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a New Genus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YOU Hailu LI Daqing +2 位作者 JI Qiang Matthew C. LAMANNA Peter DODSO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93-597,共5页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 Auroraceratops rugosus, is reported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Xinminpu Group in the Gongpoquan Basin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Auroraceratop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 Auroraceratops rugosus, is reported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Xinminpu Group in the Gongpoquan Basin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Auroraceratops is represented by a nearly complete skull and low jaws, and different greatly from all other neoceratopsians by its considerable breadth of the nasals, fungi form expansion of the dorsal end of the lacrimal, highly developed rugosity of the jugal, dentary and surangular, and inflated, striated premaxillary teeth. The finding of Auroraceratops adds diversity and helps elucidate the evolution of basal neoceratopsian dinosa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OSAURIA Neoceratopsia early cretaceous Xinminpu Group Gongpoquan basin gansu Province
下载PDF
A new type of dinosaur eggs from Early Cretaceous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XIE Jun-Fang ZHANG Shu-Kang +2 位作者 JIN Xing-Sheng LI Da-Qing ZHOU Ling-Qi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8,共10页
甘肃省早白垩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恐龙骨骼以及恐龙足迹化石,但是至今未有蛋化石的报道。根据发现于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组的蛋壳化石,建立一恐龙蛋新蛋属、蛋种,并将其归于一新蛋科:Polyclonoolithidae(多小枝蛋科)。新发现的蛋... 甘肃省早白垩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恐龙骨骼以及恐龙足迹化石,但是至今未有蛋化石的报道。根据发现于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组的蛋壳化石,建立一恐龙蛋新蛋属、蛋种,并将其归于一新蛋科:Polyclonoolithidae(多小枝蛋科)。新发现的蛋化石标本不同于所有已知的恐龙蛋类型,具有独特的显微特征组合:分叉的蛋壳单元向外延伸至蛋壳外表面,并未在靠近蛋壳外表面处融合成层;弦切面上具相互链接或独立的多角形的蛋壳单元;以及不规则的气孔道。中国的恐龙蛋化石大多出自晚白垩世地层,仅在辽宁有早白垩世恐龙蛋的报道。新发现扩展了中国恐龙蛋化石的地质和地理分布,也有可能为圆形蛋科蛋壳结构的起源提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 早白垩世 多小枝蛋科 恐龙蛋
下载PDF
A Large Therizinosauroid(Dinosauria: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LI Daqing PENG Cuo +4 位作者 YOU Hailu Matthew C. LAMANNA Jerald D. HARRIS Kenneth J. LACOVARA ZHANG Jian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39-549,共11页
We herein describe an associated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a theropod dinosaur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Xinminpu Group of the Yujingzi Basin, in the Jiuquan area of Gausu Province, northwestern China. ... We herein describe an associated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a theropod dinosaur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Xinminpu Group of the Yujingzi Basin, in the Jiuquan area of Gausu Province, northwestern China. Features of its humerus, such as strongly expanded proximal and distal ends, a well developed medial tuberosity, distal condyles expressed on the humeral cranial surface, and a hypertrophied entepicondyle, definitively establish the therizinosauroid affinities of the specimen. It differs from other therizinosauroids in having a shallow, poorly demarcated glenoid fossa with a prominent rounded and striated tumescence on the dorsomedial surface of its scapular portion, and a pubis with a strongly concave cranial margin. It represents a new taxon, Suzhousaurus megatherioides gen. et sp. nov. Cladistic analysis recovers Suzhousaurus as the sister taxon of Nothronychus mckinleyi from the mid-Cretaceou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together, they are basal members of the Therizinosauroidea, more derived than the Early Cretaceous Falcarius and Beipiaosaurus but less derived than Alxasaurus and the Therizinosauridae. Along with "Nanshiungosaurus" bohlini from possibly coeval beds in the Mazongshan area of northern-most Gansu, Suzhousaurus represents one of the largest-known Early Cretaceous therizinosauroids,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clade attained considerable body size early in its evolutionary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OSAURIA THEROPODA Therizinosauroidea Yujingzi basin early cretaceous Jiuquan area gansu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A manus dominated pterosaur track assemblage from Gansu,China: implications for behavior
4
作者 李大庆 邢立达 +6 位作者 Martin G. Lockley Laura Pi uela 张建平 代辉 Jeong Yul Kim W. Scott Persons IV 孔得来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64-272,I0003,共10页
The Yangouxia dinosaur tracksites are well known for a diverse assemblage of tetrapod tracks preserved as natural impressions (concave epireliefs) on large bedding planes, representing a locally widespread surface m... The Yangouxia dinosaur tracksites are well known for a diverse assemblage of tetrapod tracks preserved as natural impressions (concave epireliefs) on large bedding planes, representing a locally widespread surface mar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 sand- to a mud-dominated sequence in the Hekou Group. Previous ichnological studies at these large sites have focused on the morphology and ichnotaxonomy of the tracks, including a single trackway representing the first pterosaur tracks reported from China. Here, we report a distinctly different assemblage associated with minor sandstones in the mud-dominated sequence 20 m above the main tracksite level. This assemblage consists of at least 20 pterosaur manus track casts attributed to a single ichnotaxon (Pteraichnus). No pes track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se tracks mostly occur in random orientations, although one possible trackway segment is inferred, to represent walking progression.Manus-only pterosaur track assemblages are common and likely reflect differential registration depths of manus and pes and/or sub optimal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The track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ive invertebrate traces including Cochlichnus, Spongeliomorpha and Paleophycus and suggest the pterosaurs were likely feeding on the invertebrate tracema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cretaceous gansu Province Yangouxia PTEROSAURS Pteraichnus LANZHOU Minhe basin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光玉 杨树锋 +2 位作者 陈汉林 肖安成 程晓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2,共5页
对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 ,结合钻井资料对其早白垩世时期的沉积与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盆地的原型进行了新的厘定。在早白垩世时期 ,该区中部并未发育宽台山 黑山隆起与天泉寺 合黎山隆起 ,原酒西盆地与花海... 对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 ,结合钻井资料对其早白垩世时期的沉积与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盆地的原型进行了新的厘定。在早白垩世时期 ,该区中部并未发育宽台山 黑山隆起与天泉寺 合黎山隆起 ,原酒西盆地与花海、酒东和金塔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泉盆地。其中 ,原花海、酒西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西坳陷 ,内含青西、赤金、石大 花海 3个凹陷 ,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花海次凹、石北次凹和大红圈次凹。原金塔、酒东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东坳陷 ,内含金塔、盐池、营尔和马营 4个凹陷。 2个大坳陷间以嘉峪关隆起作为分隔 ,而原始盆地的南部边界应位于现今边界以南 3 0~ 5 0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盆地原型 早白垩世 河西走廊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早白垩世介形类及其古生态 被引量:10
6
作者 蒋飞虎 杨静 +1 位作者 王海宏 王翠英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5-285,共21页
本文报道了近年来采自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钻井剖面中的介形类属种 ,其中新种 7个 ,未定种 4个 ,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介形类 古生态 早白垩世 白音查干凹陷 二连盆地
下载PDF
白音查干凹陷早白垩世介形类组合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0
7
作者 蒋飞虎 刘晓丽 杨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8-42,共5页
白音查干凹陷早白垩世介形类动物群以非女星介分子,如Limnocypridea、Paralim-nocythere、Clinocypris、Lycopterocypris等的繁盛为特征。自下而上分为3个化石组合:①Rh... 白音查干凹陷早白垩世介形类动物群以非女星介分子,如Limnocypridea、Paralim-nocythere、Clinocypris、Lycopterocypris等的繁盛为特征。自下而上分为3个化石组合:①Rhinocyprisnomugensis-Cypridea(Dypridea)delnovi-Cypridea(Cypridea)unicostata组合,产于腾格尔组;②Cypridea(Yumenia)subremota—Limnocyprideatrapezoidea-Clinocypris组合,产于都红木组下部;③Limnocyprideaminuta富集组合,产于都红木组上部。各化石组合与二连盆地主体的同期化石组合可以对比,但差异颇大。推测早白垩世白音查干古湖盆有较高的盐度,与二连盆地主体可能并非同一水体。白音查干凹陷都红木组沉积期环境以稳定深湖为主,亦与盆地主体都红木组沉积期的沼泽化环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沉积环境 介形虫 古生态 白音查干凹陷
下载PDF
蒙甘青地区早白垩世原型盆地特征及其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启林 周洪瑞 李相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6-663,共8页
岩相古地理图可以大体反映盆地形成时的盆山格局和原始沉积特征。蒙甘青地区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研究区在早白垩世发育了众多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由于早白垩世研究区处于伸展构造环境,这些盆地群构造性质多为拉张断陷盆地,普... 岩相古地理图可以大体反映盆地形成时的盆山格局和原始沉积特征。蒙甘青地区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研究区在早白垩世发育了众多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由于早白垩世研究区处于伸展构造环境,这些盆地群构造性质多为拉张断陷盆地,普遍接受了下白垩统湖相—河流相沉积。早白垩世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条件有利于油气的形成,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祁连—阿拉善裂谷断陷盆地群中的次一级断陷中。烃源岩岩性为一套湖相的深灰色、灰黑色含钙质泥岩,明显受(浅湖—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体系的控制。此外,该区烃源岩的分布还受早白垩世“南干北湿”的气候带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甘青地区 早白垩世 原型盆地 烃源岩 控制作用
下载PDF
辽西建昌盆地下白垩统义县组的划分及其介形类化石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立君 张立东 +5 位作者 杨雅军 郭胜哲 王五力 郑月娟 丁秋红 成龙 《地质与资源》 CAS 2012年第1期81-92,共12页
以要路沟上平房-青石岩、上白庙-罗家沟和小郎家沟-三门店剖面为代表的建昌盆地义县组,自下而上分为5段:第一段主要为砂砾岩(要路沟层);第二段为砂泥岩、页岩夹凝灰岩,其中包括上白庙层含Cypridea(C.)biventricostata-Yumenia luojiagou... 以要路沟上平房-青石岩、上白庙-罗家沟和小郎家沟-三门店剖面为代表的建昌盆地义县组,自下而上分为5段:第一段主要为砂砾岩(要路沟层);第二段为砂泥岩、页岩夹凝灰岩,其中包括上白庙层含Cypridea(C.)biventricostata-Yumenia luojiagouensis介形类亚组合带,罗家沟层产介形类Cypridea(C.)luanpingensis-Yumenia unidorsalta-Djungarica camarata亚组合带以及爬行类和鸟类等多门类化石,后狮沟里层以鱼类和介甲类化石为主;第三段岩性是中酸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第四段亦称前狮子沟层,以砂页岩为主,夹安山岩,含介形类Yumenia luojiagouensis-Jianchangella dorsicostata亚组合带;第五段为酸性火山岩.上述各层介形类亚组合统归该盆地义县组Cypridea(C.)biventricostata-Yumenia luojiagouensis-Djungarica camarata组合带,其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文中描述了介形类化石1新属7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组 介形类化石 早白垩世 建昌盆地 辽西
下载PDF
中国甘肃发现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英文) 被引量:14
10
作者 尤海鲁 季强 李大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85-794,共10页
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是发现于中国甘肃省兰州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一新鸟脚类恐龙,其牙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兰州龙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而单个牙齿宽约4cm,这是已知恐龙中的首次报道。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巨齿兰... 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是发现于中国甘肃省兰州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一新鸟脚类恐龙,其牙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兰州龙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而单个牙齿宽约4cm,这是已知恐龙中的首次报道。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巨齿兰州龙与非洲早白垩世的Lurdusaurusarenatus关系密切。它们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新支。兰州龙的发现也表明欧亚大陆与非洲在早白垩世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鸟脚类恐龙 牙齿 早白垩世 中国甘肃兰州盆地
下载PDF
甘肃花海盆地早白垩世的介形类 被引量:3
11
作者 符俊辉 袁凤钿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3-338,共6页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are...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aremian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早白垩世 花海盆地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玉门下沟地区早白垩世下沟组介形类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艳霞 徐东来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甘肃玉门下沟地区下沟组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该地区下沟组介形类化石共计9属4亚属,21种,本文描述了其中4新种,即Cypridea(Cyamocypris)xiagouensissp.nov.,Cypridea(Cypridea)subunicostatasp.nov.,Stenestroemiasubpeculiarissp.nov.和... 甘肃玉门下沟地区下沟组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该地区下沟组介形类化石共计9属4亚属,21种,本文描述了其中4新种,即Cypridea(Cyamocypris)xiagouensissp.nov.,Cypridea(Cypridea)subunicostatasp.nov.,Stenestroemiasubpeculiarissp.nov.和Stenestroemiaxiagouensissp.nov.。该介形类化石组合尤以Cypridea最为繁盛,通过分析介形类属种的形态特征和化石组合特征并结合岩性特征,推断下沟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并认为下沟组为水动力较弱的淡水-微咸水河湖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市 下沟地区 早白垩世 下沟组 介形类 化石 形态特征 淡水-微咸水河湖相沉积
下载PDF
甘肃玉门红柳峡早白垩世下沟组的介形类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艳霞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9-451,453-456,共17页
本文描述了甘肃玉门红柳峡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共 5属 4亚属、13种。其中 1新属、6个新种、1个比较种。根据介形类特征和地理分布 ,推测下沟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 ;同时结合玉门红柳峡下沟组的岩性特征 。
关键词 介形类 早白垩世 新属 红柳 化石 淡水 新种 湖相沉积 岩性特征 甘肃
下载PDF
甘肃金塔及其附近早白垩世介形类
14
作者 符俊辉 袁凤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报道了首次发现于花海-金塔盆地花海凹陷花探9井、湖西新村、阿拉善左旗早白垩世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湖西新村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花探9井和... 报道了首次发现于花海-金塔盆地花海凹陷花探9井、湖西新村、阿拉善左旗早白垩世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湖西新村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花探9井和阿拉善左旗塔塔水沟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建立该地区中生代地层层序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认识花海-金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早白垩世 甘肃金塔 化石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甘肃酒泉市天仓地区早白垩世介形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兵 李树才 +2 位作者 魏乃颐 杨欣杰 韦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3-441,共9页
甘肃酒泉市天仓地区地层剖面发现丰富的介形类,计7属18余种,前人将该套地层划为上新统疏勒图组,本次结合化石时代和岩石组合,将其修订为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并建立了2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下部Cypridea concina-Candona prona-Cypridea zhaob... 甘肃酒泉市天仓地区地层剖面发现丰富的介形类,计7属18余种,前人将该套地层划为上新统疏勒图组,本次结合化石时代和岩石组合,将其修订为早白垩世赤金堡组,并建立了2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下部Cypridea concina-Candona prona-Cypridea zhaobishanensis组合和上部Cypridea concina-Cypridea justa-Darwinulla leguminella组合,根据区域对比,将下部组合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期,上部组合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根据2个介形类组合的属种分布及化石形态特征的演化特征,对赤金堡组三段沉积期古生态、古气候进行讨论,认为湖盆在Barremian期较Hauterivian期更深广,气候具有变温暖湿润的趋势,这与全球早白垩世气候波动事件有良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早白垩世 古环境 赤金堡组 甘肃
下载PDF
关于库车巴什基奇克组时代的讨论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启飞 高琴琴 +2 位作者 卢辉楠 曹美珍 彭金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9-302,311,共5页
根据近年来对新疆库车前陆盆地及北部坳陷中生代主要储气层巴什基奇克组介形类、轮藻和孢粉化石的研究 ,认为该组主体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中期。
关键词 巴会基奇克组 介形类 轮藻 孢粉 早白垩世 库东前陆盆地 新疆 地质时代 生物群
原文传递
徽成盆地东河群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吉利明 雷怀彦 房玄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2-38,T001,共8页
对甘肃南部徽成盆地东河群进行了孢粉研究,在上部的化垭组首次发现了一些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以CicatricosisporitesHsuisporitesClasopolis为代表,蕨类植物孢子占明显优势,以海金砂科... 对甘肃南部徽成盆地东河群进行了孢粉研究,在上部的化垭组首次发现了一些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以CicatricosisporitesHsuisporitesClasopolis为代表,蕨类植物孢子占明显优势,以海金砂科、水龙骨科和卷柏科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以掌鳞杉科最常见,还有松科及麻黄科花粉。经孢粉组合特征和属种地史分布对比分析,认为化垭组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可能为早白垩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成盆地 甘肃 东河群 早白垩世 孢粉组合 地层
原文传递
炳灵大夏巨龙:中国早白垩世一新巨型蜥脚类恐龙(英文) 被引量:12
18
作者 尤海鲁 李大庆 +1 位作者 周伶琦 季强 《甘肃地质》 2008年第4期1-10,共10页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Lanzhousaurus magnidens)为代表,还包括一类宽臀的基干巨龙型类蜥脚类——刘家峡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liujiaxiaensis),以及许多其他尚未发表的恐龙、鱼类和龟类。本文报道在该地区河口群中所发现的第二种新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新属新种)(Daxiatitan binglingi gen.et sp.nov.)。炳灵大夏巨龙的正型标本现存于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兰州)。该标本包括最后的10枚颈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颈肋和背肋,1枚脉弓,右肩胛骨,右乌喙骨和右股骨。估计其颈部长度为12.2m,整个身体长度为26m,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大夏巨龙是巨龙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支干定义为:与盐龙(Saltasaurus)而不与腕龙(Brachiosaurus)更具亲缘关系的巨龙型类],其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巨龙类分子:颈椎的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体的远缘与其长轴斜交;股骨远端髁相对于股骨体向背侧方倾斜10°,而且从远端看,该远端髁处于后内—前侧方向。大夏巨龙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河口群上段)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炳灵大夏巨龙的发现丰富了兰州盆地脊椎动物组合,对研究巨龙类恐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蜥脚类 早白垩世 河口群 兰州盆地 甘肃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