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咸学的先声——兼论美学与丑学的合题 被引量:6
1
作者 栾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9-47,共9页
美学处于嬗变之中 ,丑学也在演化之际 ,它们向何处去 ?前景又会如何 ?本文认为 ,华夏的“咸”在精神孕含着美丑兼审的优长 ,《易经》的“咸卦”传导出咸学的先声。早在上古 ,“咸”论已是一种“显学”。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文史遮蔽 ,但... 美学处于嬗变之中 ,丑学也在演化之际 ,它们向何处去 ?前景又会如何 ?本文认为 ,华夏的“咸”在精神孕含着美丑兼审的优长 ,《易经》的“咸卦”传导出咸学的先声。早在上古 ,“咸”论已是一种“显学”。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文史遮蔽 ,但其“极言感通之理”的纲领性价值依旧被历代有识之士不时披阅。其和光同尘的禀赋肇自远古 ,泯合分裂的大德经磨历劫 ,与道俱化的风韵无远弗届 ,原始要终的本色恒久弥新。提倡“咸”学 ,旨在勾兑雅学俗学 ,契合文学史学 ,扬弃美学丑学 ,陶冶中学西学 ,通化古学今学 ,融和周遭众学。咸学以一学解多学 ,成学又不自矜其学且能通化己学 ,叩道体道之学问慎终追远 ,于此有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丑学 人文 融贯
下载PDF
论中国20世纪小说家族主题的流变 被引量:2
2
作者 梁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9-23,共5页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家族叙事”是一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 2 0世纪小说也不例外。在现代文学时期 ,小说的家族叙事倾向于描述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在所谓“1 7年”时期 ,小说中的乌托邦冲动仍然潜含着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新时期...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家族叙事”是一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 2 0世纪小说也不例外。在现代文学时期 ,小说的家族叙事倾向于描述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在所谓“1 7年”时期 ,小说中的乌托邦冲动仍然潜含着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新时期”小说的家族主题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全方位地审视家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和意义 ,而到 90年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 小说 家族主题 流变 家族主题 祖-父-子 出走 审视 民间狂欢 隐含作者
下载PDF
雾定位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施闯 辜声峰 +3 位作者 景贵飞 耿江辉 楼益栋 唐卫明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发展促进了基于位置服务(LBS)的迅速普及,人们对高可靠、高可信、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PNT)服务需求日益迫切.PNT是一个融合多类技术、包括多级系统的体系架构.围绕PNT服务体系优化,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全...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发展促进了基于位置服务(LBS)的迅速普及,人们对高可靠、高可信、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PNT)服务需求日益迫切.PNT是一个融合多类技术、包括多级系统的体系架构.围绕PNT服务体系优化,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全源导航定位(All source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弹性PNT(Resilient PNT)、云定位(Cloud Positioning)等新的架构和技术体系.本文提出以具备通信、计算、存储、定位、感知等能力的异构定位资源为基础设施,通过智能管理与调度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异构定位资源实现用户高可靠、高可信、高精度的PNT信息服务.并由此给出了雾定位(Fog Positioning)与泛源导航定位(Omnipresent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的定义,指出雾定位的定义由分布式计算架构演化而来,强调构成PNT服务体系的架构;而泛源导航定位的概念是从定位技术的发展演化而来,强调利用可获取的泛在导航定位数据源进行协同融合处理,实现泛在定位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云定位比较,指出雾定位是云定位向用户端的延伸,是定位资源的泛在化实现,同时雾是一种动态的、弹性的云,因此雾定位是一种具备“弹性”性能的PNT架构.而泛在定位是PNT信息服务发展重要目标,雾定位给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潜在手段,即泛源导航定位.最后,结合城市环境、室内环境等复杂场景,研究了雾定位/泛源导航定位的基本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定位 云定位 弹性PNT 泛在定位 泛源导航定位
下载PDF
不在的存在 无声的有声——论《丽蓓卡》的叙事技巧
4
作者 胡晓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7-71,共5页
在小说《丽蓓卡》中,达芙妮·杜莫里埃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写活了一个从未露面且已故去的人物--丽蓓卡。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揭示了丽蓓卡的无所不在和她的"外表美"与"内心恶"的本质。
关键词 再现 无所不在 视角
下载PDF
“此在”与“遍在”: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文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106,共8页
跨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话语权力和个体能动制约影响,本文以“此在”与“遍在”两个向度编织起社会结构网络的抽象分析框架,并以间性对话方式发掘交往盲点。其中,“此在”代表了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主体性确立的生成环境,揭示了文化融合和... 跨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话语权力和个体能动制约影响,本文以“此在”与“遍在”两个向度编织起社会结构网络的抽象分析框架,并以间性对话方式发掘交往盲点。其中,“此在”代表了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主体性确立的生成环境,揭示了文化融合和民族互嵌过程中主体性存在的价值反思,是文化异质性与特殊性的集合体现;“遍在”代表了社会环境系统内主体普遍认同与存在的价值表征,揭示了突破“此在”局限性的社会化重构,是文化通约性与普遍性的集合体现。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可从“此在”存在的特殊语境中发现交往阻隔:一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堕距使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偏转游移,由此呈现出“变”的问题;二是他者文化在本体评价取向影响下发生价值锚定错位,由此衍生出“不变”的问题。对此,可从“遍在”属性的共通意义空间中寻求对话出路,首先要换位思考,在跨文化传播时,要深入他者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反思他者接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是本位思考,把握自身核心价值,兼顾文化交往的普遍相似性议题。跨文化传播的间性视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为文化传播模式转型提供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间性审思 “此在” “遍在” 文化通约
下载PDF
万物有诗:论卡莱尔诗性泛在之观念
6
作者 王威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43,共12页
本文以卡莱尔的诗性泛在之观念为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内容和表现。在内容上,卡莱尔诗性泛在之观念认为,诗并非一种表现为韵、律的语言声响效果,而更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的品质,并以音乐性和旋律性为基础。以诗性泛在为视角,卡莱尔... 本文以卡莱尔的诗性泛在之观念为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内容和表现。在内容上,卡莱尔诗性泛在之观念认为,诗并非一种表现为韵、律的语言声响效果,而更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的品质,并以音乐性和旋律性为基础。以诗性泛在为视角,卡莱尔主要解读和发掘散文以及历史之中的诗性。在散文方面,歌德以及以让-保罗和诺瓦利斯为代表的德国浪漫派小说作品饱含诗性,而原创性虚构类作品《旧衣新裁》则是卡莱尔寓诗于散文的创作实践的表现。在历史方面,《法国大革命史》体现了诗性泛在之观念的基本原则,而卡莱尔打破诗、史之分的历史观念构成了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莱尔 诗性 泛在
原文传递
遍在与超越:儒家的形上追求及其实现路径
7
作者 丁为祥 孙德仁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4期14-25,162-163,共14页
文字未必是适应人之超越追求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但超越追求却是文字所代表的文化所以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中国文化中,作为主体的儒道两家固然存在许多不同,而不同的超越性指向无疑代表着两家借以区别的一个分水岭;至于外来的佛... 文字未必是适应人之超越追求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但超越追求却是文字所代表的文化所以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中国文化中,作为主体的儒道两家固然存在许多不同,而不同的超越性指向无疑代表着两家借以区别的一个分水岭;至于外来的佛教,又因为其特殊的超越路径从而与儒道两家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三教"。于是,从"三教"的"并行"到"融合"也就成为隋唐以降中国文化的主旋律,所谓宋明理学便是"三教"融合的产物和表现。因而,对于作为中国文化之主体的宋明理学来说,其超越追求无疑既会表现出"三教融合"的特色,同时也必然蕴含着儒之为儒的根本特征——从张载到王阳明的形上追求以及其从"虚气相即"到"知行并在"的指向,就可以被视为儒家超越追求及其现实落实的典型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遍在 超越 形上追求 儒家 宋明理学 “三教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