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凤武 吴启泉 鲁琳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1期85-89,共5页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潮汐作用影响多毛类的种数、密度、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多毛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不甚明显,但冬季的栖息密度和春季的生物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类 生态 岩相潮间带 厦门港
全文增补中
厦门港潮间带蛇尾类动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覆雪 蔡立哲 王雄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厦门港潮间带蛇尾类有12种,聿属3目5科属。泥滩、沙泥滩的优势种是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和印痕倍棘蛇尾(Amphioplus impressus);沙滩优势种是滩栖滩阳逐足(Amphi-ura vadicold);岩石滩优势种是中华蜓蛇尾(Ophion er eis ... 厦门港潮间带蛇尾类有12种,聿属3目5科属。泥滩、沙泥滩的优势种是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和印痕倍棘蛇尾(Amphioplus impressus);沙滩优势种是滩栖滩阳逐足(Amphi-ura vadicold);岩石滩优势种是中华蜓蛇尾(Ophion er eis dubia sin ensis)。潮间 带四种底质的蛇尾类数量大小依次是:泥滩、沙泥滩、岩石滩和沙滩。各底质之间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系数均小于50%。群落的多样性分析表明:岩石滩的蛇尾类比其它底质的蛇尾类更为多样化,各种的个体数差较小,种类丰度较高。 厦门港潮间带高潮带无蛇尾类分布。泥滩中潮带第二层(Ⅱ2)蛇尾类密度较其它层高,沙泥滩、沙滩蛇尾类密度从中潮带第一层(Ⅱ1)至低潮带第一层(Ⅲ1)逐渐增高;岩石滩在中潮带第三层(Ⅱ3)以下才有蛇尾类分布。 泥滩蛇尾类有季节交替现象。洼颚倍棘蛇尾有春、夏、秋为优势种、冬季几乎消失,被印痕倍棘蛇尾取而代之。沙滩蛇尾类在夏、秋季数量为零。沙泥滩和岩石滩的蛇尾类没有明显的季节交替,它们的群落在时间变化上较稳定。 洼颚倍棘蛇尾和印痕倍棘蛇尾的分布格式为集群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蛇尾类动物 群落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