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Extraction of Modified Suction Caisson (MSC) in Sand by Reverse Pumping Water 被引量:3
1
作者 HUANG Ling-xia ZHANG Yu-kun LI Da-yo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期272-280,共9页
A suction caisson can be extracted by applying reverse pumping water,which cannot be regarded as the reverse process of installation because of th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behavior.Model test... A suction caisson can be extracted by applying reverse pumping water,which cannot be regarded as the reverse process of installation because of th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behavior.Model tests were first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xtraction behavior of the modified suction caisson(MSC)and the regular suction caisson(RSC)in sand by reverse pumping water.The effects of the installation ways(suction-assisted or jacking installation)and the reverse pumping rate on the variations of the over-pressure resulting form reverse pumping water were investigated.It was found that neither the RSC nor the MSC can be fully extracted from sand.When the maximum extraction displacement is obtained,the hydraulic gradient of the sand in the suction caisson reaches the critical value,leading to seepage failure.In addition,the maximum extraction displacem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reverse pumping rate.Under the same reverse pumping rate,the final extraction displacements for the RSC and MSC installed by suction are lower than those for the RSC and MSC installed by jacking.The final extraction displacement of MSC is almost equal to that of the RSC with the same internal compartment length.Based on the force equilibrium,a method of estimating the maximum extraction displacement is proposed.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rationally predict the maximum extraction displac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over-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fied suction caisson(MSC) model test extraction critical hydraulic gradient maximum extraction displacement
下载PDF
Full-field out-of-plane vibration displacement acquisition based on speckle-projection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amage localiz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Shancheng Cao Jinwei Yan +1 位作者 Haibo Nian Chao X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2022年第4期363-373,共11页
Stereo-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Stereo-DIC)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for modal analysis in plate-type structures due to its noncontact and full-field advantages.However,when the traditional stereo-DIC is adopted to ca... Stereo-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Stereo-DIC)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for modal analysis in plate-type structures due to its noncontact and full-field advantages.However,when the traditional stereo-DIC is adopted to capture the out-of-plane displacements,several challenging issues exist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surface speckles,asynchronous camera recording,and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degradation due to high computation costs.Moreover,with the captured out-of-plane displacements,effective and efficient evaluation of th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mode shap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damage localization are also critical problems.To tackle these issues,a speckle-projection DIC technique using a single high‐speed camera is proposed to obtain the out-of-plane vibration displacements.Moreover,an enhanced peak-picking modal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enhance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mode shapes.In addition,the low‐rank property of mode shapes in an intact state and the spatial sparse property of damage locations are harnes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damage positions without requiring reference data on the healthy state.Finally,the modal analysis and damage localiz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proposed speckle-projection DIC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two-camera stereo-DIC technique to verify its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It i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dentified resonant frequencies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 are smaller than 1%for higher modes.Moreover,the proposed speckle-projection DIC has the same accuracy as the traditional two-camera stereo-DIC in terms of measurement accuracy,mode shape estimation,and damage loc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age localization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low-rank property modal analysis out-of-plane displacement
原文传递
东曲矿8号煤CO_(2)和CH_(4)竞争吸附特性分子模拟研究
3
作者 邓小鹏 相建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4,共7页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4)的吸附量,双组分竞争吸附中的总吸附量随着CO_(2)的摩尔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摩尔比条件下的双组分吸附中CO_(2)对CH_(4)的选择性吸附系数始终大于1,且CO_(2)摩尔分数越大,选择性吸附系数越小;相互作用能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CO_(2)吸附体系中较大的静电能促进了煤大分子对CO_(2)吸附,因此,不同摩尔比体系的相互作用能随着CO_(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大于CH_(4)的吸附势,双组分竞争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而CH_(4)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降低,该结果与吸附选择性分析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采 CO_(2)驱替甲烷 竞争吸附 吸附选择性 相互作用能 势能分布 分子模拟
下载PDF
不同注气成分置驱瓦斯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徐小马 燕湘湘 黄姝羽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0,共9页
注气促抽瓦斯的注气成分主要有N_(2),CO_(2)和空气,但目前针对不同注入成分的置驱效果对比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建立了考虑裂隙气体渗流和基质孔隙气体扩散的注气成分置驱瓦斯数学模型,在对该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模拟注入气体置驱煤样瓦... 注气促抽瓦斯的注气成分主要有N_(2),CO_(2)和空气,但目前针对不同注入成分的置驱效果对比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建立了考虑裂隙气体渗流和基质孔隙气体扩散的注气成分置驱瓦斯数学模型,在对该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模拟注入气体置驱煤样瓦斯气体过程,并对比研究相同注气压力和煤体渗透率条件下不同注气成分(N_(2),CO_(2)和空气)对瓦斯的置驱效果。结果表明:①相同注气时间下,从注气端到排气端,注入气体的体积分数逐渐降低,在注气端附近注入气体的体积分数最高;瓦斯体积分数逐渐增加,在排气端附近瓦斯体积分数最高;随着注气时间增加,注入气体的体积分数增加区域逐渐向排气端移动直至覆盖整个煤样,瓦斯体积分数降低区域也逐渐向排气端移动直至覆盖整个煤样,表明煤样中的瓦斯逐渐被置换出来,进而被驱替出整个煤样。②在相同注气时间内,从注气端到排气端,N_(2),CO_(2)和空气3种注入气体体积分数和瓦斯体积分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从注气端到排气端,注入气体体积分数逐渐降低、瓦斯体积分数逐渐升高,随着注气时间增加,注入气体的体积分数增高区域增加。相同注气时间、煤样相同位置处注入气体的体积分数和瓦斯体积分数互补,即相加为100%。③3种注入气体对瓦斯的置驱效果排序为CO_(2)>空气>N_(2)。④对排气端气体的体积分数分析可知,排气端气体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可分为突破阶段、平衡进行阶段和置驱完成阶段。不同注入气体3个阶段持续时间不同,注入N_(2)突破时间和置驱完成时间分别为30,90 min;注入CO_(2)突破时间和置驱完成时间分别为20,80 min;注入空气突破时间和置驱完成时间分别为28,87 min。⑤在现场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煤层的吸附解吸能力、煤层自燃特性等选择合适的注入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注气抽采 注气成分 置驱瓦斯 置驱效果 注气端 排气端
下载PDF
大直径瓦斯抽采钻孔穿越保护煤柱围岩变形损伤规律
5
作者 石光 《山西焦煤科技》 CAS 2024年第6期34-38,共5页
为探究大直径钻孔穿越保护煤柱的钻孔围岩破坏规律,采用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软件中嵌入Concrete damage model屈服准则,并分析了塑性准则下的煤体、泥岩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与损伤因子演化规律。以平舒煤矿81117工作面为例建立... 为探究大直径钻孔穿越保护煤柱的钻孔围岩破坏规律,采用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软件中嵌入Concrete damage model屈服准则,并分析了塑性准则下的煤体、泥岩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与损伤因子演化规律。以平舒煤矿81117工作面为例建立数值模型,探究了钻孔开挖以及工作面采动条件下的煤柱围岩应力、位移、损伤特征。结果表明:煤体与泥岩的抗压、抗拉强度与损伤因子具有相同规律的演化形式,但泥岩具有更高的强度特性。钻孔开挖对保护煤柱的损伤影响较小,而工作面的采动作用将会导致围岩出现明显的变形损伤,回采300 m时,钻孔的位移量约为-0.08 m,回采600 m时,钻孔的位移量达到0.32 m,巷道顶底板与煤柱塑性区存在贯通破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瓦斯抽采钻孔 保护煤柱 钻孔位移
下载PDF
小庄煤矿液态二氧化碳驱替技术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徐传玉 窦桂东 赵天烁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3期93-97,共5页
煤层瓦斯抽采效率不足是高瓦斯及突出矿井采掘接续困难和瓦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煤层采前瓦斯预抽效率,降低矿井瓦斯灾害治理成本,基于液态二氧化碳对煤层进行低温致裂增透和对煤层瓦斯进行相变交换置换驱替的两方面影响,针对... 煤层瓦斯抽采效率不足是高瓦斯及突出矿井采掘接续困难和瓦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煤层采前瓦斯预抽效率,降低矿井瓦斯灾害治理成本,基于液态二氧化碳对煤层进行低温致裂增透和对煤层瓦斯进行相变交换置换驱替的两方面影响,针对彬长小庄煤矿低透气性、瓦斯难以抽采的问题,以402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液态二氧化碳驱替煤层气技术深入分析和工程应用,分析了现场抽采效果。现场应用表明,驱替后的钻孔内瓦斯浓度平均增加1.425倍,纯量平均增加1.33倍,瓦斯抽采效率明显提升。该结果初步证实了液态二氧化碳驱替技术的适用性,为煤矿瓦斯抽采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二氧化碳 驱替 瓦斯抽采
下载PDF
敌百虫萃取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冯旭东 杨义燕 +1 位作者 瞿福平 戴猷元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在考察敌百虫亲油性的基础上,本文对敌百虫稀溶液进行了溶剂萃取和络合萃取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敌百虫的亲油性一般,溶剂萃取分配系数较小,加入胺类络合剂提高了溶剂对敌百虫的萃取分配系数.本文还对影响敌百虫萃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在考察敌百虫亲油性的基础上,本文对敌百虫稀溶液进行了溶剂萃取和络合萃取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敌百虫的亲油性一般,溶剂萃取分配系数较小,加入胺类络合剂提高了溶剂对敌百虫的萃取分配系数.本文还对影响敌百虫萃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比较溶剂萃取前后溶液的生物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亲油性 萃取置换 分离 杀虫剂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处理苯胺类稀溶液的萃取置换技术 被引量:18
8
作者 冯旭东 林屹 +1 位作者 瞿福平 戴猷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4,共4页
苯胺和间氯苯胺的BOD5/CODCr测定结果表明 ,随着溶质浓度的升高 ,其水溶液的生物降解性显著降低 .为使此类溶液能够进行生物处理 ,必须降低其浓度 .在考察有机溶剂和络合剂P2 0 4生物降解性的基础上 ,对苯胺和间氯苯胺稀溶液进行了溶剂... 苯胺和间氯苯胺的BOD5/CODCr测定结果表明 ,随着溶质浓度的升高 ,其水溶液的生物降解性显著降低 .为使此类溶液能够进行生物处理 ,必须降低其浓度 .在考察有机溶剂和络合剂P2 0 4生物降解性的基础上 ,对苯胺和间氯苯胺稀溶液进行了溶剂萃取和络合萃取的研究 .对影响有机溶剂和络合溶剂萃取分配系数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萃残液的BOD5/CODCr值表明 ,选择合适的萃取剂进行萃取 ,其萃残液无需进一步稀释就可进行生物处理 ,论证了萃取置换法治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间氯苯胺 生物降解性 萃取置换 有机废水处理
下载PDF
FLAC在煤矿开采沉陷预测中的应用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309
9
作者 谢和平 周宏伟 +2 位作者 王金安 李隆忠 M.A.Kwasniewski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7-401,共5页
应用FLAC2D3.3和FLAC3D1.0对河南省鹤壁矿务局4矿开采沉陷进行了预计,通过对比分析经典预计方法(概率积分法)与FLAC计算结果,发现FLAC能真实地模拟现场地质条件,弥补一般经典方法不能考虑断层影响的不足。
关键词 FLAC 开采沉陷 开采沉陷预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回采巷道煤体荷载传递机理及其极限平衡区的研究 被引量:48
10
作者 于远祥 洪兴 陈方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30-1636,共7页
基于支承压力作用下回采巷道两帮煤体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煤体与顶底板界面应力、煤体轴力的基本分布规律,首次对煤帮水平位移进行了力学推导,建立了极限平衡区宽度新的理论计算公式,讨论了塑性条件下煤帮极限平衡区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支承压力作用下回采巷道两帮煤体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煤体与顶底板界面应力、煤体轴力的基本分布规律,首次对煤帮水平位移进行了力学推导,建立了极限平衡区宽度新的理论计算公式,讨论了塑性条件下煤帮极限平衡区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极限平衡区煤体的垂直应力、顶底板与煤层界面的剪应力及其水平压力均呈双曲函数分布;②煤帮处煤体垂直应力的大小随巷道高度及顶底板与煤层界面力学参数的改变而改变,其水平位移与弹塑性界面的侧压力系数、峰值应力及煤体极限平衡区宽度成正增长关系,与煤体综合弹性模量成反比;③煤体极限平衡区宽度与巷道埋深、上覆岩层平均容重、煤体与顶底板界面的强度参数、应力集中系数及侧压力系数、巷道高度及煤体综合弹性模量密切相关,随巷道埋深和巷道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煤体与顶底板界面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增加而减小。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荷载传递 煤帮极限平衡区 水平位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大排量异型泵在冀东浅层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成林 许晶晶 +2 位作者 周秀芬 彭丙军 董金素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52-54,共3页
浅层油藏进入开发的中后期,放大生产压差、提高排液量是提高开发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寻找到经济同时又能满足开发要求的举升方式尤为重要。为解决该问题,以大排量提液为中心,开展了双作用抽油泵、并联抽油泵等大排量异型泵及配套工艺... 浅层油藏进入开发的中后期,放大生产压差、提高排液量是提高开发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寻找到经济同时又能满足开发要求的举升方式尤为重要。为解决该问题,以大排量提液为中心,开展了双作用抽油泵、并联抽油泵等大排量异型泵及配套工艺的研究,通过试验达到拓展有杆泵采油方式的适应范围的目的,并实现不同排量泵型系列化。近几年在柳102等区块油层物性好、天然能量充足的浅层油藏应用大排量异型泵代替电潜泵提液,取得了很好地提液增油效果,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大排量 异型泵 提液
下载PDF
炼锌置换渣提锗试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振杰 刘洪波 +2 位作者 彭伟 刘安荣 钟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24,共6页
以某冶炼厂的湿法置换渣为原料,采用浸出—萃取—反萃—煅烧的工艺提取锗,考察了萃取与反萃取影响因素对提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N235为萃取剂,相比O/A=0.5,酒石酸与锗的摩尔比为5,萃取体系pH=2.5,萃取温度25℃,以及反萃剂NaOH浓... 以某冶炼厂的湿法置换渣为原料,采用浸出—萃取—反萃—煅烧的工艺提取锗,考察了萃取与反萃取影响因素对提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N235为萃取剂,相比O/A=0.5,酒石酸与锗的摩尔比为5,萃取体系pH=2.5,萃取温度25℃,以及反萃剂NaOH浓度2.5 mol/L,相比A/O=0.5,反萃温度30℃,反萃时间15 min的条件下,锗的萃取率与反萃率均大于98%;用硫酸调节反萃液pH为9,使Ge完全水解后,经过滤、洗涤,高温煅烧得到Ge含量为18.26%的Ge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换渣 萃取 反萃 萃取率
下载PDF
从炉灰、酸泥中回收并提取高纯铂、钯的工艺实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飞 吴喜龙 +5 位作者 高芳 杨褚伟 郭保金 赵云 曾世勇 明潇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47,共4页
通过对3批试料的生产实验,介绍了从炉灰、酸泥中回收和提取高纯铂、钯的工艺流程。实验过程中,经酸浸、置换、离子交换分离大部分杂质元素,再调整铂、钯化合价态,用氯化铵沉淀铂从而达到铂、钯的有效分离。实践证明,该工艺流程简单,实... 通过对3批试料的生产实验,介绍了从炉灰、酸泥中回收和提取高纯铂、钯的工艺流程。实验过程中,经酸浸、置换、离子交换分离大部分杂质元素,再调整铂、钯化合价态,用氯化铵沉淀铂从而达到铂、钯的有效分离。实践证明,该工艺流程简单,实用性强,分离效果好,回收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技术 炉灰 酸泥 回收与提取 分离 置换 离子交换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藏提液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史树彬 刘承杰 +2 位作者 靳彦欣 尹相文 关悦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5期83-85,161,共3页
针对目前提液井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分析提液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不同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下提液的效果,确定了提液的政策界限。模拟结果表明,正韵律模型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增加后减小;反... 针对目前提液井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分析提液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不同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下提液的效果,确定了提液的政策界限。模拟结果表明,正韵律模型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增加后减小;反韵律模型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提高采收率幅度一直减小;提液幅度大约为140%,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提液时机越早,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在提液方式中,高低渗提液比大约为0.6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替压力 数值模拟 提液幅度 提液时机 提液方式
下载PDF
P204-煤油萃取剂的生物降解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冯旭东 林屹 +1 位作者 瞿福平 戴猷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4-76,共3页
采用测定溶剂饱和溶液 BOD5和 COD的方法对混合溶剂 P2 0 4 (二 - ( 2 -乙基己基 )磷酸 ) -煤油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 P2 0 4 (煤油 )均可降解 .当溶剂中 P2 0 4的浓度小于 70 %时 ,平衡水相的 COD及 BOD5 与... 采用测定溶剂饱和溶液 BOD5和 COD的方法对混合溶剂 P2 0 4 (二 - ( 2 -乙基己基 )磷酸 ) -煤油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 P2 0 4 (煤油 )均可降解 .当溶剂中 P2 0 4的浓度小于 70 %时 ,平衡水相的 COD及 BOD5 与初始溶剂中P2 0 4对煤油的体积比成正比 ;当 P2 0 4的浓度大于 70 %时 ,平衡水相的 COD及 BOD5基本保持不变 .同时 ,建立了 P2 0 4 (煤油 )平衡水相中 P2 0 4的浓度的表达式 ,对研究混合溶剂的生物降解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 萃取 生物降解性 P204-煤油萃取剂 废水
下载PDF
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静态吸附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汤小燕 蒲万芬 +2 位作者 杨燕 赵宏利 徐晓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8-510,共3页
为了认识阳离子Gemin表面活性剂(NNMB)的吸附特性,从时间、液固比、质量浓度、温度以及pH值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NNMB在净砂上的静态吸附性能。实验表明:NNMB的吸附量随着电解质浓度及离子强度增加而增大,在碱性溶液中的吸附主要是靠静电... 为了认识阳离子Gemin表面活性剂(NNMB)的吸附特性,从时间、液固比、质量浓度、温度以及pH值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NNMB在净砂上的静态吸附性能。实验表明:NNMB的吸附量随着电解质浓度及离子强度增加而增大,在碱性溶液中的吸附主要是靠静电作用。这为进一步探求有效抑制NNMB吸附损失的方法和研究其在驱油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 GEMINI表面活性剂 吸附 驱油 抽提
下载PDF
不同洗油体系及界面张力对油砂洗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金发扬 王洪波 张旭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共4页
通过界面张力实验,筛选了能把油水界面张力降到10-1~10-4 mN/m数量级的单一碱、油砂清洗剂RS1、RS2及复配洗油体系,测定了洗油体系在不同界面张力条件下的洗油效率。结果表明,在10-1~10-2 mN/m界面张力范围内,各种洗油体系洗油效率均... 通过界面张力实验,筛选了能把油水界面张力降到10-1~10-4 mN/m数量级的单一碱、油砂清洗剂RS1、RS2及复配洗油体系,测定了洗油体系在不同界面张力条件下的洗油效率。结果表明,在10-1~10-2 mN/m界面张力范围内,各种洗油体系洗油效率均小于90%。当界面张力达到10-3 mN/m的超低值时,油砂清洗剂RS1(质量分数1.2%)的最高洗油效率为95.5%。界面张力进一步降低至10-4 mN/m数量级时,碱(质量分数2.0%,m(NaOH)∶m(Na2CO3)=1∶1)/RS1(质量分数0.6%)复合洗油体系最高洗油效率为96.8%,略低于油砂清洗剂RS1(质量分数1.8%)的洗油效率,但复合洗油体系成本更低,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洗油效率 界面张力 水洗法
下载PDF
低渗透性煤层注液态CO_2置换驱替CH_4试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砺 魏高明 +2 位作者 王世斌 李珍宝 刘新民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83,共8页
针对低渗透性煤层瓦斯难以抽采的问题,结合液态CO_2低温、低黏、渗流阻力小、相变增压等特性,提出低渗透性煤层注液态CO_2置换驱替CH_4技术。在韩城矿区桑树坪二号井开展煤层注液态CO_2置换驱替CH_4工业性试验,开发了压注工艺系统,确定... 针对低渗透性煤层瓦斯难以抽采的问题,结合液态CO_2低温、低黏、渗流阻力小、相变增压等特性,提出低渗透性煤层注液态CO_2置换驱替CH_4技术。在韩城矿区桑树坪二号井开展煤层注液态CO_2置换驱替CH_4工业性试验,开发了压注工艺系统,确定了压注关键性参数,判定了CO_2置换驱替CH_4技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液态CO_2压注时压力呈现波动特性,起始升压速率较快,达到2.5MPa左右时趋于稳定;压注管路瞬时流量为0.6~1.4m^3/h,累计压注液态CO_2为6.0m^3;以压注过程中检验孔内CO_2体积分数为指标,判定试验有效影响半径达到18m。试验区域瓦斯抽采体积分数是原始体积分数的2.5倍,抽采纯量是原始纯量的3.5倍,相比瓦斯抽采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性煤层 液态CO2 影响半径 瓦斯抽采 置换驱替
下载PDF
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天线变形测量 被引量:20
19
作者 于江 蒋山平 杨林华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08年第1期56-58,3,共3页
文章介绍了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天线变形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2台CCD相机交会摄影来获取被测面图像,并对被测面上特殊标志点进行中心坐标提取,然后利用光束法平差解算标志点中心坐标。测量精度可达到1:50000,可用于卫星天线研制... 文章介绍了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天线变形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2台CCD相机交会摄影来获取被测面图像,并对被测面上特殊标志点进行中心坐标提取,然后利用光束法平差解算标志点中心坐标。测量精度可达到1:50000,可用于卫星天线研制过程中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的检验,为卫星天线在轨正常工作提供可靠性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景摄影测量 天线变形 相机标定 中心提取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东营市地面沉降监测及多诱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钟储汉 王强 +2 位作者 王霞迎 张双成 牛玉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27-731,共5页
基于2019年Sentinel-1的28景降轨InSAR数据,监测东营市年均沉降速率,分析并相互验证处于不同季节的两个干涉对及各形变中心的时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东营市存在5个大范围的沉降区域,均位于东营市沿海区域,最大沉降速率约为300 mm/a,沉... 基于2019年Sentinel-1的28景降轨InSAR数据,监测东营市年均沉降速率,分析并相互验证处于不同季节的两个干涉对及各形变中心的时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东营市存在5个大范围的沉降区域,均位于东营市沿海区域,最大沉降速率约为300 mm/a,沉降特征因地下水抽取、石油开采与卤水开发等地下流体开采类型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总体上各形变区域每年1~5月表现为较大线性速率的沉降,6~12月出现不同程度回弹后又缓慢沉降,干涉对剖线的形变趋势同时可验证时序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 INSAR 地面沉降 石油开采 地下水抽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