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tal complications in a patient with severe multi-space infections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ad and neck regions: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6
1
作者 Tian-Guo Dai Hong-Bing Ran +3 位作者 Yin-Xiu Qiu Bo Xu Jin-Qiang Cheng Ying-Kai Li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23期4150-4156,共7页
BACKGROUND Odontogenic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ad and neck regions.Clinically,if early odontogenic infections such as acute periapical periodontitis,alveolar absc... BACKGROUND Odontogenic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ad and neck regions.Clinically,if early odontogenic infections such as acute periapical periodontitis,alveolar abscess,and pericoronitis of wisdom teeth are not treated timely,effectively and correctly,the infected tissue may spread up to the skull and brain,down to the thoracic cavity,abdominal cavity and other areas through the natural potential fascial space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ad and neck.Severe multi-space infections are formed and can eventually lead to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LTCs),such as intracranial infection,pleural effusion,empyema,sepsis and even death.CASE SUMMARY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death in a 41-year-old man with severe odontogenic multi-space infections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ad and neck regions.One week before admission,due to pain in the right lower posterior teeth,the patient placed a cigarette butt dipped in the pesticide"Miehailin"into the"dental cavity"to relieve the pain.Within a week,the infection gradually spread bilaterally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submandibular space,neck,chest,waist,back,temporal and other areas.The patient had difficulty breathing,swallowing and eating,and was transferred to our hospital as an emergency admission.Following admission,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immediately organized consultations with doctors in otolaryngology,thoracic surgery,general surgery,hematology,anesthesia and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o assist with treatment.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antibiotics(vancomycin)and extensive abscess incision and drainage in the oral,maxillofacial,head and neck,chest and back regions.Unfortunately,the patient died of septic shock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on the third day after admission.CONCLUSION Odontogenic infection can cause serious multi-space infections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head and neck regions,which can result in multiple LTCs.Th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LTCs such as multi-space infections should be multidisciplinary led b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ONTOGENIC infection multi-space infectionS COMPLICATION oral maxillofacial Head and NECK Case report
下载PDF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一项基于我国近10年已发表数据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晨曦 赵冉冉 +4 位作者 孙清超 龚忠诚 刘慧 张维娜 丁明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DNM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我国已发表的DNM文献(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并进行全面回顾评估,分析DNM感染原...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DNM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我国已发表的DNM文献(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并进行全面回顾评估,分析DNM感染原因、致病微生物、主要症状、合并症、治疗方法等。结果共检索到781例DNM病例,平均年龄(52.97±5.64)岁,其中554例男性,227例女性。牙源性感染来源、扁桃体和咽喉脓肿、唾液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异物损伤或医源性创伤操作是DNM常见病因的来源,其中牙源性感染来源最多见。链球菌属(n=217)和葡萄球菌属(n=82)是感染灶最常分离得到的菌群,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为59例)。有69.4%(542/781)的DNM患者存在各种合并症,其中超过1/3的患者(n=185)患有糖尿病。碳青霉烯类是治疗DNM最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则是最多的联合用药选择。纵隔引流方法变化多样,但最佳方案尚存争议。本研究发现,72例DNM患者接受了电视辅助胸腔镜/纵隔镜手术引流,22例患者经皮穿刺引流,30例患者单独采用经颈平行入路引流,40例患者进行了开胸手术,617例根据感染病灶具体部位选择相应联合术式进行外科引流。781例DNM患者总死亡率为11.2%。结论DNM最有效的诊治措施为保持高度的临床警觉,及时采取充分的外科引流,并进行重症监护,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营养支持以及必要多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全身抗生素联合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感染 腺源性感染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回顾性分析 循证医学
下载PDF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全麻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范晶娴 吴嘉骏 +4 位作者 葛奎 徐兵 王齐 杨天页 王繁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行全麻手术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根据术后机械通...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行全麻手术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为非PMV组(≤2 d)和PMV组(>2 d)。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辅助检查及临床转归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PMV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PMV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2.53±17.74)岁,男46例(62.2%)。术后机械通气中位时间2天,PMV组32例(43.3%)。PMV组较非PMV组的术后新发肺炎率高(P=0.04),住院时间延长(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咽旁间隙感染(OR=4.06,95%CI:1.38~12.04,P=0.01)及术后自主呼吸试验前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OR=1.10,95%CI:1.02~1.18,P=0.01)是PMV的独立危险因素。PMV组前白蛋白显著低于非PMV组(P<0.01),ROC曲线分析提示其对PMV的预测价值较好(AUC=0.772,95%CI:0.602~0.843,P=0.01)。结论:PMV不利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手术患者的预后,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尽早脱机和成功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机械通气 延迟脱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影响牙源性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
4
作者 丛麒峰 付洪海 +1 位作者 王芳 孙乐刚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6-200,205,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牙源性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揭示影响牙源性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上关于此类感染的早期病情评估、干预治疗策略的制定及住院时间的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统计患者一般资料... 目的回顾性分析牙源性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揭示影响牙源性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上关于此类感染的早期病情评估、干预治疗策略的制定及住院时间的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CT结果(感染间隙名称以及数量)、实验室检查、就诊前病程、住院前是否接受输液治疗、是否伴有糖尿病。结果38例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5 d的发生率为68.42%。颌下间隙为最常受累间隙可通过ln(住院天数)=2.117+0.02×(间隙感染个数)+0.409×(颈部间隙个数)+0.48×(舌下间隙感染个数)+0.074×(颏下间隙感染个数)+0.013×(第一次白细胞计数×109/L)+1×(中细粒细胞百分比)-0.316×(翼下颌间隙感染个数)-0.318×(颊间隙感染个数)-0.236×(颏下间隙感染个数)。结论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感染间隙的数量、感染累及颌下间隙、翼下颌间隙、颊间隙、颈部间隙、舌下间隙、颏下间隙为危险因素。感染累及颌下间隙、翼下颌间隙、颊间隙对于延长住院时间的影响小于颏下间隙、颈部间隙、咽旁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颈部 多间隙感染 住院时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及入ICU监护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银银 朱岩岩 +1 位作者 丁嘉慧 孙玉华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分析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住院的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和在重症监护室(ICU)监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OMSI患者14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长、系统性疾病、... 目的:分析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住院的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和在重症监护室(ICU)监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OMSI患者14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长、系统性疾病、体质指数(BMI)、感染来源和累及部位数目、并发症以及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等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OMSI患者中,52例(36.1%)出现并发症,其中34.6%伴有气道梗阻症状;54例(37.5%)转入ICU监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值高(OR=1.005,95%CI:1.000~1.011,P=0.048)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出现并发症(OR=5.249,95%CI:1.644~16.754,P=0.005)、住院时间>10 d(OR=1.166,95%CI:1.049~1.295,P=0.004)、间隙累及数目多(OR=2.719,95%CI:1.658~4.460,P<0.001)、BMI值高(OR=1.262,95%CI:1.050~1.515,P=0.013)是影响ICU监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BMI值高和感染累及间隙数目多与患者出现并发症和ICU监护密切相关,需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治疗过程中综合考量,避免不良预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并发症 ICU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血清SFRP1、DKK1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水平及其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毛玮刚 陈晓波 刘南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5期2274-2278,共5页
目的探讨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分泌型糖蛋白Dickkopf1(DKK1)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水平及其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预后... 目的探讨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分泌型糖蛋白Dickkopf1(DKK1)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水平及其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病原菌鉴定采用微生物鉴定仪;采用ELISA检测血清SFRP1、DKK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FRP1、DKK1水平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共检出50株病原菌,其中排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溶血性链球菌(40.00%)、大肠埃希菌(26.00%)、金黄色葡萄球菌(22.00%)。预后不良组血清SFRP1、DKK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术后需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住院天数≥10 d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血清SFRP1、DKK1水平均高于年龄<60岁、术后无需在ICU监护、住院天数<10 d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FRP1、DKK1单独及2项指标联合检测预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95%CI:0.706~0.871)、0.773(95%CI:0.691~0.856)、0.872(95%CI:0.808~0.9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FRP1、DKK1水平升高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SFRP1、DKK1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预后不良有重要预测价值,并且与患者年龄、术后需在ICU监护、住院天数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 分泌型糖蛋白Dickkopf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预后不良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
7
作者 周燕 陆娟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1期2034-2038,共5页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均衡混杂因素,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357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颌面间隙感染将其分为...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均衡混杂因素,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357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颌面间隙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37)和未感染组(n=320)。采用PMS按照1∶2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性质、初发或复发等基线资料进行匹配。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匹配前后的基线资料,匹配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匹配前,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史、肿瘤大小、肿瘤性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SM后,感染组得到33例病人,未感染组得到66例病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性质、初发或复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术前放化疗、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术前口腔洁治、切口分类、手术时间、围术期使用抗生素、术后置管引流、术前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未口腔洁治、切口分类Ⅲ类、手术时间>3 h、术后置管引流、术前血清清蛋白水平≤35 g/L均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病人切除术后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PSM均衡协变量后,术前未口腔洁治、切口分类Ⅲ类、手术时间>3 h、术后置管引流、术前血清清蛋白水平≤35 g/L均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病人切除术后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 颌面部肿瘤切除术 颌面间隙感染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IL-6、5-HT、NPY水平影响
8
作者 郭晓峰 孙岳祥 +2 位作者 张翠芬 杜艳锋 郑洋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7期1307-1310,共4页
目的 探究封闭负压引流(VSD)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IL-6、5-HT、NP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7月期间邯郸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121例,并根据引流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切口引流... 目的 探究封闭负压引流(VSD)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IL-6、5-HT、NP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7月期间邯郸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121例,并根据引流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切口引流,n=60例)与观察组(予以VSD,n=61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情况、白介素-6(IL-6)、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水平、疼痛程度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98.36%)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瘢痕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张口受限缓解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5-HT、NPY水平、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VSD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佳,可有效改善炎症反应、疼痛程度以及美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 切口引流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IL-6 5-HT NPY 美观度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覃慧悦 黄姚萍 +1 位作者 梁一雷 黄加洁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3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高压氧治疗。统计所有患者病原菌种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炎性因子水平、疼痛程度。结果:60例患者中,36例未检出细菌,24例检出细菌,其中混合菌12例,链球菌7例,厌氧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均患有糖尿病)。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10 d后,两组WBC、NE、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10 d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以混合菌、链球菌为主,患者实施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有助于减轻炎性反应、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炎性反应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研究进展
10
作者 尹昌凡(综述) 傅升 +2 位作者 江星 袁艺丹 樊丽娜(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860-865,共6页
该文分析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治疗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OIOFR)方面的研究概况。通过回顾学习与中西医结合诊治OIOFR疾病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在OIOFR方面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该文分析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治疗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OIOFR)方面的研究概况。通过回顾学习与中西医结合诊治OIOFR疾病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在OIOFR方面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愈合周期,还可降低复发率。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为OIOFR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口腔颌面部 牙源性感染 根尖周炎 清热解毒 抗生素 综述
下载PDF
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哲 孙伟 +3 位作者 杨雪 宋颖 姬爱平 白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47,共5页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病种构成、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指导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总结口腔...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病种构成、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指导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总结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患者的疾病构成、性别、年龄分布、累及牙位等。结果:共纳入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8277例,其中男性患者4378例(52.9%),女性患者3899例(47.1%),男女比例1.12∶1。口腔急诊科常见颌面部感染疾病依次有牙周脓肿(3826例,46.2%)、牙槽脓肿(3537例,42.7%)、间隙感染(740例,9.0%)、唾液腺炎症(108例,1.3%)、面部疖痈(56例,0.7%)、颌骨骨髓炎(10例,0.1%)。不同疾病好发性别不同:牙周脓肿、间隙感染、面部疖痈好发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24∶1、1.26∶1、2.50∶1;牙槽脓肿、唾液腺炎症、面部疖痈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例为0.98∶1、0.96∶1、0.7∶1。口腔颌面部感染高发年龄段为5~9岁、24~67岁。不同疾病好发年龄不同:牙槽脓肿发病高发年龄段为5~9岁、27~67岁;牙周脓肿高发年龄段为30~64岁;间隙感染高发年龄段为21~67岁;唾液腺炎症、面部疖痈、颌骨骨髓炎病例数较少,无明显高发年龄段。在所有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中,口腔脓肿患者共7363例(牙周脓肿患者3826例,牙槽脓肿患者3537例),占比88.9%,共累及7999颗患牙,其中乳牙717颗,恒牙7282颗。牙周脓肿通常发生于恒牙,其中以上下颌磨牙最易受累;牙槽脓肿在乳牙和恒牙中均有发生,好发于乳磨牙、上颌乳中切牙,以及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结论:了解口腔急诊常见颌面部感染的发病情况,有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正确处置,也有助于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性别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预防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感染 回顾性分析 口腔急诊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比较
12
作者 王有为 杨建 +2 位作者 李德新 姜士超 曲昌锋 《当代医学》 2023年第6期26-31,共6页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7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29)和非糖尿病组(n=...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7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29)和非糖尿病组(n=43)。分析感染原因、感染间隙,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感染细菌分布、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72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最多,占比66.7%,其次为腺源性,占比15.3%;两组感染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例感染患者中,颌下间隙感染最多,占比37.5%,其次为颊间隙,占比31.9%;两组感染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例感染患者中,行脓肿切开51例,占比70.8%;其中糖尿病组占比65.5%,非糖尿病组占比74.4%,两组脓肿切开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例脓肿切开患者中,检出感染细菌30例,检出率58.8%;感染细菌以链球菌为主,占比25.5%。糖尿病组感染细菌12例,占比40.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占比最多(21.1%);非糖尿病组感染细菌18例,咽峡链球菌感染占比最多(15.6%);两组感染细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感染累计间隙多于非糖尿病组,颌面部肿胀范围大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住院时间长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道梗阻、纵隔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合并糖尿病时,患者颌面部感染程度更重、住院时间更长且并发症更多,给予合理治疗可控制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下载PDF
攀西地区115例重症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临床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代天国 徐波 +4 位作者 冉红兵 邱银秀 程进强 刘应凯 高婧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0-263,共4页
重症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占总住院患者的3.95%(115/2 910),其中男女比1.88∶1,平均年龄53岁(6~83岁),牙源性感染占80%,农村人群占79.13%。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平均为9.5 d(3~30 d),仅33.91%就诊于1周内。入院前3.48%的患者未接受过... 重症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占总住院患者的3.95%(115/2 910),其中男女比1.88∶1,平均年龄53岁(6~83岁),牙源性感染占80%,农村人群占79.13%。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平均为9.5 d(3~30 d),仅33.91%就诊于1周内。入院前3.48%的患者未接受过任何治疗,19.13%自服消炎药,县、乡两级医院仅对9例患者开髓、6例患者脓肿切排。入院后80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多功能引流管辅助冲洗技术治疗,32例采用传统治疗。多功能引流管治疗组治愈率(90%vs 75%,P=0.03),住院天数(15.01±0.53 vs 18.13±0.85,P=0.02),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1.89±0.43 vs 16.25±0.84,P<0.00),医生换药频次(5.71±0.28 vs 23.75±1.63,P<0.00)等均优于传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多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颈部 多功能引流管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颌面部间隙感染细菌类型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睿 孔亮 +6 位作者 吴巍炜 张广健 姜雪 宁芮之 张言鹏 赵瑞华 李云鹏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812-818,共7页
目的探索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细菌类型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OMSI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扩增,离心计数,通过GC-MS技术检测该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空白培养... 目的探索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细菌类型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OMSI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扩增,离心计数,通过GC-MS技术检测该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空白培养基的背景化合物对比后获得SA特异性靶标化合物(bVOCs);临床随机选取4例间隙感染患者的脓液,梯度离心后计数并获得菌体沉淀,检测后获得临床样本特异性靶标化合物(pVOCs);通过比较两者相同化合物的峰面积,计算后得到临床感染SA的概率。结果临床样本获得后检测时长约24 h。SA标准品共检测出bVOCs 503种,按照峰浓度和变量投影重要性选取前18种bVOCs作为该菌的特异性靶标化合物;pVOCs与该18种bVOCs通过计算得出4例患者感染SA的概率分别为27%、40%、73%、40%,临床实际菌培养结果为:未检出、乳酸乳球菌、SA、毗邻乏养菌。结论基于GC-MS技术可以大幅缩短细菌类型的诊断时间,基于GC-MS技术的细菌类型诊断结果与临床细菌培养结果一致性较好,该技术亦可为战时颌面部感染类疾病的细菌类型快速诊断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间隙感染 气相色谱质谱 金黄色葡萄球菌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细菌标记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钰 王明一 +3 位作者 侯黎莉 向富萍 梁家青 赵小妹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03-609,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VIP、CBM,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有关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对照研... 目的:系统评价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VIP、CBM,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有关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1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431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经meta分析,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OR=3.82,95%CI:2.21~6.62,P<0.0001)、ASA评分(OR=1.39,95%CI:1.22~1.59,P<0.0001)、BMI(<20 kg/m^(2))(OR=2.43,95%CI:1.85~3.18,P<0.0001)、手术方式(OR=4.39,95%CI:1.86~10.31,P=0.0007)、缺损修复方式(OR=5.29,95%CI:2.08~13.42,P=0.0005)、下颌骨切除术(OR=1.94,95%CI:1.04~3.61,P=0.04)、手术时长(OR=3.38,95%CI:1.22~9.38,P=0.02)、住院时间(≥18 d)(OR=26.33,95%CI:7.53~92.05,P<0.0001)、牙结石Ⅲ度(OR=7.29,95%CI:2.91~18.28,P<0.0001);保护因素有术前白蛋白>35 g/L(OR=0.11,95%CI:0.04~0.29,P<0.0001)。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强度由高到低为住院天数≥18 d、牙周结石Ⅲ度、缺损修复方式、手术方式、手术时长、糖尿病、BMI<20 kg/m^(2)、下颌骨切除术、高ASA评分;术前白蛋白值>35 g/L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手术部位感染 META分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1693例口腔急诊患者的常见疾病分析
16
作者 杨惠铃 阴旭斌 +1 位作者 孙绍山 王昊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急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种类型,总结口腔急诊患者的就诊特点,为提高口腔急诊医疗质量和急诊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口腔急诊患者1693例。按性别、年龄、病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急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种类型,总结口腔急诊患者的就诊特点,为提高口腔急诊医疗质量和急诊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口腔急诊患者1693例。按性别、年龄、病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未成年组(0~17岁),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4组。应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检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93例口腔急诊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7:1;口腔急诊患者中以青年组(18~39岁)就诊人数最多,其次是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人数最少的是未成年组(0~17岁);口腔急诊患者就诊前3位的病种为颌面外伤,口腔出血和间隙感染。结论综合医院口腔急诊患者数量大,病种范围较广。口腔急诊医生应熟练掌握颌面外伤的诊断和应急处理,从而提高口腔急诊的医疗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急诊 颌面外伤 口腔出血
下载PDF
19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高血糖患者回顾分析
17
作者 杨佐谊 叶蕾 +2 位作者 郑凌艳 陈昌钰 傅稼耀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60-365,共6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合并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及血糖正常患者之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感染的优势菌群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2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合并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及血糖正常患者之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感染的优势菌群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2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190例OMS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糖的差异分成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正常组。比较3组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与应激性高血糖组之间淋巴细胞绝对数、钠、氯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糖尿病组与血糖正常组之间年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C反应蛋白、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尿素、血清尿酸、纤维蛋白原、钠、氯、总二氧化碳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应激性高血糖组与血糖正常组之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绝对数、C反应蛋白、IL-8、肿瘤坏死因子α、尿素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OMSI合并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血糖正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差异,提示临床诊疗时应当区分这3组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糖尿病 应激性高血糖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洪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 目的探讨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另选取106例非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7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7株,革兰阴性菌82株,真菌5株;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6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均低于25.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均高于7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85.0%;两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偏低,均低于25.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耐药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前白蛋白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表达及意义
19
作者 孙岳 李芳 +3 位作者 张恺 郑纪伟 秦莹 孙晋虎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住院治疗的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感染组为12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中、重度感染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住院治疗的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感染组为12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中、重度感染患者,非感染组为128例无感染患者。感染组在入院1、3、7天测定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相关临床参数。非感染组在入院1天测定PA、hs-CRP及WBC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统计分析PA水平与各实验室及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院1天时,感染组PA水平显著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在不同时间点PA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且PA与疼痛强度呈负相关,与开口度呈正相关(P<0.05)。PA≤19.85 mg/dL时,诊断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92.97%,可作为诊断最佳临界值;联合hs-CRP及WBC可提高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PA水平为患者术后需要重症监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A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有效工具,可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前白蛋白 感染 口腔颌面部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7
20
作者 李春梅 解晨露 +4 位作者 胡爽 孙强 李光辉 牛志兴 孙明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VS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瘢痕长度、换药次数、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张口改善度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封闭负压引流 切开引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