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Vivo Animal Model Evaluation of a Powerful Oral Nanomedicine for Treating Breast Cancer in BALB/c Mice Using 4T1 Cell Lines without Chemotherapy
1
作者 Zahra Fakhroueian Alireza Massiha +5 位作者 Pegah Esmaeilzadeh Mehdi Assmar Afshin Zahedi Pouriya Esmaeilzadeh Sara Rezaei Shahab Rabiei Lalehdasht 《Advances in Nanoparticles》 CAS 2022年第3期73-109,共37页
Nano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quantum dot nanoparticles (Q-Dot NPs) for treating serious cancers such as breast cancer have made fantastic proposals. In this study, ZnO quantum dot NPs are formulated via ZnO@PVP nano... Nano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quantum dot nanoparticles (Q-Dot NPs) for treating serious cancers such as breast cancer have made fantastic proposals. In this study, ZnO quantum dot NPs are formulated via ZnO@PVP nanopolymer as co-assistants coordinating with efficacious suitable wetting agents, PEG-binding compound, and W/O emulsifier for producing eco-friendly water-based nanodrug. Sever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containing SEM, TEM, FTIR, photoluminescence, zeta potential, and UV-Vis absorption were employed for ZnO Q-Dot NPs in nanodrug. This work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such nanomedicine on the 4T1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in BALB/c mice, being elaborated through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IVP) and oral therapy. The impressive findings showed that ZnO nanodrug caused changes in blood factors, having the most effectiveness at 40 μg/ml concentration after two weeks of oral treatment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hite blood cells (WBC) neutrophils and meaningful decreases in lymphocytes and especially cholesterol were powerful simultaneous impacts, successfully treating malignant breast cancer masses. In this significant animal model research for breast cancer, the sick mice recovered entirely and even had a safe space to mate. Histo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no evidence of breast tumor formation or metastasis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nanodrug and their children. This nanomedicine has a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s ready to be applied for treating voluntee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However, its prevention (inhibitory) effect can also be analyzed and added to current data in futu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EDICINE Nanodrug ZnO Q-Dot NPs In Vivo Breast cancer BALB/c Mice 4T1 cell lines Metastasis oral Treatment
下载PDF
甘草甜素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的凋亡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峰 陈虎 曾静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8年第11期1548-1552,共5页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GL)对口腔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系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甘草甜素(0、10、20、40与80μmol/L)孵育Tca8113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计量术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JC-1染色法...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GL)对口腔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系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甘草甜素(0、10、20、40与80μmol/L)孵育Tca8113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计量术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JC-1染色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免疫印迹检测线粒体及胞质中cytochrome C (cyt C)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甜素成浓度依赖性抑制Tca8113存活率(P<0. 05);诱导Tca8113细胞的凋亡(P<0. 05); Tca8113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 05);细胞中的Cyt C由线粒体向胞质转移(P<0. 05)。结论甘草甜素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促进Tca8113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甜素 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 凋亡 线粒体
下载PDF
人口腔上皮样癌KB细胞及其SP细胞在NOD/SCID小鼠皮下成瘤性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时伟红 李翀 +4 位作者 周生来 王光 朗雪楠 郑志红 王禄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2088-2090,共3页
目的:研究KB细胞及其SP细胞在NOD/SCID小鼠中的生长。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离SP细胞,分别用KB细胞和分离出的SP细胞种植NOD/SCID小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结果:注射1×106、1×107个KB细胞的鼠产生移植瘤,注射1×104、1&#... 目的:研究KB细胞及其SP细胞在NOD/SCID小鼠中的生长。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离SP细胞,分别用KB细胞和分离出的SP细胞种植NOD/SCID小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结果:注射1×106、1×107个KB细胞的鼠产生移植瘤,注射1×104、1×105个KB细胞的鼠均未产生移植瘤。注射1×105个SP细胞的鼠产生移植瘤,注射1×102、1×103、1×104个SP细胞的鼠均未产生移植瘤。结论:SP细胞产生移植瘤的能力比KB细胞强。移植瘤组织病理特点与人口腔粘膜癌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B细胞系 移植瘤 SP细胞 口腔癌
下载PDF
通过改良方法建立人口腔癌细胞系的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金辉喜 李金荣 赵怡芳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494-496,共3页
目的:建立癌细胞系是非常困难的工作,通常需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建立癌细胞系方法的改进以探讨一种容易建立癌细胞系的方法。方法:将获取的癌瘤标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按传统的方法直接培养,另一部分首先将肿瘤... 目的:建立癌细胞系是非常困难的工作,通常需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建立癌细胞系方法的改进以探讨一种容易建立癌细胞系的方法。方法:将获取的癌瘤标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按传统的方法直接培养,另一部分首先将肿瘤标本接种在裸小鼠皮下形成皮下移植瘤,当移植瘤直径达到1cm时,取出肿瘤再在裸小鼠体内连续传代,从第3代开始将移植瘤的一部分做细胞培养。结果:按传统方法培养没有获得所需要的癌细胞,经过裸小鼠传代后的肿瘤组织再做培养很容易获得第1代肿瘤细胞,并且培养周期较短。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一株舌癌细胞系TSCCa。结论:经过裸小鼠体内连续传代后的肿瘤组织较其原肿瘤组织容易建立癌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细胞系建立 改良方法
下载PDF
人口腔上皮样癌KB细胞系SP细胞及肿瘤球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时伟红 李翀 +2 位作者 王唯 郑志红 王禄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889-1892,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口腔上皮样癌KB细胞及肿瘤球的生长特点。方法:用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染色培养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中的KB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SP细胞的形态。MTT法绘制KB细胞生长曲线。显微镜观察肿瘤球的生长。结果:用荧光...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口腔上皮样癌KB细胞及肿瘤球的生长特点。方法:用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染色培养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中的KB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SP细胞的形态。MTT法绘制KB细胞生长曲线。显微镜观察肿瘤球的生长。结果:用荧光显微镜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中均观察到KB细胞系中存在浅染和拒染的SP细胞,部分细胞出现偏染现象。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KB细胞,繁殖能力不同。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可以培育出肿瘤球。结论: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KB细胞生长存在差异,肿瘤细胞可能存在不对称分裂,无血清培养液可培育出繁殖能力强的肿瘤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B细胞系 肿瘤球 SP细胞 口腔癌
下载PDF
苯丙芘诱导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
6
作者 李金忠 潘红芽 +3 位作者 张志愿 周晓健 张萍 陈万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苯丙芘诱导的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在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方法:使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一株永生化细胞系,以及经过苯丙芘诱导而逐步产生的具有成瘤性的肿瘤细胞系[首代成瘤细胞... 目的:检测并分析苯丙芘诱导的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在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方法:使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一株永生化细胞系,以及经过苯丙芘诱导而逐步产生的具有成瘤性的肿瘤细胞系[首代成瘤细胞(HB-56P)及典型鳞状细胞癌细胞(HB-94P)],通过AffymetrixU133plus2.0基因芯片,检测在永生化细胞(HIOEC)向成瘤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使用GenSpring7.0进行标准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Venn图分析差异基因在癌变不同阶段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GO术语进行注释。对部分基因使用实时定量PCR在细胞系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在HIOEC向HB-94P转化过程中,共有883条差异基因,大部分集中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大分子代谢、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具有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能力、腺核苷酸结合能力及激酶活性。其蛋白产物主要是膜结合蛋白,位于核内或细胞骨架。IGFBP3、S100A8、MAP2K、KRT6B、GDF15和MET的表达基本符合芯片结果。结论:本研究检测了苯丙芘相关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为苯丙芘相关的口腔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癌变 口腔癌 转化细胞系
下载PDF
β-连环蛋白在KB细胞及其肿瘤球细胞中的表达
7
作者 时伟红 李翀 +2 位作者 刘津京 王唯 郑志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845-847,共3页
目的:研究信号通路β-连环蛋白在人口腔上皮样癌KB细胞及其肿瘤球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培养KB细胞及其肿瘤球,分别提取KB细胞和肿瘤球细胞的总RNA,设计引物,使用RT-PCR方法检测β-连环蛋白在KB细胞和肿瘤球细胞中的转录,使用Western blo... 目的:研究信号通路β-连环蛋白在人口腔上皮样癌KB细胞及其肿瘤球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培养KB细胞及其肿瘤球,分别提取KB细胞和肿瘤球细胞的总RNA,设计引物,使用RT-PCR方法检测β-连环蛋白在KB细胞和肿瘤球细胞中的转录,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β-连环蛋白在两种细胞中的翻译。结果:RT-PCR方法检测显示两种细胞的β-连环蛋白的结果均为阳性,KB细胞中β-连环蛋白mRNA含量多于肿瘤球细胞。Western bolt方法检测显示结果均为阳性,KB细胞中β-连环蛋白含量少于肿瘤球细胞。结论:在KB细胞及其肿瘤球细胞中β-连环蛋白转录并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B细胞系 Β-连环蛋白 肿瘤球细胞 口腔癌
下载PDF
白屈菜碱对KB细胞株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陶然婷 冉令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498-1502,共5页
目的:探讨白屈菜碱(chelidonine)对人口腔上皮样癌细胞KB细胞株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B细胞株24、48、72 h,应用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Transwell小室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 目的:探讨白屈菜碱(chelidonine)对人口腔上皮样癌细胞KB细胞株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B细胞株24、48、72 h,应用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Transwell小室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实验分析Caspase-3、Bax、Bcl-2、MMP-2、MMP-9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结果显示白屈菜碱对KB细胞株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侵袭试验结果表明,白屈菜碱能够抑制KB细胞侵袭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侵袭作用增强;流式双染检测白屈菜碱作用KB细胞24 h后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显示白屈菜碱组的Caspase-3、Bax表达明显上调,Bcl-2、MMP-2、MMP-9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屈菜碱对KB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侵袭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MMP-2、MMP-9,上调Caspase-3、Bax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屈菜碱 人口腔上皮样癌细胞KB细胞株 抗肿瘤
下载PDF
不同细胞浓度下两种舌癌细胞系诱导口腔癌原位异种移植瘤模型的比较
9
作者 范婉 于涛 +1 位作者 陈雪茹 梁飞新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9期15-16,共2页
目的比较SCC9和CAL27细胞构建口腔癌原位异种移植瘤模型所需细胞浓度的差异。方法将30只裸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调节SCC9和CAL27细胞至1×106个/mL、2×106个/mL、5×106个/mL、1×107个/mL和2×107个/mL 5个不... 目的比较SCC9和CAL27细胞构建口腔癌原位异种移植瘤模型所需细胞浓度的差异。方法将30只裸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调节SCC9和CAL27细胞至1×106个/mL、2×106个/mL、5×106个/mL、1×107个/mL和2×107个/mL 5个不同浓度,分别于每组裸鼠舌部注入0.05 mL细胞悬液,观测裸鼠舌部成瘤情况。结果 SCC9细胞诱导裸鼠舌部成瘤最低细胞浓度为2×107个/mL,CAL27细胞诱导裸鼠舌部成瘤最低细胞浓度为1×106个/mL。结论与SCC9细胞相比,CAL27细胞诱导裸鼠舌部成瘤所需细胞浓度低,更适用于构建舌肿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原位异种移植 裸鼠 细胞系
下载PDF
Salubrinal抑制射线诱导NF-κB活化增加口腔癌细胞凋亡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婕 张妙 +2 位作者 李改艳 吕欣桐 乔俏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Salubrinal调控射线诱导口腔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放射抗拒口腔癌细胞KBR(4 Gy/次,7~10d 1次共4次);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alubrinal预处理后口腔癌细胞放射敏感性;蛋白印迹法检测射线及Salubrinal调控口腔癌细胞NF-κB-H... 目的探讨Salubrinal调控射线诱导口腔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放射抗拒口腔癌细胞KBR(4 Gy/次,7~10d 1次共4次);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alubrinal预处理后口腔癌细胞放射敏感性;蛋白印迹法检测射线及Salubrinal调控口腔癌细胞NF-κB-HIF-1α信号通路及凋亡标志蛋白cleaved PARP的表达;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分数。结果克隆形成实验示Salubrinal增加口腔癌细胞放射敏感性,KB及KBR细胞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19和1.24。蛋白印迹法结果示射线诱导口腔癌细胞NF-κB-HIF-1α细胞活化具有时间依赖性,而Salubrinal抑制射线诱导其异常活化。Salubrinal增加射线诱导口腔癌细胞凋亡标志蛋白cleaved PARP表达及凋亡指数,而NF-κB激活剂TNF-α逆转了这一作用,提示Salubrinal通过抑制NF-κB活化增加射线调控口腔癌细胞凋亡。进一步应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2同样增加射线诱导口腔癌细胞凋亡,KB及KBR细胞系Bay11-7082+IR组cleaved PARP的表达为2.67±0.26、1.91±0.17,IR组为2.1±0.16、1.44±0.15(P<0.05)。结论Salubrinal抑制射线诱导NF-κB活化增加射线诱导口腔癌细胞凋亡进而调控口腔癌细胞放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ubrinal NF-KB 口腔癌细胞系 凋亡 放射敏感性
原文传递
藿苏养胃口服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堃鹏 张惠惺 +3 位作者 张彩云 刘悦涵 方盛泉 倪红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目的:探讨藿苏养胃口服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DrugBank、TCMSP、TCMIP、PubChem数据库查找藿苏养胃口服液的主要化学成分,获得其靶标及疾病信息,通过GeneCards、SwissTargetPrediction、MalaCards、CTD及TTD数据库对胃癌对应... 目的:探讨藿苏养胃口服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DrugBank、TCMSP、TCMIP、PubChem数据库查找藿苏养胃口服液的主要化学成分,获得其靶标及疾病信息,通过GeneCards、SwissTargetPrediction、MalaCards、CTD及TTD数据库对胃癌对应靶点进行预测筛选。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通过靶蛋白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DAVID、IPA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藿苏养胃口服液中共筛选得到350个化学成分、182个药物作用靶点、4 346个成分-靶点配对,构建其在胃癌中的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得出HRH1、COL1A1、HMOX1、LTA4H、GSTM2、GABRA6及AKR1C1 7个核心靶点。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藿苏养胃口服液组7个核心靶点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改变。结论:藿苏养胃口服液可能通过HRH1、COL1A1、HMOX1、LTA4H、GSTM2、GABRA6及AKR1C1等靶点治疗胃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苏养胃口服液 胃癌 网络药理学 胃癌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