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morphism of Exon 3 of MHC Class Ⅱ B Gene in Chinese Alligator(Alligator sinensis)
1
作者 刘辉 吴孝兵 +1 位作者 晏鹏 蒋志刚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8-929,共12页
The polymorphism of MHC class II B gene in 14 Chinese alligators was analyzed, which came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a wild population from Xuancheng, Anhui, a captive population from Changxing, Zhejiang, and a capt... The polymorphism of MHC class II B gene in 14 Chinese alligators was analyzed, which came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a wild population from Xuancheng, Anhui, a captive population from Changxing, Zhejiang, and a captive population from Anhui Research Center for Reproduction of Chinese Alligators. The gene fragment was amplified using a pair of specific primers designed from the MHC gene sequence of the spectacled caiman. A total of 34 sequence haplotypes of exon 3 were detected in the sampled Chinese alligators. The numbers of haplotypes of the 3 Chinese alligator populations were 15, 10, and 9,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estimation of the MHC polymorphism in the Chinese alligator population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mammals and in cypdnid fish, The rates of non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dN) occurred at a significantly lower frequency than that of 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ds), which we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common rule. This result might suggest that the polymorphism of exon 3 seemed not to be maintained by the balancing selection. The neutrality test of Tajima excluded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the polymorphism of exon 3 was generated by a random drift, and the fact that D = -0.401 indicated an excess of rare mutations in the Chinese alligator. The nucleotide diversity of the sequences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 were also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e 3 populations of Chinese allig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polymorphism HAPLOTYPE
下载PDF
Allelic Polymorphism,Gene Duplication and Balancing Selection of MHC Class ⅡB Genes in the Omei Treefrog(Rhacophorus omeimontis)
2
作者 Li HUANG Mian ZHAO +1 位作者 Zhenhua LUO Hua WU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The worldwide declines in amphibian populations have largely been caused by infectious fungi and bacteria. Given that vertebrate immunity against these extracellular pathogens is primarily functioned by the major hist... The worldwide declines in amphibian populations have largely been caused by infectious fungi and bacteria. Given that vertebrate immunity against these extracellular pathogens is primarily functioned by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class Ⅱ molecule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amphibian MHC class Ⅱ gene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 polymorphism of MHC class Ⅱ genes was found to be correl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fungal pathogens in many amphibian species,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studies on MHC class Ⅱ genes for amphibians. However, such studies on MHC class Ⅱ gene evolution have rarely been conducted on amphibian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we chose Omei treefrog(Rhacophorus omeimontis), which lived moist environments easy for breeding bacteria, to study the polymorphism of its MHC class Ⅱ genes and the underlying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We amplified the entire MHC class ⅡB exon 2 sequence in the R. omeimontis using newly designed primers. We detected 102 putative alleles in 146 individuals.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individual ranged from one to seven,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loci containing MHC class ⅡB genes in R. omeimontis. The allelic polymorphism estimated from the 102 alleles in R. omeimontis was not high compared to that estimated in other anuran species. No significant gene recombination was detected in the 102 MHC class ⅡB exon 2 sequences. In contrast, both gene duplication and balancing selection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variability in MHC class ⅡB exon 2 sequences of R. omeimontis. This study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amphibian MHC genes and to assess the role of MHC gene polymorphisms in resistance against extracellular pathogens for amphibia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class ⅡB polymorphism gene duplication balancing selection Rhacophorus omeimontis
下载PDF
MHC Class I Exon 4 in the Multiocellated Racerunners(Eremias multiocellata): Polymorphism, Duplication and Selection
3
作者 Xiuyun YUAN Xiaomao ZENG Xianguang GUO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2期91-103,共13页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is a dynamic genetic region with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adaptive immunity of jawed vertebrates. The MHC polymorphism is affected by many processes such as birth-and- deat...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is a dynamic genetic region with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adaptive immunity of jawed vertebrates. The MHC polymorphism is affected by many processes such as birth-and- death evolution, gene conversion, and concerted evolution.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evolution of MHC class I genes have been biased toward a few particular taxa and model species. Howeve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region in nonavian reptile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We present the first characterization of MHC class I genes in a species from the family Lacertidae. We assess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a role of selection in shaping the diversity of MHC class I exon 4 among 37 individuals of Eremias multiocellata from a population in Lanzhou, China. We generated 67 distinct DNA sequences using cloning and sequencing methods, and identified 36 putative functional variants as well as two putative pseudogene-variants. We found the number of variants within an individual varying between two and seven,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MHC class I loci in this species. Gene duplication plays a role in increasing copy numbers of MHC genes and allelic diversity in this species. The class I exon 4 sequences are characteristic of low nucleotide diversity. No signal of recombination is detected, but purifying selection is detected in β2-microglobulin interaction sites and some other silent sites outside of the function-constraint regions. Certain identical alleles are shared by Eremias multiocellata and E. przewalskii and E. brenchleyi, suggesting trans-species polymorphism. The data are compatible with a birth-and-death model of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class I Eremias multiocellata trans-species polymorphism balancing selection purifying selection birth-and-death evolution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HC-Ⅱ polymorphism and uncerative colitis
4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70-,共1页
关键词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hc polymorphism and uncerative colitis
下载PDF
草鱼MHCⅠα基因克隆及其多态性特征分析
5
作者 戴薇 汤井雪 +2 位作者 陈俊红 朱瑾雯 戴鼎震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4,共9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染色体上、呈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与机体的抗病性密切关系。MHCⅠ类分子由α链和β_(2m)微球蛋白组成,α链呈高度多态性。为探究草鱼MHCⅠα基因的多态性特征,本研究对3个草鱼个体的MHCⅠα...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染色体上、呈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与机体的抗病性密切关系。MHCⅠ类分子由α链和β_(2m)微球蛋白组成,α链呈高度多态性。为探究草鱼MHCⅠα基因的多态性特征,本研究对3个草鱼个体的MHCⅠα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草鱼与小鼠、牛和鸡的MHCⅠα基因多态性特征。结果:共获得了5条草鱼MHCⅠα基因型序列,其基因编码332个氨基酸,包括信号肽、α1、α2、α3和TM/CY区域。草鱼MHCⅠα基因的氨基酸变异位点主要分布在α1和α2区域,与小鼠、牛和鸡MHCⅠα基因肽结合区(PBR)空间结构相似,多态性位点分布在抗原递呈的关键部位α螺旋或β折叠上。草鱼MHCⅠα基因的进化受自然环境的负向选择作用,而其他3个物种的进化方式均为正向选择。此外,草鱼MHCⅠα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亲缘关系较远,单独构成进化树上一大分支,且个体间继续分化为不同的亚支。本研究从基因层面阐述了草鱼MHCⅠα基因多态性特征和分子进化规律,为进一步探究低等脊椎动物MHCⅠα基因的生物学特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mhcⅠα基因 多态性 α1和α2区域 肽结合区
下载PDF
猪MHC-DQB、DRB近端调控区序列及其多态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如海 王昆 +3 位作者 孙东晓 丁向东 刘培琼 张勤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2-288,共7页
根据人MHC-DRB和MHC-DQB基因组序列和猪MHC-DRB和MHC-DQB基因外显子1设计引物,应 用PCR扩增及克隆测序技术,首次得到了猪MHC-DRB和MHC-DQB基因的5'上游近端调控区(URR)序列。分 析发现所得序列中存在与MHCⅡ类基因表达调控有关... 根据人MHC-DRB和MHC-DQB基因组序列和猪MHC-DRB和MHC-DQB基因外显子1设计引物,应 用PCR扩增及克隆测序技术,首次得到了猪MHC-DRB和MHC-DQB基因的5'上游近端调控区(URR)序列。分 析发现所得序列中存在与MHCⅡ类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高度保守的W、X、Y、CCAAT及类TATA调控元件,调控 元件的空间组织顺序也与其他物种相应序列的相同。利用SSCP技术在313头猪中共发现12个DRB-URR复等 位基因和14个DQB-URR复等位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在这些复等位基因中存在丰富的多态位点,为进一步深 入研究猪MHCⅡ类基因近端调控区的多态性及抗病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DRB mhc-DQB 5′URR 调控元件 复等位基因 多态位点
下载PDF
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羊MHC-DRB_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的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22
7
作者 贾斌 申红 +6 位作者 余智勇 陈明辉 刘宏坤 李海 陈玉林 彭林泽 林迎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04-1008,1012,共6页
目的探讨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MHC-DRB1基因的多态性与包虫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利用巢式PCR扩增192只多浪羊和199只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其中各有70只和98只为棘球蚴病感染——包虫病阳性)MHC-DRB1基因第二外显子,其2... 目的探讨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MHC-DRB1基因的多态性与包虫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利用巢式PCR扩增192只多浪羊和199只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其中各有70只和98只为棘球蚴病感染——包虫病阳性)MHC-DRB1基因第二外显子,其296bp扩增产物经SacI、Hin1I和HaeIII3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RFLP多态性分析。结果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羊的MHC-DRB1基因第二外显子在SacI、Hin1I和HaeIII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两绵羊品种均检测出了2、2和6种等位基因,但基因型分别为3、3、18和3、3、15种。DRB1第二外显子的第159,173,177,178,208,225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结论将两绵羊品种包虫病阴性和阳性羊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提示多浪羊等位(基因HaeIII a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5);基因型SacI ab和HaeIII cf与包虫病的抗性相关(P<0.05),SacI bb,Hin1I ab和HaeIII aa 3种基因型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5),而基因型HaeIIIbe和HaeIII ef与包虫病的易感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0.01)。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等位基因HaeIII d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5);基因型SacI ab和HaeIII ee与包虫病的抗性相关(P<0.05),而基因型HaeIII bd与包虫病的易感性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mhc-DRB1 PCR-RFLP 多态性 包虫病
下载PDF
MHC分子多态性的起源、演变与抗病机理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芳芳 潘玲 +2 位作者 耿照玉 刘雪兰 余为一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61-1067,共7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概念源于解释异体间组织排斥和相容现象,现已拓展为与抗感染以及所有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群。MHC是现有物种形成前就存在的原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MHC基因在物种之间和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概念源于解释异体间组织排斥和相容现象,现已拓展为与抗感染以及所有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群。MHC是现有物种形成前就存在的原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MHC基因在物种之间和种群的个体之间都产生了明显差异。物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基因结构的不同,如有无基因框架和高度可塑性区、单一或重复基因座,还包括等位基因的排列方式以及不同数量的基因座和等位基因。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MHC基因结构相近,其差异表现在有无基因组单元重排方式和假基因。同种动物的MHC等位基因表现高度多态性序列。MHC基因是脊椎动物多态性最高的基因,其遗传基础是等位基因的点突变,即核苷酸发生替换。产生MHC多态性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中病原压力。许多研究已经探明了与特定病原抗病相关的MHC的单倍型或MHC分子中的特定位点。MHC分子中肽结合区(Peptide binding region,PBR)是多态性最高的区段,PBR和抗原肽之间的亲和力与动物的抗病性/易感性关系最密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提供了研究MHC多态性,特别是探明MHC与抗原肽互相作用机理的理想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多态性 抗病性
下载PDF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4
9
作者 史燕 吴孝兵 +1 位作者 晏鹏 张方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因其在免疫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倍受免疫学家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了解到MHC是一个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它广泛分布于各种脊椎动物体内.MHC除了具有免疫功能外,还在其它许多方面起作用.MHC基因的多态性是最受关...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因其在免疫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倍受免疫学家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了解到MHC是一个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它广泛分布于各种脊椎动物体内.MHC除了具有免疫功能外,还在其它许多方面起作用.MHC基因的多态性是最受关注的特征,尤其是Ⅱ类基因.根据MHC基因的多态性,可以在遗传、进化、行为、保护及生态等许多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就目前的研究情况,在结构、功能及应用等方面对MHC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基因 多态性 免疫学 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下载PDF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MHC II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丁少雄 张之文 +4 位作者 杜佳莹 王军 曾华嵩 王颖 陈晓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基因之一。为了研究赤点石斑鱼的MHC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特性,本研究运用RACE,Realtime PCR及SSCP等技术,首次成功克隆获得赤点石斑鱼...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基因之一。为了研究赤点石斑鱼的MHC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特性,本研究运用RACE,Realtime PCR及SSCP等技术,首次成功克隆获得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非特异性免疫因子MHC IIB基因的4个cDNA全序列,序列全长为1195~1355bp,含有3’UTR、启动子、多肽结合区(β1)、IGC区(β2)、跨膜区、胞质区和5’UTR区,编码区大小为750bp。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赤点石斑鱼MHC IIB分子具有经典MHC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在多肽结合区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β1区由1个α螺旋与4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构成多肽结合区,β2区由多个β折叠构成2个反向平行的三明治结构。利用SSCP技术研究了赤点石斑鱼MHC IIB的表达多态性,发现其在头肾、心、肝等12个组织器官中均能有效表达,表达多态性也异常丰富。此外,根据MHC IIB分子中相对保守的IGC区氨基酸序列构建了脊椎动物的系统进化树,也表明了该分子的IGC区氨基酸序列可以作为研究鱼类物种间进化关系的良好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mhc IIB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多浪羊MHC-DQ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申红 杜迎春 +5 位作者 贾斌 陈玉林 彭林泽 曾献存 田永芝 李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多浪羊MHC-DQ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的遗传抗性。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101只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阴性和64只阳性多浪羊MHC-DQB1第2外显子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将包虫病阴性和阳性多浪羊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 目的探讨多浪羊MHC-DQ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的遗传抗性。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101只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阴性和64只阳性多浪羊MHC-DQB1第2外显子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将包虫病阴性和阳性多浪羊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浪羊的MHC-DQB1基因外显子2在MroxⅠ、ScaⅠ、Sac1I、TaqⅠ、HaeIII和MvaⅠ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分别检测出2、2、3、2、3、6种等位基因,3、3、5、2、5、14种基因型。结论发现MvaⅠD(P<0.01)可能为多浪羊包虫病的抗性基因,MvaⅠDD和MvaⅠCD(P<0.05)疑似为多浪羊包虫病的抗性基因型,而MvaⅠBZ(P<0.05)与包虫病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浪羊 mhc—DQB1 PCR-RFLP 多态性 包虫病
下载PDF
中国美利奴羊MHC-DQ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申红 贾斌 +5 位作者 陈玉林 杜迎春 曾献存 刘宏坤 白建伟 陈明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2-688,共7页
采用PCR-RFLP方法对103只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阴性和101只阳性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MHC-DQB1第2外显子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的MHC-DQB1基因外显子2在MroxⅠ、ScaⅠ、SaclⅠ、TaqⅠ、HaeⅢ和Mv... 采用PCR-RFLP方法对103只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阴性和101只阳性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MHC-DQB1第2外显子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的MHC-DQB1基因外显子2在MroxⅠ、ScaⅠ、SaclⅠ、TaqⅠ、HaeⅢ和MvaⅠ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分别检测出2、2、4、3、3、6种等位基因,3、3、7、4、6、16种基因型。克隆测序分析表明,HaeⅢm、HaeⅢn、MvaⅠy和MvaⅠz是由碱基突变而产生的新等位基因。将包虫病阴性和阳性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发现MvaⅠD(P<0.05)、SaclⅠb、TaqⅠA、HaeⅢN(P<0.01)为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包虫病的抗性基因,TaqⅠB、MvaⅠC、HaeⅢM(P<0.01)是易感性基因。MvaⅠDZ(P<0.05)、TaqⅠAA和HaeⅢNN(P<0.01)是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羊包虫病的抗性基因型,而MvaⅠCZ(P<0.05)、TaqⅠAB和HaeⅢMN(P<0.01)是易感性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利奴羊 mhc-DQB1 PCR-RFLP 多态性 包虫病
下载PDF
多浪羊MHC-DRB3基因座的PCR-RFLP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云芳 剡根强 王新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2,共4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由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所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区域,它在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PCR RFLP技术首次对多浪羊的MHC DRB3的外显子2进行分子遗传多态性检测与分析。结果显...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由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所组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区域,它在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PCR RFLP技术首次对多浪羊的MHC DRB3的外显子2进行分子遗传多态性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多浪羊MHC DRB3基因的外显子2在TaqⅠ、PstⅠ和HaeⅢ酶切位点存在多态,其酶切位点分别由2、2和6种共显性等位基因控制。综合3种酶切结果,本实验研究在多浪羊中检测到了DRB3基因的24种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浪羊 分子遗传多态性 PCR-RFLP mhc-DRB3基因座
下载PDF
赤点石斑鱼MHC I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铭辉 郑乐云 +1 位作者 杜佳莹 王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采用RACE技术,成功克隆获得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非特异性免疫因子MHC IA基因的4个cDNA全序列,序列全长为1 680bp,含有3′UTR、启动子、多肽结合区(α1)、IGC区(α2)、跨膜区、胞质区和5′UTR区,编码区大小为1 074~1 080bp,... 采用RACE技术,成功克隆获得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非特异性免疫因子MHC IA基因的4个cDNA全序列,序列全长为1 680bp,含有3′UTR、启动子、多肽结合区(α1)、IGC区(α2)、跨膜区、胞质区和5′UTR区,编码区大小为1 074~1 080bp,共编码357~359个氨基酸,推测蛋白质分子质量约41.66ku.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赤点石斑鱼MHC IA分子具有经典MHC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在多肽结合区则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利用Real time PCR和SSCP技术研究了赤点石斑鱼MHC IA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和表达多态性,发现其在头肾、心、肝等12个组织器官中均能有效表达,在头肾,脾,胸腺等免疫组织表达量不仅高,表达多态性也异常丰富,而在与外界环境接触较多的鳃、肌肉、肠等组织表达较弱.此外,根据MHC IIB分子中相对保守的IGC区氨基酸序列构建了脊椎动物的系统进化树,也表明了该分子的IGC区氨基酸序列可以作为研究鱼类物种间进化关系的良好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mhc IA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多浪羊MHC-DRB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抗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余智勇 李海 +5 位作者 贾斌 蒋文生 彭林泽 申红 曾献存 杜迎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49-1153,共5页
通过PCR扩增122只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阴性和70只包虫病阳性多浪羊的MHC-DRB1第2外显子,产物经SacⅠ、Hin1Ⅰ和HaeⅢ3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RFLP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浪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在SacⅠ、Hin1Ⅰ和HaeⅢ酶切位点... 通过PCR扩增122只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阴性和70只包虫病阳性多浪羊的MHC-DRB1第2外显子,产物经SacⅠ、Hin1Ⅰ和HaeⅢ3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RFLP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浪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在SacⅠ、Hin1Ⅰ和HaeⅢ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分别检测出了2、2和6种等位基因,出现了3、3和18种基因型。将包虫病阴性和阳性多浪羊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等位基因HaeⅢa对包虫病感染具有一定的易感性(P<0.05),SacⅠab和Hin1Ⅰaa 2个基因型对包虫病具有一定的抗性(P<0.05),HaeⅢbe和HaeⅢef这2个基因型对包虫病具有较强的易感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浪羊 mhc-DRB1 PCR-RFLP 多态性 包虫病
下载PDF
羊MHC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彬 罗卫星 +2 位作者 蔡惠芬 宋桃伟 孙岩岩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8-161,共4页
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具有高度多态性,与羊的多种疾病抗性密切相关。MHC已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且已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羊MHC的结构与功能、国内外有关羊MHC的多态性研究现状及MHC与羊抗病育种的相关研究,并展望了MH... 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具有高度多态性,与羊的多种疾病抗性密切相关。MHC已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且已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羊MHC的结构与功能、国内外有关羊MHC的多态性研究现状及MHC与羊抗病育种的相关研究,并展望了MHC在羊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为今后羊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多态性 抗病育种
下载PDF
金钱鱼MHC Ⅱ β基因结构、多态性与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晓冰 刘至治 +2 位作者 李强 张璐菲 张俊彬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33,共13页
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argus)MHCⅡβ基因的结构和特性,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等技术,在获得cDNA全序列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含子序列、基因多态性和组织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金钱鱼MHCⅡβ基因cDNA序列全长1172bp,其中5'UTR长34bp... 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argus)MHCⅡβ基因的结构和特性,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等技术,在获得cDNA全序列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含子序列、基因多态性和组织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金钱鱼MHCⅡβ基因cDNA序列全长1172bp,其中5'UTR长34bp,3'UTR长388bp,开放阅读框(ORF)长750bp,编码249个氨基酸,包含信号肽、B1结构域、p2结构域、连接肽(CP)、跨膜区(TM)和胞质区(cYT);MHCⅡβ基因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内含子3将p2结构域分开。从43尾金钱鱼的209个有效克隆中,获得209条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可归为48个等位基因主型,分别命名为Scar-DXB*0101~Scar-DXB*4801,揭示金钱鱼MHCⅡβ基因的多态性很丰富。RT-PCR检测发现,金钱鱼MHCIIB基因在所检测的11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脾、鳃、肠和皮肤中表达量较高,在肾、胃、心脏表达量中等,而在眼、脑、肝、肌肉中表达量较低。对健康金钱鱼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发现其MHCIID基因在肝、脾、鳃、肾等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证明该基因在金钱鱼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在NJ法构建的系统树中,金钱鱼与舌齿鲈、大西洋鲑等硬骨鱼类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铰口鲨、原鸡、小鼠、人等的亲缘关系则依次渐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鱼 mhc Ⅱβ基因 基因结构 多态性 组织表达
下载PDF
圆斑星鲽MHC ⅡB基因结构、多态性及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宏俊 王娟 +4 位作者 高祥刚 苏浩 刑坤 傅立元 赫崇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9-307,共9页
通过表达序列标签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分离和克隆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B的全长cDNA序列,该cDNA全长为1144bp,5'UTR(untranslated region)为7bp,3'UTR为450bp,开放阅读框(ORF... 通过表达序列标签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分离和克隆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B的全长cDNA序列,该cDNA全长为1144bp,5'UTR(untranslated region)为7bp,3'UTR为450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687bp,可编码228个氨基酸,包含信号肽、抗原结合域(β1)、IGC区(β2)、跨膜区和胞质区5个结构域。同源分析表明,圆斑星鲽MHCIIB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硬骨鱼具有49%~79%的同源性,与鼠、人、红原鸡和护士鲨的相似性较低,分别为34%、33%、31%和30%。圆斑星鲽MHC ⅡB基因含有5个内含子,与其他硬骨鱼不同,其β2结构域编码区内存在1个109bp的内含子。根据获得的MHC ⅡB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在10尾野生圆斑星鲽中扩增了包括完整内含子1和外显子2的长度约388bp的DNA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后发现在270bp的抗原结合域中共有23个位点发生变异,密码子第1位和第2位的变异明显高于第3位。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组织表达发现,MHCIIB基因在健康圆斑星鲽9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肾的表达量最高,肌肉的表达量最低,肾、心、脾脏和鳃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肝、皮肤、脑、血和肌肉。本研究旨在为MHC基因家族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构与功能的解析提供基础,同时为圆斑星鲽的分子免疫学和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mhc ⅡB cDNA 基因结构 多态性 组织特性表达
下载PDF
4个绵羊品种MHC-DRB3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魏丽君 石国庆 +4 位作者 王晓申 柳楠 管峰 代荣 任航行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7期63-66,共4页
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4个绵羊品种(阿勒泰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湖羊和陶塞特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绵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第122、154、168、... 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4个绵羊品种(阿勒泰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湖羊和陶塞特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绵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第122、154、168、220和241 bp碱基处表现出多态性;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绵羊群体MHC-DRB3基因的第2外显子的PstⅠ酶切位点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TaqⅠ和HaeⅢ酶切位点多态性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4个绵羊群体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在0.693-0.774和0.662-0.738之间,表明4个绵羊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羊和湖羊亲缘关系最近,阿勒泰羊和陶塞特羊关系较远,与实际选育过程一致,MHC-DRB3多态性可作为绵羊育种标记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mhc-DRB3 PCR-RFLP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MHCⅠa全长cDNA的克隆、多态性及组织表达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黎建平 高风英 +4 位作者 卢迈新 曹建萌 朱华平 可小丽 刘志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4-1145,共12页
通过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获得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MHC ?α全长cDNA,分析其多态性和组织表达特征。获得的尼罗罗非鱼MHC?αcDNA全长为1533 bp,其ORF为1053 bp。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包含信号肽、MHC结... 通过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获得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MHC ?α全长cDNA,分析其多态性和组织表达特征。获得的尼罗罗非鱼MHC?αcDNA全长为1533 bp,其ORF为1053 bp。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包含信号肽、MHC结构域、IGc1结构域和跨膜区,并存在丰富的磷酸化位点。与其他硬骨鱼类和哺乳类的相似性在26.86%~74.0%。从6尾鱼中共分离得到6条不同的MHC ?α cDNA序列,其序列中存在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说明MHC?αcDNA存在丰富的多态性。qPCR检测表明, MHC?α基因在脾和心中表达量较高,中等程度表达于鳃、肠和肾中,在脑、肝、胃、皮肤和肌肉中表达量较低。对尼罗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后, MHC?α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鳃、肾、心脏和脾4个组织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MHC Iα基因参与罗非鱼免疫反应,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功能。本研究通过研究尼罗罗非鱼MHC?α的生物学活性、功能和表达调控,旨在为揭示尼罗罗非鱼免疫抗感染机制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利用MHC?α作为候选基因筛选尼罗罗非鱼抗病相关分子标记、辅助抗病品系的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mhc Ⅰa 多态性分析 组织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