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缅语巴利语借词研究
1
作者 张哲 《亚非研究》 2020年第1期92-112,共21页
本文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缅汉词典》中的巴利语借词为语料,借助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借词的语音、形态、语义分布、语义变化、借用程度和作用等方面,对缅语巴利语借词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缅语巴利语借词的规律。在进入缅甸语... 本文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缅汉词典》中的巴利语借词为语料,借助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借词的语音、形态、语义分布、语义变化、借用程度和作用等方面,对缅语巴利语借词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缅语巴利语借词的规律。在进入缅甸语后,巴利语借词在语音及形态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同化,集中体现在每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借词语义主要分布在与上座部佛教相关的抽象概念以及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借词语义或不变,或扩大、缩小,或以概念隐喻的方式发生转移。借用程度方面,缅语对巴利语中佛教专有人名、地名及普通名词借用程度最低,对上座部佛教教义及哲学相关概念借用程度较高。巴利语借词填补了缅语中有关抽象概念的语义空白,并成为缅语意译西方科技、文化相关概念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可以较为具体地了解巴利语对缅语的影响,对分析缅语在吸收外来词时表现出开放性和保守性的前提条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座部佛教 巴利语借词 缅语 阿毗达摩
下载PDF
“毗尼四法”流变考释
2
作者 吴蔚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30,共9页
"毗尼四法(catubbidha vinaya)"这一概念出自巴利语律藏注释书Samantapāsādikā(公元4~5世纪成书),是研读上座部律典的四重法,包括巴利律本("本")、巴利律本的补充("随本")、五百结集中法师的注释(&qu... "毗尼四法(catubbidha vinaya)"这一概念出自巴利语律藏注释书Samantapāsādikā(公元4~5世纪成书),是研读上座部律典的四重法,包括巴利律本("本")、巴利律本的补充("随本")、五百结集中法师的注释("法师语")、习律者的解读("自意")四个方面,体现了以巴利律本为权威和独尊上座部的原则。《善见律毗婆沙》(489年译出)是巴利Samantapāsādikā的可对照汉译本,译者却对不同部派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善见律毗婆沙》中"毗尼四法"的上座部色彩大大弱化。到了唐代,四分律宗南山律师道宣把"毗尼四法"化用为解释法藏部《四分律》的方法。他不再以律本为权威,融合不同部派律典和大乘经论,强调以佛教三藏之意方便度用来阐释《四分律》。他的法嗣大觉、景霄、元照都继承这一"自我做主"的释律方法。从巴利Samantapāsādikā到《善见律毗婆沙》、再到南山律疏,"毗尼四法"历经了上座部涵义式微和披上汉传佛教律学外衣的流变过程,反映了汉传佛教依律义不依部派、依法脉不依原典的释律传统,体现了上座部律学与汉传律学融合的中国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尼四法 戒律 巴利语 善见律毗婆沙 南山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