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ve risk factors for recollapse of cemented vertebra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 meta-analysis 被引量:15
1
作者 Yi-Hang Ma Zhi-Sen Tian +5 位作者 Hao-Chuan Liu Bo-Yin Zhang Yu-Hang Zhu Chun-Yang Meng Xiang-Ji Liu Qing-San Zh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12期2778-2790,共13页
BACKGROUND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osteoporosis,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increases the risk of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is... BACKGROUND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osteoporosis,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increases the risk of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i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safe,and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OVCFs.The recollapse of cemented vertebrae is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PVP.However,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collapse after PVP remain controversial.AIM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the recollapse of cemented vertebrae after PVP in patients with OVCFs.METHODS A systematic search in 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and PubMed was conducted for relevant studies from inception until March 2020.Studies investigating risk factors for the recollapse of cemented vertebrae after PVP without additional trauma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Odds ratios(ORs)or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 with 95%confidence interval(CI)were calculated and heterogeneity was assessed by both the chi-squared test and the I-squared test.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RESULTS A total of nine case-control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our meta-analysis comprising 300 cases and 2674 controls.Th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the recollapse of cemented vertebrae after PVP in OVCF patients were fractures located at the thoracolumbar junction(OR=2.09;95%CI:1.30 to 3.38;P=0.002),preoperative intravertebral cleft(OR=2.97;95%CI:1.93 to 4.57;P<0.00001),and solid lump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ement (OR = 3.11;95%CI: 1.91 to 5.07;P < 0.00001).The analysis did not support that age, gender, 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preoperative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injected cement volume, intradiscalcement leakage, or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forcemented vertebra recollapse after PVP in OVCFs.CONCLUSIONThis meta-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oracolumbar junction fractures, preoperativeintravertebral cleft, and solid lump c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are associatedwith the recollapse of cemented vertebrae after PVP in OVCF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EBROPLASTY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Risk factors Recollapse Cemented vertebrae META-ANALYSIS
下载PDF
椎体强化术后恢复高度对邻近椎体的影响:一项有限元分析
2
作者 商鹏 崔伦旭 +3 位作者 马奔原 侯光辉 宋万振 刘艳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741-5746,共6页
背景:椎体压缩骨折是当前骨科领域中常见的疾病,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发生再骨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的:旨在利用CT图像,建立不同恢复高度的椎体强化后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同恢... 背景:椎体压缩骨折是当前骨科领域中常见的疾病,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发生再骨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的:旨在利用CT图像,建立不同恢复高度的椎体强化后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同恢复高度下邻近椎体的应力情况,并进一步探讨椎体强化术后伤椎高度恢复的重要性。方法:建立并验证了胸腰椎(T_(11)-L3)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4种不同恢复高度(100%,80%,60%,40%)的L1术后有限元模型,其中骨水泥容量随着恢复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模型如下:Model 1为正常恢复高度的术后模型,骨水泥容量为8.3 mL;Model 2为L1前部高度切除20%,后凸角变为10.41°的术后模型,骨水泥容量为6.9 mL;Model 3为L1前部高度切除40%,后凸角变为20.17°的术后模型,骨水泥容量为4.7 mL;Model 4为L1前部高度切除60%,后凸角变为28.85°的术后模型,骨水泥容量为3.6 mL。对术后模型进行评估时,施加了7Nm的力矩和500N的轴向力,记录并分析L2上终板和T12下终板的峰值应力,以及L2和T12松质骨的峰值应力。结果与结论:①L2上终板、T12下终板、L2松质骨、T12松质骨各工况的最高峰值应力都出现在Model 1和Model 4,特别是T12下终板(除后伸工况外),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工况都在Model 4达到了最高峰值应力,应力分别为50.3,33.1,44.9,34.3,31.9 MPa;②根据邻近椎体终板和松质骨的峰值应力,排除Model 1和Model 4两个模型后,大部分工况的最小峰值应力都是出现在Model 2模型上,且Model 2模型出现最小峰值应力的情况占据了66.6%,尤其是在L2的上终板和松质骨(除后伸工况外),最小峰值应力都是出现在了Mode 2上;③因此将恢复高度控制在原高度的100%和40%左右是比较危险的恢复高度,对邻近椎体的影响较大;将恢复高度控制在原高度的80%左右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恢复高度在原高度的80%左右,邻近椎体所承受的应力较小,从而减小了患者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胸椎 腰椎 椎体强化 椎体恢复高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鲁玉州 王雨 +6 位作者 杨晓旭 吴成强 张守翠 王金国 吴亚东 秦东 丁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_(10)2例,T_(11)7例,T_(12)19例,L_(11)4例,L2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_(10)3例,T_(11)8例,T_(12)17例,L_(11)2例,L_(2)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mm,高于对照组(17.16±2.91)mm(P<0.05)。观察组VAS术前(7.32±1.05)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评分术前(40.12±14.69)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VAS术前(7.11±5.26)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复位法 胸腰椎 骨质疏松性骨折 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治疗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的疗效
4
作者 张敏辉 毕若杰 +5 位作者 王月 郭志良 张恒 高岩 马姗姗 郭益玮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的疗效及术后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探讨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的疗效及术后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固本益髓灸法干预。两组术后均接受骨折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指标、D-二聚体、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椎体高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vs 14%,χ^(2)=4.891,P<0.05)。研究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治疗后D-二聚体、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7天、治疗14天血栓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治疗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中上段胸椎骨折 椎体后壁破裂 固本益髓灸法
下载PDF
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与常规骨水泥在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效果
5
作者 米娜娃尔·司马义 杨毅 +3 位作者 徐倩倩 伊宰古丽·吐尔逊 曾安娜 阿丽艳·阿合麦提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3096-3099,共4页
目的研究对比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与常规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效果及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12例胸椎骨质... 目的研究对比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与常规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效果及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12例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均衡、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接受PKP治疗,术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骨水泥,而研究组采用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对比2组的术后2 h、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伤椎矢状面指数、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同时对比2组患者的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的伤椎矢状面指数高于对照组,其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椎体内骨水泥弥散等级多为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能获得与常规骨水泥相似的骨水泥分布情况,且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伤椎矢状面指数、Cobb角,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无明显并发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改性骨粉混合骨水泥 常规骨水泥 VAS ODI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6
作者 葛成才 黄定安 《安徽医专学报》 2024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接受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时联合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随机数表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单侧组与双侧组,各35例患者...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接受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时联合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随机数表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单侧组与双侧组,各35例患者;单侧组患者接受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而双侧组患者则接受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治疗。结果:相比于双侧组,单侧组患者的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均明显更少(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更高(P<0.05),而Cobb角则更小(P<0.05),ODI评分、VAS评分均更低(P<0.05)。结论:在选择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时,采用单侧入路能有效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胸腰椎 高黏度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辅助局部麻醉用于老年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倪红艳 阚厚铭 +2 位作者 徐向阳 李前胜 王元琳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9期166-170,共5页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辅助局部麻醉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8月于江苏省泗阳医院收治的60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胸椎旁神经阻滞辅以局部麻醉)与对照组(局...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辅助局部麻醉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8月于江苏省泗阳医院收治的60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胸椎旁神经阻滞辅以局部麻醉)与对照组(局部麻醉),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于不同时点时数字量表评分(NR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前(T0)和手术结束(T3)时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T1)和骨水泥注入(T2)时,观察组MAP和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在T0、T1、T2、T3四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T3)时Ramsay评分、数字量表评分(N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T1)和骨水泥注入(T2)时,观察组Ramsay评分、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辅助局部麻醉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中疼痛,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旁神经阻滞 局部麻醉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下腰痛缓解效果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8
作者 李东 周荣 +1 位作者 宋春健 陆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772-77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下腰痛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接受PKP治疗的218例老年OVCF患者为研...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下腰痛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接受PKP治疗的218例老年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完善检查并进行PKP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量表评估疗效。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187)和无效组(n=31),分析老年OVCF患者PKP疗效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OVCF患者PKP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中Rstudio程序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Boot strap法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在预测PKP疗效中的价值。结果术后6个月,JOA评分有效者187例(85.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887,95%CI 1.273~2.798)、骨折椎体数量(OR=2.980,95%CI 1.291~6.882)、骨折至手术时间(OR=1.281,95%CI 1.128~1.456)、术前Cobb角(OR=0.687,95%CI 0.523~0.902)及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OR=2.596,95%CI 1.228~5.489)均为老年OVCF患者PKP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PKP疗效的列线图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结果为χ2=1.685,P=0.247,提示该模型精准性良好。ROC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OVCF患者PKP治疗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 0.617~0.894;P<0.001)。结论影响老年OVCF患者PKP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年龄、骨折椎体数量、术前Cobb角、骨折至手术时间及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以此为基础建立列线图模型对判断疗效具有良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腰椎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列线图
下载PDF
胸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9
作者 章柯杰 张聪 +1 位作者 陈威烨 朱利民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0期1805-1807,1812,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风险并进一步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后续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OVCF患者共120例,根据...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风险并进一步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后续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OVCF患者共120例,根据术后4周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为残留组和未残留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胸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基于上述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分析上述模型用于胸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120例胸腰椎OVCF患者中术后4周腰背痛残留13例,发生率为1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骨折数量、有无椎管内真空裂隙征、有无后筋膜水肿、椎旁肌变性分级及骨水泥分布类型均可能与胸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椎体骨折、椎管内真空裂隙征、椎旁肌变性≥Ⅲ级及骨水泥块状分布均是胸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所确定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胸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风险预测偏回归系数方程:发生风险Logit(Y)=0.87+1.97×多椎体骨折+2.74×椎管内真空裂隙征+3.11×椎旁肌变性≥Ⅲ级+1.50×骨水泥块状分布;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临床预测模型用于老胸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风险预测临床效能显著优于单一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可能与包括椎体骨折数量、有无椎管内真空裂隙征、椎旁肌变性分级及骨水泥分布类型在内多种因素有关;而基于上述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在早期准确识别腰椎OVCF椎体成形术后腰背痛残留高危人群方面显示出更佳临床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腰背痛残留
下载PDF
PVP与PKP治疗累及椎体上1/3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10
作者 李永翰 孙锐 陈方军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2期119-121,137,共4页
目的 比较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累及椎体上1/3)患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效果。方法 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六盘水市... 目的 比较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累及椎体上1/3)患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效果。方法 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累及椎体上1/3)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V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两组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14.10%)明显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5,P<0.05)。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累及椎体上1/3)患者而言,PKP和PVP均有良好的疗效,PVP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和出血量少,PKP的优势在于骨水泥渗漏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上1/3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疗效
下载PDF
健骨益痹方联合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牛喜信 刘涛 李金鹏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8期86-89,共4页
目的:观察健骨益痹方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健骨益痹方... 目的:观察健骨益痹方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健骨益痹方联合PKP治疗,对照组采用阿伦磷酸钠片联合PKP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bb角、骨折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BGP)、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ross-linked C-terminal peptide,CTXI)、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CP-5b)。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及6月Cobb角、AVH高度、VAS、ODI、腰椎BMD、ALP、BGP、CTXI、TRAP-5b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骨益痹方联合PKP能够改善骨代谢、增加骨密度,恢复伤椎高度,维持脊柱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性 胸椎 腰椎 健骨益痹方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密度 疼痛
下载PDF
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对PKP治疗OVCF中远期疗效的影响及伤椎再骨折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鹏 向刚刚 +7 位作者 谢忠文 王恩辉 吴若冰 曹博 高启龙 杨景帆 陈建琨 付义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632-63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影响及与伤椎再骨折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KP术的OVCF患者共437例。根据骨水泥... 目的:研究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影响及与伤椎再骨折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KP术的OVCF患者共437例。根据骨水泥分布形态进行分组,经两位观察员独立评估分为O型组和H型组,如有争议时,则交由第三观察员进行评估,最终分为O型组(n=248例)和H型组(n=189例)。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以及伤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O型组和H型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组在术后第2天O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在术前、术后2 d、术后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术后2年伤椎骨折再发生率明显低于O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临床症状改善、伤椎骨折再发生率H型骨水泥分布形态明显优于O型,临床工作值得优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分布形态 伤椎再骨折 椎体压缩型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下载PDF
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联合术中胸椎旁神经阻滞在OTCF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13
作者 陈龙 石震 +4 位作者 王小阵 席金涛 王小娟 邓莉 鲁齐林 《巴楚医学》 2023年第4期47-52,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PKP)联合术中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骨质疏松胸椎压缩性骨折(OT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OTCF伴非轴性痛患者根据术中是否行胸椎旁神经阻滞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PKP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和对照组(单纯PKP)各2... 目的:观察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PKP)联合术中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骨质疏松胸椎压缩性骨折(OT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OTCF伴非轴性痛患者根据术中是否行胸椎旁神经阻滞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PKP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和对照组(单纯PKP)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及3月胸背肋间痛、腰椎功能及患者满意度情况,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患者满意度测评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天、1周、1月、3月胸背肋间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均P<0.05)。观察组术后1天(2.72±1.04 vs 3.36±1.13)及术后1周(2.44±0.94 vs 2.96±1.11)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OD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天(92%vs 68%)及术后1周(100%vs 84%)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KP联合术中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OTCF患者术后早期非轴性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胸椎压缩性骨折 胸椎旁神经阻滞 非轴性痛 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 胸椎骨折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腰椎椎基静脉孔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
14
作者 何艾岭 王清 李广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腰椎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BVF)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腰椎OVCF患者107例,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观察BVF数目和形态,测量BVF宽(basivert...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腰椎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BVF)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腰椎OVCF患者107例,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观察BVF数目和形态,测量BVF宽(basivertebral foramen width,BFW),深(basivertebral foramen depth,BFD),高(basivertebral foramen height,BFH),宽、深、高相对值(BFWr、BFDr、BFHr),距椎体左、右缘距离(left vertebral body width,VWL;right vertebral body width,VWR),距椎体上、下终板的距离(vertebral body up,VHU;vertebral body below,VHB)。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腰椎BVF多为单孔型,CT冠状面多呈矩形,横断面多呈三角形或梯形。平均BFW(7.8±1.6)mm,BFD(12.4±2.1)mm,BFH(5.4±1.1)mm。BVF平均宽、深、高分别占椎体同一平面宽、深、高的1/5、2/5、1/4。L_(1)、L_(3)VWL与VWR无统计学差异(P>0.05),L_(2)、L_(4)和L_(5)VWL与VWR有统计学差异(P<0.05)。VHU与VHB有统计学差异(P<0.05),BVF更靠近上终板。结论OVCF患者行骨水泥注射时,根据BVF解剖学特点确定穿刺靶点位置和骨水泥注入量,有利于预防骨水泥椎管内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腰椎 椎基静脉孔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益肾健骨汤对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患者骨折恢复情况的影响
15
作者 张晓丽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0期1562-1565,共4页
目的:观察益肾健骨汤对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患者骨折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2年2月邓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 目的:观察益肾健骨汤对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患者骨折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2年2月邓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治疗方案,口服钙尔奇D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健骨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Cobb角度、骨密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治疗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Cobb角度低于对照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基础治疗满意度评分、不良反应处理满意度评分、出院指导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健骨汤能减轻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患者疼痛,促进椎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益肾健骨汤 椎体前缘丢失高度 伤椎Cobb角度 骨密度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演进还是并发症? 被引量:13
16
作者 史丽娜 吴春根 +3 位作者 李文彬 顾一峰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2-87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方法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压缩骨折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0例为保守治疗,B组60例为PVP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分别比较两...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否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方法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压缩骨折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0例为保守治疗,B组60例为PVP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新发骨折的部位、分布、发生概率、是否邻近治疗椎体及邻近与非邻近治疗椎体的相对危险度、两组新发骨折的时间等。结果 A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27%,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6%;B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38%,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概率为52.5%。两组新发骨折的概率、部位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邻近治疗椎体与非邻近治疗椎体新发生骨折的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1.076和0.952,两组邻近治疗椎体同非邻近治疗椎体相比均无明显更高新发生骨折的风险。A组和B组新发骨折发生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9±8.5)个月和(13.6±16.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PVP并不增加新发骨折的风险。邻近治疗椎体新发骨折的风险比非邻近者无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新发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邻近治疗椎体
下载PDF
PVP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8
17
作者 姚珍松 叶林强 +5 位作者 江晓兵 梁德 唐永超 佘坤源 张顺聪 晋大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6以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6以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的12例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61~83岁,平均74.5岁。骨折节段:T2 1例,T3 3例,T5 3例,T6 5例。受累节段椎体前缘平均压缩为68%(65%~72%)。腰椎骨密度T值为-3.8^-5.2,平均-4.2。术前胸背痛VAS评分为6.75±1.14分,ODI为(68.58±5.70)%,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6±0.09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8.90°±1.03°。均行PVP,其中10例采用椎弓根入路,2例采用椎弓根外侧入路,所有患者均采取双侧穿刺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0例经椎弓根入路的手术时间为27~51min,平均41min;2例经椎弓根外侧入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术中出血量为5~16ml,平均10ml。骨水泥注入量为1.7~2.8ml,平均为2.2ml。1例术前CT显示上终板裂口的患者术后发现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无不适症状,未行特殊处理。术后2d,胸背痛VAS评分为3.17±1.03分,ODI为(33.00±17.5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8±0.11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10°±0.99°,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1年,手术椎体未再发生骨折及塌陷,未发现相邻节段骨折。末次随访时,胸背痛VAS评分为3.75±0.85分,ODI为(32.33±17.11)%,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7±0.12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08°±1.00°,与术后2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可以有效缓解胸背痛,但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恢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中上胸椎 骨质疏松 椎弓根入路 椎弓根外侧入路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单双侧经椎弓根穿刺路径的选择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涛 朱裕成 +1 位作者 郑红兵 马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863-1865,共3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单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的选择。[方法]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根据伤椎椎弓根CT层面经椎弓根进针线确定单、双侧入路,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及...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单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的选择。[方法]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根据伤椎椎弓根CT层面经椎弓根进针线确定单、双侧入路,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及1年时摄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Cobb's角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结果]36例50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44节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计划单侧经椎弓根入路32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12节椎体;术中单侧入路22节椎体,双侧入路22节椎体,其中10节椎体由单侧入路改为双侧入路。术后1周及1年时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s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较术前均改善(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比较,上述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术前伤椎CT椎弓根进针线可以初步确定单、双侧椎弓根穿刺路径。腰椎及大部分胸椎可以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部分下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伤椎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重度压缩性骨折43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昌震 高文杰 +2 位作者 郭华 刘海平 胡雄科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708-7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重度骨折患者4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术...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重度骨折患者4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50~130min,平均72min;术中出血量30~80ml。全部患者均完成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4个月(12~2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41.61±5.37)%恢复到术后(88.91±3.95)%和末次随访时(86.69±3.39)%。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31.69±6.11)°纠正到术后(11.91±2.66)°和末次随访时(13.04±2.40)°。VAS评分由术前的(6.57±0.95)分改善到术后(2.91±0.79)分和末次随访时(1.12±0.67)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内固定失败及神经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的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重度骨折,同时具有创伤小,高度恢复满意,远期后凸进展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学 骨折 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腰椎 胸椎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治疗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明鉴 马红兵 +3 位作者 刘雅 曾勇 梁益建 刘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1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5月,对22例(28椎)中上胸椎(T4~T8)OVCE,...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5月,对22例(28椎)中上胸椎(T4~T8)OVCE,在C形臂X线机监视引导下,进行单侧穿刺PKP。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骨折椎体压缩率对疼痛缓解程度和骨折椎体复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1.2~5 ml,平均2.6 ml。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6±1.2)、(2.2±1.6)、(1.3±0.8)分,术前与术后3 d、6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24.138,P<0.05;q=27.532,P<0.05),术后3 d与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q=3.394,P<0.05)。椎体压缩率术前与术后3 d、6个月分别为(28.1±16.5)%、(19.2±12.6)%、(20.1±8.1)%,术前与术后3 d、6个月比较有明显恢复(P=0.048)。结论单侧穿刺PKP治疗中上胸椎OVCF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