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cal System Design of Inter-Spacecraft Laser Interferometry Telescope 被引量:2
1
作者 Shengnan Chen Huilin Jiang +1 位作者 Chunyan Wang Zhe Chen 《Optics and Photonics Journal》 2019年第8期26-37,共12页
The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of space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is to monitor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pairs of freely falling test masses using heterodyne laser interferometry to a precision of 10 pm. The masse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of space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is to monitor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pairs of freely falling test masses using heterodyne laser interferometry to a precision of 10 pm. The masses under test are millions of kilometers apart. The inter-spacecraft laser interferometry telescope deliver laser efficiently from one spacecraft to another.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observatory. It need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large compression ratio, high image quality and extraordinary stray light suppress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primary aberration theory, the method of the large compression ratio off-axis four-mirror optical system design is explored. After optimization, the system has an entrance pupil of 200 mm, compression ratio of 40 times, scientific field of view (FOV) of ±8 μrad. To facilitate suppressing the stray light and delivering the laser beam to the back-end scientific interferometers, the intermediate images and the real exit pupils are spatially available. Over the full FOV, the maximum root mean square (RMS) wavefront error is less than 0.007λ, PV value is less than 0.03λ (λ = 1064 nm). The image quality is approached to the diffraction-limit. The TTL noise caused by the wavefront error of the telescope is analyzed. The TTL noise in the image space of 300 μrad range is less than 1 × 10-10 m whose slope is lower than 0.6 μm/rad, which is under the noise budget of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LISA), satisfying the requirements of space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INTERFEROMETRY telescopE optical design GRAVITATIONAL WAVES
下载PDF
Comparing different light-emitting diodes as light sources for long path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NO_2 and SO_2 measurements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嘉乐 凌六一 +7 位作者 Andreas Hartl 郑尼娜 Gerrit Kuhlmann 秦敏 孙友文 谢品华 刘文清 Mark Weni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587-596,共10页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as the light source for long path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LP-DOAS) atmospheric trace gas measurements. In our ...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as the light source for long path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LP-DOAS) atmospheric trace gas measurements. In our study, we use a fiberoptic design, where high power LEDs used as the light source are coupled into the telescope using a Y shape fiber bundle. Two blue and one ultraviolet (UV) LEDs with different emission wavelength ranges are tested for NO2 and SO2 measurements.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instrumental setup, the NO2 and SO2 retrieval procedure, the error analysis, and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in Science Island, Hefei, Anhui, China are presented. Our first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atmospheric NO2 and SO2 have strong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at area and that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visibility conditions. The measured NO2 and SO2 data are compared to the 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 (OMI) satellite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MI NO2 product underestimates the ground level NO2 by 45%, while the OMI SO2 data are highly influenced by clouds and aerosols, which can lead to large biases in the ground level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mixing ratios of the atmospheric NO2 and SO2 vary from 8 ppbv to 36 ppbv and from 3 ppbv to 18 ppbv,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emitting diode fiber optic designed telescope NO2 measurement SO2 measurement
下载PDF
Optical design for Antarctic Bright Star Survey Telescope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正阳 卢海平 袁祥岩 《Chinese Optics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28-32,共5页
The exoplanet search is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research fields in astrophysics. The Antarctic Bright Star Survey Telescope(BSST), capable of continuous exoplanet observation on polar nights, is a Ritchey–Chretien t... The exoplanet search is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research fields in astrophysics. The Antarctic Bright Star Survey Telescope(BSST), capable of continuous exoplanet observation on polar nights, is a Ritchey–Chretien telescope with a three-lens field corrector, and has a 300 mm aperture, 2.76 focal ratio, and a wavelength coverage ranging from 0.36 to 1.014 μm. Equipped with a 4 k × 4 k and 12 μm∕pixel CCD camera, the BSST can gain a field of view of 4.8°. This Letter presents the optical design, tolerance analysis, and the alignment plan for the BSST, and the test observation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GHT ASTROPHYSICS PIXEL camera ALIGNMENT apertur
原文传递
MAIN OPTICAL SYSTEM OF CHINA'S 2.16-m TELESCOPE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定强 周必方 俞新木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1990年第4期454-466,共13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figuration of the main optical system of China’s 2.16-m telescope and the results of its optical design. There are three foci in this telescope: the Cassegrain, the coude and the prime foci. ...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figuration of the main optical system of China’s 2.16-m telescope and the results of its optical design. There are three foci in this telescope: the Cassegrain, the coude and the prime foci. Ritchey-Chretien (R-C) system is used as the Cassegrain system. The 2-lens and 3-lens correctors are prepared for the Cassegrain and the prime foci respectively.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this optical system is that the coude and Cassegrain systems share one secondary mirror. A relay mirror is added to the coude system. When the two systems exchange, the secondary mirror moves slightly, and the coude system obtained is free from both spherical aberration and coma simultaneously. Some other coude configurations and a special configuration for setting the focal reducer are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astronomical opticS telescopE optical design.
原文传递
国外光电瞄准吊舱探测系统总体构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剑 张大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回顾了国外军队装备的四代光电瞄准吊舱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历程,定义了光学口径和吊舱舱径之比(光舱比)作为衡量集成度的标准,重点针对第三代的Sniper XR ATP和ATFLIR两型采用共光路串联布局吊舱的探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正向设计:二者均拥... 回顾了国外军队装备的四代光电瞄准吊舱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历程,定义了光学口径和吊舱舱径之比(光舱比)作为衡量集成度的标准,重点针对第三代的Sniper XR ATP和ATFLIR两型采用共光路串联布局吊舱的探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正向设计:二者均拥有Φ150 mm口径,约1.5°×1.5°视场,在0.7~0.9μm和3.7~4.8μm波段的传递函数接近衍射限,前者为透射式前置望远系统,后者为离轴三反式前置望远系统,二者的结构布局为:前置望远系统置于吊舱前部压缩光束,通过光学铰链和快反镜将光束导入吊舱中,部分光进入各自的探测通道或激光发射通道。其中,类ATP的透射式前置望远系统可在汇聚光路中折叠形成俯仰/方位正交轴系并置于305 mm舱径内,光舱比约0.492;类ATFLIR的离轴三反式前置望远系统可在压缩后的平行光路中折叠形成方位/俯仰两个正交轴系并置于Φ330 mm的球体内,光舱比约0.455。作为对比,采用共光舱并联布局的第四代Litening 5和Talios吊舱探测系统将所有光学载荷和伺服框架平台置于吊舱前部的Φ406 mm球体内,光舱比约0.37,其并联共光舱设计架构的集成度较低。针对未来可能的升级要求,类ATFLIR吊舱比ATP吊舱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其采用纯反射式的前置望远系统可以更方便地增加波段和拓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瞄准吊舱 光学设计 多波段共光路 前置望远系统
下载PDF
基于Seidel像差理论的离轴四反初始结构自动化设计方法研究
6
作者 朱历伟 杨磊 +3 位作者 陈洁 张文平 郭世亮 谢洪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离轴反射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是确定适用初始结构并进行优化,一般从同轴结构或者专利库中寻找相似的结构开始优化,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Seidel像差理论为依据,研究了一种获取离轴四反系统初始结构的设计方法。在设计之初引入视... 离轴反射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是确定适用初始结构并进行优化,一般从同轴结构或者专利库中寻找相似的结构开始优化,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Seidel像差理论为依据,研究了一种获取离轴四反系统初始结构的设计方法。在设计之初引入视场偏置,通过追迹近轴光线给出五种单色像差的初级Seidel像差表示。以Seidel像差绝对值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同时加入对光学和系统结构上的限制条件构建含有约束条件的单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并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调用CODE V API接口,判断此视场偏置情况下是否满足无遮拦的条件,并从中挑选出满足条件的初始结构。设计了一款焦距为1200 mm,视场1.2°×20°,F数为6的离轴四反光学系统,系统结构布局紧凑,成像质量良好,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离轴四反结构 Seidel像差 粒子群优化 望远镜
下载PDF
大口径望远镜光学系统的误差分配与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明名 王建立 +1 位作者 张景旭 杨飞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8,共5页
通过对比国内外大口径望远镜光学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针对大口径望远镜系统的加工、装调和使用建立误差分配体系的方案。介绍了误差分配体系包含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归类。以1.2 m望远镜光学系统为例,阐述了误差分配原则。首先,根... 通过对比国内外大口径望远镜光学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针对大口径望远镜系统的加工、装调和使用建立误差分配体系的方案。介绍了误差分配体系包含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归类。以1.2 m望远镜光学系统为例,阐述了误差分配原则。首先,根据设计确定总体误差标准,然后,计算误差分配的项数,最后,依据分配原则,结合实际加工和装调水平,给出了合理的误差分配结果。结果表明,在满足目前国内加工要求和装配的条件下,该方案使分配后该望远镜光学系统误差(RMS波像差)<λ/8.5,为大口径望远镜光学系统的误差分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远镜 误差分配 光学设计 ZEMAX
下载PDF
液晶自适应光学在天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18
8
作者 宣丽 李大禹 刘永刚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液晶波前校正器作为一种高单元密度的新型波前校正器件,通过相息图的衍射可以轻松实现十微米的波前位相校正量。因此,基于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自适应光学(LCAO)系统是21世纪天文观测领域非常有希望普及的系统。但是液晶波前校正器存在响... 液晶波前校正器作为一种高单元密度的新型波前校正器件,通过相息图的衍射可以轻松实现十微米的波前位相校正量。因此,基于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自适应光学(LCAO)系统是21世纪天文观测领域非常有希望普及的系统。但是液晶波前校正器存在响应速度慢(〉10ms)、能量利用率低的双重问题,国际上一直处于探索研究中。本课题组不但解决了能量问题,而且在速度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所研制的LCAO系统与1.23m口径望远镜连接,清晰观测到土星及其环绕的光环带,分辨出4.8和5.5视星等的α-Com双星,成像分辨率达到1.8倍衍射极限分辨率;目前系统延迟时间只有2ms,可以说已达到工程应用水平,在装备8~10m级大口径天文学望远镜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波前校正器 自适应光学 望远镜
下载PDF
折反式大口径、大视场、宽光谱光学系统 被引量:10
9
作者 明名 杨飞 +2 位作者 赵金宇 张丽敏 吴小霞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在地面的目标探测光学系统多采用大口径(>500 mm)同轴光学系统的前提下,系统探测的大视场和宽光谱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了附带小口径球面透射校正镜组的折反式光学系统,利用该校正镜组校正了系统由于大相对口径、大视场和宽光... 在地面的目标探测光学系统多采用大口径(>500 mm)同轴光学系统的前提下,系统探测的大视场和宽光谱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了附带小口径球面透射校正镜组的折反式光学系统,利用该校正镜组校正了系统由于大相对口径、大视场和宽光谱带来的像差,使系统达到了预定的指标要求。其中只有主反射镜面形为二次非球面,设计参数也易于加工。在相应的实例要求下,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进行了优化评价,并给出了该系统的对星观测结果。该光学系统设计的口径为Ф750mm,相对孔径为1:1.32,视场为4°,光谱范围为500~800 nm,系统实际探测能力在15 Mv以上。该系统结构简单,均采用普通玻璃材料,成本低,成像质量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大视场 校正镜 ZEMAX
下载PDF
大气色散对4m望远镜成像分辨力的影响与校正 被引量:4
10
作者 明名 吕天宇 +2 位作者 吴小霞 郝亮 赵金宇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814-822,共9页
本文分析研究大气色散对4 m望远镜成像系统分辨率的影响及校正方法。首先计算分析了大气色散对其成像分辨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天顶角大于15°时,大气色散开始影响系统成像分辨力,天顶角大于45°时,对系统成像分辨力有着较为... 本文分析研究大气色散对4 m望远镜成像系统分辨率的影响及校正方法。首先计算分析了大气色散对其成像分辨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天顶角大于15°时,大气色散开始影响系统成像分辨力,天顶角大于45°时,对系统成像分辨力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需要设置大气色散校正器来进行消除。本文列举了3种大气色散校正器的实现形式,分别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选择了胶合棱镜旋转补偿的形式来消除大气色散对4 m望远镜高分辨力成像系统的影响。基于4m望远镜高分辨力成像系统的特点,将大气色散校正器放置于成像元件前的平行光路中,并利用光学设计软件对不同天顶角与大气色散校正器的旋转角度进行了仿真分析,该大气色散校正器的最大楔角为9.65°,旋转精度为±0.1°,对系统分辨力影响为1/1 000。分析结果表明,旋转精度完全能够满足系统成像分辨力的要求,证明本文对大气色散的影响分析和大气色散校正器的设计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色散校正器 望远镜 分辨力 光学设计
下载PDF
空间光学遥感器光-机-热集成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陈恩涛 贾宏 +1 位作者 李劲东 潘增富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0,共5页
首先对论文的工程背景空间太阳望远镜进行了介绍;然后介绍了空间光学遥感器光 机 热集成分析的技术路径和技术实现,技术实现主要探讨如何将透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效应和反射镜面的热变形效应数据变成光学分析软件可以接受的数据;最后以光... 首先对论文的工程背景空间太阳望远镜进行了介绍;然后介绍了空间光学遥感器光 机 热集成分析的技术路径和技术实现,技术实现主要探讨如何将透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效应和反射镜面的热变形效应数据变成光学分析软件可以接受的数据;最后以光 机 热集成分析为基础,对空间太阳望远镜主镜的热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全文说明了光 机 热集成分析的可实现性以及其对热设计的指导、评价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器 空间太阳望远镜 光-机-热集成分析 热设计 热光学
下载PDF
宽视场航空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伟 郑玉权 薛庆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4-149,共6页
宽视场大相对孔径航空高光谱成像仪已成为航空海洋水色遥感等领域的迫切需求,根据宽视场和大相对孔径的研究目标,采用离轴两镜消像散望远镜和改进型Offner光谱仪匹配的结构型式,设计了一个视场40°、相对孔径1/2.2、工作波段0.4~1.... 宽视场大相对孔径航空高光谱成像仪已成为航空海洋水色遥感等领域的迫切需求,根据宽视场和大相对孔径的研究目标,采用离轴两镜消像散望远镜和改进型Offner光谱仪匹配的结构型式,设计了一个视场40°、相对孔径1/2.2、工作波段0.4~1.0μm的航空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系统,在传统Offner光谱仪中插入同心弯月透镜来提高Offner光谱仪的相对孔径和成像质量.运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对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系统进行了光线追迹和优化设计,并对设计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各个波长的光学传递函数在奈奎斯特频率28lp/mm处均达到0.67以上,谱线弯曲和谱带弯曲均小于6.5%像元,便于光谱和辐射定标,完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且体积小、重量轻,适合航空遥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光学仪器 光学系统 光学望远镜 光谱仪 光谱分辨率 高光谱成像仪
下载PDF
数码裂隙灯显微镜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8
13
作者 隋成华 沃圣杰 +3 位作者 高楠 徐丹阳 韩勇浩 杜春年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3-181,共9页
利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设计了一套具有6×,10×,16×,25×与40×放大倍率的五档式数码裂隙灯显微镜光学系统.在传统体视裂隙灯显微镜光学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将数码型裂隙灯显微镜划分为共用前置物镜、伽利略望远镜、... 利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设计了一套具有6×,10×,16×,25×与40×放大倍率的五档式数码裂隙灯显微镜光学系统.在传统体视裂隙灯显微镜光学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将数码型裂隙灯显微镜划分为共用前置物镜、伽利略望远镜、摄影物镜三部分,用平行式伽利略望远镜系统结构来改变倍率.研究了共用前置物镜、伽利略望远镜及摄影物镜的光学特性与技术指标要求,选取了合适的透镜类型.在共轴时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基础下,将光学系统过渡到非共轴情况,再进行优化.优化后除40×时衍射极限较低外,在6×,10×,16×,25×情况下系统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值在空间频率为115lp/mm处基本大于0.2,点列图显示不同倍率下的弥散斑大小均基本小于艾里斑.该光学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且整体结构简单,易加工,成本低,其性能很好地满足了整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光学设计 共用前置物镜 望远镜 摄影物镜
下载PDF
高衍射效率衍射望远镜系统的设计/加工及成像性能测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若秋 张志宇 +3 位作者 国成立 薛栋林 张学军 刘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4-122,共9页
为提高衍射效率,设计并制作了口径为300mm的衍射成像系统.该系统的物镜是由一块四台阶位相型菲涅尔波带片通过激光直写套刻和Ar离子束物理刻蚀技术在石英玻璃基板上加工而成.测试了衍射物镜的衍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衍射物镜在波长632.... 为提高衍射效率,设计并制作了口径为300mm的衍射成像系统.该系统的物镜是由一块四台阶位相型菲涅尔波带片通过激光直写套刻和Ar离子束物理刻蚀技术在石英玻璃基板上加工而成.测试了衍射物镜的衍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衍射物镜在波长632.8nm处的衍射效率为66.4%,达到理论值的82%.搭建了衍射成像系统光路,分别采用10μm星点孔与分辨率板,测试了系统的成像性能.实验测得星点像直径为44μm,分辨率板的极限分辨率达到84lp/mm,接近该系统的理论计算值,表明该衍射成像系统具有较好的成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空间望远镜 衍射元件 衍射效率 成像性能
下载PDF
衍/折射光学元件消二级光谱的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洪新华 杨建峰 +4 位作者 陈立武 郑黎 张向东 常凌颖 赵葆常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1-424,共4页
 采用衍/折射光学元件结合的方法,使用两种玻璃设计了星载用长焦距望远物镜,对其二级光谱进行了校正。具体介绍了衍/折透镜望远透镜消二级光谱方法、步骤。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校正后的望远物镜轴上位置色差小于0.08mm,满足使用要求,...  采用衍/折射光学元件结合的方法,使用两种玻璃设计了星载用长焦距望远物镜,对其二级光谱进行了校正。具体介绍了衍/折透镜望远透镜消二级光谱方法、步骤。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校正后的望远物镜轴上位置色差小于0.08mm,满足使用要求,并且设计方法步骤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光学 设计 二级光谱 消色差透镜 望远镜
下载PDF
月基光学天文望远镜反射镜转台的设计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静 刘朝晖 +2 位作者 谢友金 李治国 王振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73-2179,共7页
为了在月球上完成天文观测任务,对月基反射镜二维跟踪转台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及结构设计。采用航天轻量化法设计反射镜的二维转动机构以减少载荷重量;采用外转子机构实现垂直轴系以大大提高系统沿发射方向的一阶模态。由于水平轴系跨度较... 为了在月球上完成天文观测任务,对月基反射镜二维跟踪转台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及结构设计。采用航天轻量化法设计反射镜的二维转动机构以减少载荷重量;采用外转子机构实现垂直轴系以大大提高系统沿发射方向的一阶模态。由于水平轴系跨度较大,设计中采用了一端固定另一端游动的精密轴系,并通过合理设计深沟球轴承游隙有效解决了温度变化导致的转动机构卡死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机构的可靠性。为了满足精度要求,系统采用蜗轮蜗杆+步进电机驱动方式,严格控制蜗轮蜗杆的加工及安装工艺。在控制中以光电开关为位置定位元件,使得转台的单轴指向精度优于60″。验证试验显示:系统发射方向的一阶谐振频率达到81Hz,它可在-25℃^+60℃温度下正常工作,其指向精度(方位及俯仰)≤60″。结果表明该转台具有精度高、力学性能好、可靠性高、重量轻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基天文望远镜 反射镜转台 轻量化设计 指向精度
下载PDF
液晶-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设计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玉坤 曹召良 +2 位作者 李大禹 徐焕宇 宣丽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7-1516,共10页
为了提高自适应光学系统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满足自适应光学系统向高低阶多波前校正器的发展需求,本文研究了一套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软件设计方法,以适应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避免实验过程中软件不断更新修改所带来的问题。本文首先... 为了提高自适应光学系统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满足自适应光学系统向高低阶多波前校正器的发展需求,本文研究了一套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软件设计方法,以适应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避免实验过程中软件不断更新修改所带来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功能和性能两方面分析了实验对软件系统的需求,提出基础层、功能层及表示层3层的软件架构体系,采用共享内存和临界区对象相结合的软件开发方法,确保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避免资源冲突和浪费;采用Windows API事件实现多线程之间同步协调控制。基于上述思想开发了液晶-变形镜混合的高低阶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软件,可在0.6ms内完成波前采集、波前计算、控制信号计算和各设备间的同步协调控制。最后,使用该软件进行自适应光学校正:仅变形镜和倾斜镜校正后峰峰值由3.38μm降为0.95μm,均方根误差由0.66μm降为0.12μm;液晶校正器、变形镜和倾斜镜同时校正后峰峰值为0.44μm,均方根误差为0.02μm,计算总延迟为0.378ms。由实验结果可知,本文设计的软件可以实现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实时校正,在保证校正精度的同时具有方便修改、功能齐全及模块化的优势,为后续自适应光学实验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液晶波前校正器 变形镜 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模块化
下载PDF
大口径拼接式合成孔径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邓键 张伟 龙夫年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4,共6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三反消像散系统的大视场长焦子孔径合成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在利用菲涅尔衍射直接积分叠加的基础上对子出瞳波前进行了像质评估,以实现对拼接镜面的全面仿真和分析;用非序列面误差分析和分配的结果修改初始结构;通... 介绍了一种基于三反消像散系统的大视场长焦子孔径合成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在利用菲涅尔衍射直接积分叠加的基础上对子出瞳波前进行了像质评估,以实现对拼接镜面的全面仿真和分析;用非序列面误差分析和分配的结果修改初始结构;通过高次曲面平衡像差,并在结构优化时使用较小F数的系统增加结构对子镜失调误差的冗余度,迭代完成系统的最终设计。设计了一个同轴三反子孔径合成光学成像系统,焦距为44 m,f/8,7子镜拼接,视场角达0.6°×0.06°,通过不断迭代,获得了较好的结构和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拼接镜面 误差分析 非序列面 太空望远镜
下载PDF
模拟双星的液晶自适应校正分辨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召良 穆全全 +2 位作者 胡立发 李大禹 宣丽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5-788,共4页
研究了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模拟双星的校正.首先测定了LCOS液晶波前校正器的位相调制特性.结果表明其可以实现一个波长的调制量.同时,利用Gamma校正实现了位相和灰度级的线性调制关系.然后把液晶波前校正器和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组成自适... 研究了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模拟双星的校正.首先测定了LCOS液晶波前校正器的位相调制特性.结果表明其可以实现一个波长的调制量.同时,利用Gamma校正实现了位相和灰度级的线性调制关系.然后把液晶波前校正器和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组成自适应光学系统,并和口径220mm的望远镜对接,实现了对模拟双星的探测和校正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液晶波前校正器 望远镜 湍流
下载PDF
成像光谱仪离轴三反望远系统的光学设计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欢 向阳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0-504,共5页
视场宽、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轻是空间光学成像系统设计研究的热点。在共轴三反镜系统的几何光学成像理论基础上,从离轴三反望远系统的方案选择、初始结构计算、三级像差的校正及光学系统的优化4个方面,研究了成像光谱仪用宽视场、... 视场宽、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轻是空间光学成像系统设计研究的热点。在共轴三反镜系统的几何光学成像理论基础上,从离轴三反望远系统的方案选择、初始结构计算、三级像差的校正及光学系统的优化4个方面,研究了成像光谱仪用宽视场、大相对孔径离轴三反消像散望远系统的设计问题,设计出一个光谱范围1.0~2.5μm、焦距f′=300mm、相对孔径f′/4、视场角6.8°×0.1°的离轴三反望远系统,系统非球面最高次数为4次,总长约为f′/2,对于空间频率30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值均大于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光谱仪 望远系统 光学设计 三反镜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