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淮阳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变质作用特征及其P—T—t轨迹 被引量:4
1
作者 周高誌 田永富 韩守荣 《湖北地质》 1996年第1期14-25,128,共13页
南淮阳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广泛发育着蓝片岩、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和具有由南向北渐次展布的空间分布结构,而且还有一系列同斜褶皱、逆冲断层和强烈构造形变作为同变质期的... 南淮阳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广泛发育着蓝片岩、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和具有由南向北渐次展布的空间分布结构,而且还有一系列同斜褶皱、逆冲断层和强烈构造形变作为同变质期的主要构造特征。其间高压—超高压变质形成于中朝、扬子大陆碰撞对接阶段,而在构造抬升时期则有强烈的退化变质发生,它们共同组成一条顺时针型P—T—t轨迹,反映了南淮阳—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变质作用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淮阳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退化变质作用 蓝片岩相 高压榴辉岩相 超高压榴辉相 p—t—t轨迹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P-T-t轨迹 被引量:64
2
作者 张泽明 张金凤 +1 位作者 游振东 沈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70,共14页
基于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别是超高压矿物生长成分环带、扩散环带和蚀变作用研究,综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提出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发生在1000-1100℃和6-7GPa条件下,俯冲深度相当于200km,形成年代为240-250Ma。... 基于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别是超高压矿物生长成分环带、扩散环带和蚀变作用研究,综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提出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发生在1000-1100℃和6-7GPa条件下,俯冲深度相当于200km,形成年代为240-250Ma。在此基础上,重塑了一个包括八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揭示出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折返阶段,即从200km到100km深度的快速折返阶段,抬升速率为5km/Ma,冷却速率为10℃/Ma;从100km到30km的快速折返,抬升速率为4km/Ma,或为近等温降压,或为缓慢降温的快速降压过程;从下地壳到近地表的缓慢折返阶段,抬升速率为1km/Ma,但为快速降温过程,冷却速率可达2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作用p—t—t轨迹 大陆超深俯冲 折返与冷却速率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P-T-t-d轨迹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应用
3
作者 郭玉贵 《海洋地质动态》 1995年第9期9-10,共2页
本文着眼于近年来国内外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变质作用P-T-t-d轨迹的确定方法和研究内容作了初步介绍,论证了变质P-T-t-d轨迹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p—t—t—d轨迹 构造地质学 地球动力学 变质作用
下载PDF
应用P-T-t理论再认识辽河群变质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郭伟静 郭洪芳 《地质与资源》 CAS 2006年第3期230-237,共8页
辽河群是出露于辽宁省东部的独具特色的古元古代变质岩系,赋存丰富的矿产资源,研究历史悠久.但对有关辽河群变质作用的一些重要问题上看法诸多,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本文应用P-T-t轨迹理论重新认识这些问题,认为引起辽河群变质作用的根本... 辽河群是出露于辽宁省东部的独具特色的古元古代变质岩系,赋存丰富的矿产资源,研究历史悠久.但对有关辽河群变质作用的一些重要问题上看法诸多,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本文应用P-T-t轨迹理论重新认识这些问题,认为引起辽河群变质作用的根本原因是大陆碰撞造山带使辽河群俯冲到地下深处;辽河群变质作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独特的演化特征;辽河群变质作用与不同规模的构造或不同层次的构造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群 变质作用 p—t—t轨迹理论
下载PDF
黄陵地区孔兹岩系岩石学特征及变质作用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杨金香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7年第3期226-231,共6页
通过对黄陵地区孔兹岩系构造背景、岩石化学、微量稀土、变质矿物组合、岩石微相特征研究,初步勾画出晋宁期造山运动与黄陵孔兹岩系变质演化历程。明确黄陵地区孔兹岩系为一套变质的富铝质沉积岩组合,在晋宁期造山运动期间该套岩系经历... 通过对黄陵地区孔兹岩系构造背景、岩石化学、微量稀土、变质矿物组合、岩石微相特征研究,初步勾画出晋宁期造山运动与黄陵孔兹岩系变质演化历程。明确黄陵地区孔兹岩系为一套变质的富铝质沉积岩组合,在晋宁期造山运动期间该套岩系经历四期变质作用。为今后黄陵地区孔兹岩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陵孔兹岩系 岩石学 矿物共生组合 变质作用 p—t—t轨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