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of Ductile Shear Zone Type Gold Deposit in Southern Beishan Area, Gansu,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柏林 吴淦国 +3 位作者 叶德金 刘晓春 舒斌 杨农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30-38,共9页
The ductile shear zone-type gold deposit is a kind that both the ore-forming mechanism and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uctile shear zone and its evolution. Ductile shear zone develops in Beisha... The ductile shear zone-type gold deposit is a kind that both the ore-forming mechanism and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uctile shear zone and its evolution. Ductile shear zone develops in Beishan area, Gansu of Northwest China, and develops especially well in the south belt. The controls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 on gold deposi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s (and gold spots) is controlled by the ductile shear zone. (2) The ductile-brittle shear zone is formed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uctile shear zone and both are only ore-bearing structures and control the shape, attitude,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mineralization zones and ore-bodies. (3) Compresso-shear ductile deformation results in that the main kind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s altered mylonite type and the main alteralization is metasomatic. (4) Ore-bearing fracture systems are mainly P-type ones, some D-type and R-type ones, but only individual R'-type and T-type ones. (5) Dynamic differen- tiation and dynamic metamorphic hydrothermal solution resulting from ductile deformation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ore-forming fluid of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this is identical with that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mainly from metamorphic rocks, and ore-forming fluid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tamorphic water, and with the fluid inclus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6)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old abundance and susceptibility anlsotropy (P) of the altered mylonlte samples from the deposit, which shows that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is slightly later than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ll above further expound the ore-forming model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 type of gold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lysis of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gold deposit ductile shear zone Beishanarea of Gansu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The Mechanism of Structural Control of Ore Forma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of the Wushan Copper Ore Field,Jiangxi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Xun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Zhang Zhong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61-274,共14页
The ore-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the bedding fault system in the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of the Wushancopper orefield may be generalized as the control of ore deposition by optimum surface in an ore-formingstructural... The ore-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the bedding fault system in the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of the Wushancopper orefield may be generalized as the control of ore deposition by optimum surface in an ore-formingstructural trap. The mechanism has three major features: (1) timing of mineralization; (2) positioning of hostformation; and (3) dependence of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on properties of rocks. The 'optimum surface' is adivisional structural plane which marks obvious difference in physical,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is favorable for mineralization. It is also a unity of structures. lithofacies and orebodies. The structur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deposits indicate the migration trend of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 clements in the ore-controlling fault belt: elements with a small radius (Si, Fe, Mg and Al)moved towards and concentr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belt while large-radius ones (Ca, K and Na) were remotefrom the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echanism of Structural control of ore Forma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of the Wushan Copper ore Field JIANGXI
下载PDF
Analytical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a Typical Fuzzy On - Off Controller
3
作者 丁永生 任立红 邵世煌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9年第1期20-22,共3页
The analytical structure of a typical fuzzy on - off controller that employs three or more triangular Input fuzzy sets, Zadeh fuzzy logic AND operator, fuzzy rules with singleton output fuzzy sets, and the centriod de... The analytical structure of a typical fuzzy on - off controller that employs three or more triangular Input fuzzy sets, Zadeh fuzzy logic AND operator, fuzzy rules with singleton output fuzzy sets, and the centriod defuzzifier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the variable gains of the fuzzy controller are derived. The resulting explicit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fuzzy controller is accurately a nonlinear PD - like controller with gains continuously changing with system outpu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input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lytical structure FUZZY control ore - ofF control PD control.
下载PDF
高位巨厚砾岩对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降控制机理
4
作者 曹东京 刘国磊 +3 位作者 梁文昭 郝喜庆 田利华 薛建军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为研究工作面开采后高位巨厚砾岩层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机理,以高庄煤矿西十一采区典型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地表沉降实测等方法开展研究;基于微震事件分布分析了高位巨厚砾岩层工作面覆岩结构特征,高位巨厚砾岩层受采动... 为研究工作面开采后高位巨厚砾岩层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机理,以高庄煤矿西十一采区典型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地表沉降实测等方法开展研究;基于微震事件分布分析了高位巨厚砾岩层工作面覆岩结构特征,高位巨厚砾岩层受采动影响较小,破坏程度较低;通过建立巨厚砾岩层Euler-Bernoulli固支裂缝梁力学模型,推导了裂缝影响下挠曲变形方程,阐明了巨厚砾岩层对地表沉降控制机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覆岩垂直位移在巨厚砾岩层底部发生突变,巨厚砾岩层底部易产生离层空间,离层空间经历了“月牙”形、“盘”形形态演化,巨厚砾岩层影响下的模型地表沉降量明显较小。地表沉降实测结果显示:高位巨厚砾岩区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降量明显更小,高位巨厚砾岩对地表沉降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巨厚砾岩层 地表沉降 Euler-Bernoulli固支裂缝梁 控制机理 覆岩结构
下载PDF
云南打厂凹金铁铜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5
作者 苏俊 刘乾 +3 位作者 施忠省 朱先敏 李兴义 尹留青 《云南地质》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打厂凹金铁铜铅锌矿赋存于核桃坪紧密性破背斜近核部沙河厂组一段与核桃坪组三段地层接触带中,具“地层(岩性)+构造+岩浆活动”三位一体控矿规律。矿体上部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多形成“裂控”型矿床;下部受沙河厂组及与核桃坪组接触面... 打厂凹金铁铜铅锌矿赋存于核桃坪紧密性破背斜近核部沙河厂组一段与核桃坪组三段地层接触带中,具“地层(岩性)+构造+岩浆活动”三位一体控矿规律。矿体上部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多形成“裂控”型矿床;下部受沙河厂组及与核桃坪组接触面、核桃坪组不同岩性结构面控制,多形成“层控”型矿床;呈“背斜核部夹一刀”控矿特征。地表及北部为金铅锌矿体、地下及南部为铜铅锌矿体特征。为构造-岩浆热液有关的热液-矽卡岩复合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构造+岩浆控矿 控矿因素 打厂凹金铁铜铅锌矿 云南保山
下载PDF
多层厚砂岩顶板综采面矿压显现机制及防控技术
6
作者 王克军 位玉红 李慧 《江西煤炭科技》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多层厚砂岩层条件下工作面开采覆岩结构独特,矿压显现强烈,对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有很大影响。以俄霍布拉克煤矿11112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研究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工作面走向不同阶段覆岩赋存特点及应力分... 多层厚砂岩层条件下工作面开采覆岩结构独特,矿压显现强烈,对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有很大影响。以俄霍布拉克煤矿11112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研究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工作面走向不同阶段覆岩赋存特点及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了厚层顶板破断能量聚散规律,阐明了厚层砂岩层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面走向上覆岩特征呈现出“厚度小、层间距大和岩层分层明显(砂岩层互层)”和“厚度大、层间距小和岩性较稳定(无互层)”特点较明显的两个阶段;(2)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大小及范围受不同层位关键层影响不同,关键层一影响下的应力峰值位于工作面前方5~8 m,不同阶段应力增量分别为1.57 MPa、1.71 MPa及1.77 MPa,关键层三主要对其范围影响较大,不同阶段影响范围分别为72.5 m、86.8 m及126.7 m;(3)关键层一破断能量释放对工作面回采影响最大,第二阶段关键层一整体较完整,其破断传递给煤体的能量为2.11×10~4~2.27×10~4J;(4)根据煤体高应力和顶板破断能量释放两种矿压主要影响因素,制定了综合矿压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厚顶板 覆岩结构 矿压显现 防控技术
下载PDF
Synchronous structure control of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7
作者 翟裕生 邓军 +2 位作者 宋鸿林 程小久 彭润民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S1期7-12,共6页
Th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n formation of superlarge stratabound ore deposits is immense. Based on studies of ore deposits in South Qinling, northern Guangdong, Langshan and other areas, three new ideas in... Th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n formation of superlarge stratabound ore deposits is immense. Based on studies of ore deposits in South Qinling, northern Guangdong, Langshan and other areas, three new ideas in comparison with examples of or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re proposed: (i) multi order ore control of synchronous structures, which means that synchronous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orders display different controls on ore deposits; (ii) synchronous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 display different controls on basin fluid system and ore forming system; (iii) synchronous structure accompanying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s a preexisting weak surface in earth crust often reactivate in later tectono thermal event to be a channelway for magma or thermal fluids which superimposed on and reformed preexisting ore beds to form large or superlarge composite ore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CHRONOUS FAULT SUPERLARGE ore DEPOSIT ore control of multi order structures structure fluid MINERALIZATION system superimposed reformed mineralization.
原文传递
大倾角层状采动煤岩体重力-倾角效应与岩层控制 被引量:14
8
作者 伍永平 解盘石 +7 位作者 贠东风 王红伟 罗生虎 高喜才 郎丁 胡博胜 闫壮壮 王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重力-倾角效应是导致细观层状煤岩体单元体主应力偏转和层间接触面应力非均衡传递,介观层状采动模型优势破裂面方向偏移,宏观层状关键层区域迁移、岩体结构异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倾角35°以上煤层采场... 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重力-倾角效应是导致细观层状煤岩体单元体主应力偏转和层间接触面应力非均衡传递,介观层状采动模型优势破裂面方向偏移,宏观层状关键层区域迁移、岩体结构异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倾角35°以上煤层采场中重力-倾角效应影响尤为明显:(1)煤岩组合界面倾角35°~60°时,非均衡传力特性逐渐凸显,界面附近煤岩体内应力传递方向发生偏转,且偏转量随倾角增加逐渐增大;煤体破坏由压剪破坏转化为近平行于界面的滑移剪切破坏,煤岩体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也随之减小。(2)改变了采场围岩采动应力路径演变规律,在采动应力驱动下顶板的损伤变形与破坏运动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时序性。(3)诱发了大倾角采场顶板结构跨层迁移转化、底板非对称破坏滑移、区段煤柱或煤壁局部-整体破坏,以上围岩失稳存在多尺度链式时空关联性,特别是引发围岩灾变的采场关键岩块位置多变,形成采场围岩承载结构异化和泛化特征。理论与实践表明,重力-倾角效应作用下大倾角煤层岩层控制具有显著的多维度和多尺度特点,突破传统开采方法与技术瓶颈,研发全新型成套装备是实现该类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重力-倾角效应 非均衡应力传递 承载结构泛化 多尺度岩层控制
下载PDF
兰州地区土岩组合地层深基坑支护及地下水控制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志元 龙照 +1 位作者 曹程明 何腊平 《岩土工程技术》 2023年第3期373-378,共6页
兰州地区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的河谷盆地地貌,区内浅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下部为新近系风化基岩。介绍了兰州地区土岩组合地层的基本分布情况及地下水分布规律,并根据下部风化基岩的胶结程度、透水性、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等特征,将土岩组... 兰州地区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的河谷盆地地貌,区内浅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下部为新近系风化基岩。介绍了兰州地区土岩组合地层的基本分布情况及地下水分布规律,并根据下部风化基岩的胶结程度、透水性、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等特征,将土岩组合地层分为两类,一类系上部为松散堆积地层、下部为弱透水—中等透水性砂岩,二类系上部为松散堆积地层、下部为不透水性砂岩。针对两类不同的土岩组合地层,归纳总结了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及地下水控制系统的选型,给出了两类土岩组合地层中深基坑设计的典型案例,可为同类地层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组合地层 深基坑 支护结构 地下水控制
下载PDF
新疆和田河流域粉细砂地层防洪结构新型式施工工艺研究
10
作者 胡恒鹏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3年第10期21-24,共4页
粉细砂地层河床细砂粘粒含量低,渗透系数大,抗冲刷能力低,地基不稳,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文章以新疆和田地区堤防现状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粉细砂地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挡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结构型式及其施工工艺。该种防... 粉细砂地层河床细砂粘粒含量低,渗透系数大,抗冲刷能力低,地基不稳,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文章以新疆和田地区堤防现状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粉细砂地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挡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结构型式及其施工工艺。该种防洪工程结构型式整体性好,重量轻,施工中不需要开挖基础,能够适应基础不均匀沉陷等因素带来的不均匀荷载影响,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捷、方便。为类似地层防洪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细砂地层 防洪工程 结构型式 施工工艺
下载PDF
云南保山浪堆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11
作者 何飞 吕玉龙 +1 位作者 杨发贵 张春元 《有色矿冶》 2023年第4期6-8,共3页
云南保山浪堆山金矿体总体呈脉状赋存于寒武系沙河厂组碳酸盐岩向东倾斜的一组节理裂隙或断层破碎带中,受构造和地层双重控制,含矿围岩为厚层灰岩、鲕状灰岩夹粉砂质板岩。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
关键词 金矿 构造、地层控矿 石英脉型金矿床 云南保山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下层煤采场顶板结构与控制 被引量:120
12
作者 朱涛 张百胜 +2 位作者 冯国瑞 张绪言 康立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0-193,共4页
为进一步发展顶板岩层控制技术,针对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下层煤的顶板岩层结构特点,构建了"散体-块体"顶板结构模型。运用散体和块体理论,对极近距离煤层下层煤工作面下位直接顶岩层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力学分析,揭示了下层煤... 为进一步发展顶板岩层控制技术,针对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下层煤的顶板岩层结构特点,构建了"散体-块体"顶板结构模型。运用散体和块体理论,对极近距离煤层下层煤工作面下位直接顶岩层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力学分析,揭示了下层煤开采时端面顶板冒落的机理。以下层煤顶板岩层结构和工作面支架载荷为研究对象,通过力学分析研究了工作面的支架载荷,得出了支架载荷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大同矿区极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进一步论证了该方法的客观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岩层结构 顶板控制 稳定性
下载PDF
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岩层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冯国瑞 侯水云 +7 位作者 梁春豪 白锦文 张玉江 王朋飞 贺志宏 马占元 戚庭野 康立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49,共6页
为解决我国老矿区资源枯竭,优质稀缺煤种匮乏、矿井服务年限不足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遗煤储量及类型、复杂条件下遗煤资源开采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岩层控制机理及判定方法、构造充填岩控技术及工艺... 为解决我国老矿区资源枯竭,优质稀缺煤种匮乏、矿井服务年限不足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遗煤储量及类型、复杂条件下遗煤资源开采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岩层控制机理及判定方法、构造充填岩控技术及工艺装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①首次摸清了我国遗煤储量、分布及类型等,遗煤资源开采可增加我国30%的煤炭储量,其开采将增加主要产煤省的煤炭储采比,提出了遗煤资源开采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②揭示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的"应力场-结构场-变形场"时空演化与矿压显现规律,建立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岩层移动预测模型;③发现复合残采区整层遗煤资源开采存在"主控岩层结构",建立了"扰动块体梁"结构模型和"上控制层+下承载层"结构模型,揭示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岩层控制机理,构建了以"主控岩层结构稳定"为核心的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可行性定量判定理论体系;④研发了综合柱旁充填、"梁-柱"式充填岩移控制技术、固体资源化充填材料和制备输送系统,充填效果监测技术,发明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构造充填岩控技术及工艺装备,形成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关键技术体系。该成果对延长服务年限、保证国家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 复采 岩层控制 岩层结构 充填
下载PDF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格局及其构造控制 被引量:91
14
作者 熊孟辉 秦勇 易同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8-782,共5页
贵州省主要含煤地层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先前研究基本查明了其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进一步就区域构速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期间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对含... 贵州省主要含煤地层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先前研究基本查明了其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进一步就区域构速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期间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起着区域性控制作用,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与聚煤格局.总体来看,以横贯中部的遵义-惠水NNE向断裂带为界,东部地区海相沉积较为发育且煤层发育极差,西部地区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且煤层发育较好;以盘县-六盘水NNE向断裂带为界,西部主要表现陆源区,而东部为沉积区.在此构造背景上,六盘水-瓮安断裂带将贵州中、西部进一步划分为黔北隆起和黔南坳陷2个一级构造单元,2个单元的沉积作用和聚煤特征差异显著.不同断裂带在不同沉积阶段沉降活动的差异性,是导致龙潭早期、龙潭晚期、长兴期沉积格局和聚煤特征有所不同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晚二叠世 含煤地层 沉积格局 构造控制
下载PDF
上行开采层间岩层控制的关键位置判定 被引量:44
15
作者 冯国瑞 闫旭 +2 位作者 王鲜霞 康立勋 翟英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3721-3726,共6页
针对历史原因或复杂地质条件等导致曾经遗弃的可采煤层上行开采问题,提出上行开采的关键技术是岩层控制,而岩层控制的突破点在于其关键位置的确定。考虑到上行开采层间岩层关键层的结构最终演化为面接触块体结构,并且该结构中的块体强... 针对历史原因或复杂地质条件等导致曾经遗弃的可采煤层上行开采问题,提出上行开采的关键技术是岩层控制,而岩层控制的突破点在于其关键位置的确定。考虑到上行开采层间岩层关键层的结构最终演化为面接触块体结构,并且该结构中的块体强度高、刚度大,块体间摩擦面近似平面,结构面贯穿块体,结构的失稳源于块体沿着接触面的剪切滑移,故借鉴块体理论的思想,用矢量分析法建立上行开采层间岩层关键层结构中块体的参量矩阵并计算相应的判别矩阵,判定层间岩层关键层结构的可动块体,进而通过虚设切向"净滑动力"的方法探索上行开采层间岩层控制关键位置的具体判定方法,为上行开采层间岩层结构以及上行开采技术体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上行开采 层间岩层结构 控制 关键位置
下载PDF
“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的内涵及发展综述 被引量:43
16
作者 宋振骐 郝建 +2 位作者 石永奎 汤建泉 刘建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共15页
一直以来,矿山灾害严重威胁着中国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是防治煤矿重大灾害的关键,被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20世纪80年代,紧密联系煤矿现场生产一线,宋振骐研究团队创建了"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亦称"... 一直以来,矿山灾害严重威胁着中国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是防治煤矿重大灾害的关键,被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20世纪80年代,紧密联系煤矿现场生产一线,宋振骐研究团队创建了"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亦称"传递岩梁理论"。传递岩梁理论是中国最著名的岩层控制理论之一,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起到重要作用。论文阐述了传递岩梁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严格定义了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的概念,并揭示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的关系。理论分析了矿山压力的来源、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及采场结构力学模型的组成及发展规律等重要问题。指出影响矿压显现的岩层范围是有限的、可知的、可控的。上述研究成果为把传统矿山压力理论研究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科学定量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压力 岩层 传递岩梁 支承压力 采场结构力学模型
下载PDF
深部围岩遇弱结构瓦斯抽采钻孔失稳分析与成孔方法 被引量:72
17
作者 姚向荣 程功林 石必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73-2081,共9页
针对煤岩长钻孔过泥岩、构造带和软煤层成孔难的实际问题,根据现场实测煤岩力学参数,采用大变形FLAC3D软件对丁集煤矿-910 m水平11-2回风平巷抽采钻孔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解算出钻孔的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破坏区变化规律,得到的钻孔围... 针对煤岩长钻孔过泥岩、构造带和软煤层成孔难的实际问题,根据现场实测煤岩力学参数,采用大变形FLAC3D软件对丁集煤矿-910 m水平11-2回风平巷抽采钻孔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解算出钻孔的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破坏区变化规律,得到的钻孔围岩二次应力弹、塑性分布特征与理论计算结果完全一致。当侧压系数不等于1时瓦斯钻孔二次应力分布、塑性区、钻孔径向位移不再呈圆环状分布,钻孔顶、底部孔壁位移量约为两侧孔壁位移量的2倍,随着岩体侧压系数的升高,钻孔围岩应力集中程度升高,钻孔径向位移增大,围岩塑性区半径增大,钻孔稳定性降低。随钻孔围岩强度强化区范围的增加,钻孔二次应力影响范围减小,塑性区半径减小,孔壁径向位移减小,钻孔更容易达到稳定平衡状态。基于注浆固化成孔新理论,对丁集煤矿1412(1)工作面巷道抽采钻孔围岩弱结构破坏失稳进行了有效控制,并用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围岩 弱结构岩层 钻孔失稳 成孔控制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及构造控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磊 王英民 +1 位作者 张莲美 黄志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3-650,共8页
研究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构造对沉积的控制可以揭示深水沉积分布与演化特征.运用生长地层翼旋转机理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沉积类型、构造与沉积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深水陆坡重力滑动作用所形成的微盆地内,层... 研究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构造对沉积的控制可以揭示深水沉积分布与演化特征.运用生长地层翼旋转机理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沉积类型、构造与沉积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深水陆坡重力滑动作用所形成的微盆地内,层序边界表现为微盆地边缘上超不整合面或重力流对下伏地层的侵蚀不整合;逆冲构造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共同控制了重力流可容空间和沉积充填样式;沉积垂向演化以块状搬运复合体-浊积扇-深海披覆泥或浊积扇-深海披覆泥为特征.在充分考虑构造隆升和沉积速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单一微盆地和多个微盆地的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坡脚逆冲带 生长地层 构造控制 地震相
下载PDF
孤岛型边角煤柱工作面反弧形覆岩结构诱冲机理及其控制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李佃平 窦林名 +2 位作者 牟宗龙 郭晓强 刘礼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9-724,共6页
为有效控制边角煤柱回收过程的冲击矿压灾害,根据三侧采空的孤岛型边角煤柱特点,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上覆岩层结构特征及诱冲机理及其控制措施。研究得出:三侧采空的孤岛型边角煤柱工作面具有"T"形与"г&q... 为有效控制边角煤柱回收过程的冲击矿压灾害,根据三侧采空的孤岛型边角煤柱特点,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上覆岩层结构特征及诱冲机理及其控制措施。研究得出:三侧采空的孤岛型边角煤柱工作面具有"T"形与"г"形结构组成的反弧形覆岩结构,该结构使煤柱形成一环绕工作面的反弧形高应力和弹性能积聚区;回采过程中,"г"形悬顶的周期性运动导致反弧形覆岩结构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动静应力综合作用对煤体稳定状态造成影响,是诱发冲击矿压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对沿空巷道实体煤侧实施卸压弱化、对窄煤柱侧实施支护强化的非对称控制对策,降低反弧形覆岩结构的影响,控制冲击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角煤柱工作面 孤岛型 反弧形覆岩结构 冲击矿压 非对称控制
下载PDF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岩层结构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张顶立 王悦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0-343,共4页
在大量现场实测、相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砌体梁”与“半拱”式结构结合而构成的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的基本形式。指出覆岩结构的特殊性及顶煤的松软破碎是造成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分析... 在大量现场实测、相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砌体梁”与“半拱”式结构结合而构成的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的基本形式。指出覆岩结构的特殊性及顶煤的松软破碎是造成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分析了矿压显现特点及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岩层结构 半拱结构 矿山压力 放顶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