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医学术思想刍议
被引量:
9
1
作者
彭亮
刘密
+3 位作者
杨舟
张国山
章海凤
常小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010-2012,共3页
《八正神明论篇》是为《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篇章。本文从"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上工救其萌芽、不治已病治未病"、"神乎神、慧然独悟、昭然独明谓之神"几个代...
《八正神明论篇》是为《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篇章。本文从"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上工救其萌芽、不治已病治未病"、"神乎神、慧然独悟、昭然独明谓之神"几个代表性语汇入手,就其中医针灸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八正神明论篇》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构成的作用显著,充分陈述了四时八正的各种自然变化对人体经脉气血盛衰的影响以及与针灸治疗的关系,以及针刺补泻、形神关系和治未病的理论,这些都为后世中医针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素问
八正神明篇
中医针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帝内经》及别传本古今字例释
2
作者
李怀之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302-303,305,共3页
《黄帝内经》在其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等不同的传本,《黄帝内经》与其别传本,常常在对同一个字的书写时,或写作古字,或写作今字,此乃给今人学习《内经》带来一定困难。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在其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等不同的传本,《黄帝内经》与其别传本,常常在对同一个字的书写时,或写作古字,或写作今字,此乃给今人学习《内经》带来一定困难。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相校,集录因书写或古字或今字而造成的异文材料,辨识解决有关疑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字
区别字
素问
灵枢
太素
甲乙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针经》《素问》编撰与流传解谜
被引量:
14
3
作者
黄龙祥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67-74,共8页
通过对传世本《灵枢》《素问》编纂思想的发掘和梳理,发现二者是一部完整书的两个部分,二者的性质、关系是以《灵枢》为内篇,系理论创新之作,叙述方法以"撰"为主;以《素问》为外篇,为临床应用和资料整理性质,叙述方法以"...
通过对传世本《灵枢》《素问》编纂思想的发掘和梳理,发现二者是一部完整书的两个部分,二者的性质、关系是以《灵枢》为内篇,系理论创新之作,叙述方法以"撰"为主;以《素问》为外篇,为临床应用和资料整理性质,叙述方法以"编"为主。内、外篇皆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之间,作者为曾长期在国家藏书机构任职的一流学者。在宋以前外篇流传更广,内篇则流传很有限,二者在传承过程中,虽内容有亡佚及添补、篇次有错乱及人为调整,但总体而论,失真的程度不大,特别是内篇《灵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经》
《素问》
《黄帝内经》
版本流传
原文传递
根据五运六气施针选穴辨析
被引量:
7
4
作者
苏绪林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7-730,共4页
追溯五运六气理论的源流,归纳整理针刺防治六气升降失常、迁正退位失常、司天在泉刚柔失守、天人重虚的具体经脉、穴位、五行属性、时间及刺法,分析根据五运六气施针取穴的原理。对根据五运六气施针选穴存在的前后不一致、针法尚未形成...
追溯五运六气理论的源流,归纳整理针刺防治六气升降失常、迁正退位失常、司天在泉刚柔失守、天人重虚的具体经脉、穴位、五行属性、时间及刺法,分析根据五运六气施针取穴的原理。对根据五运六气施针选穴存在的前后不一致、针法尚未形成系统等问题进行讨论。指出临床应用不能机械照搬,而要审察气化失常之变以论治。提出对待经典既要继承,更要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按照一个甲子60年的顺序系统地完善五运六气施针取穴方案,以便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取穴
针法
素问遗篇
刺法论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成书于西周问题
被引量:
2
5
作者
李经纬
《中华医史杂志》
2021年第1期43-49,共7页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学术界多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今本《针经》(《灵枢》)《素问》即《内经》之见,并认为《黄帝外经》散佚已久。而考察历代史志可知,随着《黄帝内经》《黄帝...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学术界多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今本《针经》(《灵枢》)《素问》即《内经》之见,并认为《黄帝外经》散佚已久。而考察历代史志可知,随着《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渐失记载,《黄帝素问》《黄帝针经》两个系统的传承脉络日益清晰,至《清史稿·艺文志》所载书目,《素问》《灵枢》显为二书无疑。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周代医事制度、伊尹医药成就、医生称谓“巫”“工”“医”的时代演变等,笔者认为《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似只可能成于国家政权高度集中的西周,而不可能成于战乱频仍的战国。《黄帝内经》很可能是应周代“疾医”“食医”需求而撰,其传承撰著即今本《素问》,内容涵盖了大内科系统;《黄帝外经》很可能是应周代“疡医”需求而撰,其传承撰著即今本《灵枢》,内容涵盖了人体大体解剖、针灸、疮疡、按摩、导引等,与大外科系统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
《素问》
《灵枢》
《针经》
原文传递
吴崐著作版本考
6
作者
王旭光
陆翔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4-117,F0004,共5页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本4类版本。《吴注素问》有明清刊本、日本刊本、旧抄本、影印本、现代版本5类版本。《针方六集》有明刊本、抄本、影印本及现代版本4类版本。《脉语》多与《医方考》合刊,除部分现代版本未附《脉语》之外,《脉语》的版本大致同于《医方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崐
《医方考》
《吴注素问》
《针方六集》
《脉语》
版本考证
崐
原文传递
从《刺禁论》到《针灸禁忌》——早期针刺安全规范的形成
被引量:
6
7
作者
芦芸
薛昊
+2 位作者
金传阳
吴家昊
张建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53-1356,共4页
针刺安全是针灸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素问·刺禁论》是最早专述针刺禁忌的古代文献,对后世针刺临床安全规范具有深远影响。《针灸甲乙经》中的《针灸禁忌》则是吸收了《内经》的精华,保留《刺禁论》的大部分内容,并重新编排。本...
针刺安全是针灸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素问·刺禁论》是最早专述针刺禁忌的古代文献,对后世针刺临床安全规范具有深远影响。《针灸甲乙经》中的《针灸禁忌》则是吸收了《内经》的精华,保留《刺禁论》的大部分内容,并重新编排。本文通过对《素问·刺禁论》的剖析,比较《针灸禁忌》中对该内容的叙述,从"形"和"神"的角度阐述了早期古人对针刺禁忌的认识,从人体形态结构、针具与操作、人体神志机能状态3方面强调针刺安全的重要性。提示当时一个较为初步的针刺安全规范正在形成,以期对当代针刺临床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禁论
针灸禁忌
针刺安全
针刺规范
原文传递
题名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医学术思想刍议
被引量:
9
1
作者
彭亮
刘密
杨舟
张国山
章海凤
常小荣
机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010-2012,共3页
基金
国家973中医基础理论专项(2009CB5229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1173326
+2 种基金
81303050)
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124323110001)
长沙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K1005020-31)
文摘
《八正神明论篇》是为《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篇章。本文从"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上工救其萌芽、不治已病治未病"、"神乎神、慧然独悟、昭然独明谓之神"几个代表性语汇入手,就其中医针灸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八正神明论篇》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构成的作用显著,充分陈述了四时八正的各种自然变化对人体经脉气血盛衰的影响以及与针灸治疗的关系,以及针刺补泻、形神关系和治未病的理论,这些都为后世中医针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素问
八正神明篇
中医针灸
Keywords
in
ner Can
on
of
Yellow Emperor
plain
questions
Can
on
Piece
of
Eight Solar Terms and Gods
TCM
acupuncture
分类号
R221.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帝内经》及别传本古今字例释
2
作者
李怀之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302-303,305,共3页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No:06BWJ006)~~
文摘
《黄帝内经》在其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等不同的传本,《黄帝内经》与其别传本,常常在对同一个字的书写时,或写作古字,或写作今字,此乃给今人学习《内经》带来一定困难。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相校,集录因书写或古字或今字而造成的异文材料,辨识解决有关疑难问题。
关键词
古今字
区别字
素问
灵枢
太素
甲乙经
Keywords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different woras
plain
questions
Miraculous Pivot
Taisu
A-B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
on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针经》《素问》编撰与流传解谜
被引量:
14
3
作者
黄龙祥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67-74,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ZDA195)。
文摘
通过对传世本《灵枢》《素问》编纂思想的发掘和梳理,发现二者是一部完整书的两个部分,二者的性质、关系是以《灵枢》为内篇,系理论创新之作,叙述方法以"撰"为主;以《素问》为外篇,为临床应用和资料整理性质,叙述方法以"编"为主。内、外篇皆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之间,作者为曾长期在国家藏书机构任职的一流学者。在宋以前外篇流传更广,内篇则流传很有限,二者在传承过程中,虽内容有亡佚及添补、篇次有错乱及人为调整,但总体而论,失真的程度不大,特别是内篇《灵枢》。
关键词
《针经》
《素问》
《黄帝内经》
版本流传
Keywords
Classic
on
acupuncture
plain
questions
Yellow Emperor’s
in
ternal Classic
Circulati
on
of
Editi
on
s
分类号
R2-5 [医药卫生—中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根据五运六气施针选穴辨析
被引量:
7
4
作者
苏绪林
机构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7-730,共4页
文摘
追溯五运六气理论的源流,归纳整理针刺防治六气升降失常、迁正退位失常、司天在泉刚柔失守、天人重虚的具体经脉、穴位、五行属性、时间及刺法,分析根据五运六气施针取穴的原理。对根据五运六气施针选穴存在的前后不一致、针法尚未形成系统等问题进行讨论。指出临床应用不能机械照搬,而要审察气化失常之变以论治。提出对待经典既要继承,更要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按照一个甲子60年的顺序系统地完善五运六气施针取穴方案,以便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五运六气
取穴
针法
素问遗篇
刺法论
Keywords
five elements moti
on
and six k
in
ds
of
qi
acupo
in
t selecti
on
acupuncture
technique
plain
questions
: rema
in
in
g wri-t
in
gs
discussi
on
on
acupuncture
technique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成书于西周问题
被引量:
2
5
作者
李经纬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2021年第1期43-49,共7页
基金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2020-SZ—D—3)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匹配)(ZZ140525)。
文摘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学术界多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今本《针经》(《灵枢》)《素问》即《内经》之见,并认为《黄帝外经》散佚已久。而考察历代史志可知,随着《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渐失记载,《黄帝素问》《黄帝针经》两个系统的传承脉络日益清晰,至《清史稿·艺文志》所载书目,《素问》《灵枢》显为二书无疑。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周代医事制度、伊尹医药成就、医生称谓“巫”“工”“医”的时代演变等,笔者认为《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似只可能成于国家政权高度集中的西周,而不可能成于战乱频仍的战国。《黄帝内经》很可能是应周代“疾医”“食医”需求而撰,其传承撰著即今本《素问》,内容涵盖了大内科系统;《黄帝外经》很可能是应周代“疡医”需求而撰,其传承撰著即今本《灵枢》,内容涵盖了人体大体解剖、针灸、疮疡、按摩、导引等,与大外科系统相当。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
《素问》
《灵枢》
《针经》
Keywords
Huangdi Neij
in
g
Huangdi Waij
in
g
plain
questions
Miraculous Pivot
Classic
of
acupuncture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吴崐著作版本考
6
作者
王旭光
陆翔
机构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4-117,F0004,共5页
基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资助选题团队建设项目: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课题编号2009FY120301)
文摘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本4类版本。《吴注素问》有明清刊本、日本刊本、旧抄本、影印本、现代版本5类版本。《针方六集》有明刊本、抄本、影印本及现代版本4类版本。《脉语》多与《医方考》合刊,除部分现代版本未附《脉语》之外,《脉语》的版本大致同于《医方考》。
关键词
吴崐
《医方考》
《吴注素问》
《针方六集》
《脉语》
版本考证
崐
Keywords
WU Kun
Yi fang kao ( Textual Research
on
Recipes)
Wu zhu su wen ( Wu' s An- notati
on
of
plain
questions
)
Zhen fang liu ji (Six Collecti
on
s
of
acupuncture
and Prescripti
on
)
Mai yu (Language
of
Pulse)
Textual research
on
editi
on
分类号
R-092 [医药卫生]
G256.22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刺禁论》到《针灸禁忌》——早期针刺安全规范的形成
被引量:
6
7
作者
芦芸
薛昊
金传阳
吴家昊
张建斌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出处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53-1356,共4页
文摘
针刺安全是针灸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素问·刺禁论》是最早专述针刺禁忌的古代文献,对后世针刺临床安全规范具有深远影响。《针灸甲乙经》中的《针灸禁忌》则是吸收了《内经》的精华,保留《刺禁论》的大部分内容,并重新编排。本文通过对《素问·刺禁论》的剖析,比较《针灸禁忌》中对该内容的叙述,从"形"和"神"的角度阐述了早期古人对针刺禁忌的认识,从人体形态结构、针具与操作、人体神志机能状态3方面强调针刺安全的重要性。提示当时一个较为初步的针刺安全规范正在形成,以期对当代针刺临床带来启发。
关键词
刺禁论
针灸禁忌
针刺安全
针刺规范
Keywords
on banning of acupuncture in plain questions
acupuncture
Prohibiti
on
acupuncture
safety
acupuncture
regulati
on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医学术思想刍议
彭亮
刘密
杨舟
张国山
章海凤
常小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黄帝内经》及别传本古今字例释
李怀之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针经》《素问》编撰与流传解谜
黄龙祥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20
14
原文传递
4
根据五运六气施针选穴辨析
苏绪林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7
原文传递
5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成书于西周问题
李经纬
《中华医史杂志》
2021
2
原文传递
6
吴崐著作版本考
王旭光
陆翔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3
0
原文传递
7
从《刺禁论》到《针灸禁忌》——早期针刺安全规范的形成
芦芸
薛昊
金传阳
吴家昊
张建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