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0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 examination, clinical situation and expe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duced by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1
作者 Zhiqing Lin1, Feng Fang1, Min Chen2, Guoxiang Cai3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Hubei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3Department of Radiation Medicine,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4, Fujian Province, Chin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9期801-805,共5页
BACKGROUND: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is characterized by acute onset, severe illness and high fatality rate. 33%-50% survivors accompany with other various nervous system sequelas. Therefore, diagnosis and treatme... BACKGROUND: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is characterized by acute onset, severe illness and high fatality rate. 33%-50% survivors accompany with other various nervous system sequelas. Therefo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time become a key factor for improving healing rate and reducing fatality rate and incidence of sequel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tuation, expe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CT examination and termin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duced by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DESIGN: Case analysis. SETTI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17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duced by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aged 1-3 months including 11 boys and 6 girls were selected from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1994 to December 2005. All infants had drowsiness, rejective milk, spiting milk, gaze of both eyes, tic, coma, full anterior fontanelle, high muscular tension and cerebral hernia, etc.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at infants had anemia at various degrees; prothrombin time an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were prolonged; platelet count was normal. CT examination indicated that screenag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ubdural hematoma, cerebral parenchyma hemorrhage an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age were changed. Hemorrhage was stopp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vitamin K. All patients provided informed consent. METHODS: ① Clinical situation and physical sign of infants were observed after hospitalization and scanned with rapid spiral CT scanning system. The thickness and average space of layers were 8-10 mm and the scanning time was 5 s with window width of 30-80 Hu and window position of 28-35 Hu. ②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was measured with Futura meter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blood, such as serum calcium,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and indirect bilirubin, were detected with Roche Modular PPI automatic biochemistry analyzer. ③ After hospitalization, infants were given 5-10 mg vitamin K1 for 3-5 days, and then, they were transfused with 10-15 mL/kg fresh plasma or whole blood for 1-3 times and received other relative therapies.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criteria. MAIN OUTCOME MEASURES: ① Clinical situation, physical sign and CT examination; ②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③ treatment and termin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17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① Clinical situation, physical sign and CT examination: All infants had pale facial expression and full or bossing anterior fontanelle. Among them, 13 infants had drowsiness or dysphoria, 12 rejective milk or emesis, 11 tic, 13 injection site hemorrhage, 2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3 cerebral hernia, 11 high muscular tension and 6 cervical rigidity. CT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at most infants (88%, 15/17) ha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10 (59%, 10/17) had subdural hematoma; 8 (47%, 8/17) had cerebral parenchyma hemorrhage; few ha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ddition, results of CT examination also indicated that 17 infants ha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Hemorrhage sites of 12 infants were equal to or more than 2, which was accounted for 70% (12/17); meanwhile, partial cases accompanied with a large area of focu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or cerebral hypoxia-ischemia lesion. ②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There were 6 infants with elongation of prothrombin time, 5 with partial elongation of prothrombin time, 4 with decrease of serum calcium (1.69-2.25 mmol/L), 3 with increase of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3 with increase of total bilirubin, 3 with increase of direct bilirubin, and 3 with increase of indirect bilirubin. ③ Treatment and termination: After treatment, 12 infants were cured well, 3 improved, 1 given up and 1 died. Later, ten infants received CT re-examination at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 infants had simpl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4 ha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ccompanying with subdural hematoma. Their focuses were absorbed well and not show as obvious sequela. One infant had subdural hematoma accompanying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rebral parenchyma hemorrhage, intraventricular hemorrage and cerebral hypoxia ischemia, and then, after hematom absorption, obvious cerebral malacia focus, hydrocephalus, brain atrophy and inferior accumulating fluid of dura mater were observed; 2 had subdural hematoma accompanying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hypoxia ischemia, and then, after bleeding absorption, brain atrophy was changed remarkably; changes of hydrocephalus were observed in one infant. CONCLUSION: ① Symptoms of pale facial expression, full or bossing anterior fontanelle, drowsiness and dysphoria are observed in infants with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 ② Experimental indexes demonstrate that prothrombin time an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 are prolonged, and numbers of infants having decrease of serum calcium are in the third place. ③ Poly-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s a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CT examination. Partial infants who have poly-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lways accompany with cerebral hypoxia-ischemia lesion or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situation and prognosis of infants who have a large area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hypoxia-ischemia changes are poor; however, those of infants who have simpl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or combination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 subdural hematoma are well. ④ Effect of vitamin K on this kind of disease i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situation and expe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duced by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ct examination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行X线摄影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浩宇 石文达 +1 位作者 赵晓彬 崔志新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112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8.57%;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有脉管浸润比例、肿瘤直径≥5cm比例、组织Ki-67表达≥14%比例分别为68.75%、90.63%、28.13%、31.25%和84.38%,明显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X线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00,P<0.05,一致性较差;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25,P<0.05,一致性较好;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87.50%和95.00%,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受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的影响;相较于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X线 ct检查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陆静佳 张实来 +7 位作者 韦红娇 杨志 李宁 柴华 刘子雅 杨彩娟 方建芸 肖国有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在显像剂外漏(P=0.017)、注射次数(P=0.042)、肠道摄取增高(P=0.046)、声带摄取增高(P=0.037)、眼肌摄取增高(P=0.027)、全身肌肉摄取增高(P=0.037)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在^(18)F-FDG PET/CT显像检查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检查质量和图像质量,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获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肿瘤患者 ^(18)F-FDG PET/ct检查 检查质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全方位管理干预对行^(18)F-FDG PET/CT检查胃癌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丽 王萌 李佳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全方位管理干预在进行^(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3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n=64,采用全方位... 目的:探讨全方位管理干预在进行^(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3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n=64,采用全方位管理干预)和对照组(n=59,采用常规干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图像合格率、患者心理状态和检查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图像一次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情绪平稳度、依从性、生活习惯、沟通能力、自我约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检查前、中、后检查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18)F-FDG PET/CT检查中应用全方位管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利于诊断检查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管理干预 胃肿瘤 ^(18)F-FDG PET/ct检查 应用效果 放射影像护理
下载PDF
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5
作者 顾伟光 钱林清 李义昌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64-67,共4页
目的探索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39例头部外伤且昏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早期CT及后期诊疗的影像学[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及病历资料,明确患者CT征象上是否存在脑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 目的探索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39例头部外伤且昏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早期CT及后期诊疗的影像学[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及病历资料,明确患者CT征象上是否存在脑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一步调取后续资料明确实际颅脑损伤情况。对比早期CT检查与后期明确出血患者在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上的差异。结果239例头部外伤患者中,后期经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等方式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188例(78.66%),无脑出血51例(21.34%);早期CT检出准确167例(69.87%),漏诊21例(8.79%),误诊18例(7.53%),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灵敏度为88.83%,特异度为64.71%,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95%置信区间=(0.685,0.851),P<0.001];早期CT对基底节[(18.32±3.85)ml]及脑室区[(18.44±4.02)ml]的出血量评估较后期明确的实际出血量[(34.23±5.94)、(27.31±4.92)ml]明显偏低(P<0.05)。结论早期CT对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具有良好的检出价值,但某些部位的脑出血仍需进一步完善头颅MRI或手术探查才能完善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颅内出血 早期ct检查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检查与MRI检查诊断肺癌脊柱骨转移的准确性
6
作者 洪贤 方伟军 +1 位作者 陈璧颖 韩远远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4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40例肺癌脊柱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资料,均实施螺旋CT、MRI检查,患者均经病... 目的:探讨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40例肺癌脊柱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资料,均实施螺旋CT、MRI检查,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评估分析CT、MRI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病灶类型检出情况。结果: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均确诊为阳性,提示脊柱区均有骨转移;CT检查结果显示阳性29例,假阴性11例;MRI检查结果显示阳性29例,假阴性11例;MRI检查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骨转移病灶类型检出率较CT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发生脊柱骨转移的风险高,相较于CT检查,应用MRI检查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的敏感度和准确率更高,可为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肺癌脊柱骨转移 准确性
下载PDF
脑CT灌注成像在脑动脉狭窄介入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应用
7
作者 李飞 马新强 +5 位作者 尤国庆 任悠悠 王彦平 牛犇 曾庆 李闪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erebral CT perfusion imaging,CTP)检查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的诊断应用及预测支架成形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erebral CT perfusion imaging,CTP)检查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的诊断应用及预测支架成形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100例经支架置入术前检查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P检查。分析支架置入术后发生CHS与非CHS患者的术前CTP的CTP参数,对患者术后发生CHS的预测价值。结果:CTP检查显示低灌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较健侧降低,患侧脑血流体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较健侧增加,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egional mean transit time,rMTT)、局部达峰时间(regional time to peak,r TTP)较健侧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生CHS的患者的术前rTTP、rMTT较非CHS组患者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CTP参数rMTT、rTTP对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CHS具有预测价值。结论:CTP可以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临床诊断工具来诊断颅内外狭窄的患者,能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rMTTP、rTTP对支架成形术后是否发生CHS有一定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检查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颅内外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下载PDF
CT检查对于预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预后的意义
8
作者 周静 杨瑞 +3 位作者 刘继伟 和燕斐 崔聪 武刚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CT检查预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201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79例)和预后不良组(22例)。比较预后良好组与... 目的探讨CT检查预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201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79例)和预后不良组(22例)。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心包积液比例、主动脉最大径和最大血肿厚度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包积液、主动脉最大径和最大血肿厚度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显示,无心包积液、主动脉最大径<34 mm、最大血肿厚度<8 mm患者生存时间显著高于有心包积液、主动脉最大径≥34 mm、最大血肿厚度≥8 m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包积液、主动脉最大径和最大血肿厚度可较好预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进展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 ct检查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肠梗阻的应用及准确度评价
9
作者 徐晓东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4期165-167,178,共4页
目的 研究在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7例疑似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以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 目的 研究在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7例疑似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以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与诊断效能。结果 在疑似肠梗阻患者中,综合诊断确诊915例肠梗阻患者,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99.89%(916/917)、100.00%(915/915)、50.00%(1/2),kappa值为0.666。CT对不同类型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为99.89%(914/915)。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诊断肠梗阻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多层螺旋ct检查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能谱CT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观察及CT指标分析
10
作者 刘群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7期15-17,21,共4页
目的:探析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CT指标。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菏泽市立医院接收的卵巢肿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组织病理检查、能谱CT检查,并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 目的:探析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CT指标。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菏泽市立医院接收的卵巢肿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组织病理检查、能谱CT检查,并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能谱CT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85例卵巢肿瘤检出恶性肿瘤27例;良性病变患者58例;能谱CT在鉴别诊断卵巢癌患者良恶性准确率为91.76%,特异度为88.89%,特异度为93.10%,Kappa一致性分析能谱CT在鉴别诊断卵巢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12);卵巢癌恶性患者能谱曲线斜率(K)、基物质碘(水)浓度值(IC)及标准碘浓度(NIC)值均低于良性患者(P<0.05)。结论:能谱CT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良好,临床可基于CT指标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能谱ct 组织病理检查 ct指标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效果
11
作者 王莲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7期117-119,共3页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效果。方法 研究中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3年7月随机抽选自我院;临床对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合理展开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操作以及低剂量螺旋CT扫描操作,对两种方法的辐射剂量、...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效果。方法 研究中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3年7月随机抽选自我院;临床对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合理展开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操作以及低剂量螺旋CT扫描操作,对两种方法的辐射剂量、诊断符合率、客观性图像质量指标以及图像清晰度分级展开比较。结果 与常规剂量CT诊断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展开比较,低剂量CT测定结果均更低(均P <0.05);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于总诊断符合率、CT值、噪声值(SD)、图像信噪比(SNR)以及图像清晰度展开比较,结果均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临床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在实施CT诊断期间,发现低剂量CT以及常规剂量CT的诊断效果均较为明显,对于踝关节的损伤位置均可以明确诊断,但低剂量螺旋CT扫描运用,可将辐射剂量显著降低,所以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 踝关节骨折 辐射剂量 诊断符合率 客观性图像质量指标 图像清晰度分级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误诊肝脓肿六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盼 张小敏 +1 位作者 薛英杰 刘晓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CT特点、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提高对ICCCT特点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对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例CT误诊为肝脓肿的ICC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主要表现为...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CT特点、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提高对ICCCT特点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对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例CT误诊为肝脓肿的ICC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间断发热、上腹部疼痛和不适。患者中呕吐2例、皮肤瘙痒3例、间断发热1例、体质量减轻4例,上腹部疼痛伴食欲缺乏6例;CT平扫显示不规则低密度灶,轮廓不清晰,增强CT显示轻度到中度的环状强化,病灶内部不均匀强化,6例均误诊为肝脓肿,均接受抗感染治疗,患者治疗后病情仍反复发作,遂行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ICC,误诊时间15~42d。2例具有手术指征行手术切除,其余4例进行全身化疗同时联合放疗、局部治疗。术后随访1年,2例手术者1例无复发、1例死亡,4例化疗患者中3例死亡、1例存活。结论IC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灶中心出现坏死和液化时CT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为肝脓肿。接诊医师应该加强对ICC相关知识的了解,分析其与肝脓肿的鉴别点,必要时行肝穿刺活检,提高对ICC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ct 误诊 肝脓肿 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肺癌筛查低剂量CT检查技术规范——专家共识
13
作者 康承欣 付彬洁 +13 位作者 吕发金 李真林 余建明 雷子乔 付海鸿 马新武 赵雁鸣 刘杰 周高峰 牛延涛 康庄 暴云锋 路青 尹建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提供一个规范化的肺癌筛查胸部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检查方案,合理、规范地应用胸部LDCT检查技术,为胸部LDCT应用于肺结节的检出和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了肺癌筛... 目的:提供一个规范化的肺癌筛查胸部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检查方案,合理、规范地应用胸部LDCT检查技术,为胸部LDCT应用于肺结节的检出和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了肺癌筛查胸部LDCT检查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根据近年来国内外LDCT肺癌筛查进展,结合我国肺癌流行病学特征,在检查适用对象、扫描技术参数、辐射剂量范围、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同制定了本共识。结果:本共识定义肺癌筛查胸部LDCT的有效辐射剂量应≤1 m Sv,并将受检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按照<18.5 kg/m^(2)、18.5~24.9 kg/m^(2)、≥25 kg/m^(2)分为小BMI、中BMI和大BMI人群,推荐其管电压分别为≤100 kV、100~、120 k V,管电流量分别为20 mAs、30 mAs、30 mAs。重建卷积核建议为标准或中等大小。根据椎体棘突标志制定扫描范围,即当受检者BMI≥21 kg/m^(2)时,扫描范围可从T1棘突上缘至T12棘突下缘,BMI<21 kg/m^(2)时,扫描范围可控制为T1棘突上缘至L1棘突下缘;于深吸气末屏气扫描;推荐采用多平面重组、10 mm层厚最大密度投影、3 mm层厚最小密度投影、多层面容积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结论:本文对肺癌筛查胸部LDCT检查技术达成了全流程技术规范共识,有助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同质化扫描,提升影像结果互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筛查 低辐射剂量 ct检查规范
下载PDF
MRI与CT诊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缺血的价值
14
作者 何容 蒋小龙 +2 位作者 段娟娟 王敏 宋继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MRI与CT诊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94例疑似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CT检查。以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 目的:探讨MRI与CT诊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94例疑似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CT检查。以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MRI检查脑缺血检出情况。分析CT检查、MRI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阳性与阴性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以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CT检查真阳性45例、真阴性25例;MRI检查真阳性57例、真阴性34例。MRI检查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ADC值、CBF、CBV均低于阴性患者,MTT长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脑缺血诊断中MRI、CT均有一定价值,但MRI检查准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检查 ct检查 高血压脑出血 脑缺血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效能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立志 郑吟诗 +1 位作者 王芳 辛莳威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6期91-95,共5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癌的效能及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证实为胃癌患者87例,统计胃癌患者动态增强CT征象及分期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对...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癌的效能及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证实为胃癌患者87例,统计胃癌患者动态增强CT征象及分期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7例胃癌患者中,动态增强CT扫描检出胃癌患者85例,胃癌检出率为97.70%,漏诊率为2.30%;动态增强CT扫描与术后病理检查分型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33;动态增强CT扫描胃癌术前T、N及TNM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17、0.906、0.908,均>0.7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可显著提高胃癌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ct扫描 胃癌 诊断价值 术前TNM分期 术后病理检查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在儿童CT检查中的镇静效果分析
16
作者 木开达斯·马合木提 梁栋 戴晓雯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86-191,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镇静方法在儿童CT检查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进行CT检查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D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右美托咪定1.5μg·kg^(−1)鼻滴),M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咪达唑仑0.05 mg·kg^(... 目的比较不同镇静方法在儿童CT检查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进行CT检查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D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右美托咪定1.5μg·kg^(−1)鼻滴),M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咪达唑仑0.05 mg·kg^(−1)静脉注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满意度、Ramsay镇静评分法(Ramsay sedation scale,RSS)评分、镇静起效时间、镇静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给药10、20、30 min后儿童的RSS评分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CT台上D组儿童的RSS评分和镇静效果满意度均优于M组。D组儿童的镇静起效时间、复苏时间和总检查时间均短于M组(P<0.05)。2组儿童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使用药物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相较于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咪达唑仑0.05 mg·kg^(−1)静脉注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右美托咪定1.5μg·kg^(−1)鼻滴应用于儿童CT检查时血流动力学更平稳、镇静效果更满意、苏醒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氯醛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儿童 镇静 ct检查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结核患者肺CT征象与Th17/Treg失衡的关系
17
作者 范子建 赵丽娜 +1 位作者 王立静 张坤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7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肺CT征象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肺CT征象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肺CT征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比例并计算Th17/Treg比值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水平;并分析观察组外周血Th17/Treg比值与非典型肺结核肺CT征象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弥漫性粟粒影、多发空洞、多肺段渗出、胸腔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2个以上肺段病变比例显著增高,肺部钙化影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h17比例、Th17/Treg比值、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降低,Treg比例、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P<0.05)。Th17/Treg比值越低,非典型肺结核肺CT征象发生率越高(P<0.01)。结论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肺CT征象不典型比例较高,Th17/Treg失衡,肺CT征象联合Th17/Treg比值对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结核 ct检查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规范化流程管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宁静 陈辉 姚志华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期185-187,191,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流程管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确保临床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患... 目的:探讨规范化流程管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确保临床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患者均接受PET-CT检查,且检查期间,予以对照组(56例)患者原工作流程操作,予以观察组(56例)患者规范化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图像合格率、检查前准备完好率、检查时准备完好率、检测的等待时间和检查时间,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前准备完好率、检查时准备完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7、1.734,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检测的等待时间和检查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9、4.941,P<0.05)。与干预前比,干预后两组患者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98、8.414,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检查中应用规范化流程管理可缩短患者的检查等待和检查时间,提升诊疗效率,并取得良好的图像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规范化流程管理 PET-ct检查 图像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超声检查联合CT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符合率分析
19
作者 唐萌 王超 赵春奎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7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析超声联合CT检查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高唐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 目的探析超声联合CT检查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高唐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单一及联合诊断效能与诊断符合率。结果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1.80%(56/61)、特异度为94.74%(18/19)、准确度为92.50%(74/80)、阳性预测值为98.25%(56/57)、阴性预测值为78.26%(18/23),均高于超声检查的68.85%(42/61)、63.16%(12/19)、67.50%(54/80)、85.71%(42/49)、38.71%(12/31)与CT检查的77.05%(47/61)、57.89%(11/19)、72.50%(58/80)、85.45%(47/55)、44.00%(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87、7.473、16.057、6.605、9.188,P均<0.05)。联合诊断对乳腺状癌、滤泡癌的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超声及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检查方式对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与CT联合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效能较高,均可为后续诊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ct检查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癌
下载PDF
囊腔型肺癌患者CT影像特征及其与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的关系研究
20
作者 裴雪清 徐冲 +1 位作者 郭双双 张治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1期1863-1866,共4页
目的探究囊腔型肺癌患者CT影像特征与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囊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影像学检查。根据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表达情况分为TTF-1高表达组(n=58)以及TTF-1中/低表达组(n=65)。... 目的探究囊腔型肺癌患者CT影像特征与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囊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影像学检查。根据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表达情况分为TTF-1高表达组(n=58)以及TTF-1中/低表达组(n=65)。结果两组CT影像学特征比较结果显示,其中囊腔形态、是否存在血管造影征、支气管充气征、毛刺、肺部蜂窝征、磨玻璃征在两组中的占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腔内分隔、胸膜凹陷的病例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囊腔型肺癌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与TTF-1的表达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TTF-1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部分CT影像学特征的病例数占比存在差异,但相关性分析结果为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腔型肺癌 状腺转录因子-1 ct影像学检查 病理表型 关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