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G6PDH Activity and LT50 Between P. tomentosa and P. suaveolens During Freezing Acclim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Lin Shanzhi Zhang Zhiyi Lin Yuanzhen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P. R. China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3年第1期20-24,共5页
The differences of glucose-6P dehydrogenase (G6PDH) activity and freezing resistance induced by freezing acclimation between cuttings of freezing-sensitive P. tomentosa and freezing-resistant P. suaveolens were compar... The differences of glucose-6P dehydrogenase (G6PDH) activity and freezing resistance induced by freezing acclimation between cuttings of freezing-sensitive P. tomentosa and freezing-resistant P. suaveolens were compared for exploring the role of G6PDH on the enhancement of freezing resistance induced by freezing acclimation. After 5 d of freezing acclimation at -3 ℃, the LT50 of P. tomentosa has decreased from -6.2 ℃ in control cuttings to -14.3 ℃ in freezing acclimated ones, and the increase of G6PDH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freezing acclimated cuttings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ones. Whereas, when P. suaveolens was freezing acclimated at -20℃ for 5 d, the LT50 has decreased from -27.1℃ in control cuttings to -43.5 ℃ in freezing acclimated ones, and the activity of G6PDH increased considerably.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of LT50 and the decrease of G6PDH activity resulting from 2 d of deacclimation at 25 ℃ were found in two kinds of freezing acclimated cutting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activity of G6PDH may associate with the inherited freezing resistance of speci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freezing resistance of cuttings, and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tifreeze process under freezing temperature, which w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freezing resistance in P. suaveolens and the cloning of gene associated with freezing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suaveolens p. tomentosa freezing acclimation freezing resistance LT50 G6pDH
下载PDF
运用AFLP技术估计毛白杨及其杂种毛新杨的遗传杂合水平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德强 张志毅 +1 位作者 宋婉 杨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2,共5页
首次报道以毛新杨 (Populustomentosa×P .bolleana)无性系TB0 1×毛白杨 (P .tomentosa)无性系LM5 0的回交子代 12 0株随机个体为材料 ,利用扩增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AFLPs)标记技术研究毛白杨及其杂种毛新杨的遗传平均杂合水平... 首次报道以毛新杨 (Populustomentosa×P .bolleana)无性系TB0 1×毛白杨 (P .tomentosa)无性系LM5 0的回交子代 12 0株随机个体为材料 ,利用扩增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AFLPs)标记技术研究毛白杨及其杂种毛新杨的遗传平均杂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30对不同的AFLP引物组合能够检测到毛白杨的遗传平均杂合水平范围为 9 10 %~ 30 19% ,平均为 18 71% ;而毛新杨的遗传平均杂合范围为 1 39%~ 2 0 31% ,平均杂和水平约为 8 4 7%。因此 ,对于分离群体亲本杂合度来说 ,毛白杨平均杂合度为毛新杨的 2 2 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用 AFLp技术 毛白杨 杂种 毛新杨 遗传性状
下载PDF
三倍体毛白杨P-RC APMP与其它浆种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进喜 陈嘉川 杨桂花 《造纸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0,共6页
对三种条件下的三倍体毛白杨P -RCAPMP与其它浆种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发现 ,单段预处理的三倍体毛白杨P -RCAPMP(1)的强度好于BCTMP ,松厚度稍低 ,其它性能与BCTMP相近或稍好于BCTMP ;而两段预处理的P -RCAPMP(2 )和P -RCAPM... 对三种条件下的三倍体毛白杨P -RCAPMP与其它浆种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发现 ,单段预处理的三倍体毛白杨P -RCAPMP(1)的强度好于BCTMP ,松厚度稍低 ,其它性能与BCTMP相近或稍好于BCTMP ;而两段预处理的P -RCAPMP(2 )和P -RCAPMP(3)的主要性能好于漂白麦草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Mp p-RC 浆种 BCTMp p—RC 三倍体毛白杨 漂白麦草浆 高档纸 纸种 条件
下载PDF
三倍体毛白杨P-RC APMP二段低浓磨浆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进喜 陈嘉川 +1 位作者 杨桂花 庞志强 《造纸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共3页
本文就三倍体毛白杨P-RC APMP二段低浓磨浆对浆料光学性能和强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段低浓磨浆时所得浆料与高浓磨浆相比具有较少均纤维碎片和较高的光散射系数、相近的不透明度及抗张强度和稍低的撕裂指数。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p-RC ApMp 二段低浓磨浆 纸浆性能
下载PDF
打浆对三倍体毛白杨P-RC APMP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进喜 陈嘉川 杨桂花 《黑龙江造纸》 2006年第3期4-6,共3页
打浆是影响浆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打浆度和打浆间隙对三倍体毛白杨P-RCAPMP浆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还与漂白麦草浆的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P-RCAPMP浆的白度和松厚度会因打浆度的提高而下降,裂断长明显提高... 打浆是影响浆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打浆度和打浆间隙对三倍体毛白杨P-RCAPMP浆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还与漂白麦草浆的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P-RCAPMP浆的白度和松厚度会因打浆度的提高而下降,裂断长明显提高,细小纤维和纤维碎片量明显增多;在选定的三种打浆间隙中,0.15mm的打浆间隙较好;浆料的主要性能均好于漂白麦草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浆 三倍体毛白杨 p-RC ApMp 筛分分析
下载PDF
三倍体毛白杨常规APMP与P-RCAPMP的制浆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孔凡功 陈嘉川 +2 位作者 詹怀宇 杨桂花 李昭成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4,共4页
对三倍体毛白杨分别进行了常规APMP与P RCAPMP制浆的研究 ,通过对两种浆料性能的比较发现 ,在相同化学药品用量、相同化学药品分配、相近打浆度时 ,P RCAPMP具有较高的松厚度、白度、不透明度和光散射系数 ,而常规APMP具有较高的紧度和... 对三倍体毛白杨分别进行了常规APMP与P RCAPMP制浆的研究 ,通过对两种浆料性能的比较发现 ,在相同化学药品用量、相同化学药品分配、相近打浆度时 ,P RCAPMP具有较高的松厚度、白度、不透明度和光散射系数 ,而常规APMP具有较高的紧度和物理强度 ;纤维质量分析和纤维筛分分析表明 ,常规APMP具有较多的长纤维组分 ,较少的细小纤维组分和粗大纤维束 ,其纤维平均长度略长于P RCAPMP ,而两者的纤维卷曲指数和纤维扭结指数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Mp制浆 p-RC 制浆 打浆度 细小纤维 松厚度 浆料性能 三倍体毛白杨 用量 纤维质量
下载PDF
三倍体毛白杨低白度P-RC APMP制浆工艺条件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进喜 陈嘉川 +1 位作者 杨桂花 庞志强 《黑龙江造纸》 2004年第3期6-7,13,共3页
鉴于某些纸种对纸浆的白度要求不高 ,对三倍体毛白杨制低白度P -RCAPMP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重点研究了浸渍预处理各因素对成浆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较缓和的预处理条件 ,即可获得白度70 %ISO左右、各项性能指标良好的P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白度 p-RCApMp 制浆工艺 纸浆 浸渍预处理 成浆质量
下载PDF
三倍体毛白杨P-RCAPMP工艺探索 被引量:4
8
作者 孔凡功 陈嘉川 +2 位作者 杨桂花 李昭成 詹怀宇 《纸和造纸》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7,共5页
本文对优质速生阔叶木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P-RCAPMP法制浆。通过对制浆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探讨及单段和两段浆料性能的比较发现,化学预处理中NaOH用量和H2O2用量是影响浆料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NaOH用量对浆料强度影响较大,H2O2用量对浆... 本文对优质速生阔叶木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P-RCAPMP法制浆。通过对制浆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探讨及单段和两段浆料性能的比较发现,化学预处理中NaOH用量和H2O2用量是影响浆料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NaOH用量对浆料强度影响较大,H2O2用量对浆料白度影响较大。NaOH和H2O2在段间的不同分配及NaOH和H2O2不同用量比例也影响浆料的最终性能。单段预处理与两段预处理P-RCAPMP浆相比,在相同打浆度和相同化学药品用量下,两段预处理P-RCAPMP浆具有较高的白度和强度,较低的光散射系数和不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p—RC ApMp工艺 制浆工艺 纸浆
下载PDF
施肥对毛白杨生长量、叶片氮(N)、磷(P)、钾(K)含量及蒸腾作用、气孔阻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段树生 施海 王连军 《广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13-17,共5页
对二年生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施肥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水平、不同生长月份以及不同无性系对胸径、树高生长量和叶片N、P、K含量的影响,及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规律,蒸腾作用和气孔阻力的不同生长月份和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 对二年生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施肥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水平、不同生长月份以及不同无性系对胸径、树高生长量和叶片N、P、K含量的影响,及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规律,蒸腾作用和气孔阻力的不同生长月份和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生长月份对生长量和叶片N、P的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不同的无性系对K的含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生长季毛白杨生长量与叶片N、P、K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吻合;不同生长月份以及一天内不同时间,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日进程呈单峰曲线,高峰出现在中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 毛白杨 无性系 施肥 氮磷钾 蒸腾速率 气孔阻力
下载PDF
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抗寒性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杨敏生 王春荣 裴保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23,共4页
以9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测定了相对电导率、钾离子相对渗出率、失水率、水分饱和亏缺,并进行了苗木生长恢复试验,根据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对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较大,尤其B429,易... 以9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测定了相对电导率、钾离子相对渗出率、失水率、水分饱和亏缺,并进行了苗木生长恢复试验,根据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对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较大,尤其B429,易县毛白杨、B433与其它5个无性系相比抗寒能力较差,各无性系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是:MX1>B432>B430>MX2>B431>B414>B429>易县毛白杨>B4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毛白杨 杂种无性系 抗寒性
下载PDF
银腺杨与毛新杨正反交三倍体选育 被引量:26
11
作者 康向阳 朱之悌 张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11,共4页
采用花粉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的银腺杨 (Populusalba×P .glandulosa)、毛新杨 (P .tomentosa×P .bolleana)未减数 2n花粉 ,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处理后杂交 ,两杂交组合共获得 16株三倍体 .其中银腺杨×毛新杨组合以1470rad... 采用花粉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的银腺杨 (Populusalba×P .glandulosa)、毛新杨 (P .tomentosa×P .bolleana)未减数 2n花粉 ,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处理后杂交 ,两杂交组合共获得 16株三倍体 .其中银腺杨×毛新杨组合以1470rad处理最佳 ,三倍体得率 3 .8% ;而毛新杨×银腺杨 (16 80rad)则获得了高达 12 .9%的三倍体 .三倍体整体生长水平优势明显 ,单株生长更为突出 ,2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和地径最高 4.9m和 5 .8cm ,分别超出群体平均值的5 8%和 176 % ;并且正反交三倍体的遗传效应差异明显 .利用未减数 2n花粉 ,经花粉辐射处理杂交选育杂种三倍体 ,将是今后白杨乃至杨属植物育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腺杨 毛新杨 2N花粉 花粉辐射 三倍体 选育
下载PDF
毛新杨×毛白杨叶片表型和春季萌芽时间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德强 张志毅 +1 位作者 杨凯 李百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8,共7页
以毛新杨无性系TB0 1×毛白杨无性系LM5 0的回交子代 12 0株个体为作图群体 ,对控制叶片表型性状如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柄长以及春季萌芽时间共 5个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 (quantitativetraitloci,QTLs)进行分析。运用AFLP标记技术... 以毛新杨无性系TB0 1×毛白杨无性系LM5 0的回交子代 12 0株个体为作图群体 ,对控制叶片表型性状如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柄长以及春季萌芽时间共 5个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 (quantitativetraitloci,QTLs)进行分析。运用AFLP标记技术结合拟测交作图策略构建了含有 393个AFLP标记的毛白杨及毛新杨的遗传连锁框架图。毛白杨遗传图上共含有 2 4 7个AFLP标记位点 ,连锁位点覆盖毛白杨基因组总长约 32 6 5 1cM ,而毛新杨遗传连锁图上共含有 14 6个标记位点 ,连锁位点覆盖毛新杨基因组总长约 1992cM ,这些连锁图的每一连锁群上含有的标记数为 4~ 30个。在此基础上 ,利用区间作图软件共检测到控制叶片表型性状的QTLs14个 ,位于 9个连锁群上 ;而对于春季萌芽时间共检测到 3个QTLs,分别位于 3个不同的连锁群上。在检测到的 17个QTLs中 ,每一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7 6 %~ 15 8%。此外 ,发现控制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相关性状的QTLs位于相同的基因组区域 ,这些QTLs主要位于毛白杨遗传连锁图的TLG2和TLG11以及毛新杨连锁图的TBLG1连锁群上。据控制叶片表型和春季萌芽时间的QTLs所处的基因组区域 ,可推测叶片表型和春季萌芽时间这两类性状是由各自相应的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新杨 毛白杨 QTL 春季 萌芽 叶片 位点 连锁群 基因组 框架图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株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范国强 翟晓巧 +3 位作者 秦河锦 杨晓娟 董占强 蒋建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4-258,共5页
以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其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3 mg.L-1+6-BA 8 mg.L-1和MS+NAA 0.3 mg.L-1+6-BA 12mg.L-1组合培养基上,... 以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其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3 mg.L-1+6-BA 8 mg.L-1和MS+NAA 0.3 mg.L-1+6-BA 12mg.L-1组合培养基上,最高芽诱导率可达47.78%,21.11%和42.22%.此外,不含NAA和IBA的1/2MS培养基可作为患病苗幼芽生根的最适培养基.研究结果可为泡桐的基因工程操作和阐明丛枝病发生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培养基 体外植株再生
下载PDF
毛白杨杂种外源基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魏冰 李云 +1 位作者 杜宁霞 刘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4-1059,共6页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稳定性、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是否水平转移到土壤微生物中,是评估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分析了种植于山东省东营市试验林达3年的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杂种(毛...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稳定性、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是否水平转移到土壤微生物中,是评估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分析了种植于山东省东营市试验林达3年的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杂种(毛新杨×毛白杨)的外源基因稳定性,表明AhDREB1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采用平板稀释法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植株的根系土壤微生物进行种群数量分析,计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间根系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利用AhDREB1基因特异引物对土壤总DNA以及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均未检测到外源基因扩增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该转基因毛白杨杂种对土壤微生物系统尚无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新杨×毛白杨 转基因植物 基因稳定性 土壤微生物 基因水平转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毛泡桐花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郑敏燕 魏永生 古元梓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88-93,共6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紫色毛泡桐花挥发性成分,探讨了不同纤维头取样、不同平衡温度、不同吸附和解吸时间等条件对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60℃下吸附35 min,PDMS/DVB纤维头能够有效地吸附紫色毛泡桐花的挥...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紫色毛泡桐花挥发性成分,探讨了不同纤维头取样、不同平衡温度、不同吸附和解吸时间等条件对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60℃下吸附35 min,PDMS/DVB纤维头能够有效地吸附紫色毛泡桐花的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茴香烯(25.88%)、3-辛酮(14.08%)、对甲氧基茴香醚(12.06%)、茴香酸甲酯(9.32%)、雪松烯(4.50%)、罗勒烯(4.34%)等醚类、酮类、酯类以及各种烯烃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泡桐花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秋冬季节温度变化对毛泡桐实生幼苗顶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黎明 祝宝玉 +2 位作者 范国强 武柯 刘国志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0-283,共4页
对1年生毛泡桐实生苗顶芽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由秋季向冬季过渡,毛泡桐顶芽体积明显缩小,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密度显著增大,细胞壁向内皱缩.这些变化说明,随着气温的变化,毛泡桐顶芽遭受到环境胁迫,其细胞活性逐渐降低,最... 对1年生毛泡桐实生苗顶芽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由秋季向冬季过渡,毛泡桐顶芽体积明显缩小,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密度显著增大,细胞壁向内皱缩.这些变化说明,随着气温的变化,毛泡桐顶芽遭受到环境胁迫,其细胞活性逐渐降低,最终导致顶芽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泡桐 顶芽 温度 解剖学 顶端分生组织
下载PDF
泡桐顶侧芽休眠发育的温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震 何松林 +2 位作者 王艳梅 李广涛 蒋建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50,共5页
为探明泡桐顶芽枯死原因以及利用侧芽进行人工接干的理论基础 ,采用切枝水培法研究了毛白 33泡桐顶侧芽休眠发育的温度特性。结果表明 :①毛白 33泡桐的顶芽和侧芽 1不是因为早霜或寒冷冻害而死 ,可能是进化过程中采取的一种适应策略 ;... 为探明泡桐顶芽枯死原因以及利用侧芽进行人工接干的理论基础 ,采用切枝水培法研究了毛白 33泡桐顶侧芽休眠发育的温度特性。结果表明 :①毛白 33泡桐的顶芽和侧芽 1不是因为早霜或寒冷冻害而死 ,可能是进化过程中采取的一种适应策略 ;②毛白 33泡桐侧芽 2、3、4发育成了冬休眠芽 ,能够抵御冬季寒冷而越冬 ,并利用冬季低温信号解除其休眠 ,使冬芽萌发可能温度范围向低温方向扩大 ;③毛白 33泡桐侧芽 2、3、4在春季可以同时萌发 ,但侧芽 3萌发率稍高些 ,而侧芽 5难于萌发 ;④在 2 5℃下上部侧芽的萌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部侧芽的萌发 ,但 15℃下不存在上部侧芽萌发抑制下部侧芽萌发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顶侧芽 休眠 发育 温度特性 人工接干
下载PDF
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_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金山 胡伟华 +1 位作者 谢青 杨文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8,共5页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相关性模型、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遗传增益和样木干形上都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而没有本质性差别。②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③白花泡桐×兰考泡桐,与泡桐杂交育种史上应用最多和育种成就最大的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白花泡桐,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④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泡桐×兰考泡桐 毛泡桐×白花泡桐 自然接干性状 遗传变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盐胁迫下胡杨和毛白杨叶细胞中的离子区隔化 被引量:14
19
作者 戴松香 陈少良 +4 位作者 Eberhard Fritz Andrea Olbrich Christine Kettner Andrea Polle Aloys Hütterman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5,共5页
该文以抗盐的胡杨和盐敏感的毛白杨组培再生苗为实验材料,利用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研究盐胁迫下(为期20d的盐处理)叶片各种类型细胞内主要元素Na+、Cl-、K+的分布情况,测定的细胞类型包括:①叶脉细胞(叶脉维管束导管、叶脉维管束内部和... 该文以抗盐的胡杨和盐敏感的毛白杨组培再生苗为实验材料,利用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研究盐胁迫下(为期20d的盐处理)叶片各种类型细胞内主要元素Na+、Cl-、K+的分布情况,测定的细胞类型包括:①叶脉细胞(叶脉维管束导管、叶脉维管束内部和外部的薄壁细胞);②叶肉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③表皮细胞(上、下表皮细胞).结果表明,胡杨和毛白杨叶细胞对盐离子的区隔化有明显差异:与毛白杨相比,盐处理后的胡杨叶细胞不但具有较高的拒Na+能力,即将Na+贮存在质外体中,而且液泡区隔Na+的能力也强于毛白杨.在Cl-的区隔化方面,对照处理胡杨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叶脉、叶肉和表皮细胞)Cl-浓度都高于毛白杨,但在盐胁迫下,胡杨叶片的细胞壁、液泡甚至叶绿体中Cl-的含量都低于毛白杨,这是胡杨根细胞限制Cl-离子根冠运输的结果.盐处理使胡杨叶片各种类型细胞中的K+浓度降低;与胡杨不同,毛白杨叶片细胞中质外体的K+浓度下降,而液泡中的K+水平却相应提高,这是毛白杨细胞内K+重新分配的结果:由于盐处理后毛白杨液泡内积累了过多的Cl-,K+从细胞壁进入液泡,用以平衡液泡内Cl-积累所带来的负电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 胡杨 毛白杨 X-射线微区分析 叶片 离子区隔化 细胞壁 液泡
下载PDF
土霉素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和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黎明 翟晓巧 +2 位作者 范国强 张变莉 刘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2-156,共5页
The effects of oxytetracycline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seedling with witches’ broom and global DNA methylation level of Paulownia tomentosa × Paulownia fortunei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 The effects of oxytetracycline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seedling with witches’ broom and global DNA methylation level of Paulownia tomentosa × Paulownia fortunei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fected seedlings by phytoplasma recovered to normal morphology of the healthy seedlings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more than 20 mg L-1 oxytetracycline,and the pathogen could not be detected with PCR in the seedlings.The global DNA methylation level of diseased seedling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healthy one.The oxytetracycline treatment was able to increase the DNA methylation level,and the methylation level of the diseased seedlings increased with the dose of applied oxytetracycline.However the increased methylation of infected seedlings with oxytetracycline treatment could still not reach to level of healthy seedling(CK),even the seedlings treated with lethal oxytetracycline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杂一号泡桐 丛枝病 幼苗形态 土霉素 DNA甲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