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oxygen-containing additives on weld penetration in self-shielded flux cored arc welding
1
作者 张占伟 李午申 《China Welding》 EI CAS 2015年第4期64-68,共5页
The effect of Fe203 and Liz CO3 additives in flux core on the weld metal oxygen content and weld penetration in self-shielded flux cored arc welding were studied schematical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xygen content... The effect of Fe203 and Liz CO3 additives in flux core on the weld metal oxygen content and weld penetration in self-shielded flux cored arc welding were studied schematical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xygen content in the weld metal and weld penetration both increased with the Fe203 addition increased in the range of 5 wt. % to 20 wt. %. The oxygen content in the weld metal was increased with the Li2CO3 addition increased in the range of 1 wt. % to 8 wt. %. However, the weld penetration decreased when Li2CO3 addition exceeding 4 wt. %. High-speed photographic images show that when Fe2O3 addition influx core exceeding 15 wt. %, droplet became excessively large, so that spatters were frequently generated in large numbers. In this study, Fe203 and Li2 CO3 in the amount of 11 wt. % and 4 wt. %, respectively, jointly added in the flux core can achieve a deeper weld penetration with sound usability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shielded flux cored wire weld penetration oxygen surface tension
下载PDF
Surface tension of molten tin investigated with sessile drop method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晶 袁章福 +1 位作者 范建峰 柯家骏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5年第5期1166-1171,共6页
The surface tension of molten tin was determined by a set of self-developed digital equipment with sessile drop method at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1.0×10 -6MPa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he dependenc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molten tin was determined by a set of self-developed digital equipment with sessile drop method at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1.0×10 -6MPa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he dependence of surface tension of molten tin on temperature was also discussed. The emphasis was placed on the comparison of surface tension of the same molten tin sample measured by using different equipments with sessile drop method.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indicate that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with sessile drop method under the approximat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re coincident, and the self-developed digital equipment for surface tension measurement has higher stability and accuracy. The relationships of surface tension of molten tin and its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with temperature 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were also elucidated from the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化工艺 界面结构 金属结构 金属物理学
下载PDF
Use of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difference to guide resuscitatio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 被引量:28
3
作者 Jihad Mallat Malcolm Lemyze +2 位作者 Laurent Tronchon Beno?t Vallet Didier Thevenin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6年第1期47-56,共10页
The mixed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CO_2)tension difference[P(v-a) CO_2]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rbon dioxide tension(PCO_2) in mixed venous blood(sampled from a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and the PCO_2 in ... The mixed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CO_2)tension difference[P(v-a) CO_2]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rbon dioxide tension(PCO_2) in mixed venous blood(sampled from a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and the PCO_2 in arterial blood.P(v-a) CO_2 depends on the cardiac output and the global CO_2 production,and 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CO_2 and CO_2 content.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support the evidence that P(v-a) CO_2 cannot serve as an indicator of tissue hypoxia,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adequacy of venous blood to wash out the total CO_2generated by the peripheral tissues.P(v-a) CO_2 can be replaced by the 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O_2 difference(△PCO_2),which is calculated from simultaneous sampling of central venous blood from a central vein catheter and arterial blood and,therefore,more easy to obtain at the bedside.Determining the △PCO_2 during the resuscitation of septic shock patients might be useful when deciding when to continue resuscitation despite a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_2) > 70%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blood lactate levels.Because high blood lactate levels is not a discriminator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ource of that stress,an increased △PCO_2(> 6 mmHg)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patients who still remain inadequately resuscitated.Monitoring the △PCO_2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eanimation of septic shock patients might be a valuable means to evaluate the adequacy of cardiac output in tissue perfusion and,thus,guiding the therapy.In this respect,it can aid to titrate inotropes to adjust oxygen delivery to CO_2 production,or to choose between hemoglobin correction or fluid/inotrope in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 too low ScvO_2 related to metabolic demand.The combination of P(v-a) CO_2 or △PCO_2 with oxygen-derived parameters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v-a) CO_2 or △PCO_2/arterio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 ratio can detect the presence of global anaerobic meta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difference CARBON dioxide production oxygen supply dependency Cardiac output tissue hypoxia Anaerobic metabolism oxygen consumption RESUSCITATION SEPTIC shock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SURFACE TENSION OF LIQUIDS BY MONTE CARLO METHOD
4
作者 陆兆仁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0年第4期21-25,共5页
In this paper a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ohesive work and thus sur-face tension of liquids by the Monte Carlo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 with the use of Kihara po-tential. The surface tension v... In this paper a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ohesive work and thus sur-face tension of liquids by the Monte Carlo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 with the use of Kihara po-tential. The surface tension values calculated for liquid argon, oxygen and nitrogen are in fair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E Carlo method surface tension lquid potential energy function ARGON NITROGEN oxygen
下载PDF
Pcv-aCO_(2)/Ca-cvO_(2)、外周灌注指数联合血乳酸在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高伟超 罗凯 张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6期2982-2985,共4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的比值(Pcv-aCO_(2)/Ca-cvO_(2))、外周灌注指数联合血乳酸(Lac)在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收治...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的比值(Pcv-aCO_(2)/Ca-cvO_(2))、外周灌注指数联合血乳酸(Lac)在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28 d的预后分为存活组(52例)和死亡组(13例)。回顾性收集两组患者收治重症监护病房当天(T0)及经过复苏治疗6 h(T1)后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外周灌注指数(PPI)、血乳酸(Lac)及血气分析结果,分析28 d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v-aCO_(2)/Ca-cvO_(2)、PPI、Lac及三者联合对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复苏前MAP、PPI、Lac及Pcv-aCO_(2)/Ca-cvO_(2)均较存活组差(P<0.05),两组患者复苏前HR、CVP、Pcv-a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6 h后,两组患者血流灌注指数、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参数都有所改善,但死亡组患者各参数恢复情况均较存活组差(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复苏6 h后PPI、Lac、Pcv-aCO_(2)/Ca-cvO_(2)比值均与28 d病死率相关,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v-aCO_(2)/Ca-cvO_(2)约登指数(0.692)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1.48,曲线下面积为0.867,预测患者28 d死亡敏感度为85.29%,特异度为83.87%;PPI约登指数(0.686)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1.71,曲线下面积为0.884,预测患者28 d死亡敏感度为91.18%,特异度为77.42%;Lac约登指数(0.627)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5.30,曲线下面积为0.859,预测患者28 d死亡敏感度为85.29%,特异度为77.42%;三者联合预测患者28 d死亡敏感度为88.24%,特异度为90.32%。结论PPI、Lac、Pcv-aCO_(2)/Ca-cvO_(2)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 外周灌注指数 血乳酸 脓毒症休克
下载PDF
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在心脏术后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忠勇 赵宏胜 +2 位作者 缪爱风 钱捷 崔晓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29,共2页
目的 研究 37例心脏术后病人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病人分别于术后入ICU时 (术后Ⅰ组 )、术后 6~ 18h(术后Ⅱ组 )及术后 8~ 2 4h(术后Ⅲ组 ) ,测定动脉血pH值、氧分压 (PaO2 )、氧饱和度 (SaO2 )和混... 目的 研究 37例心脏术后病人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病人分别于术后入ICU时 (术后Ⅰ组 )、术后 6~ 18h(术后Ⅱ组 )及术后 8~ 2 4h(术后Ⅲ组 ) ,测定动脉血pH值、氧分压 (PaO2 )、氧饱和度 (SaO2 )和混合静脉血pHv值、氧分压 (PvO2 )、氧饱和度 (SvO2 )及计算出氧利用率 (O2 ER)。结果 心脏术后病人的氧耗明显增加 (P <0 0 1) ,SvO2 与O2 ER呈明显的负相关 ,术后Ⅰ组、术后Ⅱ组及术后Ⅲ组的r值分别为 - 0 9198、- 0 92 6 0及 - 0 916 6 (P值均 <0 0 0 1)。结论 SvO2 是衡量心脏术后病人组织氧供需平衡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氧饱和度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氧分压 混合静脉血氧分压 氧供 氧耗 氧利用率
下载PDF
水溶氧对三疣梭子蟹(crab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Miers,1876)生理应答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重斌 肖敏 +2 位作者 冯彦红 王瑞 卢波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6-513,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水溶氧水平对三疣梭子蟹生理应答的影响。将50只成体三疣梭子蟹(Crab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饲养在不同水溶氧水平(1、2、4、8、12 mg/L)的密封水槽中,10 d后测定其耗氧率,同时比较血液中蛋白质、氧合血...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水溶氧水平对三疣梭子蟹生理应答的影响。将50只成体三疣梭子蟹(Crab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饲养在不同水溶氧水平(1、2、4、8、12 mg/L)的密封水槽中,10 d后测定其耗氧率,同时比较血液中蛋白质、氧合血蓝蛋白、血细胞含量;测定消化腺代谢产物(糖原、蛋白质、葡萄糖、胆固醇、酰基甘油、乳酸)含量;比较消化酶活性及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生存关键的溶氧水平为2~4 mg/L;血液中蛋白质和氧合血蓝蛋白含量与耗氧率一致;消化腺代谢产物糖原和蛋白质含量不随溶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P〉0.05),但葡萄糖、胆固醇和酰基甘油含量随溶氧水平降低而呈直线下降;水溶氧对消化酶活性影响不大(P〉0.05),但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乳酸含量却随溶氧水平降低而显著增加(P〈0.05);较低的水溶氧还通过明显降低血细胞含量(P〈0.05)来影响三疣梭子蟹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可通过改变血液中氧合血蓝蛋白含量、某些消化腺代谢产物含量以及厌氧呼吸等生理机制来适应较低的水溶氧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压力 水溶氧 营养代谢 三疣梭子蟹
下载PDF
氧分压、培养基及生长因子对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潘登科 刘吉 +2 位作者 冯书堂 牟玉莲 张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86-1191,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的猪体细胞克隆胚胎的体外培养体系。【方法】比较了克隆胚胎体外培养过程中高、低氧分压(20%O2和7%O2)和2种培养基(NCSU-23和PZM-3)及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促进因子(bFGF)对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 【目的】建立高效的猪体细胞克隆胚胎的体外培养体系。【方法】比较了克隆胚胎体外培养过程中高、低氧分压(20%O2和7%O2)和2种培养基(NCSU-23和PZM-3)及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促进因子(bFGF)对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数的影响。【结果】(1)与高氧(20%O2)气相相比,低氧(7%O2)条件下NCSU-23显著提高了胚胎的囊胚率和细胞数(P<0.05,13.7%vs.8.2%;46.3vs.31.0),培养基PZM-3只能显著提高囊胚细胞数(P<0.05,49.4vs.36.6);(2)与NCSU-23相比,PZM-3无论在高氧还是低氧条件,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都较高;(3)NCSU-23中添加10ng·ml-1EGF或bFGF对胚胎的囊胚发育率(P<0.05,25.5%,31.7%vs.15.1%)有显著提高,但不能提高囊胚细胞数。【结论】低氧条件有利于胚胎的早期发育;PZM-3无论在高氧还是低氧条件下,都是胚胎发育的一个效果稳定、高效的培养基;胚胎培养基中添加EGF或bFGF能提高胚胎的囊胚发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核移植 氧分压 生长因子 培养基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宋菲 刘英开 王西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53-1557,共5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的变化。方法·选择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分为早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瘢痕,每组8例。术前进行经皮氧分压检测,正常皮肤作对照。术后对瘢痕组织进行固定切片、...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动态的变化。方法·选择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分为早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瘢痕,每组8例。术前进行经皮氧分压检测,正常皮肤作对照。术后对瘢痕组织进行固定切片、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进行CD34和HIF-1检测。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经皮氧分压检测发现:与正常皮肤氧分压[(75.3±10.1)mmHg]相比,瘢痕早期氧分压开始降低[(51.2±8.3)mmHg,P=0.037],增生期进一步降低[(30.2±6.1)mmHg,P=0.026],消退期最低[(6.9±2.1)mmHg,P=0.011],成熟期基本回复正常[(71.1±9.6)mmHg,P=0.080]。H-E染色发现:正常皮肤具少量微血管,瘢痕早期微血管逐渐增多,在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大部分血管狭窄或闭塞,成熟期基本正常。CD34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微血管这种形态和数量的变化。HIF-1检测发现:正常皮肤HIF-1表达低,瘢痕早期显著升高,在增生期进一步升高,而在消退期则显著下降,成熟期几乎回复正常。结果·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和氧分压存在动态改变,这种变化与瘢痕的病理改变相互关联,而HIF-1可能介导了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微血管 氧分压 HIF-1
下载PDF
下肢运动训练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真真 潘思京 +1 位作者 季鹏 王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平板及踏车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Tc PO2)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不同人群最适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将80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平板运动组(27例)及踏车运动组(27例),对照组予... 目的:探讨平板及踏车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Tc PO2)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不同人群最适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将80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平板运动组(27例)及踏车运动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予以12周平板运动及踏车运动,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行小腿经皮氧分压、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WIQ)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基线、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评估均无显著差异(P>0.05);12周运动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各项评估较治疗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对比,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各项评估均优于对照组(P<0.05);平板运动组与踏车运动组相比,两组间经皮氧分压基线并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运动组6min步行距离优于踏车运动组(P<0.05),而在行走受损问卷评估中踏车运动组表现出更好的爬梯能力,但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下肢运动能够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微循环情况,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同时平板及踏车运动有着相似受益程度,对于不能安全行走及运动耐力较低的患者而言,踏车运动可能更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运动 踏车运动 外周动脉疾病 经皮氧分压 运动能力
下载PDF
体外循环期间不同氧分压对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建华 沈金美 +1 位作者 李李 常业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2356-2358,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不同氧分压对体外循环诱发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低氧分压组(n=10)和高氧分压组(n=10)。在体外循环转流期间,两组分别控制氧分压大约在140mmHg和400mmHg。分...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不同氧分压对体外循环诱发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低氧分压组(n=10)和高氧分压组(n=10)。在体外循环转流期间,两组分别控制氧分压大约在140mmHg和400mmHg。分别于术前(T1)、开主动脉30min(T2),开主动脉后2h(T3)、开主动脉4h(T4)、术后24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下列各项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与术前(T1)比较,两组TNF-α、IL-6、IL-10、LPO、CK-MB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低氧分压组T2 ̄T5TNF-α、IL-6、LPO浓度和T2-T4CK-MB活性显著低于高氧分压组(P<0.05),T2 ̄T5IL-10显著高于高氧分压组(P<0.05)。结论与高氧分压相比,CPB期间低氧分压能有效抑制CPB诱发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和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分压 心肺转流术 炎症介导素类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亚低温对颅脑损伤颅内压及脑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源泉 贾军 +1 位作者 刘文锋 张浚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63-964,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脑组织PO2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组织氧代谢,使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亚低温 颅内压 脑组织氧分压
下载PDF
不同氧环境中破骨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静 邓廉夫 +2 位作者 朱雅萍 魏立 齐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13-317,共5页
目的本实验拟观察不同氧浓度下破骨细胞诱导过程中的分化发育,寻找破骨细胞体外培养的适宜氧浓度,为骨转换平衡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取野生型C57B/L小鼠(2个月龄左右,雄性)骨髓进行破骨细胞的诱导培养。用RANKL(10ng/ml)和M-CSF(10ng/ml... 目的本实验拟观察不同氧浓度下破骨细胞诱导过程中的分化发育,寻找破骨细胞体外培养的适宜氧浓度,为骨转换平衡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取野生型C57B/L小鼠(2个月龄左右,雄性)骨髓进行破骨细胞的诱导培养。用RANKL(10ng/ml)和M-CSF(10ng/ml)联合的诱导方案,将小鼠骨髓中单核-巨噬细胞系体外诱导为破骨细胞样细胞。将原代破骨细胞置于20%O2、7%O2、2%O2下诱导培养,MOCP5不同氧浓度下普通培养。用MTT法检测MOCP5的增殖变化,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形成的变化,并进行TRAP阳性细胞计数,用象牙骨片骨吸收陷窝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的变化。结果骨髓中单核-巨噬细胞体外经RANKL和M-CSF联合诱导可分化为多核的破骨细胞样细胞,在诱导第3天细胞开始融合,第5天TRAP染色强阳性,第8天可见象牙骨片上形成圆形、椭圆形、腊肠形等多种形态的骨吸收陷窝。MTT检测显示MOCP5在20%O2培养时一直处于增殖状态,7%O2条件下由增殖期进入平台期,2%O2时增殖缓慢且没有规律。20%O2、7%O2、2%O2培养下形成的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分别为22±5.97、34±2.97、7±1.39(P<0.05),原代诱导的破骨细胞在20%O2、7%O2、2%O2形成的骨吸收陷窝面积(μm2)分别为3892.28±1642.78、5356.7±1655.6、2573±994.48(P<0.05)。结论体外RANKL和M-CSF联合可将骨髓单核-巨噬细胞诱导成多核的破骨细胞样细胞作为破骨细胞的研究模型。常氧条件下破骨细胞的TRAP阳性细胞数和骨吸收活性均低于7%O2。7%O2培养下的破骨细胞更接近于体内生理状态的破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氧浓度 TRAP 骨吸收
下载PDF
CPB期间血氧分压在60和170mmHg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肝肾损伤、炎症、氧化应激指标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柳磊 李召彬 +3 位作者 李滨 徐贯杰 王园园 宋万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21-24,共4页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氧分压控制在60、170 mmHg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肝肾损伤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方法 80例择期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低氧组和高氧组各40例,低氧组、高氧组在CPB期间血氧分压分别控制在60...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氧分压控制在60、170 mmHg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肝肾损伤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方法 80例择期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低氧组和高氧组各40例,低氧组、高氧组在CPB期间血氧分压分别控制在60、170 mmHg。分别于术前及开主动脉后30 min、2 h、6 h、24 h(T0~T4)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肌酐(Cr)、尿素氮(UN)、尿酸(UA),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结果与同组T0时点比较,两组T_1~T_4时点cTnI、CK-MB、AST、ALT、ALP、Cr、UN、UA水平升高(P均<0.05);与高氧组比较,低氧组T2~T4时点cTnI、CK-MB、AST、ALT、ALP、Cr、UN、UA水平降低(P均<0.05)。与同组T0时点比较,两组T_1~T_4时点CRP、TNF-α、IL-6水平升高(P均<0.05);与高氧组比较,低氧组T_1~T_4时点CRP、TNF-α、IL-6水平降低(P均<0.05)。与同组T0时点比较,两组T_1~T_4时点ROS、MDA水平升高(P均<0.05);与高氧组比较,低氧组T_1~T_4时点ROS、MDA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相对于高血氧分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CPB期间采用低血氧分压能够显著降低由CPB引发的心肝肾损伤、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氧分压 心内直视手术 心肝肾损伤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发酵过程中溶氧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志萍 王昌禄 +1 位作者 顾晓波 杨志岩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5,共5页
通过固定不同溶氧浓度(DOT)对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lus)进行分批发酵的过程参数变化的比较,发现发酵前期与后期对氧的需求不尽相同,探讨了氧代谢途径及溶氧浓度对核糖发酵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分阶段供氧模式。结果表明,发酵时间44h后... 通过固定不同溶氧浓度(DOT)对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lus)进行分批发酵的过程参数变化的比较,发现发酵前期与后期对氧的需求不尽相同,探讨了氧代谢途径及溶氧浓度对核糖发酵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分阶段供氧模式。结果表明,发酵时间44h后,整个发酵过程保持了较高的核糖产率和葡萄糖消耗率,最终核糖产量和细胞生成量分别提高了5.0%和1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氧浓度 D-核糖 短小芽孢杆菌
下载PDF
主观用力呼吸困难与限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的标准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温华 康健 +3 位作者 刘刚 宋玉 侯显明 于润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5-436,438,共3页
目的 :探讨主观用力呼吸困难不宜作为限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运动的标准。方法 :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 2 6例 ,进行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负荷试验。运动终止后立即用血气分析仪监测此状态下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max)。BorgScale(... 目的 :探讨主观用力呼吸困难不宜作为限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运动的标准。方法 :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 2 6例 ,进行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负荷试验。运动终止后立即用血气分析仪监测此状态下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max)。BorgScale(BS)被用于判定患者运动时主观出现用力呼吸困难的程度。结果 :BS与PaO2 max负相关 (r=- 0 .6 73,P<0 .0 1) ,15例患者因感到呼吸困难而终止试验 ,其中 9例发生血氧分压下降 ,但只有 4例PaO2 max <6 0mmHg。 2、BS与 ΔPaO2 负相关 (r=- 0 .4 4 ,P <0 .0 5 ) ,即BS与患者运动时发生的氧分压降成正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型肺疾病 运动试验 呼吸困难 动脉血氧分压
下载PDF
氧含量对还原法检测原料乳细菌总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波 姜瞻梅 +3 位作者 任大喜 提伟钢 侯俊才 霍贵成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22,共2页
以还原法理论为基础,以刃天青作为氧化还原试剂,研制原料乳细菌总数快速检测仪器。原料乳中一些成分影响刃天青的颜色变化速度,干扰测定结果。对溶解氧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其影响程度较大,不容忽视。
关键词 氧含量 还原法 细菌总数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对晶状体氧分压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梁建宏 郑雷 +2 位作者 易长贤 IreneBarbazetto JamesDillon 《眼科学报》 2002年第2期69-70,共2页
目的:通过测量兔眼玻璃体和晶状体的氧张力并分析其凋节机制,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对晶状体氧分压的影响。方法:利用光纤测氧仪在活体上测量兔眼玻璃体和晶状体的氧分压分布,并在游离兔眼晶状体上测定晶状体后囊膜对氧的通透性。结果:视网... 目的:通过测量兔眼玻璃体和晶状体的氧张力并分析其凋节机制,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对晶状体氧分压的影响。方法:利用光纤测氧仪在活体上测量兔眼玻璃体和晶状体的氧分压分布,并在游离兔眼晶状体上测定晶状体后囊膜对氧的通透性。结果:视网膜附近的玻璃体氧分压较高且氧梯度陡峭,而远离视网膜约0.5 mm的玻璃体氧分压低,氧梯度变缓;晶状体的氧分布不对称,后皮质的氧分压低于前皮质,但和晶状体后的玻璃体氧分压基本一致;晶状体后囊膜对氧的通透性相对高。结论:玻璃体对调节和维持晶状体的低氧环境至关重要;玻璃体切割术会引起晶状体的氧分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 晶状体 核性白内障 氧分压
下载PDF
生境不完全重叠的两种鲤科鱼类耐低氧及运动能力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安杰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860-5867,共8页
以乌江流域亲缘关系近,但分布并不完全重叠的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作为实验对象,分别考察这两种实验鱼的低氧耐受及游泳运动能力。将野外采回的实验鱼置于(25±1)℃条件下,分别测定两种鱼的临界氧... 以乌江流域亲缘关系近,但分布并不完全重叠的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作为实验对象,分别考察这两种实验鱼的低氧耐受及游泳运动能力。将野外采回的实验鱼置于(25±1)℃条件下,分别测定两种鱼的临界氧分压(Pcrit)、水面呼吸(ASR)、失去平衡点(LOE)以及在不同溶氧水平(8.0、4.0和2.0 mg/L)下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活跃耗氧率(MO2active)。研究发现:马口鱼的Pcrit(2.44±0.20)mg/L显著高于宽鳍鱲(1.86±0.10)mg/L(P=0.031)。但马口鱼的50%ASR(1.23±0.16)mg/L显著低于宽鳍鱲(1.97±0.11)mg/L(P=0.023);马口鱼的50%LOE(0.84±0.01)mg/L同样显著低于宽鳍鱲(0.97±0.02)mg/L(P=0.004)。宽鳍鱲在8.0和4.0 mg/L下的游泳能力显著高于马口鱼,然而马口鱼和宽鳍鱲的Ucrit均随测定溶氧水平的下降而显著降低(P<0.01);宽鳍鱲和马口鱼的运动耗氧率均随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呈现指数增加,但随测定溶氧水平的降低运动耗氧曲线变得相对平缓,尤其是在溶氧为4.0 mg/L时马口鱼的运动耗氧曲线与宽鳍鱲相比越发平缓;两种实验鱼的MO2active随溶氧水平下降的变化趋势与Ucrit相似(P<0.001)。结果表明:两种野外生存的实验鱼不仅在低氧耐受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两者的游泳运动能力也有不同表现,这很有可能与其遗传特征、生存环境及生态习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鳍鱲 马口鱼 水面呼吸 临界氧分压 失去平衡点 临界游泳速度
下载PDF
通风量对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杭志喜 饶庆隆 余世袁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53-57,共5页
用10g/L纸浆作碳源,研究通风量对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在28℃、搅拌速率250r/min、pH值4.8时,不调通风量或调节通风量控制溶解氧浓度(DOT),用10L发酵罐产酶,测定菌丝质量浓度和纤维素酶酶活。结果表明:通风量一定时,DOT有时可能... 用10g/L纸浆作碳源,研究通风量对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在28℃、搅拌速率250r/min、pH值4.8时,不调通风量或调节通风量控制溶解氧浓度(DOT),用10L发酵罐产酶,测定菌丝质量浓度和纤维素酶酶活。结果表明:通风量一定时,DOT有时可能会低于临界DOT,有时又偏高,不利于菌丝生长。改变通风量,调节DOT为20%~30%时,最适宜于菌丝的生长代谢,菌丝质量浓度最高为3.12g/L,比未调通风量时的最高值2.77g/L增加12.6%,76h滤纸酶活达3.55IU/mL,比未调通风量时的最高值2.80g/L提高2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氏木霉 纤维素酶 溶解氧浓度 滤纸酶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