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效果
1
作者 李婕 崔继笼 陈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接收的20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各100例,2022年3—8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2022...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接收的20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各100例,2022年3—8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9月—2023年2月收治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式进行管理。对比2组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分析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预防的过程中,能降低患者出现手术室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手术室 医疗器械 相关性 压力性损伤 预防效果
下载PDF
罂粟碱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及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应琼 谭艳庆 +1 位作者 叶惠萍 谢丽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6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罂粟碱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7月佛山市中医院骨二科的住院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25例)、B组(26例)、C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A组在... 目的探讨罂粟碱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7月佛山市中医院骨二科的住院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25例)、B组(26例)、C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A组在术后即刻口服罂粟碱,B组在术后即刻肌注罂粟碱,C组在术后即刻静脉输入罂粟碱,对照组则常规治疗,不运用任何血管扩张药物。观察四组患者皮瓣成活面积、成活率、血管危象发生率及皮温差,及不同用药途径的皮温升高时间和持续时间。探讨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与给药途径的关系进行。结果A、B、C组皮瓣成活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用药途径比较,皮肤温度升高方面,A组给药速度最快,C组最慢;但持续时间则三者之间相反,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皮温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指(趾)体和皮瓣成活率(92.0%、100.O%、85.2%)高于对照组(85.2%),血管危象发生率(8.0%、3.9%、0.0%)低于对照组(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罂粟碱虽然给药途径不同,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患侧的皮肤温度均可得到提高,其中以静脉给药途径最佳,肌内注射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碱给药途径 肢体损伤 血管修复 术后皮肤温度 保护作用
下载PDF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一次性电极片致皮肤损伤效果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魏绍辉 李娟娟 +1 位作者 王银燕 雷晓芬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951-2953,共3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一次性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因使用一次性电极片致接触性皮炎病人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 [目的]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一次性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因使用一次性电极片致接触性皮炎病人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病人损伤处皮肤涂抹碘伏,观察组病人损伤处皮肤喷涂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观察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单次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显效46例,有效4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9,P<0.001);观察组单次操作时间为(14.88±6.20)s、对照组单次操作时间为(24.60±8.36)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9,P<0.001)。[结论]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一次性电极片所致的皮肤损伤效果优于碘伏,且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 电极片 皮肤损伤 治疗效果 操作时间
下载PDF
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在甲状腺手术中的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成江 《中外医疗》 2013年第1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比较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方法该文选取了该院2009年12月—2012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实施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方法后... 目的探讨比较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方法该文选取了该院2009年12月—2012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实施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方法后的相关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常规手术组的52例患者中的腰背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例均显著高于改进手术组的52例患者的水平,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改进的手术体位与常规手术体位相比较,临床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体位 改进体位 甲状腺 效果对比
下载PDF
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认识和治疗特征 被引量:26
5
作者 容国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认识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技术的特征。资料来源: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4-01/2004-12和清华同方中文系列数据库1994-01/2004-12关于小儿脑性瘫痪中医治疗的文章,检索词“小儿脑性瘫痪、中医、针灸”,并... 目的:探讨中医认识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技术的特征。资料来源: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4-01/2004-12和清华同方中文系列数据库1994-01/2004-12关于小儿脑性瘫痪中医治疗的文章,检索词“小儿脑性瘫痪、中医、针灸”,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通过文献检索,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治疗、中西医综合治疗等6个方面选取近10年与中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适合非手术治疗。排除标准:重复的同一研究或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和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8篇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献,22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6篇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和综述文献。对剩余22篇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中医学认为小儿脑性瘫痪主要由于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或受寒,阴气不运,肌肤失其温煦所致。辨证分型施治是中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特点之一,中医治疗脑性瘫痪方法很多,如中药、推拿按摩、针灸等,目前多采用2种以上方法综合应用。现代康复在抑制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功能恢复具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是国内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发展趋势。结论:中药、推拿按摩、针灸一体的中医综合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具有显著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不良预后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也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①脑性瘫痪的中医分型、诊断、疗效没有统一标准,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疗效比较。②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多,实验室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中医疗法 综述文献 儿童 治疗特征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运用效果分析
6
作者 华慧芸 吴焕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3期130-131,共2页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运用效果。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医源性皮肤...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运用效果。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临床疗效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 运用效果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体位改进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宋烽 宋一玲 赵彦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499-501,共3页
对神经外科手术病人手术体位进行改进的目的,是提高手术室护士对显微手术的配合能力及配合质量,满足手术者操作的需要,减少皮肤损伤。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皮肤损伤较改进前减少了67.25%,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手术体位 皮肤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配合
原文传递
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5例临床观察
8
作者 蒋守龙 吴佳 +3 位作者 谢俊 曹俊 朱俊飞 唐怡心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7年第7期23-25,共3页
为观察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5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25±7.91)分。出现远期并发症20例(30.77%),其中出血5例(7.69%),肛门疼痛或坠胀6... 为观察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5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25±7.91)分。出现远期并发症20例(30.77%),其中出血5例(7.69%),肛门疼痛或坠胀6例(9.23%),残留皮赘9例(13.85%);复发2例(3.08%),术中加做切扎术7例(10.77%),再次手术2例(3.08%);改善便秘症状15例(术前便秘共15例)。结果表明,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有一定的并发症,但在改善便秘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蠕虫来源的LNFPⅢ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和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9
作者 丁有权 任弘毅 +2 位作者 肖霞 李轩漾 齐建国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9-635,共7页
目的 探讨蠕虫来源的免疫调控性糖分子乳-N-岩藻五糖Ⅲ(lacto-N-fucopentaoseⅢ,LNFPⅢ)对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mS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的影响,以及它对此时... 目的 探讨蠕虫来源的免疫调控性糖分子乳-N-岩藻五糖Ⅲ(lacto-N-fucopentaoseⅢ,LNFPⅢ)对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mS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的影响,以及它对此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n=6)、mSNI手术组(n=6)、mSNI手术+牛血清白蛋白(BSA)组(n=12)和mSNI手术+LNFPⅢ组(n=12)。各组动物行右侧mSNI手术或者相应的假手术,根据实验分组腹腔注射BSA或LNFPⅢ与BSA的结合物。每组取6只大鼠进行足底试验、von Frey纤维试验、针刺试验和丙酮试验,测试手术前、后手术同侧和对侧大鼠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特异性的疼痛反应。制备mSNI手术+BSA组和mSNI手术+LNFPⅢ组手术后7d和14d(各组每个时间点3只动物)的第3~第4腰椎(L3~4)脊髓节段冰冻切片,进行小胶质/巨噬细胞标志物分化抗原簇分子11b(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molecule 11b,CD11b)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成年大鼠mSNI后,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可显著缓解手术后急性诱导期(4/5d)和慢性转化期(7/8d和14/15d)中手术侧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特异性的机械和温度刺激诱发的病理性疼痛。同时,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抑制mSNI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中术后7d小胶质/巨噬细胞以及术后7d和14d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 早期系统性给予LNFPⅢ能抑制成年大鼠mS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发生(包括急性诱发和慢性转化)以及该过程中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LNFP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