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dsorption/desorption for petroleum pollutants in the soil in Daqing oilfield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yan LIU Yingli LI +4 位作者 Guocheng MAO Jungang LI Chun LI Jingxin SUN Qianya ZH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260-260,共1页
关键词 大庆市 石油污染 土壤 吸附作用 污染化学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as influenced by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2
作者 Wen-sheng XU Li CHEN +2 位作者 Xiao-xia TONG Xiao-ping CHEN Ping-cang ZHA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84-394,共11页
With variation of drainage basin environments,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erosion processes in rivers. It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s well as proces... With variation of drainage basin environments,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erosion processes in rivers. It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s well as processes of river bed deformation and landform evolution throughout a watershed. In this study, considering influences on sediment movement, especially on cohesive sediment transport, Ca^2+ and H^+ were chosen as characteristic ions of soluble matter, and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Ca^2+ and pH value when the desorption equilibrium is reached were employed as two indexes representing the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By means of an indoor experiment,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as influenced by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soluble matter increases with the initial cation concentration until a maximum desorption quantity value is obtained and maintained.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soluble matter depends on properties of the specific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and the stronger the affinity is between the cation and sediment surface, the higher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will be. Finally, a strong approximat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orption quantitie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soluble matters was obtained, which means that variation of pH values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desorption results of soluble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ble matter desorption CATION SEDIMENT static water indoor experiment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enhancing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by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driving methane 被引量:2
3
作者 LUO Dao-cheng LIU Jun-fe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0年第4期356-361,共6页
In order to enhance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taking a self-developed largecalesimulation system for the platform, a modeling experiment of driving CH_4 by CO_2 gasinjection was studied.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indic... In order to enhance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taking a self-developed largecalesimulation system for the platform, a modeling experiment of driving CH_4 by CO_2 gasinjection was studied.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g effectof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n gas, the gas pressure is changed more rapidly in theprocess of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of coal than methane adsorption of coal; After theinjec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mpare with methane single desorption.In an early stage,speed and amount of methane single desorption are greater than the speed and amountof displacement desorption, the speed and amount of displacement desorption becamegreater.In the process of replacement, CH_4 concentration constantly declined, while CO_2concentration constantly rose.In the process of CO_2 gas injection, the temperature of coal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t is more beneficial to make CH_4 gas molecules becomefree from the adsorbed state when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Under the pressurestep-down at the same rate, using the method of CO_2 driving CH_4, compared with themethod of conventional pressure step-down, the desorption rate of CH_4 in coal can beraised about 2.13 times, at the same time, a lot of greenhouse gas CO_2 will also be buriedin the ground,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benef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replacement experiment coalbed methane desorption methane recovery
下载PDF
Xe^(23+)离子束轰击低温工况下的无氧铜表面解吸性能研究
4
作者 焦纪强 蒙峻 +2 位作者 罗成 柴振 谢文君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运行时产生动态真空效应引起束流寿命缩短,需安装无氧铜束流准直器来降低该效应。为探究无氧铜材料在离子束轰击下的解吸性能,本工作设计并研制了满足低温工况的解吸率测试装置,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利用Xe^(2...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运行时产生动态真空效应引起束流寿命缩短,需安装无氧铜束流准直器来降低该效应。为探究无氧铜材料在离子束轰击下的解吸性能,本工作设计并研制了满足低温工况的解吸率测试装置,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利用Xe^(23+)离子束完成了无氧铜温度在4.2 K、20 K、77 K和300 K,以及束流能量为0.58 MeV/u、0.96 MeV/u和1.3 MeV/u的在束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束轰击无氧铜表面时解吸出最多的分子为H_(2),其次分别为H2O、CO、CO_(2)、Ar和O_(2);当温度为4.2 K、束流能量为0.58 MeV/u时无氧铜解吸出H2的比例为87.74%。在同一能量下,随着无氧铜表面温度的升高,解吸率呈增加趋势,能量为0.58 MeV/u时,4.2 K下无氧铜的解吸率仅为25 mol/ion,小于300 K时的600 mol/ion,表明温度越高其解吸产额越大。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束流能量的升高无氧铜表面解吸率增加,但增加趋势逐渐减缓,解吸产额趋向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 无氧铜 低温工况 解吸率 在束试验
下载PDF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流感嗜血杆菌鉴定中的应用
5
作者 张雪英 叶慧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4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P MS)在流感嗜血杆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南京艾迪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接收的1300份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或咽拭子样本培养和分离的嗜血杆菌,经16SrDNA序列... 目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P MS)在流感嗜血杆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南京艾迪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接收的1300份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或咽拭子样本培养和分离的嗜血杆菌,经16SrDNA序列测定检出50株为流感嗜血杆菌;分别使用MALDI-TOP MS检测系统、Analytic Products INC(API)生化细菌鉴定系统以及纸片法卫星试验对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比较并分析3种方法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检测时间、检测成本及读取方式。结果MALDI-TOP MS检测系统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为98.0%,API生化细菌鉴定系统的检出率为90.0%,纸片法卫星试验的检出率为74.0%。MALDI-TOP MS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纸片法卫星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API生化细菌鉴定系统比较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DI-TOP MS检测所用时间为5~10 min,API生化细菌鉴定检测所用时间为4~24 h,纸片法卫星试验检测所用时间为24~48 h。采用MALDI-TOP MS鉴定流感嗜血杆菌的成本更低,传统API生化细菌鉴定方法价格昂贵,而纸片法卫星试验操作比较繁琐。结论MALDI-TOP MS检测系统对流感嗜血杆菌鉴定的准确率较高,鉴定周期较短,成本较低,且使用方便,在临床上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流感嗜血杆菌 Analytic Products INC生化细菌鉴定系统 纸片法卫星试验
下载PDF
页岩基质解吸-扩散-渗流耦合实验及数学模型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为 胡志明 +3 位作者 左罗 高树生 于荣泽 曾博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6-922,共7页
采用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设计了页岩基质解吸-扩散-渗流耦合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页岩基质气体流动特征以及压力传播规律.推导了页岩气解吸-扩散-渗流耦合数学模型并且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表明... 采用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设计了页岩基质解吸-扩散-渗流耦合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页岩基质气体流动特征以及压力传播规律.推导了页岩气解吸-扩散-渗流耦合数学模型并且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表明该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气体在页岩基质中的流动规律.同时对页岩基质气体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页岩基质的渗透率、扩散系数、解吸附常数等因素均能影响页岩基质气体的流量和压力传播规律,在页岩气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参数的影响,该数学模型为页岩气井产能计算提供了更准确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基质 解吸附 扩散 渗流 实验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注气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机理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唐书恒 杨起 +2 位作者 汤达祯 邵先杰 王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45-549,共5页
该文讨论了采用注气方法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的机理,认为注入的气体在增加储层能量的同时,还可以与煤层甲烷产生竞争吸附或置换驱替效应,从而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通过煤对纯甲烷气体和甲烷-氮气、甲烷-二氧化碳二元气体的等温吸附和... 该文讨论了采用注气方法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的机理,认为注入的气体在增加储层能量的同时,还可以与煤层甲烷产生竞争吸附或置换驱替效应,从而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通过煤对纯甲烷气体和甲烷-氮气、甲烷-二氧化碳二元气体的等温吸附和解吸实验,分别获得了它们的Langmuir方程,并对它们的理论最大采收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含气量相同的情况下,煤层中二元气体的理论最大采收率比纯煤层甲烷的理论最大采收率要高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 煤层甲烷 采收率 机理 实验研究 开采技术 吸附解吸实验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煤层气解吸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曾社教 马东民 王鹏刚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9-453,共5页
通过寺河煤矿3#煤层的吸附解吸实验,讨论了温度变化对煤层气解吸作用的影响,得出3个结论:①随着温度的升高,解吸率增大,温度降低抑制了解吸作用;②降压解吸过程中,低压阶段煤层气的解吸量较大;③从22℃到38℃,解吸率增加4.5%/3℃,温度... 通过寺河煤矿3#煤层的吸附解吸实验,讨论了温度变化对煤层气解吸作用的影响,得出3个结论:①随着温度的升高,解吸率增大,温度降低抑制了解吸作用;②降压解吸过程中,低压阶段煤层气的解吸量较大;③从22℃到38℃,解吸率增加4.5%/3℃,温度增高比压力降低对解吸作用的影响要敏感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解吸率 敏感实验
下载PDF
航天电连接器绝缘电阻随真空度和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文华 高亮 +2 位作者 李星军 刘娟 卢献彪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727-2732,共6页
以Y11P-1419型电连接器为对象,研究了Y11系列航天电连接器的绝缘电阻随环境真空度和温度变化的规律。分析了真空度和温度变化对电连接器绝缘电阻的影响;通过试验和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电连接器的绝缘电阻随真空度和温度的变... 以Y11P-1419型电连接器为对象,研究了Y11系列航天电连接器的绝缘电阻随环境真空度和温度变化的规律。分析了真空度和温度变化对电连接器绝缘电阻的影响;通过试验和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电连接器的绝缘电阻随真空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对试验现象和统计结果的机理解释。研究表明,真空度和温度的变化都会对电连接器的绝缘电阻产生显著影响,且二者有交互作用:温度一定时,电连接器的绝缘电阻随气压降低(升高)而增大(减小);气压一定时,电连接器的绝缘电阻随温度升高(降低)而减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电阻 吸附 脱附 因子试验 方差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气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被引量:51
10
作者 陈刚 李五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7-49,118,共3页
煤层气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主要受储层压力、温度的双重影响,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煤层气吸附量随埋深(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趋势,而对深埋带来的温度升高导致煤层气吸附量减少则关注不够。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 煤层气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主要受储层压力、温度的双重影响,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煤层气吸附量随埋深(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趋势,而对深埋带来的温度升高导致煤层气吸附量减少则关注不够。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深部煤层为例,进行煤层气高温、高压吸附实验,以研究其吸附量随埋深的变化趋势,从而指导煤层气资源评价与目标优选。结果表明:①等压条件下,煤层的甲烷吸附量随温度增高呈线性降低,高温、高压阶段温度增加引起的吸附量降低更为显著;②受温度和压力的综合作用,在较低温度、压力条件下压力对煤层吸附能力的影响大于温度的影响,在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温度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大于压力的影响;③深部煤层气的吸附量随埋深增加呈快速增大、缓慢增大、逐步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吸附量深度为900~1 600m。该认识有别于过去认为随深度增大煤层吸附量持续升高的传统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深部 煤层气 吸附特征 解吸 等温吸附实验 深度
下载PDF
长期定位试验点土壤镉的吸附解吸及形态分配 被引量:9
11
作者 谭长银 吴龙华 +2 位作者 骆永明 孙花 徐建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7-172,共6页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网络5个农业生态实验站的表层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区域农田土壤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同时,在研究长期定量施肥对封丘潮土和祁阳红壤Cd积累及其有效性影响的基础上,对不同...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网络5个农业生态实验站的表层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区域农田土壤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同时,在研究长期定量施肥对封丘潮土和祁阳红壤Cd积累及其有效性影响的基础上,对不同施肥处理进行了土壤Cd形态分级。结果表明,5种农田土壤中,中厚黑土的吸附量较大,旱地红壤的吸附量较小,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CEC及土壤pH有关;长期施用化肥对封丘黄潮土和祁阳红壤Cd积累的作用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Cd的积累,但内源性有机肥(秸秆)使黄潮土Cd含量增加的幅度远低于外源性有机肥(猪粪)使红壤Cd含量增加的幅度,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Cd有"活化"作用。黄潮土和红壤中Cd的形态分配顺序均为:残渣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但黄潮土中残渣态Cd的比例显著高于红壤中残渣态Cd的比例。化肥和有机肥均可影响Cd在黄潮土和红壤中的形态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吸附与解吸 有机肥 BCR法
下载PDF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磷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4
12
作者 赵庆雷 王凯荣 谢小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5-362,共8页
【目的】为揭示土壤磷素肥力的变化机制,对16年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后红壤稻田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将4种施肥处理土样置于恒温摇床中连续振荡培养,定期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磷的各种吸附参数... 【目的】为揭示土壤磷素肥力的变化机制,对16年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后红壤稻田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将4种施肥处理土样置于恒温摇床中连续振荡培养,定期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磷的各种吸附参数、累积解吸量和解吸率。【结果】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其中对0~20cm土壤的影响尤为突出。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显著降低了0~20cm土壤磷吸附亲和力常数(k)、最大吸附量(Q)和吸附缓冲容量(MBC),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该层土壤磷的累积解吸量和累积解吸率;与不施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相比,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在降低0~20cm土层土壤磷吸附参数和提高该层土壤磷累积解吸量与累积解吸率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长期NPK化肥配施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不大。【结论】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施能显著降低红壤稻田耕层土壤对磷的吸附性,促进土壤磷的解吸,有效提高土壤磷素肥力水平。有机物循环利用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并不会增加磷素对水环境的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有机物循环 红壤性水稻土 磷吸附和解吸
下载PDF
土壤中Pb离子地球化学行为模拟实验--以山西的典型土壤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艳艳 王亚平 +3 位作者 周继华 王建武 许春雪 王苏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竞争吸附和运移实验3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进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Hery模式更适合描述3种土样砂粒部分和粉粘粒部分对Pb2+...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竞争吸附和运移实验3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进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Hery模式更适合描述3种土样砂粒部分和粉粘粒部分对Pb2+的吸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对Pb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吸附过程受CEC的影响很大。在竞争吸附实验中,Pb的存在减少了土壤对Cd的吸收;腐殖酸对土壤吸附Pb2+表现出抑制作用。解吸实验结果表明,Pb在土壤中以专性吸附为主,吸附的Pb很难解吸下来。运移实验结果显示,在长达20天的淋滤过程中Pb2+仍没有穿透土柱,说明土壤对Pb2+的吸附能力极强,Pb迁移非常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Pb离子的地球化学行为 吸附-解吸-运移 模拟实验
下载PDF
差异成因无烟煤储层煤层气解吸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广弘 雷学武 +1 位作者 孙芳强 马东民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28-32,45,共6页
对深成变质作用与岩浆变质作用无烟煤物质构成、孔隙发育、比表面积、吸附/解吸对比实验,分析认为,孔隙比例(小孔及以下占96%)是深成变质与岩浆热变质成因的判定标志之一;煤层气解吸率取决于解吸热与吸附热的差值,储层温度在298.15K时,... 对深成变质作用与岩浆变质作用无烟煤物质构成、孔隙发育、比表面积、吸附/解吸对比实验,分析认为,孔隙比例(小孔及以下占96%)是深成变质与岩浆热变质成因的判定标志之一;煤层气解吸率取决于解吸热与吸附热的差值,储层温度在298.15K时,排水降压适合于深成变质无烟煤煤层气解吸的能耗,解吸率高达66%,排水—降压—解吸的排采模式适应于晋城寺河地区煤层气的开发;温度增加5 K,宁夏汝箕沟地区煤层气解吸率提高9%,温度增加10 K,冷水江塘冲地区煤层气解吸率提高12%.温度增加过多,对煤层气解吸率的影响不显著。升温解吸在煤层气开发中作用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储层 煤层气 解吸实验 解吸率
下载PDF
围压对注CO_2置换煤层CH_4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晋 王延斌 +2 位作者 郭慧 薛培 范晶晶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134,6,共7页
为研究注CO2置换煤层CH4过程中围压对置换效果的影响,以沁水煤田圆柱体原煤试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围压条件下的注CO2置换煤层CH4效果试验。结果表明:CO2置换试验过程中,煤层吸附CO2能力强于CH4;煤层中吸附相CO2浓度随围压增加而降低... 为研究注CO2置换煤层CH4过程中围压对置换效果的影响,以沁水煤田圆柱体原煤试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围压条件下的注CO2置换煤层CH4效果试验。结果表明:CO2置换试验过程中,煤层吸附CO2能力强于CH4;煤层中吸附相CO2浓度随围压增加而降低,随注入压力降低而增加,而CH4浓度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试验中CH4单位压降解吸率均高于CO2;同时随围压的增加,CH4单位压降解吸率依次降低,显示出低围压时置换效果更好;围压8、12、16、20 MPa条件下,注CO2置换试验中CH4单位压降解吸率相对于纯CH4解吸试验分别提高了119.6%、112.7%、107.5%、106.5%,可见煤层注CO2能有效提高煤层CH4的采出率,且低围压条件下置换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CO2 煤层CH4 围压 置换试验 解吸率
下载PDF
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郑玉柱 韩宝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是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问题,而可采资源量计算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煤层气采收 率。文章从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对气藏地质特征、开发技术、经济因素等因素的分析,根据各种因 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了5...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是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问题,而可采资源量计算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煤层气采收 率。文章从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对气藏地质特征、开发技术、经济因素等因素的分析,根据各种因 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了5种确定煤层气采收率的方法。首先可以根据解吸实验数据来计算;其次对有生 产或试验井网的地方,可以通过生产数据的历史拟合来模拟计算煤层气采收率;第三可以通过物理模拟方法确定 煤层气采收率或结合历史拟合来模拟计算;最后可以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地质等类比确定 煤层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采收率 物理模拟 解吸 生产数据
下载PDF
粉煤灰对重金属钼的吸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贾含帅 刘汉湖 +2 位作者 于常武 胡舒 周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8-22,共5页
为了探讨粉煤灰对重金属钼的吸附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以粉煤灰为吸附剂,钼酸铵为吸附质,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考察粉煤灰粒径、粉煤灰投加量、吸附时间、pH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粉煤灰吸附的最佳条件(粒径为80~100目,投... 为了探讨粉煤灰对重金属钼的吸附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以粉煤灰为吸附剂,钼酸铵为吸附质,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考察粉煤灰粒径、粉煤灰投加量、吸附时间、pH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粉煤灰吸附的最佳条件(粒径为80~100目,投加量为2.5g,吸附时间为30min,pH为3,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粉煤灰对钼酸铵的去除率达到80%~85%。分别用纯水以及0.01,0.05,0.10mol/L的NaOH和0.05mol/L的NaCl对最佳吸附条件下的粉煤灰进行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在粉煤灰的吸附过程中,化学吸附作用大于物理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单因子试验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膜吸收法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冠平 方喜玲 +1 位作者 施汉昌 沈志松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6-60,共5页
对影响膜吸收过程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正交实验和其他相关实验 ,结果表明 ,在一般情况下 ,废水中的pH为显著影响因素 ,而温度、废水流速和废水中氨氮浓度都不是显著影响因素 ;吸收液 (H2 SO4 )浓度在 0 .5mol/L以上时 ,传质系数K值变化很小。
关键词 膜吸收 高氨氮废水 中空纤维膜 正交实验 废水处理
下载PDF
SiO_2气凝胶调湿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冯磊 陈超 +3 位作者 王陈栋 赵墨 闻婧 祁威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17-520,共4页
对一种纳米级材料———SiO2气凝胶的吸、放湿性能及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普通变色硅胶的调湿性能进行了实验比较.初步实验结果表明,SiO2气凝胶具有较好的调湿性能.
关键词 SIO2气凝胶 硅胶 调湿性能 比较实验
下载PDF
氨水溶液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的理论研究与实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梅宁 丁爽 刘小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31-1136,共6页
氨水溶液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简称ADAR循环)是1种以氨水溶液解吸-吸收过程取代蒸发和冷凝过程的制冷循环。对该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并对循环的关键步骤低压发生过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高低温下ADAR循环的理论制冷系数随... 氨水溶液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简称ADAR循环)是1种以氨水溶液解吸-吸收过程取代蒸发和冷凝过程的制冷循环。对该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并对循环的关键步骤低压发生过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高低温下ADAR循环的理论制冷系数随低压发生过程压降幅度的减小而升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冷却水进口温度,循环COP下降;增大低温热媒进口温度,循环COP升高;低压发生器的变压解吸过程可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水 解吸-压缩 制冷循环 低压发生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