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ze distribution and element composition of dust aerosol in Chinese Otindag Sandland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GTiantao LUEDaren +1 位作者 CHENHongbin WANGGengc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8期788-792,共5页
Par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aerosol were determined fo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Otindag Sandland of China in spring, 2001. Number con- centration, mass concentration, chemical element concentra- ... Par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aerosol were determined fo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Otindag Sandland of China in spring, 2001. Number con- centration, mass concentration, chemical element concentra- 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with 0.5 μ m < Dp < 100.0 μ m were examined. The average number and mass concentrations of aerosols were 274.8 cm-3 and 0.54 mg/m3 for the field period respectively, and 31.4 cm-3 and 0.07 mg/m3 for the non-dusty days. PM10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aerosol mass concentrations. The particles with Dp < 8.0 μ m accounted for about 93.7% of total aerosol number loading in dusty days.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aero- so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bi-modal logarithm normal func- tion in heavy and moderate dusty days, and mono-modal in windblown and non-dusty days. Crustal elements such as Al, Fe, etc. in aerosols almost originated from soils. Pollutant elements of S, Pb, etc. associated with aerosols were affected by remote anthropogenic pollutant sources in upwind regions. Mo, V and Co in aerosols were possibly from other dust sources other than local soils. The aerosols over Otindag Sandland consisted of particles from local soils, upwind pol- lutant sources and other dust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合成 气体悬浮物 物理化学性 中国 大气污染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反应 被引量:46
2
作者 朱选伟 黄振英 +1 位作者 张淑敏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4-370,共7页
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 4~ 10月份土壤含水量变动情况和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4月下旬至 5月上中旬的土壤含水量对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极为关键。控制条件下 ,冰草种子萌发和出苗的最适土壤含... 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 4~ 10月份土壤含水量变动情况和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4月下旬至 5月上中旬的土壤含水量对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极为关键。控制条件下 ,冰草种子萌发和出苗的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是 12 %~ 2 0 % ,幼苗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 12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 3% ,冰草种子不能萌发 ,土壤含水量低于 6 %时 ,幼苗不能出土并定居。当土壤含水量达到 16 %时 ,冰草幼苗生物量有所下降。在 6 %~ 8%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草 浑善达克沙地 种子萌发 种子出苗 幼苗生长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高精度光释光测年揭示的晚第四纪毛乌素和浑善达克沙地沙丘的固定与活化过程 被引量:49
3
作者 周亚利 鹿化煜 +3 位作者 张家富 周力平 苗晓东 Mason J A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2-350,共9页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7.77ka、7.57ka、7.39ka和2.39ka以后;活化的时间分别为距今57.08ka、52.50ka、13.65ka、13.13ka、7.20ka前后、2.39ka以前和0.29ka以来。在10.97kaBP、10.04kaBP、9.81kaBP和8.67kaBP前后沙地处于气候干湿交替时期。全新世期间,浑善达克沙地在距今8.74~8.72ka、7.79ka前后,沙丘活化;5.69kaBP、4.25kaBP、2.75kaBP、1.53kaBP和0.71kaBP前后,沙丘处于相对固定阶段,0.15kaBP以来,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晚第四纪气候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变化可能是两个沙地沙丘活化与固定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光释光测年技术 浑善达克沙地 沉积剖面 年代测试 第四纪 沙丘活化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9
4
作者 初玉 杨慧玲 +1 位作者 朱选伟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294-3300,共7页
豆科锦鸡儿属(C arag ana)植物因其可以生物固氮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定量分析小叶锦鸡儿(C arag anam icrophy lla)灌丛在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植被与土壤养分循环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制定退化... 豆科锦鸡儿属(C arag ana)植物因其可以生物固氮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定量分析小叶锦鸡儿(C arag anam icrophy lla)灌丛在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植被与土壤养分循环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制定退化沙地的恢复对策。采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分析和分形分析两种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不同生境中小叶锦鸡儿灌丛的植被、土壤水分和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灌丛在3种生境条件下(滩地、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盖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空间自相关显著;(2)土壤pH值在滩地和固定沙丘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且空间自相关显著,但在半固定沙丘空间自相关不显著;(3)土壤水分在3种生境中的空间分布都符合线性模型,空间自相关显著。(4)植被的变异尺度(变程)小于各个土壤要素的变异尺度。植被(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决定了土壤养分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当地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在养分“沃岛”现象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合理的利用和布局当地的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分布,可以更加有效地补充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从而有利于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灌丛 分形分析 半方差分析 空间异质性 浑善达克沙地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幼苗更新空间格局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振 董智 +1 位作者 李红丽 李钢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4-301,共8页
榆树疏林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是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沙地植被类型。采用Ripley的K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封育状态下的榆树幼苗空间分布及更新格局。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榆树幼苗密度分别为88株/hm... 榆树疏林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是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沙地植被类型。采用Ripley的K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封育状态下的榆树幼苗空间分布及更新格局。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榆树幼苗密度分别为88株/hm2和77株/hm2,丘间低地更适合幼苗的生长。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榆树幼苗均呈聚集分布,但丘间低地的幼苗聚集强度更高。固定沙丘上榆树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在小尺度上呈负关联,而丘间低地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呈现较显著的正关联,但二者在大尺度上均无关联性。研究对揭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幼苗分布、更新空间格局及其恢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 幼苗更新 空间格局 空间关联 浑善达克沙地
下载PDF
克隆整合对无芒雀麦在异质性盐分环境中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慧玲 薛瑞丽 +3 位作者 叶永忠 王会勤 董鸣 黄振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27-2834,共8页
无芒雀麦是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中占优势的多年生根茎禾草。研究了克隆整合特性对无芒雀麦在异质性盐分环境中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分株在高盐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耗-益分析表明无芒雀麦在高盐斑块中... 无芒雀麦是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中占优势的多年生根茎禾草。研究了克隆整合特性对无芒雀麦在异质性盐分环境中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分株在高盐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耗-益分析表明无芒雀麦在高盐斑块中分株的生物量、分株数、根茎节数和根茎总长显著受益于克隆整合,而与之相连的非盐分斑块中的分株却没有产生显著的损耗。因而,克隆整合特性是无芒雀麦对异质性环境形成的重要适应对策,它使无芒雀麦能够扩展到不适合植物生长的高盐分斑块中,从而增加了无芒雀麦在浑善达克沙地中的存活和生长,提高了其在半干旱沙化地区的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无芒雀麦 异质性盐分环境 克隆整合 适应对策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慧玲 曹志平 +3 位作者 朱选伟 董鸣 叶永忠 黄振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765-2773,共9页
通过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方向两条宽5m×长3km的样带和一块4m×4m的样方调查,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无芒雀麦、植被、土壤水分及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样带内植被盖度、无芒雀麦盖度、土壤水分和土壤盐... 通过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方向两条宽5m×长3km的样带和一块4m×4m的样方调查,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无芒雀麦、植被、土壤水分及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样带内植被盖度、无芒雀麦盖度、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化格局相似,然而,在不同的空间方向上,它们具有不同的空间变化;样方内无芒雀麦地上部生物量、分株数和土壤盐分具有相似的空间变化格局,但却不同于植被地上部总生物量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格局。相关分析表明,样带内植被盖度、无芒雀麦盖度与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样方内无芒雀麦地上部生物量、分株数及植被地上部总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盐分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无芒雀麦地上部生物量、分株数和植被地上部总生物量三者之间,以及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之间也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了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依赖于空间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无芒雀麦 土壤水分 土壤盐分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坡位对浑善达克沙地小叶锦鸡儿空间分布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魏峥 王晓 +1 位作者 宋维峰 陈治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2-107,115,共7页
坡位对植物种子散布、繁殖和土壤水、热与营养再分配等生态、水文方面各有差异,不适坡位使其生态功能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失衡生态结构。分析坡位对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有助于认识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种... 坡位对植物种子散布、繁殖和土壤水、热与营养再分配等生态、水文方面各有差异,不适坡位使其生态功能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失衡生态结构。分析坡位对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有助于认识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合理规划不同坡位植被类型提供依据,对于荒漠化地区意义重大。采用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将浑善达克沙地坡位对小叶锦鸡儿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坡上及平地部位,小叶锦鸡儿种群在小尺度上呈现高度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弱,最终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在坡中及坡下部位,小叶锦鸡儿种群在小尺度上表现为均匀或随机分布;(2)根据冠幅、株高将小叶锦鸡儿分为大苗、幼苗,从坡上、坡中、坡下到平地,小叶锦鸡儿大苗灌丛沙堆与小叶锦鸡儿幼苗灌丛沙堆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随着尺度增大,这种关系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坡位 小叶锦鸡儿 浑善达克沙地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元志辉 雷军 +3 位作者 包刚 萨楚拉 苏日古格 池勇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0-338,共9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14年生长季(4—10月)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VC),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4年间研究区生长季的植被盖度呈...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14年生长季(4—10月)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VC),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4年间研究区生长季的植被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多年平均VC为0.423,年平均递增率为0.003 6。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东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研究区植被盖度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6,是驱动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直接因素。植被盖度变化趋势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以研究区2000,2006,2013年3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草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5.42%。近14年来,草地、林地的增加幅度较大,分别由29 637.30,58.24km2增加到30 619.36km2,64.43km2。除了建设用地,其他类型的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耕地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和水域,高覆盖度草地、林地及耕地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浑善达克沙地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影响其植被覆盖度出现增加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 植被覆盖度 沙地 气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归一化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对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的时空响应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腾林 宋一凡 +4 位作者 王明新 赵义平 王子河 刘迪 龙胤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本文采用GIMMS3g NDVI数据集和气候研究委员会SPEI数据集,通过像元尺度的相关分析,识别了浑善达克沙地1982—2015年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nce Vegetation Index)动态变化及其与SPE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 本文采用GIMMS3g NDVI数据集和气候研究委员会SPEI数据集,通过像元尺度的相关分析,识别了浑善达克沙地1982—2015年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nce Vegetation Index)动态变化及其与SPE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响应关系。研究区近34年来平均NDVI为0.22,沙地植被总体呈恢复趋势,NDVI增加面积占沙地面积的55.56%。研究区NDVI与不同时间尺度SPEI显著性相关(α=0.05)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86.38%。与NDVI相关性最强的为SPEI-03,其次为SPEI-24,呈两极化现象。从不同季节来看,NDVI对SPEI的敏感程度依次为夏季(SPEI-3,51.17%)>生长季(SPEI-3,46.88%)>秋季(SPEI-3,40.32%)>春季(SPEI-9,33.37%)。总体而言,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生长受中短期水热条件变化影响显著。本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变化环境下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水文过程,对该地区生态修复与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NDVI SPEI 动态变化 时空响应
下载PDF
光释光测年揭示浑善达克沙地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小艳 周亚利 +4 位作者 庞奖励 鹿化煜 黄春长 周亮 顾洪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5-546,共12页
为了深入了解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浑善达克沙地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沙地5个具有代表性的风成砂——砂质土剖面序列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研究。结合粒度、磁化率、烧失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地层中的文化遗存分析,得到了浑善达克沙地近... 为了深入了解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浑善达克沙地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沙地5个具有代表性的风成砂——砂质土剖面序列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研究。结合粒度、磁化率、烧失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地层中的文化遗存分析,得到了浑善达克沙地近2ka来的环境变迁记录:距今1.45~1.10ka和0.83~0.58ka,浑善达克沙地发育砂质土层,气候温暖湿润,与中国唐朝暖期和元朝暖期相对应,欧洲此时经历了中世纪暖期,该地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旱作农业文化发展。距今1.10~0.83ka和0.58~0.20ka,浑善达克沙地发育浅黄色砂层,气候干旱寒冷,沙丘活化,分别与我国宋辽和清朝冷期相对应,其中宋辽冷期是中世纪暖期的气候波动,清朝冷期则对应于欧洲小冰期,游牧文化发展。浑善达克沙地地层序列、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其所保存的人类文化遗存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ka以来,气候经历了暖湿与冷干的交替变化,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沙地气候事件可能对我国相应时期朝代的兴亡产生过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光释光测年环境变化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Responses of Caryopsis Germinati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to Sand Water Content of 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 and Bromus inermis Leyss. 被引量:1
12
作者 Hui-Ling YANG Xuan-Wei ZHU +2 位作者 Ming DONG Zhen-Ying HUANG Zhi-Ping C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450-1458,共9页
Responses of caryopsis germinati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 (Gramineae) and Bromus inermis Leyss. (Gramineae), two dominant perennial grasses in the Otindag Sandla... Responses of caryopsis germinati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 (Gramineae) and Bromus inermis Leyss. (Gramineae), two dominant perennial grasses in the Otindag Sandland of China, to different sand water content (SWC; 1%, 2%, 3%, 4%, 6%, 8%, 12%, 16%, and 20%) were studied compara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rmination responses of the two grasses to SWC were similar (i.e. caryopses could not germinate when the SWC was below 3%; at SWC ranging from 3% to 12%, the higher the SWC, the higher the germination percentage; and at a SWC of 12%-20%, germination reached similarly high percentages). At a sand burial depth of 0.5 cm, the threshold of SWC for seedling emergence was 6% forA. cristatum and 8% forB. inermis; at 12%-20% SWC, the seedling emergence of both species reached similarly high percentages. The seedling growth responses of these two species to SWC gradients were different. For A. cristatum, the biomass of seedlings increased with SWC from 6% to 12%, and decreased with SWC from 12% to 20%. For B. inermis, the biomass of seedlings always increased with SWC from 8% to 20%.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seedlings of both species allocated more biomass to the roots with decreases in SWC. The SWC changes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 natural microhabitats of both species suggested that the SWC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yopsis germinati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grasses. The responses of caryopsis germinati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species to SWC may determine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ms in the Otindag Sand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pyron cristatum Bromus inermis caryopsis germination otindag sandland sand water content seedling emergence seedling growth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最老砂层的年龄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晓巍 周亚利 +1 位作者 张岳敏 炊郁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844-1858,共15页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东亚季风的边缘地带,是研究气候演变的理想区域.沙地内分布的火山熔岩覆盖在古砂层之上,使得较老的砂层由于顶盖岩层保护作用而得以保存.以往对浑善达克沙地的气候变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末次盛冰期以来时段,缺乏更...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东亚季风的边缘地带,是研究气候演变的理想区域.沙地内分布的火山熔岩覆盖在古砂层之上,使得较老的砂层由于顶盖岩层保护作用而得以保存.以往对浑善达克沙地的气候变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末次盛冰期以来时段,缺乏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记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地质载体和相对应的长尺度年代数据.本文通过对砂质古土壤、风成砂、湖相砂和火山烘烤层等样品进行光释光测年,利用常规SAR法、TT-OSL法和pIRIR(200,290)法分别对石英和长石进行等效剂量的测定,并进行了不同测年矿物及方法的对比,确定最终的沉积年龄,获得了截至目前最老的风成砂年龄为321.2 ka.建立了沉积物年代框架,重建了浑善达克沙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演化过程:距今320, 160.3~151.6和4.4 ka时,风沙物质快速堆积,沙丘活化,沙地扩张;距今5.0,2.4和1.3 ka时,风沙活动规模小,沙丘固定;距今320.4 ka左右浑善达克沙地内已经是沙丘与湖泊共存的地貌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光释光测年 火山熔岩 风沙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