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春大豆区不同年代审定品种主要性状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星邈 谢建国 +4 位作者 郑海洋 郭梦瑶 赵雨轩 王曙明 张井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东北地区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随着种植年代的推移,东北大豆品种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人们对于大豆育种选择的倾向以及大豆性状与环境协同的内在联系。因此针对主要性状进行演变分... 东北地区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随着种植年代的推移,东北大豆品种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人们对于大豆育种选择的倾向以及大豆性状与环境协同的内在联系。因此针对主要性状进行演变分析,对于指导大豆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1941—2019年东北春大豆区育成的335个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信息,并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春大豆区大豆品种随着年代增加,平均分枝数降低,1940s最高,3.50个,2010s最低,降至0.86个。平均株高在1980s之前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之后平稳上升,2010s最高,为88.20 cm,1950s最低,为73.50 cm。平均生育期在20世纪70年代最长,为123.86 d,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在2010s降至116.67 d。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只在20世纪60~70年代间有所升高,其他相邻年代间均呈下降趋势,在1940s最高,为41.40%,在2010s降至39.48%,平均脂肪含量波动较大,在1940s最高,为21.90%,1990s最低,为20.05%。平均百粒重在1990s最高,达到21.03 g,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10s最低,为19.17 g。平均单产随年代变化持续增加,由1940s的1770.00 kg·hm^(-2)增长到2857.06 kg·hm^(-2)。育成品种的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百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东北大豆育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区 不同年代 主要性状 演变分析
下载PDF
栽培大豆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2
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54-962,共9页
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评述了栽培大豆中国东北起源、黄河中下游起源、长江流域及南方起源、日本南部起源等多种假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多样性中心与起源中心的关系、栽培物种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方... 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评述了栽培大豆中国东北起源、黄河中下游起源、长江流域及南方起源、日本南部起源等多种假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多样性中心与起源中心的关系、栽培物种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比较实验生物学研究作物进化时的技术性问题。作者倾向于支持栽培大豆南方起源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起源 演化 分类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籽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51
3
作者 徐豹 徐航 +3 位作者 庄炳昌 路琴华 王玉民 李福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33-739,共7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野生大豆资源5279份百粒重、种皮色、泥膜、脐色等籽粒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发现:(1)81.1%材料的百粒重≤2.5g。(2)百粒重的大小与种皮色、泥膜、脐色有密切联系。(3)籽粒性状的变异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本文分析了中国野生大豆资源5279份百粒重、种皮色、泥膜、脐色等籽粒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发现:(1)81.1%材料的百粒重≤2.5g。(2)百粒重的大小与种皮色、泥膜、脐色有密切联系。(3)籽粒性状的变异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东南部。根据中国野生大豆籽粒性状的综合表现,讨论了:(1)根据百粒重,野生大豆分型如下:百粒重≤2.5g为“野生型”,2.51-5g为“半野生Ⅰ型”,> 5g为“半野生Ⅱ型”。(2)根据野生大豆籽粒性状的变异中心,提出大豆起源于我国北方。除了黄河流域以外,东北的东南部很可能是另一起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籽粒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地理分布
下载PDF
福建柏属的起源与分布 被引量:20
4
作者 林峰 侯伯鑫 +2 位作者 杨宗武 郑仁华 曾志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2-26,共5页
福建柏属植物约起源于晚侏罗纪,起源中心在东亚环太平洋地区,第四纪冰期后仅福建柏1种残存中国南方和越南北方,形成残遗中心。据史料分析,福建柏历史上分布较现代广泛,自中国东部福建沿海至云贵高原东南部沿南岭山脉纬度一线基本呈连续... 福建柏属植物约起源于晚侏罗纪,起源中心在东亚环太平洋地区,第四纪冰期后仅福建柏1种残存中国南方和越南北方,形成残遗中心。据史料分析,福建柏历史上分布较现代广泛,自中国东部福建沿海至云贵高原东南部沿南岭山脉纬度一线基本呈连续分布。现代中心分布区在东经110°~119°,北纬24°30′~26°30′,呈间断分布;垂直分布海拔500~1800m,往西、往北分布海拔较高,往东、往南分布海拔较低;分布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福建柏为浅根性树种,树冠承雪量大,易遭大风和冰冻危害,成为其向高海拔地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起源 演化 自然分布区
下载PDF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经伦 李洪潮 +1 位作者 朱丽娟 崔明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7,共5页
植物区系是当前植物相关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重点介绍了植物区系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植物区系 分布区 进展 起源 演化
下载PDF
塔中奥陶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鹏春 刘春晓 +2 位作者 张渊 龙利平 张利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2-808,共7页
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水化学组成以(K^++Na^+),Cl^-离子为主,大部分为 CaCl_2型水,矿化度变化介于4.8~220.2 g/L,r_(Na)+/r_(Cl^-)比值变化介于0.26~0.85之间,说明变质程度小,可能是海水发生蒸发浓缩作用之后被淡水所混合的产物。受断... 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水化学组成以(K^++Na^+),Cl^-离子为主,大部分为 CaCl_2型水,矿化度变化介于4.8~220.2 g/L,r_(Na)+/r_(Cl^-)比值变化介于0.26~0.85之间,说明变质程度小,可能是海水发生蒸发浓缩作用之后被淡水所混合的产物。受断裂作用影响,地层水矿化度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受区域不整合影响,纵向上地层水离子浓度和矿化度存在明显的分带性。地层水中阴离子 Cl^-和 HCO_3^-的浓度与阳离子(Na^++K^+)和 Ca^(2+)的浓度的关系表明,本区可能的成岩作用过程主要为氯化钠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而方解石的(铁)白云石化及钠长石化作用导致了 Ca^(2+)离子的富集与Mg^(2+)离子的亏损,形成了 CaCl_2型流体。区内地层水可分为常压高矿化度水和异常高压低矿化度水两种类型。前者可能与大气淡水淋滤和埋藏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有关,后者可能与其形成的封闭体系有关。油气聚集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区域位于塔中Ⅰ号坡折带和Ⅱ号构造带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成因与演化 地层水化学特征 奥陶系 塔中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盒8段砂岩储层致密成因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大友 朱玉双 +4 位作者 夏勇 何磊 何鎏 艾庆琳 薛云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7-1223,共7页
运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恒速压汞等实验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盒8段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并以孔隙演化过程为线索分析了储层致密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 运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恒速压汞等实验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盒8段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并以孔隙演化过程为线索分析了储层致密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储层物性差;砂岩分选性好,初始孔隙度整体较高,平均可达34.7%;受岩石组分、埋深及煤系烃源岩酸性流体的影响,压实作用强烈,破坏了大约20.4%的原生孔隙度,胶结作用破坏了其余13.9%的原生孔隙度,原生孔隙几乎被破坏殆尽;早期溶蚀产生的孔隙被压实作用破坏,而晚期溶蚀作用较弱,仅增加了大约3.4%的次生孔隙度,难以大幅度改善储层物性。因此,成岩期原生孔隙被破坏殆尽及次生孔隙形成较少共同导致该区储层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致密成因 砂岩储层 盒8段 高桥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开滦矿区低级烟煤大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及CO成因 被引量:5
8
作者 肖藏岩 韦重韬 +1 位作者 郭立稳 邹明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2,共5页
针对开滦矿区CO超标现象,进行了煤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及CO成因研究。通过对22个煤样的工业指标、元素组成、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发现:煤样的H/C先随Rmax增加,在Rmax达到0.8%后又迅速减少;煤样中富含C=O、... 针对开滦矿区CO超标现象,进行了煤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及CO成因研究。通过对22个煤样的工业指标、元素组成、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发现:煤样的H/C先随Rmax增加,在Rmax达到0.8%后又迅速减少;煤样中富含C=O、C–O、–O–等含氧基团,通过对芳碳率(fa)、环缩合度指数(2(R-1)/C)与Rmax的关联,发现随着Rmax的增加,fa先增加后减少,2(R–1)/C先减少后增加,拐点均在Rmax为0.8%处;煤样孔隙结构为粒间孔。研究认为,开滦矿区煤层赋存CO的成因是,变质作用过程中(Rmax为0.8%时),煤分子侧链因构造应力作用断裂、脱落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结合生成CO,并赋存在煤层中保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成因 分子结构 演化特征 开滦矿区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种胚超氧物歧化酶的酶谱型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7
9
作者 徐豹 庄炳昌 路琴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0年第7期538-543,共6页
对中国24个省区226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104份栽培大豆(G.max)(地方品种)的种胚进行了超氧物歧化酶(SOD)的酶谱分析。发现大豆种胚DOD存在六种酶谱型,其中野生大豆五种(Ⅰ、Ⅱ、Ⅳ、Ⅴ、Ⅵ),并首次发现SOD_(b2b3)缺失基因型,而栽... 对中国24个省区226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104份栽培大豆(G.max)(地方品种)的种胚进行了超氧物歧化酶(SOD)的酶谱分析。发现大豆种胚DOD存在六种酶谱型,其中野生大豆五种(Ⅰ、Ⅱ、Ⅳ、Ⅴ、Ⅵ),并首次发现SOD_(b2b3)缺失基因型,而栽培大豆98%属于同一酶谱型(Ⅱ型)。比较了种间的酶谱,讨论了大豆进化和起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超氧物歧化酶 酶谱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北方春大豆晚熟区审定品种的遗传进展与演变 被引量:5
10
作者 邱强 于维 +5 位作者 赵婧 张伟 闫晓艳 张鸣浩 石一鸣 李永琴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44-48,共5页
根据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2003—2014年),对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审定的25个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其产量、单株荚数和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以后产量和品质表现极其显著,2011—2014... 根据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2003—2014年),对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审定的25个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其产量、单株荚数和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以后产量和品质表现极其显著,2011—2014年平均每667 m2产量达219.3 kg,较2003—2006年增长15.8%,品种的脂肪含量同比对应增长1.29%,期间审定高脂肪品种数占审定品种总数的48.0%,但是没有高蛋白品种审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0.37;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春大豆 晚熟区 产量 品质性状 农艺性状 遗传进展与演变
下载PDF
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云生 黄宏文 王瑛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1-229,共9页
驯化遗传学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作物驯化历程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物种的形成乃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指导人们利用野生资源来改良现有的栽培作物和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品种也具有... 驯化遗传学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作物驯化历程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物种的形成乃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指导人们利用野生资源来改良现有的栽培作物和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品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作物驯化的遗传学研究内容和进展,以及重要作物大豆驯化起源的研究概况,探讨了目前作物驯化研究对大豆驯化遗传学及野生大豆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进化 遗传学 起源中心 大豆
下载PDF
谭庄-沈丘凹陷油气形成条件分析及勘探思路 被引量:8
12
作者 金维平 付代国 张庆甫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谭庄-沈丘凹陷位于周口坳陷中部凹陷带,是一个中、新生代两期断陷叠合的次级构造单元,面积近2800 km2。勘探证实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早白垩纪地层(分布面积2000 km2),其中暗色泥岩平均厚达1250 m,在多口探井中见到级别不同、层数... 谭庄-沈丘凹陷位于周口坳陷中部凹陷带,是一个中、新生代两期断陷叠合的次级构造单元,面积近2800 km2。勘探证实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早白垩纪地层(分布面积2000 km2),其中暗色泥岩平均厚达1250 m,在多口探井中见到级别不同、层数不一、厚度不等的油气显示,并在周参10、周11、12、19等多口井见到油气流,显示了该凹陷良好的勘探前景;但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究其原因,除了生油岩类型不太理想外,后期改造强烈导致保存条件较差及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不过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寻找改造弱、破坏小、保存好的构造,是下一步勘探突破的重点,而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法是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庄-沈丘凹陷 原型盆地演化 石油地质条件 有利地区评价 勘探技术攻关
下载PDF
鲁中南岱崮地貌的成因及演化——以抱犊崮为例解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安仰生 张旭 +1 位作者 孙茂田 梁栋彬 《山东国土资源》 2010年第2期9-11,14,共4页
鲁中南抱犊崮地区,山体陡峭挺拔,风景秀丽,以有鲁南小泰山之称的抱犊崮为代表,山体顶部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九龙群张夏组灰岩组成,其下分布由长清群馒头组砂岩、砂质页岩、泥质灰岩、薄层灰岩及朱砂洞组灰岩、泥质灰岩等。"崮"... 鲁中南抱犊崮地区,山体陡峭挺拔,风景秀丽,以有鲁南小泰山之称的抱犊崮为代表,山体顶部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九龙群张夏组灰岩组成,其下分布由长清群馒头组砂岩、砂质页岩、泥质灰岩、薄层灰岩及朱砂洞组灰岩、泥质灰岩等。"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并遭受长期的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剥蚀等多重地质作用而形成抱犊崮所具有的岱崮地貌,作为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也是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崮地貌 成因及演化 抱犊崮 山东枣庄
下载PDF
平武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启兴 何文劲 陈明 《四川地质学报》 2000年第2期93-99,共7页
平武地区花岗岩类十分发育。总体组成一近南北向的花岗岩带展布于古城断裂以北。花岗岩属次铝质钙碱性岩系 ,富硅碱高 ,富集W、Cs、Se、Sb、Zn ,贫Cr、Co、Ni、Zr。轻稀土富集 ,δEu具负异常 ,表现为同碰撞深熔花岗岩特征 ,成因类型则... 平武地区花岗岩类十分发育。总体组成一近南北向的花岗岩带展布于古城断裂以北。花岗岩属次铝质钙碱性岩系 ,富硅碱高 ,富集W、Cs、Se、Sb、Zn ,贫Cr、Co、Ni、Zr。轻稀土富集 ,δEu具负异常 ,表现为同碰撞深熔花岗岩特征 ,成因类型则显示为以“I”型为主 ,兼有“S”型的混源型花岗岩。全岩K—Ar年龄及地质事件分析岩浆活动主体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演化 成因 平武地区
下载PDF
近12年美国大豆种植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
15
作者 张涛 盖艾鸿 +2 位作者 鲁聪聪 石钰琛 王小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2年第2期27-33,共7页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而美国是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研究美国大豆种植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变化趋势,为我国大豆生产提供重要参考,降低我国对美国转基因大豆的依赖程度,有利于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而美国是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研究美国大豆种植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变化趋势,为我国大豆生产提供重要参考,降低我国对美国转基因大豆的依赖程度,有利于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美国农业部提供的NASS-CDL计划数据和美国大豆生产的农业基础数据,利用ArcGIS 10.2提取了2008-2019年美国大豆种植的面积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法和重心转移法,分析了近12年来美国大豆种植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种植面积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性。结论表明,近12年来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大豆种植集中在中部平原、密西西比河流域附近;2011年和2019年,受气候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种植面积明显减少;2017年受大豆市场价格的影响,种植面积有所增加;2010年、2011年、2016年、2018年和2019年,种植面积的变化率均小于0;近12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总动态度为0.47%,前3期的动态度均呈增长趋势;在综合因素的驱动下,大豆种植重心明显向西北—东南—东北方向移动,总体移动距离约144.93 km;近12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与大豆产量、出口量、压榨量呈正相关,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大豆种植面积 时空演变 重心迁移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形态结构浅析大豆属植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高伟 陆静梅 段肖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8-81,共4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大豆的起源,分别从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以形态结构的角度,将栽培大豆较野生大豆进化的形态结构学依据进行了综述.旨在从结构植物学角度为大豆属(Glycine)植物起源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形态结构 起源 演化
下载PDF
济阳坳陷滩海地区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詹润 朱光 杨贵丽 《能源与环保》 2017年第11期1-8,共8页
胜利油田滩海地区是济阳坳陷东部重要的油气聚集带,前古近系基底断裂对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滩海地区及济阳坳陷前新生代地层的分布、残留厚度与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规律,揭示了... 胜利油田滩海地区是济阳坳陷东部重要的油气聚集带,前古近系基底断裂对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滩海地区及济阳坳陷前新生代地层的分布、残留厚度与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规律,揭示了该地区前新生代基底断裂空间展布与发育规律,总结了基底断裂成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滩海地区前新生代主要发育北西向、北北东向与北东向3组基底断裂,其分布格局与构造样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北西向基底断裂起源于印支期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造山期形成的前陆褶皱与逆冲断层系统,北北东基底断裂属于晚侏罗世郯庐断裂带第二次大规模左行走滑活动中伴生的左行平移断层系统,北东向基底断裂一部分形成于印支期北西向褶皱作用中的横向调节正断层或逆冲作用中的撕裂断层,另一部分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期间北西—南东向区域拉张背景之下。3组基底断裂在多期构造活动中相互叠加、改造,并发生了多次的构造反转活动,新生代期间逐渐消失并被新生的东西向断裂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断裂 滩海地区 济阳坳陷 构造特征 成因演化
下载PDF
川中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深层白云岩孔隙类型、成因及演化
18
作者 何溥为 屈海洲 +8 位作者 杨航 孙启蒙 张兴宇 宁科科 李泯星 曾浩 何云恒 颜赞旭 郭玉凤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0年第11期1075-1084,共10页
川中高石梯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生产的重要层位。根据岩心、薄片等资料,对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深层白云岩孔隙类型、成因以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龙王庙组白云岩宏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洞、裂缝,微观储集空间主... 川中高石梯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生产的重要层位。根据岩心、薄片等资料,对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深层白云岩孔隙类型、成因以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龙王庙组白云岩宏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洞、裂缝,微观储集空间主要有原生的晶间孔、次生的粒间溶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微裂缝等。龙王庙组主要成岩作用经历了同生成岩阶段的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初次埋藏阶段的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胶结作用,表生成岩阶段的顺层岩溶作用,二次埋藏阶段的胶结作用、构造破裂作用、溶蚀作用、热液作用等。其中,控制有效孔隙的关键因素是沉积微地貌与同生成岩阶段的白云石化、大气水溶蚀作用的匹配关系,岩溶作用及埋藏期的溶蚀–热液作用等控制作用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孔隙成因 孔隙类型 龙王庙组 川中高石梯地区
下载PDF
怀庆故地精知庄章组声母在洪音前的演变——基于90年前的怀庆话与今各地话的比较
19
作者 史艳锋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2-549,共18页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了20世纪初期怀庆方言的读音情况,这为我们了解近些年来怀庆故地方音的演变提供了绝佳参照。文章以洪音前精知庄章组声母读音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90年前怀庆方音与今怀庆故地孟州、武陟、济源、沁阳、博爱...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了20世纪初期怀庆方言的读音情况,这为我们了解近些年来怀庆故地方音的演变提供了绝佳参照。文章以洪音前精知庄章组声母读音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90年前怀庆方音与今怀庆故地孟州、武陟、济源、沁阳、博爱、修武方言异同,勾勒出精知庄章组声母在上述各自方言中相对于怀庆方音的一段演变历程。研究表明,孟武型处于怀庆型的前一阶段,其他济源、沁阳、博爱、修武读音类型均是在孟武型、怀庆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归纳出怀庆故地精知庄章组声母近年来的整体演变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庆 怀庆故地 精知庄章组声母 洪音 演变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晚奥陶世-石炭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北大山地区多期岩浆-变质-变形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6
20
作者 宫江华 张建新 +2 位作者 王宗起 于胜尧 王东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1-798,共28页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变质事件;在记录晚期韧性变形的2件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阿拉善地块西部北大山地区的两期韧性变形特征、变形时代与阿拉善地块东部巴彦乌拉山-狼山地区相似,同时阿拉善地块东、西部晚奥陶世-石炭纪多期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块东、西部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一条发育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奥陶世-石炭纪构造-岩浆岩带(西起桃花拉山,经北大山、诺尔公-巴彦乌拉山,东到狼山),其成因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晚奥陶世-石炭纪岩浆岩 构造变形 锆石U-PB定年 古亚洲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