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业板市场股票估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贾明琪 朱建华 《财会月刊(中)》 2010年第7期49-51,共3页
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北陆药业股票为例,以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同类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在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参数的基础上,分别运用投资学中的相对估值法(P/E,P/B)和绝对估值法(两阶段FCFE模型)对其进行合理估值,为各类投资... 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北陆药业股票为例,以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同类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在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参数的基础上,分别运用投资学中的相对估值法(P/E,P/B)和绝对估值法(两阶段FCFE模型)对其进行合理估值,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板市场 p/E估 p/b 两阶段FCFE模型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刘勇 线薇薇 +1 位作者 孙世春 吴耀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9-756,共8页
为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情况于200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共4个航次分别在长江口40个观测站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并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 为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情况于200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共4个航次分别在长江口40个观测站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并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202种,其中多毛类102种,软体动物51种,甲壳类27种,棘皮动物7种,其它动物15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394.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分干重计,为2.58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分干重计,为3.52 g(AFDW)/(m2.a);P/B值平均为1.53。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自长江入海口向东呈递增趋势。本文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生态类群的分布特征和次级生产力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而低于渤海和胶州湾;P/B值高于南黄海、胶州湾和渤海,也说明了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以上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量 丰度 次级生产力 p/b值
下载PDF
东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新正 王金宝 +1 位作者 王洪法 张宝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9-462,共4页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东海23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东海23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秋季为87m-2,远低于春季的138m-2,而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1.40gm-2,高于春季的1.25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62gm-2a-1,远低于渤海和南黄海.研究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温和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41a-1,高于渤海和黄海,表明在东海大型底栖生物中个体小而代谢快、生活史短的种在大型底栖生物中占的比重要大于渤海和南黄海,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密度 生物量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生物 东海
下载PDF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细平 蔡立哲 +3 位作者 梁俊彦 傅素晶 林和山 黄昆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2-906,共5页
2004年1月、4月、7月和10月4个航次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22个取样站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和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的比值(P/B).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 2004年1月、4月、7月和10月4个航次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22个取样站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和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的比值(P/B).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为9.68[g(AFDM)/(m2.a)],其中位于鼓浪屿附近海域的次级生产力最高,为25.42[g(AFDM)/(m2.a)],这是因为该海域出现了大量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而位于九龙江口海域的底质为砂且受疏浚的扰动,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其年次级生产力最低,为0.31[g(AFDM)/(m2.a)].厦门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值为1.43,其中P/B值最高的出现在九龙江口海域,为2.50;最低出现在西海域,为1.26.在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在夏季,达17.17[g(AFDM)/(m2.a)],最低出现在冬季,为3.45[g(AFDM)/(m2.a)];P/B值最高的是春季,为1.89,最低的是夏季,为1.22.通过估算得出,厦门海域每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大约为3.8×103t去灰干质量,或是2.1×104t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厦门海域 次级生产力 p/b值
下载PDF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新正 于子山 +1 位作者 王金宝 王洪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2-705,共4页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南黄海24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南黄海24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2000年秋季为154.2个/m2,与2001年春季的147.8个/m2相当,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6.92g/m2,远高于春季的2.81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4.98gm-2a-1.与生物量的分别格局相似,次级生产力在所调查海域的西南和东南部有两个高生产力分布区域,而该二区域正好在黄海冷水团的两侧,由此验证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海水温度的影响较大.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10a-1.与渤海研究结果比较,证明了底栖生物群落生产力随水深增大而下降,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生物 南黄海
下载PDF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被引量:56
6
作者 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7-533,共7页
根据1998—1999和2000—2004年在胶州湾10个大面观测站考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其中,平均栖息丰度在1998—1999年为381.7ind/m2,200... 根据1998—1999和2000—2004年在胶州湾10个大面观测站考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其中,平均栖息丰度在1998—1999年为381.7ind/m2,2000—2004年为304.6ind/m2;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1998—1999年为22.22g/m2,2000—2004年为16.30g/m2;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1998—1999年为18.65 g/(m2.a),2000—2004年为3.41g/(m2.a);P/B值在两个时间段均为1.05a-1。结果表明,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由湾口—湾北部的湾顶呈梯度升高,2000—2004年次级生产力较1998—1999年有所下降,湾顶的高分布区下降更为明显,且高分布中心向西偏移,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保持稳定。文中分析了次级生产力下降和偏移的原因。通过比较,发现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高于渤海,远高于南黄海和东海,验证了次级生产力受水深的影响,随水深加大而降低;P/B值较渤海高,较东海低,与南黄海大部分海域平均值接近,验证了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也说明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渤海,低于东海,与南黄海其它水域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生产力 p/b值 生物量 丰度 大型底栖动物 胶州湾
下载PDF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杜飞雁 王雪辉 +1 位作者 李纯厚 贾晓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3-880,共8页
利用1988年1月、7月和2004年3月、5月、9月、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7个航次63个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通过Brey经验公式对两个时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和P/B值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生产力为10.... 利用1988年1月、7月和2004年3月、5月、9月、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7个航次63个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通过Brey经验公式对两个时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和P/B值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生产力为10.22 gAFDM.m-2,平均P/B值为0.85.a-1,在我国各海域中处于中上水平.两个指标的数值均高于1988年的7.25 g AFDM.m-2.a-1和0.76.a-1,印证了大亚湾高输出系统是依赖快速周转来维持系统的高生产力的结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4个主要类群的生产力和P/B值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湾内生产力的平面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力和P/B值的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影响密切相关,生产力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内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产力 p/b值 变化特征 大亚湾
下载PDF
胶州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袁伟 张志南 于子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50,共6页
2003年9月—2004年9月隔月在胶州湾西部的5个站位进行了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取样.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47.34g.m-2.a-1.平... 2003年9月—2004年9月隔月在胶州湾西部的5个站位进行了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取样.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47.34g.m-2.a-1.平均P/B值为0.58.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a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与南黄海鳀鱼产卵场、渤海及国外相关海域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在局域尺度上叶绿素a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在区域尺度上次级生产力随水深增加而降低.分析对次级生产力影响最大的菲律宾蛤仔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现,该种群主要是由不足1龄、1龄和2龄个体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菲律宾蛤仔 胶州湾
下载PDF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新正 张宝琳 王洪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4-327,共4页
根据2001至2003年南黄海鳀鱼产卵期在鳀鱼产卵场33个站考察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 根据2001至2003年南黄海鳀鱼产卵期在鳀鱼产卵场33个站考察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94.3ind.m-2,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4.08gm-2,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4.09gm-2a-1.研究表明,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32a-1.对研究结果与整个南黄海、渤海和东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与讨论,证明生产力随水深的加大而降低,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密度 生物量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生物 鯷鱼产卵场 黄海
下载PDF
深圳湾不同生境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周福芳 史秀华 +1 位作者 邱国玉 徐华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6511-6519,共9页
以深圳湾红树林为例,于2010年1—12月每月1次对红树林和3种对照生境(芦苇鱼塘,基围鱼塘和光滩)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 以深圳湾红树林为例,于2010年1—12月每月1次对红树林和3种对照生境(芦苇鱼塘,基围鱼塘和光滩)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和P/B值差异明显,芦苇鱼塘、基围鱼塘、光滩和红树林生境的次级生产力分别为:6.81、147.50、74.70和105.78 g.m-.2a-1;P/B值分别为:1.10、1.53、1.41和3.58 a-1。红树林生境的次级生产力较高,仅次于基围鱼塘,P/B值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境,周转速率最快。结合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系统抵抗力和恢复力最高,生态系统最稳定。由此说明城市化地区红树林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周转速率和物种多样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的保持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缓解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季节变化 红树林
下载PDF
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进 李新正 李宝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6-441,共6页
本文根据2001年8月和2002年8-10月在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4个航次调查中设置的大面调查站中的9个重合站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统计了其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根据2001年8月和2002年8-10月在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4个航次调查中设置的大面调查站中的9个重合站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统计了其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2001年8月和2002年8-10月这两个期间内,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379.44ind./m2和156.67ind./m2,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分别为9.44g(AFDW)/m2和7.36g(AFDW)/m2,据之计算出2001和2002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分别为9.64g(AFDW)/(m2.a)和6.42g(AFDW)/(m2.a),P/B值分别为1.20和0.98。同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显示,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内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高于渤海、东海,也高于黄海其它调查区已有报道结果;而P/B值则高于渤海,低于东海,与黄海其它调查区报道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生产力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p/b值 中华哲水蚤度夏区 黄海
下载PDF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23
12
作者 周进 纪炜炜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8,共7页
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 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21.5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为1.26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67 g(AFDW).m-2.a-1,P/B值为1.42。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湾口区较高、湾内部高值区镶嵌分布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间,次级生产力与水深之间相关性较强,其次为底层溶解氧,与表层水体温度之间相关性最差。同我国其它近海港湾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显示,三都澳密集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年平均栖息密度较高。这些特征应和三都澳水域内密集水产养殖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动物 三都澳 水产养殖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及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轶平 于旭光 +3 位作者 孙明 郭栋 段妍 董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8-734,共7页
为了解辽东湾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根据2007年的4月和10月辽东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运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并结合海洋生物指数方法对辽东湾海域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分析结... 为了解辽东湾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根据2007年的4月和10月辽东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运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并结合海洋生物指数方法对辽东湾海域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5.59g/(m^2·年),年平均P/B值为3.16,辽东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自沿岸向中部递增的趋势,P/B值空间分布与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相反,呈现出自沿岸向中部递减的趋势,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底栖动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海洋生物指数方法
下载PDF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海波 蔡燕红 王薇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0年第4期26-30,共5页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7.26g·(m2·a)-1;P/B值为0.91~1.18a-1.由此得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湾口和湾底大于湾中,这与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有关;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且物种组成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大型底栖生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下载PDF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开珍 杜飞雁 +4 位作者 李亚芳 王雪辉 陈海刚 张景平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共9页
利用1988年1月和7月,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2008年3月、5月、9月和12月以及2015年2月、8月、11月和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共计14航次、200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根据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与... 利用1988年1月和7月,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2008年3月、5月、9月和12月以及2015年2月、8月、11月和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共计14航次、200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根据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P/B值),分析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以去灰干质量(ash free dry mass,AFDM)计,大亚湾4个时段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分别为7.44 g·(m2·a)–1、11.34 g·(m2·a)–1、4.91 g·(m2·a)–1和2.93 g·(m2·a)–1,P/B值分别为0.76 a–1、0.86 a–1、0.79 a–1和0.47 a–1,均呈1988—2004年升高、2004—2015年降低的趋势。2)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和P/B值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类次级生产力和P/B值呈1988—2004年升高、2004年后降低的趋势;棘皮动物则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3)综合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平面分布图,湾顶西北部和大鹏澳附近海域变化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海水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亚湾
下载PDF
福建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细平 吴培芳 +6 位作者 李贞 吴茜 陈逸欣 刘康格 刘东艳 王玉珏 王跃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2-350,共9页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11月—2015年8月对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在获得3条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基础上,利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 为研究福建省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11月—2015年8月对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在获得3条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基础上,利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优势类群为多毛类。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为6.13 g(AFDW)·m^-2·a^-1(AFDW,去灰分干重,ash-free dry weight)。在季节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11.04 g(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为2.25 g(AFDW)·m^-2·a^-1;在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P03断面,为10.23 g(AFDW)·m^-2·a^-1,最低值出现在P01断面,为2.54 g(AFDW)·m^-2·a^-1。大型底栖动物年均P/B值(B=Biomass,生物量)为2.31 a-1,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为3.17 a-1,最低值出现在夏季,为1.74 a-1;且P02断面的P/B值高于其他2条断面。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次级生产力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B值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pH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闽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繁殖快的小型甲壳类蜾蠃蜚(Corophium sp).为主,使该潮间带区域的P/B值高于其他临近潮间带区域的调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渔山列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功能群和次级生产力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鹏 刘好真 +3 位作者 刘懂 焦海峰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59,共9页
渔山列岛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为了解渔山列岛保护区内潮间带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1982年和2010年的3个季节(春、夏、冬)在渔山列岛进行潮间带软体动物调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体动物时空差异,以Brey经验公式... 渔山列岛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为了解渔山列岛保护区内潮间带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1982年和2010年的3个季节(春、夏、冬)在渔山列岛进行潮间带软体动物调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体动物时空差异,以Brey经验公式计算分析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P值,P/B值)。结果表明,年际间物种食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982年潮间带软体动物对次级生产力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有单齿螺(Monodonta labio)、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占软体动物总次级生产力的42.88%,2010年潮间带软体动物对次级生产力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有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占软体动物总次级生产力的75.96%。1982年,年均栖息密度为2758ind/m2,年均生物量为2100.26g/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240.04g/(m2·a),年均P/B值为0.63a–1;2010年,年均栖息密度为699ind/m2,年均生物量为1101.85g/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94.82g/(m2·a),年均P/B值为0.55a–1。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年际间差异显著(F=5.761,P<0.05),季节间和潮位间差异都不显著(F=0.135,P>0.05;F=2.076,P>0.05),P/B的值较低,表明该海域软体动物世代更替速度较慢,2010年的P/B值(0.55a–1)低于1982年的P/B值(0.63a–1),表明近30年来群落结构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软体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渔山列岛
下载PDF
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31
18
作者 吕小梅 方少华 +1 位作者 张跃平 吴萍茹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8-435,共8页
为了解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我们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在位于台湾海峡北端的海坛海峡设置6条断面,依据《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1998),进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共采获潮间带... 为了解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我们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在位于台湾海峡北端的海坛海峡设置6条断面,依据《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1998),进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共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28种,其中多毛类77种、软体动物75种、甲壳动物52种、棘皮动物7种、鱼类5种、其它类群动物12种。年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2.14g/m2,年平均密度为571.5ind./m2。在数量组成中,软体动物占优势(314.2ind./m2,5.38g/m2),其次是多毛类(204.7ind./m2,3.35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3.419,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3.271,Pielou均匀度指数0.780,群落特征表明海坛海峡潮间带生态环境属正常状况。年平均去灰干重2.19g(AFDW)/m2,依据Brey(1990)的公式计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3.72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74a-1,表明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中,个体小、生命周期短、繁殖力高、栖息密度大的种类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次级生产力 p/b值 潮间带 海坛海峡
下载PDF
海坛海峡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及次级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小梅 方少华 吴萍茹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1-595,共5页
海坛海峡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调查设置13个测站,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7-1998),于2005年10月、2006年5月进行两个航次采样,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泥标本,经初步鉴定共有222种,其中多毛类121种,软体动物44种,甲壳动物33种,棘皮动... 海坛海峡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调查设置13个测站,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7-1998),于2005年10月、2006年5月进行两个航次采样,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泥标本,经初步鉴定共有222种,其中多毛类121种,软体动物44种,甲壳动物33种,棘皮动物14种,鱼类1种,其他类群动物9种,包括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237.5ind/m2,年平均生物量(fm)为58.87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3.160,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3.479,Piellou均匀度指数0.711,群落特征表明海坛海峡潮下带底栖动物生态环境仍属正常状况.年平均去灰干质量10.60g(AFDM)/m2,依据Brey(1990)的经验公式,次级生产力10.58g(AFDM)/(m2·a),年平均P/B值为1.80.表明海坛海峡潮下带的优势种为个体小,生命周期短,繁殖力高,栖息密度大的种类,它们对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次级生产力 p/b值 海坛海峡 福建
下载PDF
滨州浅海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志忠 张金路 +4 位作者 巩俊霞 孙同秋 王玉清 敬中华 曾海祥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2016年第7期29-33,3,共5页
根据2012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山东省滨州浅海大型底栖动物18个站位3航次调查结果,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在0.002~65.000g(AFDW)·m^(-2)&#... 根据2012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山东省滨州浅海大型底栖动物18个站位3航次调查结果,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在0.002~65.000g(AFDW)·m^(-2)·a^(-1)之间,均值为6.210g(AFDW)·m^(-2)·a^(-1);其去灰干重生物量为0.001~43.680g(AFDW)·m^(-2),均值为3.980g(AFDW)·m^(-2);两者均以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该海域P/B值相对较高,均值为1.80a^(-1),以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最低。该海域个体较小、生活史较短的种类在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占据优势;每年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量(湿重)约为6.9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州浅海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