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煤田的构造厘定及动力学控制 被引量:43
1
作者 宋传中 朱光 +1 位作者 刘国生 牛漫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淮南煤田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主要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该带可分为 3个次级构造带 :南部“八公山—舜耕山构造带” ,为一由南向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北部“明龙山—上窑构造带” ,是位于淮南煤... 淮南煤田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主要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该带可分为 3个次级构造带 :南部“八公山—舜耕山构造带” ,为一由南向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北部“明龙山—上窑构造带” ,是位于淮南煤田北缘由北向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中间为“淮南扇形复向斜带” ,构成淮南煤田的主体。淮南对冲式断—褶构造带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 ,是大别山北侧薄皮推覆构造前锋带和外缘带的主体 ,主要沿结晶基底与盖层的接触界面滑动。淮南煤田发育在“淮南扇形复向斜带”中 ,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对冲使得位于其中的含煤地层遭受错断、牵引而弯曲 ,直至倒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变形带 推覆构造 动力学 淮南煤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克—百逆掩断裂带上下盘储层差异性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5
2
作者 朱世发 刘欣 +3 位作者 朱筱敏 万策 尤新才 杜建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4-201,共8页
基于岩芯、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质量角度,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逆掩断裂带上、下盘二叠系—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储层差异性形成机理。在断裂上盘... 基于岩芯、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质量角度,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逆掩断裂带上、下盘二叠系—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储层差异性形成机理。在断裂上盘,沉积物粒度较粗,通常为冲积扇或辫状河沉积砾岩、砂质砾岩,埋藏较浅,孔隙性较好。在断裂下盘,沉积物相对较细,通常为辫状河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埋藏较深且孔隙性整体较差;局部层段发育沸石和长石的强烈溶蚀。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埋藏史(断裂演化史)控制上、下盘储层砂体成因,决定储层现今埋深及成岩演化,影响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沉积体系发育受同生的克—百主断裂控制,影响储层粒度、岩石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决定储层原始孔隙结构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逆掩断裂带 储层差异 形成机理
下载PDF
苏皖境内滁河断裂的演化与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8
3
作者 宋传中 朱光 +1 位作者 王道轩 牛漫兰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67-374,共8页
滁河断裂从古生代以来记录了下扬子地区的动力学特征。该断裂震旦纪—志留纪是滁县—全椒深水盆地与巢县—含山浅水盆地的分界线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其北侧未见沉积 ,南侧表现出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而导致的陆内拉张断陷 ;晚三叠世时... 滁河断裂从古生代以来记录了下扬子地区的动力学特征。该断裂震旦纪—志留纪是滁县—全椒深水盆地与巢县—含山浅水盆地的分界线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其北侧未见沉积 ,南侧表现出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而导致的陆内拉张断陷 ;晚三叠世时成为大别—胶南造山带南侧前陆冲断褶带中一条重要的逆冲断层 ,随后卷入郯庐断裂系的左行走滑剪切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时表现为垒堑构造的调整边界 ,控制着滁全红色盆地的发展。新生代以来再次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褶带 深大断裂 大地构造 滁河断裂
下载PDF
吉林延边缝合带的性质与东北亚构造 被引量:50
4
作者 唐克东 邵济安 +1 位作者 李景春 康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85-891,共7页
根据近年的新进展,讨论了延边缝合带的性质,认为它是晚侏罗世兴凯地块与龙岗-冠帽地块联合的增生缝合带,属于东北亚中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带的一部分。中国东北与整个东北亚一样,中生代构造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其内带是大陆(包... 根据近年的新进展,讨论了延边缝合带的性质,认为它是晚侏罗世兴凯地块与龙岗-冠帽地块联合的增生缝合带,属于东北亚中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带的一部分。中国东北与整个东北亚一样,中生代构造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其内带是大陆(包括大陆边缘)碎块的增生,外带主要是具有特提斯洋特征的洋壳和岛弧碎块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延边缝合带 晚侏罗世 逆冲推覆 特提斯洋 东北亚
下载PDF
山前带逆掩构造保幅FFD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5
5
作者 吕彬 王西文 +3 位作者 王宇超 苏勤 杨飚 林明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0-724,836+662,共5页
山前带逆掩构造区上覆高速地层对地震波传播能量具有比较严重的屏蔽作用,因而导致逆掩下伏构造成像比较困难。如今广泛采用的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由于其自身算法的限制难以对其精确成像。基于此,本文引入了保幅FFD(傅里叶有限差... 山前带逆掩构造区上覆高速地层对地震波传播能量具有比较严重的屏蔽作用,因而导致逆掩下伏构造成像比较困难。如今广泛采用的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由于其自身算法的限制难以对其精确成像。基于此,本文引入了保幅FFD(傅里叶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通过在传统延拓算子的基础上增加振幅恢复项求得保幅延拓算子,并给出保幅偏移的成像条件,从而实现了保幅FFD叠前深度偏移。数值试验及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补偿地震波场传播中的能量损失,提高逆掩下伏构造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带 逆掩构造 单程波方程 保幅偏移 FFD
下载PDF
典型逆掩断裂带油气富集规律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思路 被引量:5
6
作者 何玲娟 乔文龙 张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1-324,共4页
通过系列调研资料总结得出,世界典型逆掩断裂带的油气具有在沿断裂带应力集中部位、次级构造、基岩断块风化壳以及靠生油凹陷一侧的斜坡区、断裂下盘的有利圈闭中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勘探潜力非常巨大,还有约1... 通过系列调研资料总结得出,世界典型逆掩断裂带的油气具有在沿断裂带应力集中部位、次级构造、基岩断块风化壳以及靠生油凹陷一侧的斜坡区、断裂下盘的有利圈闭中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勘探潜力非常巨大,还有约13?08 m3的油气地质储量有待发现;在勘探思路上要系统查明西北缘断裂带,圈定探明程度较低的有利勘探区域和层位以及目前还未进行勘探的有利区块或构造;勘探重点应放在勘探程度较低的有利区块斜坡区和主断裂下盘,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测和综合研究工作,以期找到新的储量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断裂带 油气勘探 油气富集规律 准噶尔盆地 勘探思路
下载PDF
东昆仑山断裂带及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垂直形变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庆良 王建华 +4 位作者 朱桂芝 崔笃信 王文萍 陈忠实 宋兆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280,i001,共9页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m/a ;五道梁相对于格尔木上升了约 2 10mm ,上升速率约 10mm/a。 2 )昆仑山口至五道梁之间的可可西里地区 ,在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以 7mm/a的速度整体抬升的同时 ,还相对于南、北两侧的五道梁和昆仑山隆起区以 3~ 7mm/a的速度下沉。 3)格尔木—五道梁剖面垂直形变整体符合俯冲 -逆掩地壳增厚模式 ,其中 ,沿西大滩断裂、中昆仑山断裂和昆仑山北缘断裂带的逆冲推覆运动 ,占了整个东昆仑山现今构造隆起的大部分 ,其逆冲推覆运动有自南向北衰减的特点。 4 )地质调查结果表明 ,沿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35 0km的左旋破裂带 ,可以划分出若干个不均匀错动段 ,错动量最大可达 6m ,最小只有 2m。基于Okada (1985 )位错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地震断层不均匀左旋错动可以在昆仑山口破裂带南北两侧产生 10 0多毫米的差异性垂直位移。 1979— 2 0 0 2年实测垂直位移中 ,西大滩断裂谷地水准点的异常上升、昆仑山口测点的异常下降等都与发震断层的不均匀错动密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 垂直形变 俯冲 逆掩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封闭性研究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姜向强 柳广弟 +3 位作者 张年富 何周 韦恒业 张运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克百断裂为一大型逆掩断裂,其封闭性能控制了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油气的分布。对区域主应力方向、断裂带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地层水性质的研究表明,克百断裂的封闭性具有分段的特点。断裂封闭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断裂... 克百断裂为一大型逆掩断裂,其封闭性能控制了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油气的分布。对区域主应力方向、断裂带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地层水性质的研究表明,克百断裂的封闭性具有分段的特点。断裂封闭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断裂带断层泥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小,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钠氯比值小于0.7。断裂开启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走向交角小于45°,断裂带断层泥不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大,地层水以NaHCO3和Na2SO4型为主,钠氯比值大于0.85。断裂开启段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充注点,而断裂封闭段是下盘油气的主要封堵段,是下盘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断裂 构造应力 断层岩 破碎带 地层水
下载PDF
黄河大柳树坝址区域F201断层工程断错可能性及其效应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润勇 彭建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11,18,共6页
坐落于中卫一同心逆冲断裂带中间部位的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距F201发震断层垂直距离不足1.5km。在坝址区内,中卫一同心断裂带由数条断层组成,并可进一步分为主干断层、分支断层。这些断层与主干断层F201具有密切关系。统计表明,在... 坐落于中卫一同心逆冲断裂带中间部位的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距F201发震断层垂直距离不足1.5km。在坝址区内,中卫一同心断裂带由数条断层组成,并可进一步分为主干断层、分支断层。这些断层与主干断层F201具有密切关系。统计表明,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当发生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时,距发震断裂两侧3~5km的范围内都有可能出现断层的分支破裂、次生破裂等错断效应。晚更新世以来沿F201发生过多次地震破裂事件,大柳树坝址处于7级以上地震时的分支破裂发生带内,因此存在工程错断可能。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k.发生错动时,坝址地段分支断层k、k、F帕相对于F201,的错动比率处分别达到14.38%、12.00%和9.8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柳树坝址 工程错断效应 活断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两大发展阶段——广义的逆冲推覆断裂带和狭义的平移断裂带 被引量:13
10
作者 侯明金 Jacques Mercier +1 位作者 Pierre Vergely 王永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67-1275,共9页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早白垩世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由NE、NNE向展布的缓‘S’型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中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逆冲推覆变形,上部构造层即前陆褶皱冲断带内的变形;应力场分析资料显示:早三叠世晚期开始地表浅部就有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左行走滑平移作用开始发育;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入引张伸展阶段,与中国东部的伸展作用一致;新近纪又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发育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两大阶段 广义的逆冲推覆型 狭义的平移走滑型 应力场分析 安徽段
下载PDF
陕西淳化口镇─圣人桥地区地层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刚 周鼎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63-166,178,共5页
运用区域构造与局部变形相结合的方法对口镇─圣人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并对断层系统进行区域追索调研。揭示出该地区的沉积盖层大致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期挤压褶皱变形及喜山期的拉张断陷作用。着重论证了该区不整合于... 运用区域构造与局部变形相结合的方法对口镇─圣人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并对断层系统进行区域追索调研。揭示出该地区的沉积盖层大致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期挤压褶皱变形及喜山期的拉张断陷作用。着重论证了该区不整合于加里东构造层之上的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燕山期的构造特征、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厘定了作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燕山期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分界的老龙山─圣人桥冲断带的存在及其区域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逆冲断层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
下载PDF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逆冲推覆体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宗命 胡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46-70,共25页
推覆构造体系是由几条逆冲断裂带及其逆冲席、逆冲片组成,主干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叠瓦式构造。本文对研究这四条主干道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席、前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泥。模拟试验研完了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 推覆构造体系是由几条逆冲断裂带及其逆冲席、逆冲片组成,主干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叠瓦式构造。本文对研究这四条主干道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席、前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泥。模拟试验研完了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指出其前缘三角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体 逆冲断裂带 逆冲席
下载PDF
东北东部虎林盆地的构造特征、成盆机制及敦—密断裂带北东段的形成时代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志宏 梅梅 +4 位作者 高军义 吴相梅 黄超义 林东成 孙理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0-489,共10页
虎林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叠置在佳木斯地块之上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其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主要形成一系列各自独立的NE向箕状断陷群;晚白垩世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部分... 虎林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叠置在佳木斯地块之上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其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主要形成一系列各自独立的NE向箕状断陷群;晚白垩世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部分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形成反转构造,虎林盆地转化为具有多个沉降中心的NE向挤压坳陷盆地群;古近纪—第四纪为NNW—SSE向挤压作用阶段,虎林盆地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使部分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形成大型反转构造,而且在七虎林河凹陷与中央隆起之间形成NEE向大型逆冲断层(敦—密断裂)和断层传播褶皱,它们共同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沉积作用,虎林盆地转化为具有1个中央隆起和南、北2个坳陷的NEE向挤压坳陷型盆地。东北地区自白垩纪以来始终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背景,包括虎林盆地在内的东北东部盆地群的形成与伊泽纳奇板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敦—密断裂带总体上呈NE向展布,具有左行走滑的性质,在靠近虎林盆地的北东段转变为NEE向展布,断层的性质也转变为逆冲断层,敦—密断裂带北东段的逆冲作用很可能与该断裂带的NE向左行走滑作用在NEE向的转换挤压有关。敦—密断裂带自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虎林期开始活动,一直持续活动到第四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期次 变形时间 成盆机制 逆冲推覆构造 虎林盆地 敦—密断裂北东段
下载PDF
关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7-563,共7页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举了新模式9大依据,提出了今后工作设想以及如何盘活我国中西部50~60个大小盆地中的潜在油气资源的想法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坳陷 逆掩推覆断裂 幔源底辟构造 古俯冲消减碰撞带
下载PDF
焉耆盆地西部逆冲推覆带二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政威 陈亚强 +3 位作者 张付生 周咸玉 韩红珍 朱艳保 《河南石油》 2005年第3期14-16,i001-i002,共5页
焉耆盆地西部,地表主要为岩石裸露区、戈壁区和巨厚低降速带区,接收和激发条件都较差,地下为逆冲推覆带,构造复杂,是地震勘探困难地区。以往在该区进行了多次地震勘探,解决不了推覆带的构造成像问题,本次二维地震勘探利用射线追踪理论... 焉耆盆地西部,地表主要为岩石裸露区、戈壁区和巨厚低降速带区,接收和激发条件都较差,地下为逆冲推覆带,构造复杂,是地震勘探困难地区。以往在该区进行了多次地震勘探,解决不了推覆带的构造成像问题,本次二维地震勘探利用射线追踪理论的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采集参数对构造成像的影响,结合试验资料的定量分析,确定激发井深、药量,使地震采集参数更加合理。采集资料经处理,推覆体成像清晰,逆冲断点、断面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 推覆带 正演模拟 射线追踪 采集参数
下载PDF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逆冲推覆体及其前缘带含油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松林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71-82,共12页
通过有机地化研究表明,逆冲推覆体及其前缘带有下寒武统黑灰色页岩、二叠系深灰色生物灰岩及黑灰色页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等四套较好的生油岩系。本区储集层以低渗低孔为特征,构造破坏强烈,油... 通过有机地化研究表明,逆冲推覆体及其前缘带有下寒武统黑灰色页岩、二叠系深灰色生物灰岩及黑灰色页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等四套较好的生油岩系。本区储集层以低渗低孔为特征,构造破坏强烈,油气保存条件较差,但在前缘带受力弱、保存完整的构造上,仍是寻找构造油气藏或岩性——构造油气藏的最有利地区,如天井山背斜东南翼的断层下盘及枫顺场突起背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体 前缘带 含油性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鲁新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88-796,共9页
大地电磁测深(MT)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的普查勘探中。利用该方法在塔里木油气探区先后完成数条区域大剖面和一片面积普查工作。通过上述MT工作,在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区划、了解盆地与周缘褶皱带的构造接触关系、查找和圈走火... 大地电磁测深(MT)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的普查勘探中。利用该方法在塔里木油气探区先后完成数条区域大剖面和一片面积普查工作。通过上述MT工作,在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区划、了解盆地与周缘褶皱带的构造接触关系、查找和圈走火成岩体、研究盆地深部地质结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并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尤其是对塔北和塔西南地区可能存在进掩推覆构造的推断以及盆地地壳上地幔高导层的发现,为该区油气勘探有利远景区的预测评价和盆地及周缘褶皱带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塔里木盆地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山前逆掩断裂带大地电磁测深——模型及勘探实例
18
作者 李同彬 《海相油气地质》 1997年第1期30-35,共6页
国外对逆掩断层大地电磁测深模型的计算表明,上盘与下盘的电阻率之比为100:1的条件下,其厚度之比为50:1时,即可被清楚显示;电阻率之比为10:1的条件下,厚度之比为20:1~10:1时,可以被识别。我国西部地区的逆掩断层一般上盘厚为500~1000m... 国外对逆掩断层大地电磁测深模型的计算表明,上盘与下盘的电阻率之比为100:1的条件下,其厚度之比为50:1时,即可被清楚显示;电阻率之比为10:1的条件下,厚度之比为20:1~10:1时,可以被识别。我国西部地区的逆掩断层一般上盘厚为500~1000m,下盘为1000~3000m,上、下盘电阻率之比约为10:1,这种结构非常适合于大地电磁测深研究。对吐哈盆地的吐鲁番坳陷和三塘湖盆地逆掩断裂带的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查明吐鲁番坳陷的北部凹陷与博格达山的接触关系为逆掩断裂带接触,上盘为石炭系—下二叠统,下盘主要是侏罗系下部、三叠系及上二叠统,该逆掩断裂带的宽度为10~15km,并且东西两侧的推覆距离比中间略大。三塘湖盆地在其南缘存在推覆构造,自西向东,推覆距离逐渐加大,基底岩系推覆在盖层之上达10km 至15km 以上。实践表明,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寻找逆掩推覆构造是现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勘探 油气勘探 地质模型 测深法 断裂带
下载PDF
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逆掩断裂带为例
19
作者 张梦露 王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2年第5期570-577,共8页
准噶尔盆地经过多期建造和改造,逆掩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地层速度横向变化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使得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较低,很难获得准确的地下构造成像。针对复杂逆掩断裂带构造成像困难的问题,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原理入... 准噶尔盆地经过多期建造和改造,逆掩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地层速度横向变化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使得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较低,很难获得准确的地下构造成像。针对复杂逆掩断裂带构造成像困难的问题,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原理入手,应用了偏移孔径内所有的地震波场数据以及各方向波场的方位信息,在角度域对成像道集进行构建,通过镜像加权得到高质量的地下构造成像资料。常规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够满足构造精细解释和勘探生产的地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角度域 偏移成像 逆掩断裂带 倾角道集 反射角道集
下载PDF
三工河组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研究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5
20
作者 漆万珍 《吐哈油气》 2006年第4期301-307,共7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火焰山逆掩构造带火焰山断裂上下盘中下体罗统发现多个油藏,产层普遍为油水同出,油藏多为低幅度、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其中下休罗统三工河组油藏最为典型。火焰山构造三工河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圈闭幅度小,油...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火焰山逆掩构造带火焰山断裂上下盘中下体罗统发现多个油藏,产层普遍为油水同出,油藏多为低幅度、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其中下休罗统三工河组油藏最为典型。火焰山构造三工河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圈闭幅度小,油气聚集驱动压力小;储层物性差,细毛细管孔隙体积大,孔隙结构复杂,油驱替地层水的程度低,地层条件下可动油水共存;微孔隙发育,泥质呈分散状,束缚水含量高。探讨油水同产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形成机理对这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火焰山逆掩构造带 火焰山构造 三工河组油藏 低含油饱和度形成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