光谱和光电流密度谱对优化的陷光结构性能进行了评估。计算表明:在300 nmλ800 nm的波长范围内,优化陷光结构实现了Yablonovith陷光极限;在800 nmλ1100 nm的波长范围内,该优化陷光结构的性能略低于Yablonovith陷光极限,但明显高于矩形条带式一维光子晶体陷光结构的陷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晶硅 陷光结构 光子晶体
下载PDF
薄膜太阳能电池硅衬底陷光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耿学文 李美成 赵连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1-754,共4页
制备高效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需要在整个太阳光谱范围内进行有效陷光和保持低反射率。最近,对于硅衬底的陷光结构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年来硅衬底陷光结构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陷光结构制作的影响因素,展望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硅衬底... 制备高效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需要在整个太阳光谱范围内进行有效陷光和保持低反射率。最近,对于硅衬底的陷光结构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年来硅衬底陷光结构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陷光结构制作的影响因素,展望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硅衬底陷光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太阳能电池 硅衬底 陷光结构
下载PDF
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群落结构及时间生态位 被引量:5
8
作者 门丽娜 张志伟 +2 位作者 王利军 郝淑莲 韩有志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83,共6页
为了给人工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的害虫防治和健康管理提供重要资料,选择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站12年生人工沙棘林进行灯下蛾类群落连续调查,分析了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的群落结构及时间格局。2013—2014年共采集灯下蛾类标本2... 为了给人工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的害虫防治和健康管理提供重要资料,选择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站12年生人工沙棘林进行灯下蛾类群落连续调查,分析了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的群落结构及时间格局。2013—2014年共采集灯下蛾类标本2 948头,隶属22科100种,卷蛾科、螟蛾科、夜蛾科、菜蛾科、尺蛾科为优势科,螟蛾科的物种数最多,为20种,卷蛾科的个体数最多,为655头。灯下蛾类无论是在科数、物种数还是在个体数上由高到低依次为8月份、7月份、6月份、5月份、9月份、10月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没有明显差异,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各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7月份和8月份蛾类群落相似性最大,与10月份的群落相似性最小。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优势科的时间生态位分析显示:卷蛾科、螟蛾科、夜蛾科、尺蛾科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0.70),菜蛾科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0.50);卷蛾科、螟蛾科、夜蛾科、尺蛾科两两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均高于0.90,它们分别与菜蛾科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小于0.85,说明菜蛾科物种的发生时间短于其他4科,较其他4科易于集中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沙棘林 灯下蛾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时间生态位
下载PDF
太阳能电池中微纳陷光光栅结构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奉炳 张大伟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7,共3页
本文阐述了两种微纳结构光栅的陷光结构,简单介绍了两种结构的材料以及组成。重点研究了两种结构对波长为400nm至1100nm的范围内的光波的吸收情况。通过比较未优化和优化过的太阳能电池所得的数据可知,两种结构都能有效地提高太阳能电... 本文阐述了两种微纳结构光栅的陷光结构,简单介绍了两种结构的材料以及组成。重点研究了两种结构对波长为400nm至1100nm的范围内的光波的吸收情况。通过比较未优化和优化过的太阳能电池所得的数据可知,两种结构都能有效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吸收率都高于70%,并且增加了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光栅 微纳结构 陷光结构 转换效率
下载PDF
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征 白一鸣 +10 位作者 吴强 辛雅焜 何海洋 刘海 丁希宏 吴云召 王志斌 于晓琳 吕小颖 汪鼎民 陈诺夫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51-558,575,共9页
金属纳米颗粒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其在薄膜太阳电池新型陷光结构应用方面极具前景。系统地介绍了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促进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机理,即光散射增强机理和局域场增强效应。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当前金属纳米颗粒陷光结构的... 金属纳米颗粒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其在薄膜太阳电池新型陷光结构应用方面极具前景。系统地介绍了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促进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机理,即光散射增强机理和局域场增强效应。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当前金属纳米颗粒陷光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溅射法、电子束刻蚀法、液相还原法、溶胶-凝胶法及反胶束法等。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典型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及介电环境等参数对其光学性能和薄膜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最后,对金属纳米颗粒增强薄膜太阳电池光吸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太阳电池 陷光结构 表面等离激元 金属纳米结构 光电转换效率
下载PDF
贺州市八步区林区趋光性昆虫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子烨 朱丽叶 +3 位作者 林敏怡 杨秀好 陆温 郑霞林 《广西林业科学》 2017年第3期289-293,共5页
为研究贺州市八步区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群落多样性,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了定点调查。结果表明,共诱捕到昆虫8目55科464种20 929头,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种类最多,占调查总种类数的75.87%。在鳞翅目中,诱捕的... 为研究贺州市八步区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群落多样性,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了定点调查。结果表明,共诱捕到昆虫8目55科464种20 929头,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种类最多,占调查总种类数的75.87%。在鳞翅目中,诱捕的夜蛾科(Noctuidae)昆虫种类最多,相对多度为3.182。此外,发现Simpson指数(D)和Shannon指数(H')评价的贺州市八步区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种群发生量和物种丰富度的时间动态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昆虫 灯光诱捕 群落结构
下载PDF
PbSe薄膜的表面腐蚀改性研究
12
作者 田野 刘大博 +4 位作者 罗飞 祁洪飞 刘勇 成波 滕乐金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4,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Pb Se薄膜,并用配制的腐蚀液进行不同时间的表面处理,从而得到不同表面形貌的薄膜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处理后的Pb Se薄膜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光学...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Pb Se薄膜,并用配制的腐蚀液进行不同时间的表面处理,从而得到不同表面形貌的薄膜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处理后的Pb Se薄膜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对薄膜的光电导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薄膜经此工艺处理后,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纳米陷光结构,并有着不同程度的氧化。不同腐蚀时间下,薄膜的光电导性能均有明显地提升,其中经3h腐蚀处理的薄膜的光电导性能提升最高。该方法无需进行后续热处理,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敏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E 陷光结构 敏化改性
下载PDF
褶皱衍射光栅提升绿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光耦合输出效率
13
作者 戚辉 陈铃 +5 位作者 郭鹏 袁佩玲 臧帅普 丁星星 张莹 曾灏宪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72-1577,共6页
为了解决绿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基底模式陷入光问题,首先通过在柔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上蒸镀铝层,自发形成了准周期褶皱结构。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制作大面积的褶皱结构,所制作的褶皱结构具有随机取向和宽周期分布的特点。然... 为了解决绿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基底模式陷入光问题,首先通过在柔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上蒸镀铝层,自发形成了准周期褶皱结构。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制作大面积的褶皱结构,所制作的褶皱结构具有随机取向和宽周期分布的特点。然后,将褶皱结构作为外结构引入到QLED中,构筑了高效的绿光QLED。与参考QLED相比,褶皱QLED的外量子效率(EQE)从12.09%增加到16.06%,提升了32.8%;最大亮度从184600cd·m^(-2)增加到226500cd·m^(-2),在不改变发光峰位的情况下实现了基底模式陷入光的高效提取,为提升绿光QLED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 褶皱结构 衍射光栅 柔性材料 光耦合输出效率 基底模式陷入光
下载PDF
提高聚光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的途径
14
作者 张燎 金文进 薛岩 《陇东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2-35,共4页
聚光太阳能电池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从电池结构出发,着重总结了背面点接触结构、双面陷光、双面钝化、减薄电池厚度和减小发射区饱和电流密度等新技术措施对提高聚光晶体硅电池效率的重要性和优势,同时也指出了现有工艺存在的问... 聚光太阳能电池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从电池结构出发,着重总结了背面点接触结构、双面陷光、双面钝化、减薄电池厚度和减小发射区饱和电流密度等新技术措施对提高聚光晶体硅电池效率的重要性和优势,同时也指出了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聚光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工艺发展的可能方向。特别指出:聚光单晶硅电池效率大幅度提高将是硅电池结构设计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面点接触结构 双面陷光 双面钝化 电池厚度
下载PDF
陷光结构在GaAs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雨生 刘雯 +2 位作者 张淑媛 杨富华 王晓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9,共9页
陷光结构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在光伏器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硅基太阳电池中陷光结构的应用很常见,然而在GaAs薄膜太阳电池中陷光结构的报道并不多。详细介绍了陷光结构的原理及其在GaAs薄膜电池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综... 陷光结构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在光伏器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硅基太阳电池中陷光结构的应用很常见,然而在GaAs薄膜太阳电池中陷光结构的报道并不多。详细介绍了陷光结构的原理及其在GaAs薄膜电池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综述了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常用的三类陷光结构:正面陷光结构(包括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锥等)、背面陷光结构(如镜面背反射层)以及混合陷光结构。大量研究表明,陷光结构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GaAs薄膜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电池生产成本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As薄膜太阳电池 正面陷光结构 背面陷光结构 混合陷光结构
下载PDF
单晶硅表面制绒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戴小宛 张德贤 +3 位作者 蔡宏琨 仲玉泉 于倩 苏超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8-313,共6页
研究了在不同的碱液(NaOH,Na2CO3,NaHCO3,Na2SiO3,Ca(OH)2,CH3COONa)和异丙醇(IPA)制绒下单晶硅表面金字塔结构的变化情况,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不同结构表面的反射率变化。结果表明,金字塔绒面的表面反射率与金字塔结构及大小分布情况... 研究了在不同的碱液(NaOH,Na2CO3,NaHCO3,Na2SiO3,Ca(OH)2,CH3COONa)和异丙醇(IPA)制绒下单晶硅表面金字塔结构的变化情况,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不同结构表面的反射率变化。结果表明,金字塔绒面的表面反射率与金字塔结构及大小分布情况有关,实验中获得的最低表面反射率为7.8%。金字塔结构断面SEM图显示金字塔顶角在断面上的投影角度不会随反应条件和金字塔大小改变,维持在80°左右。最后,通过制绒后硅片表面金字塔形貌的扫描电镜图样和反射率的分析,提出了织构率α的概念,得到了快速了解单晶硅表面金字塔覆盖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陷光结构 织构率 反射率
下载PDF
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4
17
作者 葛惠春 薛俊明 +4 位作者 耿新华 李洪波 王宗畔 王庆章 任慧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5-149,共5页
建立了一个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计算机模型。利用该模型 ,分别模拟计算了单结多晶硅薄膜电池、a Si/poly Si双结电池、a Si/ poly Si/ poly Si三结电池 ,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实际可行的多晶硅电池应是具有陷光结构的a Si/ poly ... 建立了一个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计算机模型。利用该模型 ,分别模拟计算了单结多晶硅薄膜电池、a Si/poly Si双结电池、a Si/ poly Si/ poly Si三结电池 ,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实际可行的多晶硅电池应是具有陷光结构的a Si/ poly Si/ poly Si三结叠层电池 ,其子电池厚度为 0 2 3/ 0 95 / 3μm ,最高效率为 2 2 7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薄膜 叠层电池 计算机模型 陷光结构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纳米线织构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万霞 王庆康 +1 位作者 李翔 黄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67-1572,共6页
采用无电化学刻蚀技术,通过优化AgNO,浓度、刻蚀温度和刻蚀时间,研究在125mm×125mm多晶硅片表面制备均匀分布硅纳米线阵列的方法,获得了硅纳米线织构的多晶硅在宽光谱范围内(300~1000nm)平均反射率约为8%。成功制备了表面... 采用无电化学刻蚀技术,通过优化AgNO,浓度、刻蚀温度和刻蚀时间,研究在125mm×125mm多晶硅片表面制备均匀分布硅纳米线阵列的方法,获得了硅纳米线织构的多晶硅在宽光谱范围内(300~1000nm)平均反射率约为8%。成功制备了表面具有硅纳米线织构的多晶硅太阳电池,并通过两种改进方法提高太阳电池效率:1)优化硅纳米线阵列的长度(约1.5μm),并利用PECVD方法在硅纳米线阵列表面生长70nmSi3N4薄膜进行表面钝化,纳米线织构的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从8.95%提高到了11.41%。2)使用HNO,和HF混合溶液去除硅衬底背表面的硅纳米线阵列,使铝背电极与多晶硅紧密接触,太阳电池效率进一步提高到13.99%。研究表明:所采用的改进方法能有效提高纳米线织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线阵列 太阳电池 陷光结构 表面复合
下载PDF
新型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混合陷光结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时彦朋 王晓东 +2 位作者 刘雯 杨添舒 杨富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48,共5页
针对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种混合陷光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该结构由位于电池正面的电介质颗粒和位于电池背面的金属颗粒构成.运用有限时域差分法模拟分析了正面电介质颗粒与背面金属颗粒对光吸收增强的不同作用范围.运用电场图分析... 针对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种混合陷光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该结构由位于电池正面的电介质颗粒和位于电池背面的金属颗粒构成.运用有限时域差分法模拟分析了正面电介质颗粒与背面金属颗粒对光吸收增强的不同作用范围.运用电场图分析了其对光吸收增强的机制,包括两种颗粒的散射作用和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近场增强作用.分别优化了正面电介质颗粒和背面金属颗粒的材料、大小等参量,获得了一种优化后的混合陷光结构.实验表明带有这种混合陷光结构的电池短路电流密度相对于参考电池提高了30.3%,该方法为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混合陷光结构 时域有限差分法 电介质颗粒 金属颗粒 光吸收 模拟
下载PDF
硅基微纳结构薄膜中全向光吸收效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晓彤 路海 +4 位作者 张现周 沈克胜 张坤 李丽君 黄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6,共5页
研究了一种由硅基光子晶体与金属复合微纳结构薄膜中的全向光吸收效应。与完整的硅/金属复合薄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硅薄膜厚度相同的条件下硅基微纳结构薄膜能够使吸光度提高近70%。此外,结果显示这种光吸收增强效应对入射角度的变化... 研究了一种由硅基光子晶体与金属复合微纳结构薄膜中的全向光吸收效应。与完整的硅/金属复合薄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硅薄膜厚度相同的条件下硅基微纳结构薄膜能够使吸光度提高近70%。此外,结果显示这种光吸收增强效应对入射角度的变化不敏感。在以0°~60°角度入射的情况下,硅微纳结构薄膜都能够具备接近100%的光吸收。通过对能带以及场构型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金属平板与截断光子晶体中特殊的边界陷光效应和六角晶格的全向带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薄膜 微纳结构 陷光效应 光子晶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