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s Odontoideum: Report of Eight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
作者 Bokhary Mahmoud Wael Hammad Ahmad Abdrabou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0年第4期464-474,共11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 Os odontoideum is a separate odontoid process from the body of the axis. It is a rare anomaly of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with evidence of both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caus... <strong>Background:</strong> Os odontoideum is a separate odontoid process from the body of the axis. It is a rare anomaly of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with evidence of both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causes but the aetiology still debated in the literature. It can lead to instability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and places the spinal cord at significant risk. <strong>Methods:</strong> Eight cases of os odontoideum were symptomatic at time of presentation, submitted for general and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investigated with different radiological modalities and managed with surgical fixation and stabilization. These patients followed for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strong>Results: </strong>The study includes six male patients and two female patients with median age 18.7 years. 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myelopathy and showed clinical evidence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They submitted for complete rad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plain x ray, CT scan and MRI)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They underwent cervical surgical stabilization, two cases by atlantoaxial arthrodesis with wiring, two atlantoaxial fixation by lateral mass screw one of them with transoral odontoiectomy, two atlantoaxial fixations by a Rosen’s Hooks, and two cases craniocervical fixation by Tie frame. Death postoperatively recorded in two patients. Follow-up one year revealed resolution of symptoms in two patients and four patients remained stationary but without deterioration. <strong>Conclusion:</strong> Os odontoideum is a rare but sometimes lethal abnormality that requires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judgement to ensure the best choice of management and optimum patient’s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 odontoideum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Lesions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下载PDF
One stage anterior release and posterior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secondary to os odontoideum
2
作者 任先军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80-81,共2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ventral release through high anterior cervical retropharyngeal approach and one stage posterior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IAAD) secon...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ventral release through high anterior cervical retropharyngeal approach and one stage posterior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IAAD) seco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e stage anterior release and posterior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secondary to os odontoideum
下载PDF
Single door laminoplasty plus posterior fusion for posterior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ith congenital malformatio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1
3
作者 Yi Zhu Xie-Xing Wu +3 位作者 An-Qing Jiang Xue-Feng Li Hui-Lin Yang Wei-Min Ji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23期6136-6143,共8页
BACKGROUND Posterior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PAD)is a rare type of upper cervical spine disease.We sought to describe a unreported case of old PAD with os odontoideum(OO)and atlas hypoplasia(AH)and our unique treatme... BACKGROUND Posterior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PAD)is a rare type of upper cervical spine disease.We sought to describe a unreported case of old PAD with os odontoideum(OO)and atlas hypoplasia(AH)and our unique treatment approach consisting of C1 single door laminoplasty with C1-3 posterior fixation and fusion.CASE SUMMARY A 70-year-old male patient who suffered from progressive aggravating numbness and limb weakness for 4 years without trauma,was diagnosed with old PAD with OO and AH.The patient underwent closed reduction and C1 single door laminoplasty with C1-3 posterior fixation and fusion instead of C1 laminectomy with occipitocervical fusion.During the 3-year follow-up,he was able to walk by himself instead of using a wheelchair and with a±25°range of head rotation as well as a±10°range of flexion-extension.Three-year follow-up images showed satisfactory reduction and fusion.CONCLUSION C1 single door laminoplasty with cervical fusion in PAD combined with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could be a suitable and effective surgical option.Compared with laminectomy and occipitocervical fusion,it retains more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has a smaller incision and provides an adequate bone grafting space for atlantoaxial 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C1 laminoplasty os odontoideum Atlas hypoplasia Case report
下载PDF
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术式选择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星火 郜勇 +5 位作者 李帅 王晶 葛庭 邵增务 杨述华 杨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1-496,共6页
目的 :探讨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12例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7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或复位后脊髓前方存... 目的 :探讨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12例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7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或复位后脊髓前方存在压迫的患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1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15个月(12~60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1例短节段融合固定患者颈部屈伸活动功能良好,轴向旋转稍受限;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内固定断裂及寰枢椎脱位,行后路翻修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0±2.5个月(3~12个月)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9.6±1.4分提高到16.2±0.7分。结论: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难复性脱位患者或复位后存在软组织对脊髓构成持久压迫的患者需联合前路经口咽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游离小骨 寰枢椎脱位 内固定 融合 儿童
下载PDF
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旭栋 蒋伟宇 +3 位作者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21-327,共7页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6.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予颅骨牵引,14例可复性脱位患者中1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2例合并寰枕畸形患者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变化;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关节融合率。结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86~170(92.2±2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50(250.7±65.2)ml,没有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1例C2椎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再次行前路松解并最终行枕颈融合术。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8(32.0±1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枕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2±0.9降低至1.3±0.7(P<0.05);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1.2±1.2提高到16.9±0.8(P<0.05);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寰枢椎或枕颈融合良好,融合时间为5~9(6.7±0.6)个月。结论:手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 颈寰椎 寰枢关节 脱位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前路松解复位后路融合治疗游离齿突继发环枢椎脱位 被引量:3
6
作者 任先军 王卫东 +1 位作者 张峡 蒋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高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后路融合治疗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环枢椎脱位.方法: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17~36岁,无明显创伤史,颅骨牵引2~3周,采用高位咽后入路显露C1~3,行环枢前方松解复位,Ⅰ期后路环枢融合,Brooks法钛缆内固... 目的:探讨经高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后路融合治疗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环枢椎脱位.方法: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17~36岁,无明显创伤史,颅骨牵引2~3周,采用高位咽后入路显露C1~3,行环枢前方松解复位,Ⅰ期后路环枢融合,Brooks法钛缆内固定.结果:3例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环枢椎脱位,术前颅骨牵引不能复位,经前路手术松解达到良好复位,后路环枢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脱,无伤口感染.3例患者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经高位咽后入路行前方松解,能够复位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环枢椎脱位,Ⅰ期后路环枢融合可获良好的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突 难复性环枢椎脱位 高位咽后入路 前路松解复位
下载PDF
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 被引量:3
7
作者 江伟 左威 +2 位作者 王鹏 曾文 李维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游离小骨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外科治疗
下载PDF
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的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方友 王曲 +7 位作者 刘窗溪 韩国强 尹浩 王超 马骏 杨承勇 杨恒 熊云彪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年第3期13-16,共4页
目的总结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的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9例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患者采用颈后路寰枢椎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中采取3D打印模型辅助置钉,比较术前、术后MADI及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 目的总结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的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9例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患者采用颈后路寰枢椎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中采取3D打印模型辅助置钉,比较术前、术后MADI及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成功实施了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行术中复位及内固定的患者中,5例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术后MADI显著缩小,所有病例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对伴有寰枢椎脱位的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患者,采用术中复位加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齿状突游离小骨 3D打印模型 寰枢椎脱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5
9
作者 劳立峰 钟贵彬 +3 位作者 李谦益 李新锋 陈滨 刘祖德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背景: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 背景: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l1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结果:11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7个月,平均25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寰枢椎均融合。 结论: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 寰枢椎脱位 椎板钩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后路内固定治疗症状型游离齿突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晓晖 田伟 +2 位作者 刘波 李勤 张贵林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5期387-391,共5页
背景:上颈椎解剖变异较大且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毗邻,对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的手术治疗提出了挑战,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各有局限。目的:评估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螺钉固定治疗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的准确性和临床效果。方法:34... 背景:上颈椎解剖变异较大且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毗邻,对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的手术治疗提出了挑战,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各有局限。目的:评估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螺钉固定治疗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的准确性和临床效果。方法:34例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均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内固定手术,采用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术21例,寰枢椎多轴螺钉固定术12例,另1例患者左侧为多轴螺钉固定右侧为经关节螺钉固定。颈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神经功能评价采用JOA评分,患者满意度采用Odom评分。将螺钉位置分为3级:Ⅰ级为理想置钉,螺钉完全位于骨皮质内;Ⅱ级为可接受置钉,螺钉穿出周围骨皮质但穿出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1/2;Ⅲ级为不可接受置钉,明显侵犯横突孔或是椎管。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5个月,平均25.7个月。34例患者共置入经关节螺钉43枚,多轴螺钉50枚。其中3枚多轴螺钉和4枚经关节螺钉轻度穿破单侧横突孔,但术中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表现。患者的术前JOA评分为5~14分,平均8.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17分,平均12.4分,改善率为47.1%。术前VAS为3~7分,平均4.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随访的0~4分,平均0.7分,改善率为83.7%。末次随访的Odom评分:优为47%,良为38%,可为12%,差为3%。所有病例均获得复位和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失效的并发症。结论:对于症状型游离齿突患者,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后路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 寰枢关节 游离齿突 内固定术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及综合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齿状突游离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研究
11
作者 刘佳 姜恩泽 +2 位作者 朱领军 牛冬阳 许国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2期148-154,68,共8页
目的评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介绍一种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综合复位技术。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21例游离齿状突小... 目的评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介绍一种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综合复位技术。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21例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12~18岁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对于5例术前通过颅骨牵引不能达到满意寰枢椎复位的患者应用了综合提拉复位的手术技术。通过术前术后颈椎过伸过屈位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以下指标:寰椎椎管内径(inner diameter of the atlantal ring,D atl)、椎管最小径(minimum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anal,D min)、椎管最大径(maximum distance of the spinal canal,D max)、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C2~C7 Cobb角、并随访术前术后JOA和NDI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寰枢椎复位及神经症状改善,术中未发生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从17.4±6.7分改善为10.1±3.6分,JOA评分从11.2±1.9分提高到14.4±1.9分。术后随访影像学数据表明,C2~C7 Cobb角由术前25.4°±10.5°变为17.2°±6.4°。寰椎椎管内径从术前16.6±2.1mm变为16.7±2.4mm,椎管最小直径从9.1±2.4mm明显改善为15.3±1.9mm,寰齿前间距(ADI)由术前1.5±0.7mm变为术后1.5±0.6mm。延髓脊髓角(CMA)由术前135.2°±7.6°明显改善为152.0°±6.1°。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畸形伴寰枢椎脱位中能够获得较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的综合提拉复位方法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中初步得到满意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畸形 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螺钉系统 青少年 复位技术
下载PDF
齿突游离小骨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登 王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齿突游离小骨是指表面以皮质骨的游离小骨取代了正常齿突,齿突与枢椎椎体间无骨性连接。由于寰枢关节的复杂结构,齿突游离小骨容易导致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在临床上,齿突游离小骨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也可能出现头颈痛、斜颈、脊... 齿突游离小骨是指表面以皮质骨的游离小骨取代了正常齿突,齿突与枢椎椎体间无骨性连接。由于寰枢关节的复杂结构,齿突游离小骨容易导致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在临床上,齿突游离小骨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也可能出现头颈痛、斜颈、脊髓压迫症状,如感觉异常、肢体活动障碍等,甚至可能压迫延髓、脊髓交界区而产生相应的症状,临床上须引起重视[1]。齿突游离小骨的病因尚有较大争议。明确齿突游离小骨的病因,可以对人群进行筛查,对发现齿突游离小骨畸形的个体进行密切观察、随访,可避免严重临床症状的发生或及早手术干预,避免发生严重的脊髓病。现就齿突的发育形成及当前关于齿突游离小骨的病冈研究作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游离小骨 发生 发育 病因学 先天性 获得性
下载PDF
齿突游离小骨MSCT和MRI表现特点和临床诊断(附15例报道)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贤铧 胡云地 +1 位作者 曹志刚 祝婷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12期2276-2279,共4页
目的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 目的游离齿突小骨(os odontoideum,OsO)少见,常常伴有环椎(C1)枢椎(C2)不稳、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等。现回顾分析一组OsO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便于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分析我们医院2010年~2014年间搜集的15例OsO,全部病例行MSCT及三维重组和MRI。结果 MSCT及三维重组能显示OsO及骨皮质100%,小骨移位为93.3%,C2齿突基底部移位100%,椎管骨性狭窄100%,C1/2关节不稳100%,脊髓受压变细93.3%。MRI显示游离齿突小骨及骨皮质为80.0%,小骨移位为93.3%,C1/2关节不稳为100%,C2齿突基底部移为100%,脊髓受压为93.3%。MSCT及三维重组MSCT显示脊髓变性为0.0%,MRI则显示脊髓变性为100%,两者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0.00),二者上述其他结果则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MSCT和/或MRI能够诊断OsO,如在C2齿突之上发现有完整骨皮质的游离小骨。本组结果表明MSCT主要优点是显示小骨骨皮质好、显示微小小骨优于MRI,而MRI则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明显优于MSCT,因此两者结合在诊断OsO、指导选择治疗方法上可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突小骨 颈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单纯后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并寰枢关节脱位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星火 杨操 +7 位作者 郜勇 刘玮 李帅 王琨 张宇坤 宋雨 邵增务 杨述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209-2215,共7页
[目的]探讨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3例成年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9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单纯后路复位+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 [目的]探讨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3例成年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9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单纯后路复位+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随访术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1.1)年;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5±1.6)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颈椎不适,但颈椎屈伸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1.65)分提高到(14.2±1.6)分(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成年型游离齿突伴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术后对枕颈部活动影响较小;难复性脱位患者,建议采用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游离小骨 寰枢椎脱位 内固定 融合 成年
原文传递
游离齿状突寰枢脱位两种后路融合术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杨 宋瑞鹏 +2 位作者 张敏 王卫东 谭洪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462-1467,共6页
[目的]比较寰枢椎融合与颈枕融合治疗后路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融合术治疗的2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 [目的]比较寰枢椎融合与颈枕融合治疗后路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融合术治疗的2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2例行寰枢椎融合(寰枢组),7例行颈枕融合(颈枕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寰枢融合组切口长度显著小于颈枕融合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在6年以上,寰枢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颈枕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颈椎前屈-后伸ROM和左右旋转ROM均显著减小(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寰枢组颈椎前屈-后伸ROM均显著大于颈枕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的NDI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N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的C_(0~2)角显著增大(P<0.05),而C_(2~7)角和ADI显著减小(P<0.05)。术后寰枢组的ADI均小于颈枕组,其中,术后5年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安全有效,与颈枕融合相比,寰枢融合可减小手术创伤,更好复位寰枢椎,保留更多颈椎活动度,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 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融合 颈枕融合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游离齿状突11例
16
作者 杨浩 王卫东 +1 位作者 王玉强 王利民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4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手术治疗及方案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名游离齿状突患者,分别行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其中3例行后弓切除加枕颈融合术,5例患者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例异位游离齿状突患者行枕颈融...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手术治疗及方案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名游离齿状突患者,分别行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其中3例行后弓切除加枕颈融合术,5例患者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例异位游离齿状突患者行枕颈融合术,随访患者术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8个月,11例患者中10例出现颈部疼痛缓解;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8例患者中,7例明显改善;9例术后达到放射学融合。结论寰枢椎及枕颈融合术是治疗游离齿状突的主要手术方法,对于异位游离齿状突患者可行枕颈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 枕颈融合 寰椎 枢椎 寰枢椎固定
原文传递
游离齿突小骨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和诊断 被引量:5
17
作者 章凯敏 管汉雄 +2 位作者 姜琼 周舒畅 周义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59-1763,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齿突小骨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游离齿突小骨12例患者资料,均无家族史。12例均行MSCT轴位平扫,并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结果 M... 目的探讨游离齿突小骨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游离齿突小骨12例患者资料,均无家族史。12例均行MSCT轴位平扫,并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结果 MSCT像上齿状突游离小骨有以下影像特点:C2齿突基底部前上方均有发育不良的小骨,与枢椎齿状突体基底部有分离,小骨周边有薄层完整骨皮质。游离齿突小骨均有位置异常,多伴有颅颈部和C1/2不稳应引起重视。椎管狭窄率为91.7%,并发现有脊髓明显受压。结论 MSCT显示C2齿突基底部前上方有发育不良和移位的小骨与枢椎齿状突体基底部分离,此为游离齿突小骨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游离齿突小骨 颈椎
原文传递
游离齿突小骨的临床和MRI表现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志刚 祝婷婷 +2 位作者 胡云地 周义成 管汉雄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57-1860,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齿突小骨(Os O)MRI表现特征。方法搜集武汉同济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间20例Os O患者MRI资料,回顾性分析Os O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20例中,MRI显示Os O错位17例(85.5%),寰枢关节不稳20例(100%),后弓前移14例(70.0%),齿突... 目的探讨游离齿突小骨(Os O)MRI表现特征。方法搜集武汉同济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间20例Os O患者MRI资料,回顾性分析Os O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20例中,MRI显示Os O错位17例(85.5%),寰枢关节不稳20例(100%),后弓前移14例(70.0%),齿突基底部移位19例(95.0%),其中齿突基底部后移18例(90.0%),椎管骨性狭窄20例(100%),脊髓受压变细19例(95.0%),脊髓变性19例(95.0%),合并先天颈部畸形20例(100%)。结论 MRI发现枢椎齿突基底部前上方发育不良且有完整骨皮质的小骨,可考虑作出Os O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突小骨 颈椎 脊髓变性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