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 Agriculture: Socio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Brazilian Coffee 被引量:1
1
作者 Rubia Wegner Patricia Helena Nogueira Turco Faivia Maria de Mello Blisk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3年第1期20-32,共13页
Worldwide,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products made by technologies that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and to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Brazil, organic farming is one of the most established init... Worldwide,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products made by technologies that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and to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Brazil, organic farming is one of the most established initiatives in this area.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ubsidize the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policies for organic coffee production. Thereb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ocio-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this production system in relation to conventional. We applied a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on coffee farms in the Brazilian coffee producers states and analyzed the coffee production cost structure. We identified the reasons that led the producers to organic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certification on the management, and prices received by organic coffee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no standard for organic coffe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 Brazil. Among the producers,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access to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main limitation of the organic coffee chain is not the technology of production, but the difficulty of coffee marketing. Another important limitation, for medium and large farms, is the cost of manpower, mainly in areas dominated by mountain, where machines operations are not viable. Moreover, the yield of organic coffee system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Furthermore, soil and climatic differences lead to different regional behavior. Finally, we could conclude that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c coffee can be sustainable in Brazil mainly in two structural conditions: 1) family farmers; and 2) small producers, who employ only one or two workers, preferably only in the harve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ffee crop production costs organic agriculture.
下载PDF
我国设施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萍萍 韩建刚 +1 位作者 陈欣 高丽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从最初以农户为单位的单体日光温室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生态温室群模式,拓展到在一个大区域内将大型猪场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沼气并网发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来减少化肥施用和改良土壤的宏观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的结构配置、配套的种养殖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提升中。另一类是采用综合性生态农业技术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包括:采用各类立体/垂直栽培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轮作栽培技术减少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降低农药使用量;采用土壤健康栽培技术,通过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农林废弃物发酵后的物料作为栽培基质为作物提供养分;采用覆盖防虫网、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高温封棚、蒸气消毒、有色膜覆盖土壤、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等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期望通过相关配套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高设施生态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生态农业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种养沼结合 立体栽培 轮作栽培 有机基质栽培 生态防治
下载PDF
不同连作年限设施农用地土壤有机碳与细菌群落功能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孔晨晨 张世文 +3 位作者 王维瑞 颜芳 宋孝心 郭丹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7,共12页
为探明不同连作年限设施农用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与细菌群落功能变化及其动态响应关系,以北京市南郊设施农业集中地为研究区,采用时空替代法系统分析了未种植(CK)、连作年限0~5年(0~5 a)、5~10年(5~10 a)、10~20年(10... 为探明不同连作年限设施农用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与细菌群落功能变化及其动态响应关系,以北京市南郊设施农业集中地为研究区,采用时空替代法系统分析了未种植(CK)、连作年限0~5年(0~5 a)、5~10年(5~10 a)、10~20年(10~20 a)和20年以上(20 a+)SOC、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代谢功能的变化。结合冗余分析(RDA)、典型相关分析(CCA)、PICRUSt2功能预测及Mantel test探究了SOC及其活性组分与细菌优势菌群的动态响应,以及与细菌代谢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连作使研究区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s organic carbon,EOC)、SOC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均随种植年限先增后减,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在20 a+时最高,微生物熵(Q)随连作年限增加而减小。连作降低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但提高了细菌种群间差异,PICRUSt2预测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细菌功能均以新陈代谢为主,5~20 a土壤细菌二级代谢功能丰度明显高于0~5 a、20 a+、CK。相对丰度前10的细菌群中Acidobacteriota与SOC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呈负相关,主导和参与SOC累积循环的关键菌群在连作20 a+后出现由富营养型菌群向寡营养和致病类菌群转变的趋势;Mantel分析显示,第3层级有53类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的代谢功能(p<0.05),其中23类隶属于第1层级的新陈代谢,与EOC呈显著相关的代谢功能高达51类。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碳循环相关细菌功能群,提升小尺度设施农用地土壤碳汇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年限 设施农用地 土壤有机碳 细菌群落特征 代谢功能
下载PDF
Acaricidal activity of Derris floribunda essential oil and its main constituent 被引量:2
4
作者 Ana Claudia Fernandes Amaral Aline de SRamos +5 位作者 Marcia Reis Pena Jose Luiz Pinto Ferreira Jean Michel SMenezes Geraldo JNVasconcelos Neliton Marques da Silva Jefferson Rocha de Andrade Silva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CAS 2017年第9期791-796,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caricid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btained from roots of Derris floribunda(D. floribunda)(Miq.) Benth, and its main constituent nerolidol against the Mexican mite Tetranychus mexicanu...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caricid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btained from roots of Derris floribunda(D. floribunda)(Miq.) Benth, and its main constituent nerolidol against the Mexican mite Tetranychus mexicanus(T. mexicanus)(Mc Gregor).Methods: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roots of D. floribunda collected in the Amazon region(Brazil) was obtained by hydrodistillation.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determined by GC–MS analysis. The acaricidal activities of this essential oil and nerolidol,were evaluated by recording the number of dead females(mortality) and eggs(fertility).Results: The essential oil showed sesquiterpenes as major volatile components. Nerolidol, the main component, represented 68.5% of the total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D. floribunda essential oil and nerolidol showed acaricidal activity, with LC_(50) of9.61 mg/m L air and 9.2 mg/m L air, respectively, over a 72 h period. In addition, both the essential oil and nerolidol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fecundity of T. mexicanus.Conclusions: Due to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T. mexicanus and the lack of new pesticides, our data are very promising in the search for efficient and safer acaricidal products. Furthermor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abou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bio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the Amazon plant species D. floribun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aricidal activity Essential oil NEROLIDOL organic agriculture SESQUITERPENES Timb
下载PDF
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s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 Mandate for Food Labeling 被引量:1
5
作者 Sophia Armenakas Macrene Alexiades-Armenakas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年第8期807-811,共5页
The production of foods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has risen rapidly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o comprise nearly 90% of crops gr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Currently, there are no mandates for l... The production of foods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has risen rapidly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o comprise nearly 90% of crops gr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Currently, there are no mandates for labeling foods containing GMOs. GMO agricultural crops contain the insertion of genes encoding for pesticides, pesticide resistance, growth factors, or other substances not normally present. In addition to the foreign genes that are inserted,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mutations disrupt normal genes in GMO plants. Recently, anim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oxicity of GMO foods causing organ failure, infertility, carcinomas and death. The FDA requirement of ingredients added to foods be labeled on the product is not applied to GMO foods, precluding the consumer’s right to know. GMOs provide an economic incentive to companies because the seeds can be patented, driving up costs and creating the potential for monopolies. Herbicide-resistance conferred by GMOs has resulted in higher pesticide applications, which correlate with higher human cancer rates, and the emergence of pesticide-resistant weeds and insects. GMO toxins are spreading into to non-target insects, waterways and aquatic organisms, with toxicity to non-target organisms and resultant contamination of disparate ecosystems in the food chai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mandatory GMO labeling of food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O agriculture 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S Pesticides crops Food Labeling GM TRANSGENE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Control from Soil and Vegetable Plants in Different Growing Systems
6
作者 Neculai Munteanu Vasile Stoleru Carmen Hur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2年第5期716-722,共7页
Heavy metals contents of soils and vegetable edible parts were studied at three crop systems (conventional, in conversion and organic) from seven traditional sites for vegetable growing in North-eastern Romania, dur... Heavy metals contents of soils and vegetable edible parts were studied at three crop systems (conventional, in conversion and organic) from seven traditional sites for vegetable growing in North-eastern Romania, during 2010. The main goal of the research was to fi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avy metals contents and the crop systems. Determination of heavy metals was perform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using a Shimadzu spectrophotometer, 6300 version, equipped with graphite furnace and autosampler. Heavy metals contents in the soils varied with the metals and lo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rop system. The following experimental average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Mn-262.03 mg kg1, Zn-45.60 mg kgq, Cu-28.53 mg kgl, Pb-5.20 mg kg1 and Cd-1.84 mg kg1. In vegetable edible parts, heavy metal varied with metals, sites and plant species, without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crop system. The trend of heavy metals i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crops was Zn 〉 Cu 〉 Mn = Pb 〉 Cd, but in conversion crops it was Zn 〉 Mn = Pb 〉 Cu 〉 Cd. The highest content was of Zn (4.85 mg kg't), at a cabbage crop in conversion. Cd was not detected in vegetable products and Pb was detected only in some vegetable samples. Research emphasized that heavy metals contents from soil and vegetable edible parts did not exceed the admitted maximum limits, according to Romanian and European Regulations. Final conclusion of research is that no correlations exist between crop systems and heavy metals contents from soil and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ble growing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organic agriculture POLLUTION crop systems.
下载PDF
京郊乡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及养分供需关系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坤 沈玉君 +5 位作者 张曦 丁京涛 周海宾 刘煜 张朋月 张冬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8-199,共12页
为准确掌握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及还田情况,探明作物养分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以北京郊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估算2010—2019年京郊秸秆、尾菜、林果枝条、畜禽粪污和厨余垃圾资源总量和还田... 为准确掌握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及还田情况,探明作物养分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以北京郊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估算2010—2019年京郊秸秆、尾菜、林果枝条、畜禽粪污和厨余垃圾资源总量和还田量,根据作物需求和有机养分当季释放率,量化养分供给与需求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京郊有机废弃物及其养分量10 a间持续下降,2010年分别为1.30×10^(7)、2.18×10^(5)t,至2019年分别下降了62.3%和71.8%。有机废弃物资源空间分布呈动态变化,2010年大兴区有机废弃物资源最多,2019年平谷有机废弃物资源最多。京郊乡村有机废弃物还田利用重点分布在东南部,各区有机废弃物还田养分量10a间持续降低,2019年较2010年减少53.5%~86.6%。在50%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废弃物有效养分供给与作物需求的匹配程度呈交错变化趋势,2010—2015年昌平、房山等区的废弃物养分过剩情况加剧,而2019年怀柔、密云等地出现养分亏缺;从养分类型看,门头沟氮、钾养分超载最严重,昌平区磷量过载严重。建议养分过剩区应结合区域需求,合理控制产业规模,或采用有机废弃物的高值多元利用、有机肥外运等方式进行养分调控;养分亏缺区则可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废弃物的养分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产业合理布局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农业农村 有机废弃物 还田利用 作物养分需求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的花生油风味成分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任凌云 董斌 +3 位作者 王瑞杰 江媛媛 杨琳琳 刘文哲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9-155,共7页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不同工艺、不同原料的花生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GC-IMS采集分析,获得38个样品的完整Gallery Plot指纹图谱,定性分析得到74...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不同工艺、不同原料的花生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GC-IMS采集分析,获得38个样品的完整Gallery Plot指纹图谱,定性分析得到74种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利用Library Search软件对15种响应强度较高的VOCs进行标记分析,得到其对应化合物信息;同时,采用Gallery Plot指纹图和动态主成分分析(PCA),探究工艺和原料的差异对油脂VOCs的影响,并采用挥发性风味成分相似度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不同工艺、不同原料花生油VOCs科学快速的分离测定,并且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高、稳定性好,为食用油加工工艺的控制和优化以及产品一致性的评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花生油 挥发性有机物 风味成分相似度
下载PDF
不同种类有机肥与钼肥配施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翔 毛家伟 +1 位作者 司贤宗 李国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9-493,共5页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增施有机肥和钼肥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钼肥可以明显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和根瘤的形成,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性状。增施钼肥花生单株根瘤数增加4....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增施有机肥和钼肥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钼肥可以明显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和根瘤的形成,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性状。增施钼肥花生单株根瘤数增加4.8~9.5个,侧枝长和单株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1.4~10.3cm、1.2~2.5条,产量提高6.3%~22.3%,植株钼积累量提高1.72~2.69倍。增施有机肥花生产量提高8.2%~15.0%,蛋白质和粗脂肪分别增加13.2%~27.9%和10.3%~20.4%,但不同有机肥间效果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最佳组合为:每公顷施饼肥1200kg+钼肥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连作 有机肥 钼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强化豆科作物在北方现代农业结构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建国 张佳蕾 +6 位作者 郭峰 耿耘 杨莎 孟静静 唐朝辉 李新国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3-669,共7页
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粮油安全形势,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调整:“生产上重点是保口粮,油料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东北地区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黄淮海地区重点是扩种花生、大... 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粮油安全形势,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调整:“生产上重点是保口粮,油料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东北地区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黄淮海地区重点是扩种花生、大豆和饲草作物”。以豆科作物为主体的北方现代农业种植制度对保障粮油安全生产、饲草的供应以及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从生产布局看,北方区域(东北、西北及黄淮海)是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杂豆以及饲草作物苜蓿的主要产区。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68%和66%、花生分别占全国的63%和70%。其次,从豆科作物的生态效益来看,可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充分利用生态位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北方豆科作物种植模式主要有:单作、间套作(玉米‖大豆、花生,玉米‖蚕豆、玉米‖豌豆等)、轮作(大豆-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绿豆-冬小麦等)等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其中,玉米‖大豆、花生宽幅间作是农业部在黄淮海区域主要推广模式,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能有效缓解“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矛盾,大幅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大国家农业政策调控,培育和推广大豆和花生耐阴、抗旱、高产及玉米矮秆、抗旱、高产新品种,提高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服务效率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强化豆科作物在北方现代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安全 农业结构 种植制度 豆科作物 玉米‖花生
下载PDF
集约农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及其在黄淮海平原区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雷宏军 李保国 +4 位作者 白由路 黄元仿 吕贻忠 李贵桐 李科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56-964,共9页
集约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作物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碳固持CQESTR模型,在国内短期、中长期物料填埋试验资料基础上进行修正,将CQESTR模型按照物料降解与累积积温关系划分4个阶段,确定了不同降解阶段的物料类型因子。通过对... 集约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作物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碳固持CQESTR模型,在国内短期、中长期物料填埋试验资料基础上进行修正,将CQESTR模型按照物料降解与累积积温关系划分4个阶段,确定了不同降解阶段的物料类型因子。通过对黄淮海平原集约化农区7个独立肥料长期定位点1151组耕层土壤有机质观测值与模拟值进行验证,模型模拟95%置信区间为1.91g·kg-1,r2=0.91。修正的CQESTR模型可以预测不同种植和管理措施下作物残体、外源有机物料及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从而对集约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固持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农作条件 土壤有机碳 动态模拟 黄淮海平原 CQESTR模型 碳矿化 碳固持
下载PDF
机械压实对土壤质量、作物生长、土壤生物及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96
12
作者 杨晓娟 李春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08-2015,共8页
不合理的农田机械作业会造成土壤紧实度增加,这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而且会使作物生长以及土壤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土地退化、作物产量降低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 不合理的农田机械作业会造成土壤紧实度增加,这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而且会使作物生长以及土壤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土地退化、作物产量降低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机械压实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减轻土壤紧实度的可能方法和措施,为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合理使用农业机械,减少土壤机械压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紧实 农业机械 作物生长 土壤生物 土壤性质
下载PDF
改性蒙脱土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马文文 刁恩杰 +2 位作者 李向阳 董海洲 陈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9-145,共7页
为了提高钠基蒙脱土(Na-MMT)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效率,本试验以NaMMT为原料,选用6种有机季铵盐作为改性剂对其进行改性,并利用响应面法对改性Na-MMT脱除花生油中AFB1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性Na-MMT脱毒效果显著优于... 为了提高钠基蒙脱土(Na-MMT)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效率,本试验以NaMMT为原料,选用6种有机季铵盐作为改性剂对其进行改性,并利用响应面法对改性Na-MMT脱除花生油中AFB1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性Na-MMT脱毒效果显著优于未改性Na-MMT(P<0.05);在6种改性剂中,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改性后的Na-MMT脱毒效果显著优于其他5种改性剂(P<0.05),且在添加量为20%CEC(Na-MMT阳离子交换能力)改性的Na-MMT吸附脱除花生油中AFB1效果最好。分别以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改性吸附剂添加量为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吸附温度为53.79℃、吸附剂添加量为3.13%、吸附时间为29.46 min;在此条件下,花生油中AFB1含量从(29.20±2.12)μg/kg降低到(4.47±0.29)μg/kg,脱毒率为84.69%。有机改性能有效提高Na-MMT吸附脱除花生油中AFB_1的效果,可在花生油加工企业推广应用,以提高油的食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改性蒙脱土 吸附脱毒 黄曲霉毒素B1 响应面 花生油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解聚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宗志敏 赵炜 +3 位作者 唐仕荣 周磊 夏纯杰 魏贤勇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34-1140,共7页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本文从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目标的角度,论述了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和研究农作物秸秆解聚对开发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的新工艺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解聚的典型工艺及解聚产物组...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本文从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目标的角度,论述了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和研究农作物秸秆解聚对开发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的新工艺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解聚的典型工艺及解聚产物组成分析和利用研究的进展,预测了农作物秸秆解聚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解聚 生物油 含氧有机化学品
下载PDF
花生新品种投入产出的技术进步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曙东 乔辉 +1 位作者 张照辰 郭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针对特定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生产前沿面的提升,运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来测算技术革新前后的边际生产率差异,在技术进步测算的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以花生新品种的应用为案例,分析了花生新品种的采用对技术进步以及要素产出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 针对特定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生产前沿面的提升,运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来测算技术革新前后的边际生产率差异,在技术进步测算的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以花生新品种的应用为案例,分析了花生新品种的采用对技术进步以及要素产出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剔除环境因素的三阶段DEA模型比较花生新品种和老品种的技术效率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新品种的应用提高了花生生产前沿面;这种技术进步不是中性技术进步,而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花生新品种的应用提高了花生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同时花生新品种的技术效率较老品种有显著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新品种 技术进步 农业补贴政策 品种改良 油料作物
下载PDF
有机农业能否养活中国?——氮肥供应获得的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孟凡乔 张珂 +5 位作者 王方 王坤 吴文良 王开永 胡正江 张海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1-439,共9页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对于其在农业中的定位和作用以及发展策略,尚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从氮素供应角度,评估不施用化学合成氮肥对于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氮素管理提供支撑。研...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对于其在农业中的定位和作用以及发展策略,尚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从氮素供应角度,评估不施用化学合成氮肥对于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氮素管理提供支撑。研究以中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共生固氮数量、农产品贸易对氮素供应影响以及粮食生产,分析在不同粮食消费水平情形下,有机农业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研究发现,如果全部耕地按照有机方式管理,中国每年共生固氮量为15.41×10^(6)t。在不施用化学合成氮肥情形下,1979年和2018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381.96×10^(6)t和420.72×10^(6)t。不考虑蔬菜和水果,分别能养活0.81×10^(9)~1.24×10^(9)人和0.50×10^(9)~0.77×10^(9)人,即中国耕地全部转化为有机农业方式,在当前耕地面积和科学技术条件下,难以养活全国人口。将进口农产品考虑在内,2018年实际人均粮食(折纯,不包括蔬菜和水果)消费量达689.35 kg·a^(-1)。减少食物浪费、调整食物结构和增加粮食特别是豆类进口,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重要举措,进口大豆等农产品对于中国化肥减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化学合成氮肥对中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氮素利用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机和生态农业强调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是引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在全国范围内应通过种养结合等措施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可以通过生态补偿和种养循环等举措,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实现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等农业的多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豆科作物 生物固氮 种养结合 生态补偿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模拟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9
17
作者 邱建军 唐华俊 LI Chang-Sheng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86-88,共3页
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DNDC) ,估算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土壤C储量并研究其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该区耕地 0~ 3 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 4662 2 .6万t ,目前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负平衡 ,年净损失有机碳 13 3 ... 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DNDC) ,估算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土壤C储量并研究其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该区耕地 0~ 3 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 4662 2 .6万t ,目前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负平衡 ,年净损失有机碳 13 3 5万t。指出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应推行免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农牧交错带 耕地土壤 有机碳 储量 变化模拟 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 化学模型
下载PDF
陇东黄土塬区农作物中石油有机质分布规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峰 梁俊宁 陈丽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7,共5页
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实验分析,分别检测陇东石油开发区农田土壤、典型作物不同部位之间的石油有机质质量分数.结果显示:在所有样品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质量分数较植物样品中的要低,当土壤中的石油烃质量分数超过50×10-6时就会对农... 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实验分析,分别检测陇东石油开发区农田土壤、典型作物不同部位之间的石油有机质质量分数.结果显示:在所有样品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质量分数较植物样品中的要低,当土壤中的石油烃质量分数超过50×10-6时就会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在作物不同部位中,叶中的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茎、根的.说明作物对石油有机质有很好的迁移转化能力,并不断向末端组织富集,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有机质 农作物 石油烃 富集 转移系数 黄土塬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主要稻作制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被引量:3
19
作者 傅庆林 孟赐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3-56,34,共5页
中国亚热带主要稻作制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傅庆林,孟赐福(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杭州310021)NutrientBalanceinFarmlaudEcosystemUnderMajorRice-BasedCroppi... 中国亚热带主要稻作制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傅庆林,孟赐福(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杭州310021)NutrientBalanceinFarmlaudEcosystemUnderMajorRice-BasedCroppingSystemsinSub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 耕作制度 稻田 生态系统
下载PDF
3种食用油对大鼠脏器、生化指标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晨 王丽梅 +4 位作者 肖娜 马琳 陶兴无 刘志国 刘烈炬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7期96-99,共4页
通过研究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对大鼠体重、脏器系数比、生化指标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探讨这3种食用油对机体可能存在的危害,从而为居民合理摄取食用油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花生油小剂量组(2.25g/... 通过研究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对大鼠体重、脏器系数比、生化指标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探讨这3种食用油对机体可能存在的危害,从而为居民合理摄取食用油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花生油小剂量组(2.25g/kg)、花生油大剂量组(11.25g/kg)、菜籽油小剂量组(2.25g/kg)、菜籽油大剂量组(11.25g/kg)、大豆油小剂量组(2.25g/kg)、大豆油大剂量组(11.25g/kg)。灌胃3个月后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主要脏器系数比、生化指标及脂质过氧化指标,并取部分肝脏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镜检。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大剂量组及大豆油小剂量组大鼠体重增加明显,菜籽油大剂量组肝体比升高明显、脾体比显著降低,花生油小剂量组睾丸体比升高,各组心体比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生化指标检测显示:菜籽油大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谷草转氨酶(AST)显著降低;花生油小剂量组、大豆油大剂量组甘油三酯(TG)显著下降;菜籽油、大豆油小剂量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肝脏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过量摄取3种食用油对体重和脏器有所影响,但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菜籽油 大豆油 体重 脏器系数比 生化指标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