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gnosis of nervous necrosis virus in orange-spotted grouper,Epinephelus coioides, by a rapid and convenient RT-PCR method 被引量:6
1
作者 MU Yinnan LIN Kebing +1 位作者 CHEN Xinhua AO Jingq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88-92,共5页
Viral nervous necrosis (VNN) causes high mortality in marine fish, especially in the grouper, worldwide and in China. Since there is no effective vaccine or drug to deal with VNN, early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is i... Viral nervous necrosis (VNN) causes high mortality in marine fish, especially in the grouper, worldwide and in China. Since there is no effective vaccine or drug to deal with VNN, early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is important to block its outbreak. In this study, a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was developed for the rapid, convenient,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he VNN pathogen, nervous necro- sis virus (NNV), in the grouper. The whole process was completed within 3.5 h from the RNA extraction to PCR product visualization.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is method was 200 copies of NNV RNA standard, which corresponded to 200 copies of virus particles. This RT-PCR method was specific to the NNV detection with no cross-reactivity to other fish viral disease pathogens, such as 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 (IPNV),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 spring viraemia of carp virus (SVCV), 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 and large yellow croaker iridovirus (LYC1V). With this method, the orange-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fry from hatcheries with or without incidence of the VN- N epidemic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det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r 93% of the fry from the two hatcheries with incidence of the epidemic were diagnosed as positive, while 40% or 25% of fry from the t- wo hatcheries without the VNN epidemic were also detected as NNV positive, indicating that this RT-PCR method can be used for rapi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NNV infection and applied in the VNN epidemic al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al nervous necrosis nervous necrosis virus orange-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下载PDF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juvenile orange-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H.)
2
作者 林祥志 解绶启 +1 位作者 苏永全 崔奕波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9-75,共7页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17, 21, 25, 30 and 35℃) and body size (14.75-281.41 g initial body weight) on food consumption, growth, feed conversion, and dry matter content in orange-spotted grouper fed to satia...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17, 21, 25, 30 and 35℃) and body size (14.75-281.41 g initial body weight) on food consumption, growth, feed conversion, and dry matter content in orange-spotted grouper fed to sati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T, ℃) and body weight (W, g) on maximum food consumption (Cmax, g/day) was described as: InCmax=-7.411+0.828 InW+0.317T4).004 7T2, and the optimum feeding temperature was 33.9℃.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body weight on growth (G) was described as: lnG=-4.461-0.2081nW+0.394T-0.006 3T^2. The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was 31.4℃, whereas overall growth rates were high at 25, 30 and 35 ℃.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FCE, %),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veraged from 1.8 to 2.1 in terms of dry weight of food fish.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FCE tended to be lower than that for growth or feeding. Dry matter content increased with both increasing water temperature (17, 25, 30 and 35℃) and body weight,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body weight on dry matter content (DM, %) was described as: lnDM =3.232+0.01 4 lnW-0.004 4T+0.001 2TI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SIZE food consumption GROWTH orange-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下载PDF
Protective immunity of orange-spotted grouper(Epinephelus coioids) against a nervous necrosis virus isolated from China,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lete sequences of the virus 被引量:2
3
作者 CHEN Xiaoyan WENG Shaoping +2 位作者 CHEN Shengping CHEN Zhaoming HE Jiangu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On the basis of th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genome from the orange-spotted nervous necrosis virus( OGNNV), China strain, a pair of special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RNA2 from OG... On the basis of th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genome from the orange-spotted nervous necrosis virus( OGNNV), China strain, a pair of special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RNA2 from OGNNV. The major capsid protein ( MCP)gene of OGNNV was cloned by means of 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d ligated into the pET32a expression plasmid. The MCP gene of OGNNV was 1 017 bases, encoded a protein of 338 amino acid with a molecular mass of 37.1 kDa. Recombinant protein with a molecular mass of 57.4 kDa was expressed in E. coli BL21 (DE3). Vaccine was prepared from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expressed in recombinant cells. The juvenile orange-spotted groupers (8 cm in average length) were immuniz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Group A was challenged with infected tissue filtrates 25 d post-vaccination. The mortality in the vaccined group ( A1,30% ) wa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e unvaccined group ( B2, 27.8% ). Group B was challenged after three vaccine injections. The mortality in the vaccined group (B1, 16.7% ) was lower than the unvaccined group (132, 27.8% ), And the relative percentage survival (RPS) value of vaccine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unvaccined group, was 40%. The anti-recombinant protein sera with a 1 : 100 dilution were mixed with double volume of infected tissue filtrates and incubated at 4 ℃ for 12 h and then intramuscularly injected into the juvenile orange-spotted grouper. Treatment of infected tissue filtrates with anti-recombinant protein serum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ly lower mortality of fish ( Group C1, mortality of 18.18% ), compared with the fish ( Group C2, mortality of 40% ) which received infected tissue filtrates treated with control serum. Results implied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 capsid protein in immunization against OGN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nge-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OGNNV) epinephelus coioids recombinant protein vaccine
下载PDF
饲料中锌含量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周立斌 阳会军 梁桂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9,共7页
以ZnSO4·7H2O为锌源,用锌添加量为0、20、40、60、80和10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12周,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全鱼、脊椎骨、鳞片的... 以ZnSO4·7H2O为锌源,用锌添加量为0、20、40、60、80和10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12周,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矿物质含量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全鱼、脊椎骨、鳞片的锌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锰含量均随着饲料中锌的添加而降低,锰和锌存在明显的拮抗关系。全鱼的铁含量随着饲料中锌的添加而降低。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钙、磷、镁含量均不受饲料中锌含量的影响。饲料中添加锌对全鱼水分、灰分,肌肉水分、脂肪,形态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不添加锌时,全鱼的蛋白、脂肪和肌肉的蛋白、灰分含量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33mg/kg的锌已经满足斜带石斑鱼生长的需求,能使鱼体锌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锌需要量 生长 矿物质
下载PDF
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及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周歧存 刘永坚 +1 位作者 麦康森 田丽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平三个重复 ,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 1 0g左右的点带石斑鱼幼鱼 2 0尾。饲养实验在海水网箱 ( 1 .5m× 1m× 2 .0m)中进行。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C添加组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的浓度为 70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并不影响鱼体的肥满度和内脏比指数 ,却显著影响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影响 ,然而对鱼体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 ,石斑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点带石斑鱼维生素C的适宜需要量为7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石斑鱼 生长 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阳会军 王安利 周立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1-466,共6页
以初始体重为(13.0±0.3)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实验对象,用铜添加量为0、1、3、5、10和2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8周,研究斜带石斑鱼的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0mg/kg铜对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 以初始体重为(13.0±0.3)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实验对象,用铜添加量为0、1、3、5、10和2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8周,研究斜带石斑鱼的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0mg/kg铜对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存活率、形态学指标和红细胞比容没有显著性影响。随饲料铜水平的上升,斜带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当饲料铜添加量达到或超过3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趋于平稳。折线模型表明,饲料中铜总含量为5—5.5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能够达到饱和。当饲料中铜总含量≥6.00mg/kg时,全鱼的铁、锰、锌含量显著下降。因此,根据全鱼和肝脏铜含量的折线模型分析,考虑到饲料铜对全鱼铁、锰、锌含量的影响,作者认为当基础饲料铜含量为1.50mg/kg时,饲料中的最适铜添加量为3mg/kg,饲料中铜总量为5—5.5mg/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矿物质
下载PDF
饲料中高水平铜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和铜、铁、锰、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叶超霞 刘永坚 +3 位作者 田丽霞 阳会军 王安利 周立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6-610,共5页
采用铜适量(4.47mg/kg)和铜过量(1127.51mg/kg)的两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9±0.2)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周,研究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组成和鱼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 采用铜适量(4.47mg/kg)和铜过量(1127.51mg/kg)的两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9±0.2)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周,研究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组成和鱼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铜含量由4.47mg/kg升高到1127.51mg/kg时,斜带石斑鱼增重率由228%下降到63%,饲料效率由1.12下降到0.51,肠脂比由2.90%下降到1.69%。全鱼和肝脏中的铜含量均随饲料铜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斜带石斑鱼全鱼铜含量由2.98mg/kg上升到34.98mg/kg,肝脏铜含量由36.6mg/kg上升到1364.0mg/kg。但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的存活率、鱼体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全鱼体组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摄食高铜饲料的斜带石斑鱼肝脏锌含量显著升高,锌可能在铜的解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铜毒性 矿物质
下载PDF
激素诱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雄性化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黄文 杨宪宽 +6 位作者 徐新 肖玲 李水生 赵会宏 张海发 张勇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7-1323,共7页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鱼类,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高龄鱼才性转变为雄性。本实验通过持续跟踪取样,分析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36月龄内的性腺发育过程,发现其性分化完成后,雌性卵巢在9月龄...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鱼类,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高龄鱼才性转变为雄性。本实验通过持续跟踪取样,分析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36月龄内的性腺发育过程,发现其性分化完成后,雌性卵巢在9月龄后开始发育。因此,采取投喂含有雄激素甲基睾酮(MT)饲料的方法,可以在石斑鱼卵巢发育之前,成功诱导8月龄的斜带石斑鱼幼鱼向雄性方向发育。结果表明,以MT 10mg/kg饲料的剂量投喂3个月能够有效诱导卵巢未发育的幼鱼往雄性方向发育;但停止投喂MT后,幼鱼精巢又开始出现退化,不会继续往雄性方向发展,而转变为雌性。以上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性别决定和分化除了受遗传因子和内分泌调控外,还受到年龄、体型和群体、环境等因子的影响,人工投喂MT激素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石斑鱼幼鱼的性腺发育的方向,只有在持续剂量的MT激素诱导下,石斑鱼幼鱼才能发育为成熟的雄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甲基睾酮 性别分化 性腺发育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两种催乳素受体基因的cDNA克隆和mRNA表达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勇 马细兰 +4 位作者 陈勇智 李水生 陈华谱 刘晓春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6,共9页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斜带石斑鱼两种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PRLR1开放阅读框为1947bp,共编码649个氨基酸,PRLR2开放阅读框为1749bp,共编码487个氨基酸,PRLR1与PRLR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40.4%。用Rea...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斜带石斑鱼两种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PRLR1开放阅读框为1947bp,共编码649个氨基酸,PRLR2开放阅读框为1749bp,共编码487个氨基酸,PRLR1与PRLR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40.4%。用Real-time RT-PCR方法研究了PRLR1和PRLR2在各组织和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RLR1和PRLR2在所检测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鳃、肾、肠表达量较高;PRLR1在受精期表达最高,PRLR2在视囊形成期表达最高,而且除受精卵期外PRLR2在各时期的表达量均高于PRL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催乳素受体 CDNA克隆 Real-time RT-PCR mRNA表达
下载PDF
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激素及其受体mRN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云 蔡生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以海水硬骨鱼类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喂和腹腔注射半胱胺盐酸盐(CSH),研究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GHR)mRNA水平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半胱胺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投喂CSH可以显著提高斜带... 以海水硬骨鱼类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喂和腹腔注射半胱胺盐酸盐(CSH),研究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GHR)mRNA水平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半胱胺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投喂CSH可以显著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相对体重增长率。投喂和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CSH均能明显促进斜带石斑鱼脑垂体GHmRNA水平及肝脏2种gGHRmRNA水平,且促进效果与CSH浓度呈剂量依存关系。本研究还就CSH对斜带石斑鱼2种不同类型GHR作用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注射不同剂量CSH发现,低剂量CSH(20μg/g体重)只可以引起gGHR2mRNA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剂量CSH(50μg/g体重)可同时显著提高gGHR1和gGHR2mRNA水平,但gGHR2水平明显高于gGHR1水平;通过单独注射50μg/g体重CSH溶液发现,注射后2h,2种gGHRmRNA水平均有显著升高,其中gGHR2水平明显高于gGHR1。注射后6h,gGHR2mRNA水平率先达到最高值。注射后12h,gGHR1mRNA水平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推测gGHR2对于CSH所引起刺激的剂量敏感性及时间敏感性均高于gGH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生长 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受体 半胱胺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 Ⅱ基因的克隆及启动子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戟 罗余山 +1 位作者 朱作言 胡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6-902,共7页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调控脊椎动物生殖的关键因子之一。文章克隆了经济鱼类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Ⅱ基因的cDNA、基因组序列及其启动子,发现GnRHⅡ基因启动子中与组织特异性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GnRH)是调控脊椎动物生殖的关键因子之一。文章克隆了经济鱼类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Ⅱ基因的cDNA、基因组序列及其启动子,发现GnRHⅡ基因启动子中与组织特异性表达相关的区域位于距转录起始点上游2005 bp~956 bp之间。以GnRHⅡ启动子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在斑马鱼胚胎中表达的结果显示,GnRHⅡ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脑附近和眼部。文章为深入了解GnRHⅡ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及GnRHⅡ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启动子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两种神经肽NPB的发现及表达分析
12
作者 李伟萍 胡哲 +7 位作者 李玉 王翔 黄文 王宇 肖玲 李水生 张勇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9-886,共8页
神经肽B(Neuropeptide B,NPB)在生命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调节摄食行为、能量平衡、睡眠、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调节炎症性疼痛等。为了研究在石斑鱼中NP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本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转录组数... 神经肽B(Neuropeptide B,NPB)在生命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调节摄食行为、能量平衡、睡眠、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调节炎症性疼痛等。为了研究在石斑鱼中NP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本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转录组数据比对分析后,在斜带石斑鱼中克隆得到了两种NPB(NPB1和NPB2)基因的c DNA序列,首次发现鱼类存在两种NPB基因。作者对NPB编码蛋白的信号肽及其成熟肽的结构进行了预测,发现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一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斜带石斑鱼不同组织中的m RNA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NPB1和NPB2在脑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下丘脑中表达最为丰富;在其它的外周组织器官中也有相应的表达。饥饿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禁食3d和7d后,NPB1和NPB2的m RNA表达量都发生了显著的下调;复投喂后表达量恢复。由此可见NPB1和NPB2参与了斜带石斑鱼摄食行为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NPB 基因克隆 组织分布 摄食调控
下载PDF
β-葡聚糖刺激下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海艳 鲁义善 +3 位作者 汪志文 王蓓 黄瑜 简纪常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9-228,共10页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是一种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鱼类,然而病害是制约其养殖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葡聚糖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腹腔注射0.2 mL-葡聚糖(浓度0.05 g/m...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是一种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鱼类,然而病害是制约其养殖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葡聚糖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腹腔注射0.2 mL-葡聚糖(浓度0.05 g/mL)刺激斜带石斑鱼,在刺激6 h、72 h后分别取头肾、血液淋巴细胞、胸腺和脾脏组织进行转录测序。结果一共组装了175 568条unigene,平均长度是1 507 bp。通过Blast比对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一共注释了121 629条unigene。六大数据库注释得到的unigene数量分别为:91 955条(Nt)、66 089条(Nr)、14 126条(GO)、24 018条(COG)、9 673条(KEGG)和54 148条(Swiss Prot)。根据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6类免疫相关的显著性差异基因71个,涉及抗原加工呈递、细胞粘附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模式识别受体和吞噬作用。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筛选出免疫相关条目7条,包括免疫应答、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趋化因子受体活性、白细胞趋化性、趋化因子调节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受体绑定和溶酶体组份。随机挑选7个显著性差异的免疫基因进行qRT-PCR验证,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本实验结果为研究-葡聚糖调节鱼类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Β-葡聚糖 转录组 QRT-PCR
原文传递
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其亲本形态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吴水清 郑乐云 +5 位作者 罗辉玉 黄种持 林克冰 邱峰岩 吴精灵 林金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4,共8页
研究了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akaara)♂]与其亲本的生长差异。采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了3种石斑鱼体质量和7个形态性状,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进行通径分析,并分析杂交子代杂种优... 研究了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akaara)♂]与其亲本的生长差异。采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了3种石斑鱼体质量和7个形态性状,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进行通径分析,并分析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结果显示,3种石斑鱼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体质量与全长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932,杂交子代体质量与尾柄高的相关性最高(0.955),与全长的相关系数为0.927;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斜带石斑鱼保留体长、体高、尾柄高和体厚,赤点石斑鱼保留全长、体高和尾柄高,杂交子代保留全长、体高、尾柄高和体厚。对杂交子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发现,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为3.43%,体长平均杂种优势为3.02%,杂交子代同时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和负向超亲优势。该研究表明杂交子代(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差异要小于赤点石斑鱼,杂交子代形态性状更偏向于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 杂交子代 通径分析 杂种优势
下载PDF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林黑着 刘永坚 +3 位作者 何建国 郑文晖 李卓佳 田丽霞 《南方水产》 2006年第4期1-6,共6页
在室外水泥池(4m×1.5m×1m)进行石斑鱼(62.3±0.6g)的饥饿实验,每池放养35尾,设3个重复,实验时间分别为0、1、2、3和4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减轻,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降低;肌肉水分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 在室外水泥池(4m×1.5m×1m)进行石斑鱼(62.3±0.6g)的饥饿实验,每池放养35尾,设3个重复,实验时间分别为0、1、2、3和4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减轻,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降低;肌肉水分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脂肪含量在第1周下降后基本保持稳定。肝脏饱和脂肪酸在饥饿前3周基本保持不变,第4周显著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饥饿第1周保持不变,然后呈下降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和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含量显著增加。与肝脏相比,肌肉中脂肪酸变化程度较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肌肉中140减少而205增加。饥饿使肌肉中DHA/EPA比率呈下降趋势,但肝脏DHA/EPA比率显著上升;肌肉和肝脏中DHA+EPA的百分比都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饥饿 脂肪酸 肝脏 肌肉
下载PDF
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晓慧 杨俊江 +3 位作者 谭北平 杨奇慧 迟淑艳 刘泓宇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3-146,共14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重为102.6 g(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10周。同一生长阶段,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幼鱼阶段放养25尾鱼,养成阶段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增重率( WGR)、特定生长率( SGR)、蛋白质效率( PER)、肥满度( CF)和脏体比( VSI)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 FCR)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上述指标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2.92%时获得极值。2)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全鱼和肌肉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总蛋白( TP)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 HDL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甘油三酯( TG)和总胆固醇( CHOL)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呈线性或曲线关系。4)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肝脏肝脂酶( HL)、脂蛋白脂酶( LPL)、苹果酸脱氢酶( MDH)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肝脏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则逐渐上升。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阶段肝脏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无显著变化( P〉0.05),养成阶段肝脏ACP活性逐渐下降,幼鱼和养成阶段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肝脏碱性磷酸酶( AKP)和溶菌酶(LZM)活性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6)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胃肠道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下降,胃肠道脂肪酶活性逐渐上升。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脂肪可以改善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生化指标和消化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以SGR、FCR和PER为评价指标,幼鱼和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均在11%~13%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脂肪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消化酶
下载PDF
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学习 周铭文 +2 位作者 黄岩 王琨 叶继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10-1820,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幼鱼 饲料牛磺酸水平 生长阶段 生长性能 体成分
下载PDF
SRIF及CSH对斜带石斑鱼脑垂体生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调控 被引量:9
18
作者 冉雪琴 李文笙 林浩然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30,共9页
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coioides)属于雌性先成熟、具有性转变的雌雄同体鱼类。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SRIF)是鱼类生长激素 (GH)分泌的主要抑制性调节剂 ,半胱胺 (CSH)可抑制SRIF的作用。本文采用静态孵育系统 ,应用RPA及RIA研究SRIF... 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coioides)属于雌性先成熟、具有性转变的雌雄同体鱼类。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SRIF)是鱼类生长激素 (GH)分泌的主要抑制性调节剂 ,半胱胺 (CSH)可抑制SRIF的作用。本文采用静态孵育系统 ,应用RPA及RIA研究SRIF及CSH对斜带石斑鱼GHmRNA表达及GH分泌的调节。结果显示 ,SRIF能以剂量依存方式抑制斜带石斑鱼脑垂体释放GH ,时间越长作用越强。但SRIF作用 2 4h对GHmR NA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表明SRIF是斜带石斑鱼GH释放的抑制性调节剂 ,对GHmRNA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较低剂量的CSH (10 -4- 10 -2 mol/L)使斜带石斑鱼的GH释放量增加 ,较高剂量 (10 -1mol/L)的CSH引起的GH增加趋势减缓 ,这种现象可能与较高剂量的CSH不仅抑制下丘脑SRIF的释放 ,同时影响GHRH的释放 ,使得GH的分泌量增幅下降有关 ;无论是较高剂量还是较低剂量的CSH都不能使GHmRNA的水平增加 ,表明CSH只能引起GH的释放量增加 ,不影响GH的合成。GnRH与CSH共同作用引起的GH释放量明显高于CSH单独作用的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半胱胺 GH MRNA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淋巴器官个体发育的组织学 被引量:26
19
作者 吴金英 林浩然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9-828,共10页
本文应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学观察 ,对出膜后 1~ 6 0天的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coioides)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淋巴器官组织进行了研究 ,描述了淋巴器官的个体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实验水温为 2 2 0~ 2 7 ... 本文应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学观察 ,对出膜后 1~ 6 0天的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coioides)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淋巴器官组织进行了研究 ,描述了淋巴器官的个体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实验水温为 2 2 0~ 2 7 8℃时 ,孵化后第 10天出现头肾原基。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随着鱼体的生长 ,头肾原基的造血干细胞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头肾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支持下的淋巴造血组织构成。第 11天出现脾脏原基。脾脏原基由造血细胞组成 ,淋巴化速度相对较慢。脾脏在整个发育过程中 ,红细胞和类红细胞占优势 ,没有红髓和白髓之分。第 13天出现胸腺原基。胸腺发育速度较快 ,是明显的淋巴器官。胸腺主要由胸腺细胞 (淋巴细胞 )和上皮细胞组成 ,外区和内区没有明显的界限 ,但很容易区分。胸腺外被单层的上皮细胞层与咽腔相隔 ,保持浅表的位置 ,并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 ,胸腺与头肾是独立分开的。免疫器官原基出现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 ;而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 ,头肾和脾脏。和其它硬骨鱼类一样 ,斜带石斑鱼在早期发育阶段 ,淋巴器官的发育较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淋巴器官 个体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云章 凌泽春 +2 位作者 杨红玲 叶继丹 林文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利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40d稚鱼和70d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 利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40d稚鱼和70d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均从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分离.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细菌可归为3类: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β-变形杆菌纲β-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相似,稚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嗜冷杆菌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孢杆菌为稚鱼与早期幼鱼消化道的最优势菌,分别占可培养细菌总数的78.6%和75.6%,而弧菌在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中的数量均较低,分别仅占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的2.8%和1.1%.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等3种乳酸菌仅见于早期幼鱼消化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消化道菌群 稚鱼 早期幼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