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oproterozoic–Early 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Craton: New Insights from the Polyphase Deform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Jiangnan Orogen 被引量:12
1
作者 ZHAO Zhongbao XU Zhiqin +2 位作者 MA Xuxuan LIANG Fenghua GUO P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700-1727,共28页
A 〉1500–km–long northeast–southwest trending N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South China Craton(SCC) consists of subduction mélange and extensional basin deposits. This belt is present under an uncon... A 〉1500–km–long northeast–southwest trending N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South China Craton(SCC) consists of subduction mélange and extensional basin deposits. This belt is present under an unconformity of Devonian–Carboniferous sediments.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eoproterozoic rocks is crucial to determining the geology of the SCC and further influenc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A subduction mélange unit enclosed ca.1000–850–Ma mafic blocks, which defined a Neoproterozoic ocean that existed within the SCC, is exposed at the bottom of the Jiangnan Orogen(JO) and experienced at least two phases deformation. Combined with new(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from metasandstones, as well as igneous rocks within the metamorphic belt, we restrict the strongly deformed subduction mélange as younger than the minimum detrital age ca. 835 Ma and older than the ca. 815 Ma intruded granite. Unconformably overlying the subduction mélange and the intruded granite, an intra–continental rift basin developed 〈800 Ma that involved abundant mantle inputs, such as mafic dikes. This stratum only experienced one main phase deformation. According to our white mica ^40Ar/^(30)Ar data and previously documented thermochronology, both the Neoproterozoic mélange and younger strata were exhumed by a 490–400–Ma crustal–scale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 This orogenic event probably induced the thick–skinned structures and was accompanied by crustal thickening, metamorphism and magmatism and l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pre–existing rift basin. Integrating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and our new results, we agree that the SCC was located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from the Neoproterozic until the Ordovician. Furthermore, we prefer that the convergence and dispersal of the SCC were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oceanic subduction forces that occurred within or periphery of the S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inia supercontinent South China Craton Jiangnan orogen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下载PDF
塞内加尔盆地演化过程与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
2
作者 李恒萱 温志新 +4 位作者 宋成鹏 刘祚冬 季天愚 沈一平 耿珂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3,共9页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勘探程度低、潜力大,塞内加尔盆地是近年来被动陆缘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基于板块学说,利用地震、地质等资料,恢复了塞内加尔盆地的演化过程,并展望了其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塞内加尔盆地可划分为3个演...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勘探程度低、潜力大,塞内加尔盆地是近年来被动陆缘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基于板块学说,利用地震、地质等资料,恢复了塞内加尔盆地的演化过程,并展望了其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塞内加尔盆地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中三叠世裂陷期陆内裂谷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过渡期陆间裂谷盆地、中侏罗世至今漂移期被动陆缘盆地。受古构造和古气候的控制,裂谷层系较薄,且埋藏深,以陆相红色地层为主;陆间裂谷期广泛发育蒸发岩相;漂移期坳陷层序沉积厚度大,深水沉积体系是目前已发现油气田的重要储集层。②中部次盆深水区主要发育下白垩统阿尔布阶三角洲砂体,油气侧向或垂向运移形成下白垩统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超深水区发育上白垩统塞诺曼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浊积扇砂体,下部油气向上运移形成上白垩统海底扇岩性油气藏;毛里塔尼亚和卡萨芒斯盐盆主要发育中新统浊积扇砂体,盐底辟对油气运移和封闭具有重要影响,可形成与盐构造相关的油气藏。③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规律可预测尚未钻井的毛里塔尼亚、卡萨芒斯次盆可能也发育上白垩统海底扇岩性油气藏,且整个盆地陆架碳酸盐岩台地存在礁滩体油气藏,为下一步重点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原型盆地 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深水沉积 海底扇 浊积扇 礁滩体 塞内加尔盆地
下载PDF
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石炭纪火山岩及其形成地质环境 被引量:196
3
作者 顾连兴 胡受奚 +3 位作者 于春水 李宏宇 肖新建 严正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早、中石炭世海相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特征 ,主要岩性为富钠的玄武岩和流纹岩 ,其次是英安岩 ,安山质岩石极少出现。玄武岩的特征是 :少数岩石含有实际矿物石英 ,个别岩石含橄榄石斑晶 ;辉石主要是透辉石和次透辉石 ,其... 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早、中石炭世海相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特征 ,主要岩性为富钠的玄武岩和流纹岩 ,其次是英安岩 ,安山质岩石极少出现。玄武岩的特征是 :少数岩石含有实际矿物石英 ,个别岩石含橄榄石斑晶 ;辉石主要是透辉石和次透辉石 ,其成分富含铝 (Al2 O3=4.17~ 5 .99)和钛 (Ti O2 =2 .80~ 4.78) ;基质中的长石主要是钠 -更长石 ,斑晶中有相当数量的中长石和拉长石 ;全岩化学成分 CIPW计算结果绝大部分含 Di、Ol和 Hy,少数含 Qz和 Ne,在全碱 - Si O2 图中主要投影于亚碱性区 ,并接近碱性区 ;10 0 Mg/ (Mg+ΣFe) <6 5 ;ΣREE=38.73~ 134 .48,(L a/ L u) N=2 .75~ 4.0 3,δEu=0 .93~ 1.15 ;强不相容元素适度富集 ,Nb和 Ti适度亏损 ,Ni、Cr含量低 ,εNd和 εSr均为正值。这些特征表明 ,本区的玄武岩总体上属于橄榄拉斑玄武岩 ,并具有向碱性玄武岩和石英拉斑玄武岩两个方向演化的趋势。它们是来自亏损地幔的橄榄拉斑质玄武质或苦橄质岩浆经过分异并混染少量地壳物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大陆裂谷 火山岩 石炭纪 地质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被引量:291
4
作者 侯增谦 潘桂棠 +16 位作者 王安建 莫宣学 田世洪 孙晓明 丁林 王二七 高永丰 谢玉玲 曾普胜 秦克章 许继峰 曲晓明 杨志明 杨竹森 费红彩 孟祥金 李振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1-543,共23页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一正长岩、藏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Zn-Ag-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Zn-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晚碰撞成矿作用主要发育于陆内转换造山环境,受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很混源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晚碰撞转换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晚碰撞 转换成矿 动力学背景 深部过程 构造控制 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博格达陆内碰撞造山带挤压-拉张构造转折期的侵入活动 被引量:114
5
作者 顾连兴 胡受奚 +3 位作者 于春水 赵明 吴昌志 李宏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7-198,共12页
博格达造山带位于准噶尔与吐鲁番 -哈密前寒武纪地块之间 ,是一个早 -中石炭世的陆内裂谷带 ,该裂谷带于中 -晚石炭世闭合。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 ,该造山带侵入岩以辉绿岩岩床、岩株和岩墙为主 ,仅有... 博格达造山带位于准噶尔与吐鲁番 -哈密前寒武纪地块之间 ,是一个早 -中石炭世的陆内裂谷带 ,该裂谷带于中 -晚石炭世闭合。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 ,该造山带侵入岩以辉绿岩岩床、岩株和岩墙为主 ,仅有少数中 -酸性岩岩株。这些侵入岩的橄榄拉斑玄武质原始岩浆可能来自轻度亏损的地幔源区 ,并在地壳深部形成过分层岩浆房。辉绿岩和中 -酸性岩分别是分层岩浆房的上部和下部层位岩浆先后上侵和演化产物。野外地质关系及上大河沿中 -酸性侵入体的 2 98.4± 0 .76 Ma Rb- Sr等时线年龄 ,不但表明博格达地区晚于海西期的侵入活动并不重要 ,还表明该造山带侵入岩的定位紧随博格达裂谷的陆内碰撞 ,并代表了地球动力学环境由挤压变为拉张这个重大转折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辉绿岩 侵入岩 大陆裂谷 造山带 侵入活动
下载PDF
大别山侏罗纪变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4
6
作者 董树文 胡健民 +4 位作者 李三忠 施炜 高锐 刘晓春 薛怀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89-1194,共6页
大别山造山带作为三叠纪华北与扬子大陆碰撞成因并形成超高压变质岩石已经没有异议。然而,对侏罗纪的变形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还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前陆早侏罗世地层褶皱,前陆深部反射地震探测,造山带内 SE 角闪岩相线理变形以及... 大别山造山带作为三叠纪华北与扬子大陆碰撞成因并形成超高压变质岩石已经没有异议。然而,对侏罗纪的变形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还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前陆早侏罗世地层褶皱,前陆深部反射地震探测,造山带内 SE 角闪岩相线理变形以及160~120Ma 岩浆岩记录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等新的研究成果,证实中侏罗世大别山曾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相当于“燕山运动”,由于扬子与华北陆块在三叠纪已经拼合成一个大陆,所以侏罗纪变形属于陆内造山性质。将侏罗纪变形事件从大别山碰撞造山过程中分离出来可以合理地解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第二次折返(从壳幔边界到地壳浅部)机理,150Ma 的混合岩化作用和广泛的130~120Ma 花岗岩-火山岩成因,以及大别山前陆 MOHO 错断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陆内造山 大别山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宽坪群中的变铁镁质岩的成因、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7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陈隽璐 向忠金 张宗清 姜春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75-1492,共18页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LREE呈现亏损—略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型,与E-MORB的配分模式相似。相对于N-MORB,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Sr、K、Rb和Ba)轻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Zr、Hf、Ti等)既不富集也不亏损,显示与E-MORB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初始锶比值比较分散,但其初始钕比值(143Nd/144Nd)(t)比较集中和均一,分别为0.511962-0.512192和0.512028-0.512157,εNd(t)值均为正值,分别是+5.7-+10.2和+7.0-+9.5,表明2类岩石来自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呈亏损的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分析揭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新元古代Ediacaran期(611Ma±13Ma),较老的残余晶核锆石可能是岩浆活动过程中捕获古老地壳成分的记录。黑云母40Ar/39Ar热年代学分析表明,宽坪群原岩变质时代为石炭纪Serpukhovian期(319.1Ma±3.6Ma)。认为宽坪群中的变铁镁岩块/片形成于晚新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洋盆,是华北陆块南缘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宽坪群 铁镁质岩块/片 被动陆缘裂谷 晚新元古代大陆裂解
下载PDF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50
8
作者 董树文 施炜 +8 位作者 张岳桥 胡健民 张忠义 李建华 武红岭 田蜜 陈虹 武国利 李海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9-780,共12页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平面上表现为一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重建了大...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平面上表现为一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形成于J2末,并持续到K1末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由近E-W向挤压,转变为NE-SW向挤压,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造山带 晚中生代 构造应力场 弧形构造 陆内造山 多向汇聚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火山岩组合及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62
9
作者 王金荣 李泰德 +4 位作者 田黎萍 于漫 王怀涛 赵志雄 汤中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03-1115,共13页
最近,笔者在博格达山东段北部的西地-伊齐-小红柳峡一带的地质调查中发现,该区发育有大量晚石炭世柳树沟组双峰式火山岩及早二叠世卡拉岗组酸性火山岩建造,但双峰式火山岩性质及成因有别于其南侧七角井早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富... 最近,笔者在博格达山东段北部的西地-伊齐-小红柳峡一带的地质调查中发现,该区发育有大量晚石炭世柳树沟组双峰式火山岩及早二叠世卡拉岗组酸性火山岩建造,但双峰式火山岩性质及成因有别于其南侧七角井早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富钠贫钾(K_2O=0.18%~0.45%,Na_2O=2.24%~3.63%),属拉斑系列;TiO_2=1.6%~1.7%,略高于MORB,较高的Al(Al_2O_3=16.2%~16.7%)、高Mg(MgO=8.12%~9.54%,Mg~#=61~64),以及低K_2O/TiO_2和K_2O/P_2O_5比值(分别为0.1~0.27、0.63~1.68),反映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不明显;Rb/Sr比值0.01~0.02,Zr/Nb=21.6~39.7,Zr/Y=5.38~7.47,以及不相容元素Ba、Zr、Hf相对略富集、Nb-Ta和Th相对亏损,显示岩石具有板内玄武岩的特点;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上整体接近于平坦型,(La/Yb)_N=1.8~1.9,Eu无异常至轻微正异常(δEu=1.07~1.12),正ε_(Nd)(t)值(+5.63~+5.89),(^(143)Nd/^(144)Nd)_I=0.512927~0.512944,Th/Yb<0.2,Ta/Yb=0.1,表明玄武岩浆源于亏损软流圈地幔,且在演化过程中不曾发生过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并暗示当时的大陆地壳可能由于拉张而变得较薄,玄武岩浆形成后快速上升至地表喷发。双峰式火山岩中的流纹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96±2Ma(1σ),具高Si(SiO_2=76%~80%),富钾贫钠(K_2O=5.1%~5.7%,Na_2O=0.94%~2.03%);低Al(Al_2O_3=7.9%~10.4%);低Ti、Ca和P含量,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Rb、Th、Zr、Hf、K相对富集,Ba、Sr、P、Ti、Nb、Ta为显著亏损;轻稀土元素适度富集且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低,(La/Yb)_N=5.1~7.1,(La/Sm)_N=2、(Gd/Yb)_N=1.6~2.2,以及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17~0.2),(^(87)Sr/^(86)Sr)_I=0.7051~0.7052,δ^(18)O=11.6‰,指示岩石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源区存在有斜长石残留,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早二叠世末流纹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78±2Ma)具高Si(SiO_2=74%),富钾贫钠(K_2O/Na_2O>2),低Al(Al_2O_3=11.0%)以及较低的Ti和P含量的特征,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PM标准化图解上表现为Rb、Ba、Th、U、K、La、Ce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以及Sr为明显的负异常;轻稀土轻度富集,(La/Yb)_N=5~6,(La/Sm)_N=3,(Gd/Yb)_N=1.3~1.4,以及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31~0.39),(^(87)Sr/^(86)Sr)_I为0.7069,δ^(18)O=11.97‰,指示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伸展垮塌的构造环境。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前身裂谷岩浆作用始于早石炭世,结束于晚石炭世末期,早二叠世末进入后造山伸展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造山带 晚古生代 构造岩浆作用 双峰式火山岩 大陆裂谷 后造山作用
下载PDF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虹 胡健民 +1 位作者 武国利 田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06-1927,共22页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构造研究显示,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均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 A 型褶皱群和近水平的拉伸线理,表明南秦岭构造带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运动学特征表明,宁陕断裂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而安康断裂则以右行变形为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宁陕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 SHRIMP U Pb 定年结果为(186.0±4.0)Ma;安康断裂带内云母矿物的40 Ar 39 Ar 定年结果为161.2~173.5 Ma。虽然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早中侏罗世,从而共同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和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构造带 陆内变形 侧向挤出 宁陕断裂 安康断裂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芨芨台子地区晚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1
作者 汪晓伟 徐学义 +4 位作者 马中平 陈隽璐 朱小辉 孙吉明 崔方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3-569,共17页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芨芨台子地区出露大量晚石炭世早期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岩石类型以亚碱性玄武岩为主,含有少量的流纹岩,属拉斑系列。其玄武岩富钠贫钾(Na2O/K2O=2.84~3.01),Ti O2含量为1.32%~1.43%,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高Al(Al2O...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芨芨台子地区出露大量晚石炭世早期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岩石类型以亚碱性玄武岩为主,含有少量的流纹岩,属拉斑系列。其玄武岩富钠贫钾(Na2O/K2O=2.84~3.01),Ti O2含量为1.32%~1.43%,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高Al(Al2O3含量为19.81%~20.60%)、低Mg(Mg O含量为2.95%~3.25%,Mg#为32.33~34.50),表明其原始岩浆发生过明显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玄武岩具有近于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轻微正Eu异常(δEu=1.02~1.10,平均为1.04),富集Rb、Ba、P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h、Sr、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其微量元素Zr/Nb比值41.13~41.38,Zr/Y比值4.26~4.52(均大于4.00),Rb/Sr比值0.02~0.04(均小于0.05),Dy/Yb比值1.92~2.00,La/Nb比值2.42~2.49,Ba/Nb比值113.58~126.05,Ba/La比值47.02~50.62以及火山岩Zr-Nb、La/Yb-Dy/Yb和La/Nb-La/Ba等判别图解,表明玄武岩可能是亏损尖晶石相地幔橄榄岩向石榴石相地幔橄榄岩过渡相较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且在其上升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显示了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 O2(76.54%~77.74%)和全碱(Na2O+K2O=6.70%~7.70%)含量,以及较低的Ti O2(0.15%~0.16%)、Al2O3(10.70%~10.90%)和Mg O(0.17%~0.18%,Mg#为13.93~14.52)含量;显示右倾负斜率稀土配分模式,铕负异常明显(δEu为0.32~0.33),显著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强烈亏损Sr、Ti、P等高场强元素,指示流纹岩应来自于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提供的热量对地壳物质重熔,源区有斜长石残留。芨芨台子地区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火山岩应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同时获得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为(312±1)Ma,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晚石炭世早期。进一步的Rb-Sr地壳厚度网络图投影表明当时博格达地区地壳厚度为20.0~30.0 km,而且根据Zr-Zr/Y图解推断其地壳拉张速率介于2.0~5.0 cm/a,表明早石炭世早期开始的博格达初始裂谷在晚石炭世早期进一步快速拉张,发展到鼎盛阶段,也代表着博格达地区由碰撞挤压到伸展拉张这个地球动力学环境的重大转折,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博格达造山带在石炭纪处于大陆裂谷演化的观点,为进一步理解博格达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板块构造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造山带 晚石炭世早期 双峰式火山岩 岩石成因 大陆裂谷 鼎盛阶段
下载PDF
内蒙造山带南部古板块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琦 仇甘霖 +3 位作者 薛林福 邹新民 周和平 杜玉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78-483,共6页
对内蒙造山带南部构造岩石组合、构造序列和部分岩石的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在中元古代由大陆裂谷发展成被动陆缘,晚元古代开始转为活动陆缘,延续至早古生代转为俯冲—左旋走滑。随着温都尔庙蛇绿岩的定位和俯冲带北移、贺... 对内蒙造山带南部构造岩石组合、构造序列和部分岩石的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在中元古代由大陆裂谷发展成被动陆缘,晚元古代开始转为活动陆缘,延续至早古生代转为俯冲—左旋走滑。随着温都尔庙蛇绿岩的定位和俯冲带北移、贺根山蛇绿岩的定位,内蒙造山带南部分别经历了两次均衡抬升—裂陷。海西末期华北—西伯利亚两大板块已缝合,进入超碰撞阶段,区内花岗岩大量侵位并形成了一系列推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被动陆缘 造山带 板块构造
下载PDF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早石炭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属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汪晓伟 徐学义 +4 位作者 马中平 陈隽璐 崔方磊 朱小辉 孙吉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22,共15页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克孜库都克地区七角井组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流纹岩在时空上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31.0±3.0Ma,属于早石炭世晚期;Si O2含量为47.68%~48.82%,Ti O2含量(1.83%~2.17%)略...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克孜库都克地区七角井组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流纹岩在时空上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31.0±3.0Ma,属于早石炭世晚期;Si O2含量为47.68%~48.82%,Ti O2含量(1.83%~2.17%)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高Al(Al2O3含量为15.56%~16.09%),富钠贫钾(Na2O/K2O=5.44~7.76),低Mg(Mg O含量为5.97%~7.17%,Mg#为43~47),表明其原始岩浆发生过明显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玄武岩具有近于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轻微负Eu异常(δEu=0.89~0.93),相对富集Rb、Ba、P,亏损Th、Nb、Ta、Sr、Ti等不相容元素。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玄武岩可能是亏损尖晶石相地幔橄榄岩向石榴石相地幔橄榄岩过渡的产物,且在其上升过程中受到较弱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其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噶尔-吐哈陆块斜向俯冲,产生的侧向撕裂力拉张陆块有关。克孜库都克地区早石炭世玄武岩构造属性的确立进一步证实了博格达造山带在石炭纪时期处于大陆裂谷演化过程的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博格达地区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地质与年代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造山带 早石炭世火山岩 岩石成因 陆内裂谷 构造岩浆演化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造山带石炭纪的构造属性:来自辉长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亮 李江涛 +5 位作者 杨鹏涛 何学锋 苏画 梁斌 杨宇东 江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5-741,共17页
博格达造山带广泛分布着基性侵入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该区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位于博格达造山带西段的辉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以期为解决博格达造山带的... 博格达造山带广泛分布着基性侵入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该区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位于博格达造山带西段的辉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以期为解决博格达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依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辉长岩SiO2含量介于48.08%~51.03%,全碱(ALK)含量为3.09%~4.39%(小于5%),富CaO(6.87%~11.41%)、贫Al2O3(12.59%~18.49%),MgO含量介于3.78%~7.66%,Mg#值为31.75~65.73(均值为47.03),铝饱和指数值(A/CNK=0.60~0.80),属准铝质中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低(36.30×10-6~147.72×10-6),轻重稀土之间以及轻重稀土内部不存在明显的分馏过程;微量元素中Th、Ta、Nb元素明显亏损,Ti元素亏损不明显以及U元素的轻微富集,具大陆裂谷岩浆活动特点。根据有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相关图解比值,指示该区辉长岩岩浆源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分异演化程度较低,为原始尖晶石相橄榄岩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此外,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305.0±1.6)Ma(晚石炭世末期),处于博格达裂谷火山活动期晚期,为博格达西段裂谷作用由全面伸展向局限伸展转换的标志。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晚古生代期间(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博格达造山带存在大面积的与裂谷演化有关的岩浆活动,造山带是在裂谷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形成与康古尔塔格洋推动着准噶尔-吐哈地块向北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大陆裂谷 地质调查工程 博格达造山带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东段中寒武世深沟组中-基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9 位作者 王兴 陈有炘 李佐臣 刘成军 王盟 裴磊 张玉 颜全治 彭思钟 胡晨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9-603,共15页
拉脊山构造带南东端磨沟地区出露一套变安山岩夹片理化变玄武岩组合,其原岩分别为亚碱性拉斑系列安山岩和玄武岩。研究表明,变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503.1±6.6Ma,形成于中寒武世。玄武岩稀土元素总量为93.40×10^(-6)~135.39&#... 拉脊山构造带南东端磨沟地区出露一套变安山岩夹片理化变玄武岩组合,其原岩分别为亚碱性拉斑系列安山岩和玄武岩。研究表明,变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503.1±6.6Ma,形成于中寒武世。玄武岩稀土元素总量为93.40×10^(-6)~135.39×10^(-6),(La/Yb)_N值为2.76~3.64,δEu为0.87~1.00,微量元素蛛网图具有不相容元素富集特征,没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与板内火山岩特征相似。安山岩稀土元素总量低于玄武岩,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特征。岩石成因研究表明,玄武岩没有经历显著的地壳混染,为软流圈地幔石榴子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安山岩为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构造环境判别表明,深沟组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表明祁连地块中部的拉脊山构造带南东端可能没有发育成熟的洋盆系统,随后在南祁连洋早古生代俯冲消减过程中以裂谷型岩石圈碎片的方式构造侵位于中祁连地块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拉脊山构造带 玄武岩 深沟组 大陆裂谷
下载PDF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133
16
作者 丘元禧 张渝昌 马文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32-433,共2页
在对雪峰山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作了研究,并和阿尔卑斯式、阿巴拉契亚式的造山带和远程推覆体作了对比研究以后,作者认为:雪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具有多期、多层次的层滑构造为主要特色。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垂向剖面上有着多个区域性... 在对雪峰山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作了研究,并和阿尔卑斯式、阿巴拉契亚式的造山带和远程推覆体作了对比研究以后,作者认为:雪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具有多期、多层次的层滑构造为主要特色。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垂向剖面上有着多个区域性滑脱层,发育侏罗山式褶皱和逆冲叠瓦推覆构造,但它不是阿巴拉契式远程异地推覆体而是准原地型的。逆掩推覆虽然使原来沉积相带变窄,但并未破坏原来扬子地块东南边缘自北西向南东的由台地相→斜坡相-深水盆地相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它是陆内造山带常见的构造样式,是在陆内裂陷的背景上由于裂谷关闭时陆块拼贴碰撞(即所谓软碰撞)和陆内俯冲产生的。雪峰山地区也发育伸展剥离和滑覆构造,伴随每一次挤压造山、地壳加厚的过程,在后造山期,也有地壳的隆升、地壳的拉伸和厚度减薄,它是深部岩石圈拆沉作用在地壳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雪峰山 层内滑动 软碰撞 造山带
下载PDF
大别山宿松变质带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远 刘贻灿 +1 位作者 杨阳 邓亮鹏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75,共15页
宿松变质带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是一个相对低级变质的构造岩石单位。该带岩石类型丰富,如云母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变质辉长岩、异剥钙榴岩、大理岩、石墨片岩和含磷岩系等。然而,它们的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 宿松变质带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是一个相对低级变质的构造岩石单位。该带岩石类型丰富,如云母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变质辉长岩、异剥钙榴岩、大理岩、石墨片岩和含磷岩系等。然而,它们的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为此,重点对大别山宿松变质带中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包括晚太古代(2.5~2.7Ga)和新元古代(770~830 Ma)两大类,经历了晚三叠纪的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原岩是由经历了约2.0Ga变质作用的晚太古代岩石在新元古代大陆裂解过程中发生重熔作用形成的。鉴于花岗片麻岩的新元古代岩浆锆石年龄记录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正变质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变质作用特点和已有资料与区域地质背景,进一步证明宿松变质带花岗片麻岩等参与了扬子板块的三叠纪俯冲,并发生了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可能达到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是扬子俯冲板块在较浅深度折返的岩片。由于大陆碰撞→造山后的逆冲、推覆以及构造堆叠与剥蚀作用,造成宿松变质带中有可能卷入较深俯冲的岩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片麻岩 SHRIMP定年 锆石U-Pb年龄 大陆裂解 宿松变质带 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造山橄榄岩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旗 张维 +4 位作者 姜丽莉 石玉若 焦守涛 王存智 王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89-1506,共18页
造山橄榄岩和蛇绿岩的橄榄岩主要由地幔岩组成,造山橄榄岩代表陆壳下的地幔,蛇绿岩的橄榄岩代表洋壳下的地幔。洋壳下的地幔与陆壳下的地幔在物质组成上大体接近,但产出的构造背景明显不同。介绍了造山橄榄岩的组成、与造山橄榄岩有关... 造山橄榄岩和蛇绿岩的橄榄岩主要由地幔岩组成,造山橄榄岩代表陆壳下的地幔,蛇绿岩的橄榄岩代表洋壳下的地幔。洋壳下的地幔与陆壳下的地幔在物质组成上大体接近,但产出的构造背景明显不同。介绍了造山橄榄岩的组成、与造山橄榄岩有关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地幔流体作用、成矿作用、造山橄榄岩侵位的机制等,以及中国几个可能的造山橄榄岩的基本情况,讨论了造山橄榄岩的演变过程及其与蛇绿岩的橄榄岩的区别。造山橄榄岩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初期的陆壳减薄和裂谷阶段、晚期的挤压造山2个构造演化阶段。有些地区只发育裂谷阶段,构造演化在裂谷后即夭折了,也称为造山橄榄岩。蛇绿岩与造山橄榄岩之间的区别不在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方面,而是在构造背景上。如有没有深海沉积、混杂堆积,有,是蛇绿岩;没有,则是造山橄榄岩。有没有超高压变质作用、地幔交代作用或地幔交代作用是否强烈,有且很强,可能是造山橄榄岩;没有,则可能是蛇绿岩。岩体是冷侵位还是热侵位,冷侵位是蛇绿岩,热侵位是造山橄榄岩。蛇绿岩出现在造山带,代表已经消失的洋盆;造山橄榄岩一般也出现在造山带,但代表的是减薄和撕裂的陆壳下的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橄榄岩 蛇绿岩 阿尔卑斯 裂谷 超高压变质作用 流体 洋壳 陆壳
下载PDF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萨尔乔克地区早石炭世双峰式 被引量:5
19
作者 汪晓伟 徐学义 +4 位作者 马中平 陈隽璐 朱小辉 孙吉明 崔方磊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70,共13页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萨尔乔克地区出露大量早石炭世晚期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岩石类型主要有亚碱性玄武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主体属拉斑系列。玄武岩w(SiO2)为48.69%~52.09%,w(TiO2)(1.16%~1.34%)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w(Al2O3)高...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萨尔乔克地区出露大量早石炭世晚期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岩石类型主要有亚碱性玄武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主体属拉斑系列。玄武岩w(SiO2)为48.69%~52.09%,w(TiO2)(1.16%~1.34%)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w(Al2O3)高(17.44%~20.86%)、w(MgO)低(3.05%~4.98%)、富钠贫钾(Na2O/K2O=1.82~3.04),表明其原始岩浆发生过明显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玄武岩具有近于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Eu异常不明显(δEu=0.87~1.06),相对富集Rb、Ba、P,亏损Nb、Ta、Th等不相容元素。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玄武质岩浆来自于亏损石榴石地幔橄榄岩在一定深度(约75km深度)情况下发生10%~20%的部分熔融,且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显示了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中酸性火山岩具有较高的w(SiO2)(70.29%~75.46%)和全碱[w(Na2O+K2O)=5.13%~9.90%],以及较低的w(TiO2)(0.25%~0.30%)、w(Al2O3)(12.85%~15.88%)和w(MgO)(0.36%~1.01%);显示右倾负斜率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铕负异常明显(δEu为0.36~0.86,平均为0.64),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指示中酸性火山岩起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源区有斜长石残留。萨尔乔克地区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火山岩应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同时获得中酸性火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320.3±1.1)Ma,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早石炭世末期。结合进一步的地壳w(Rb)-w(Sr)和Zr/Y-w(Zr)判别图解,表明早石炭世早期开始的博格达初始裂谷在早石炭世晚期进一步快速拉张,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博格达造山带在石炭纪处于大陆裂谷演化的观点,为进一步理解博格达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板块构造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造山带 早石炭世晚期 双峰式火山岩 岩石成因 大陆裂谷 成熟阶段
下载PDF
秦岭—大别陆内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抽拉构造造山模式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志华 晁会霞 +1 位作者 吴旭 王北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1,共9页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造山带。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不同深度的结构特征、立交桥构造、盆-山转换中的结构样式、商丹带与勉略带的构造特征以及中央造山系(秦岭)中独特的南北向构造,深入讨论这些特征在秦岭造山带中的非板块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岭陆内造山带形成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抽拉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结构特征 盆-山转换 立交桥构造 南北向与东西向构造 抽拉构造 中国秦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