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浆土-植物系统营养物质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 Ⅰ.^(32)P同位素示踪法对白浆土中P肥利用率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法云 高子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74-178,共5页
利用32P同位素示踪法对白浆土中P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岗地白浆土上,表层土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供P不足现象,白浆层土壤有效P含量严重缺乏.表层土壤中当季P肥利用率的变幅范围为6.09~12.35%,白浆层土... 利用32P同位素示踪法对白浆土中P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岗地白浆土上,表层土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供P不足现象,白浆层土壤有效P含量严重缺乏.表层土壤中当季P肥利用率的变幅范围为6.09~12.35%,白浆层土壤P肥利用率为13%左右.施用有机肥能明显提高白浆土OlsenP的含量,加速土壤本身P的活化,各种有机物中,以猪粪对土壤潜在P的活化效果最好.将OlsenP与X值、A值比较,认为OlsenP是评价白浆上P肥力简便易行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同位素示踪 白浆土 p肥利用率
下载PDF
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联合^(32)P同位素敷贴修复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丽靓 许清华 +4 位作者 张小锋 赵举辉 蔡杰 何晓 于泓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747-752,共6页
目的 研究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联合^(32)P同位素敷贴修复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 将126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治疗,观察组在接受激光治... 目的 研究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联合^(32)P同位素敷贴修复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 将126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治疗,观察组在接受激光治疗后给予^(32)P同位素敷贴。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中文版精简烧伤后健康量表(BSHS-B)评分,监测瘢痕瘙痒及血清中P物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统计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创面愈合后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VAS、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创面愈合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BSHS-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中P物质、TNF-α、TGF-β_(1)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BSHS-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物质、TNF-α、TGF-β_(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9,P=0.212)。结论 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联合^(32)P同位素敷贴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确切的修复效果,利于缓解瘙痒,改善瘢痕柔软度、色泽、形态,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血清中P物质、TNF-α、TGF-β_(1)等表达有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增生性瘢痕 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 ^(32)p同位素 修复
下载PDF
染料激光联合同位素32P贴敷治疗手术瘢痕的疗效
3
作者 陈晓明 刘华之 +3 位作者 叶慎菊 曾小青 蓝丽芳 陈高平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染料激光联合同位素32P贴敷治疗手术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14例手术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染料激光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染料激光联合同位素32P贴敷治疗手术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14例手术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染料激光治疗,观察组给予染料激光联合同位素32P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血清学指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8%,高于对照组的7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瘙痒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料激光联合同位素32P贴敷治疗手术瘢痕的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疼痛症状及瘢痕状态,抑制血清生长因子水平,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瘢痕 同位素32p 染料激光 敷贴治疗 临床疗效 症状评分
下载PDF
^(32)P放射性同位素食管腔内照射对良性狭窄瘢痕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杰 王进海 +1 位作者 王莉 彭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0-543,共4页
目的建立食管良性狭窄的模型,观察32P放射性同位素食管腔内照射对良性狭窄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内镜下食管良性狭窄扩张后32P管腔内照射抑制瘢痕增生、预防再次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只健康成年家兔,通过外科手术行颈部食管环形切开后... 目的建立食管良性狭窄的模型,观察32P放射性同位素食管腔内照射对良性狭窄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内镜下食管良性狭窄扩张后32P管腔内照射抑制瘢痕增生、预防再次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只健康成年家兔,通过外科手术行颈部食管环形切开后再吻合的方法建立食管良性狭窄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激素组及照射组,每组6只;术后第2天测量食管吻合口处内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干预,激素组给予地塞米松干预,照射组给予32 P放射性同位素干预,观察2周。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情况、体质量、干预结束后食管吻合口处内径,造模前及干预后检验肝功(ALT,AST);处死家兔,取食管狭窄处组织观察大体病理并行HE染色,测定食管吻合口处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成功建立食管良性狭窄的模型。2周后对照组食欲明显减退,激素组食欲稍差,照射组未出现食欲减退;照射组体质量比前2组都增加(P<0.05);照射组食管吻合口处内径与前2组比较均明显增宽(P<0.05);HE染色示照射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及肉芽组织均不显著;照射组羟脯氨酸含量比前2组都低(P<0.05),接近正常食管的含量(P>0.05);各组干预前后ALT及AS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外科手术可成功建立家兔食管良性狭窄的模型;放射性同位素32P照射可以抑制食管狭窄处瘢痕形成,且优于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良性狭窄 食管内照射 动物模型 32p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同位素^(32)P胶体与博来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常培叶 赵乌云 +2 位作者 郄燕 杜立平 张丰坤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本研究预对比同位素^(32)P胶体注射与博来霉素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分析2014~2016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人56例(其中^(32)P胶体注射治疗35例,博来霉素注射治疗21例),瘤体直径5.0~16.5mm,... 目的:本研究预对比同位素^(32)P胶体注射与博来霉素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分析2014~2016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人56例(其中^(32)P胶体注射治疗35例,博来霉素注射治疗21例),瘤体直径5.0~16.5mm,观察疗效及其副作用。结果:^(32)P胶体注射与博来霉素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后瘤体明显缩小,随访无继续发展。^(32)P胶体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为89.3%,博来霉素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为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病人均未见血细胞减少,^(32)P胶体注射治疗后部分病人遗留色素异常或瘢痕生长,博来霉素注射未见遗留色素异常或瘢痕生长。结论:博来霉素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明确,副作用小,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32p 博来霉素 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32P同位素敷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见龙 《临床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44-45,共2页
目的分析32P同位素敷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瘢痕软膏治疗,观察组予以32P同位素敷贴... 目的分析32P同位素敷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瘢痕软膏治疗,观察组予以32P同位素敷贴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较对照组[75.00%(30/40)]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VSS、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95.00%(38/40)]较对照组[67.50%(27/40)]高(P<0.05)。结论32P同位素敷贴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效果确切,可消退瘢痕,减轻疼痛,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软膏 32p同位素敷贴
原文传递
脑胶质瘤手术中同位素胶体^(32)P内放射治疗的中长期临床观察
7
作者 戴成国 王磊 +3 位作者 陈艳 王安睿 李追风 庄永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2期531-531,共1页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手术治疗 同位素胶体^32p 放射治疗
下载PDF
质子滴线区新核素^(25)P的鉴别 被引量:5
8
作者 肖国青 詹文龙 +15 位作者 郭忠言 孙志宇 李家兴 王金川 王全进 孟祥伟 江山红 宁振江 王猛 陈志强 王建丰 王建松 田文栋 王武生 毛瑞士 靳根明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59-261,共3页
在兰州放射性束流装置 RIBLL上 ,利用磁刚度 Bρ、飞行时间 t TOF和多重望远镜ΔE- E联合探测方法测量了 69Me V/u36Ar轰击 Be靶产生的 P同位素碎片的同位素分布 ,并与 EPAX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在质子滴线区首次鉴别出了新核... 在兰州放射性束流装置 RIBLL上 ,利用磁刚度 Bρ、飞行时间 t TOF和多重望远镜ΔE- E联合探测方法测量了 69Me V/u36Ar轰击 Be靶产生的 P同位素碎片的同位素分布 ,并与 EPAX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在质子滴线区首次鉴别出了新核素 2 5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核素 p同位素分布 质子滴线
下载PDF
丰中子奇A核^(37-47)P自旋和宇称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研究
9
作者 王再军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用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结合NL3、TM2和NL-SH参数对P的奇A核同位素的2s1/2和1d3/2单质子能级变化趋势以及自旋和宇称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丰中子同位素37-47P,尤其是47P中可能存在2s1/2和1d3/2单质子能级反转。对于37P和39P,TM2和NL-SH参数... 用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结合NL3、TM2和NL-SH参数对P的奇A核同位素的2s1/2和1d3/2单质子能级变化趋势以及自旋和宇称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丰中子同位素37-47P,尤其是47P中可能存在2s1/2和1d3/2单质子能级反转。对于37P和39P,TM2和NL-SH参数给出的自旋和宇称是(3/2)+,NL3给出的是(1/2)+;对于41-47P,NL3、TM2和NL-SH给出的自旋和宇称都是(3/2)+。自旋和宇称的结果只有部分和NUBASE2012中的估计值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平均场模型 自旋 宇称 能级反转 p同位素
下载PDF
^(32)磷-胶体介入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舰 楼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的核素32磷-胶体(32P-胶体)瘤体内注射介入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方法以分别接受32P-胶体瘤体内注射介入治疗(32P-胶体组,n=30)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对照组,n=30)的甲状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的核素32磷-胶体(32P-胶体)瘤体内注射介入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方法以分别接受32P-胶体瘤体内注射介入治疗(32P-胶体组,n=30)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对照组,n=30)的甲状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治疗后2、4、6、8个月时随访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定期随访发现,32P-胶体组患者接受治疗6个月和8个月后的疗效与瘤体大小有关(P=0.042,P=0.019);治疗后8个月,32P-胶体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1)。32P-胶体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肿瘤部位轻度胀痛(33.00%)、局部皮肤发红(16.67%)及放射性皮炎(6.70%)。结论超声引导下32P-胶体瘤体内注射介入治疗甲状腺腺瘤,操作简便、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其疗效与瘤体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瘤 ^32p放射性同位素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基于^(32)P示踪的不同供磷环境杉木幼苗磷的分配规律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思同 邹显花 +4 位作者 蔡一冰 韦丹 李涛 吴鹏飞 马祥庆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03-1112,共10页
通过分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磷(P)分配规律,可以阐明两个磷高效利用杉木在不同供磷水平下吸收外源磷的分配及动态变化,为进一步进行磷高效利用基因型的选育提供参考。该研究以2个磷高效利用杉木家系(被动忍受型M1与主动... 通过分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磷(P)分配规律,可以阐明两个磷高效利用杉木在不同供磷水平下吸收外源磷的分配及动态变化,为进一步进行磷高效利用基因型的选育提供参考。该研究以2个磷高效利用杉木家系(被动忍受型M1与主动活化型M4)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32)P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在不同供磷水平下2个杉木家系幼苗磷分配规律。结果表明,M1和M4吸收的外源磷的含量分布特征均为根>叶>茎,自显影中相同处理时期的各器官在水平投影面上^(32)P含量均为根>茎>叶。低磷处理下M1和M4根、茎、叶吸收的外源磷的含量均明显低于高磷处理,自显影中相同处理时间根、茎、叶低磷水平下成像的黑化程度也低于高磷水平,且低磷处理下吸收的外源磷的含量增加缓慢,说明低磷胁迫严重影响杉木苗磷的吸收与积累。M1和M4的根系磷分配率在低磷胁迫下呈现出明显的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高磷水平下根系磷分配率表现为先增加后趋于平稳。这说明M1和M4可以通过体内磷的重新分配来适应外界低磷胁迫,即杉木苗在低磷胁迫初期将根系中的磷转移至地上部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地上部分的磷向根系中转移。但两个家系在低磷条件下对吸收的外源磷的分配格局差异明显:从开始至结束M1吸收的外源磷的分配率表现为根系>地上部分,而M4先表现为根系>地上部分,后表现为地上部分>根系,说明M1在低磷胁迫后加强体内磷循环的程度相比于M4更高,即磷从地上部分向根系转移的趋势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磷分配 ^32p同位素 低磷胁迫 磷利用效率 放射自显影
原文传递
Metamorphism and zircon U–Pb dating of garnet amphibolite in the Baoyintu Group,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10
12
作者 Yaping Chen Chunjing Wei +1 位作者 Jinrui Zhang Hang Ch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9期1698-1707,共10页
Garnet amphibolite in the Baoyintu Group, Inner Mongolia, is mainly composed of garnet, hornblende, plagioclase, quartz and minor rutile/ilmenite. Garnet occurs as porphyroblasts surrounded by plagioclase, forming typ... Garnet amphibolite in the Baoyintu Group, Inner Mongolia, is mainly composed of garnet, hornblende, plagioclase, quartz and minor rutile/ilmenite. Garnet occurs as porphyroblasts surrounded by plagioclase, forming typical "white-eye socket" texture. Garnet shows grossular content of 0.26-0.28 and pyrope of 0.11-0.13, without significant zoning. Plagioclase is generally zoned with anorthite (An) increasing from core to rim. The P-T pseu- dosection calculated using THERMOCALC in the system MnNCKFMASHTO shows that the garnet amphibolite experienced a clockwise P-T path with a peak at 1.3 GPa/725 ℃ defined from the minimum An content in plagioclase and maximum pyrope content in garnet, followed by an 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LA-ICP-MS zircon dating for the garnet amphibolite indicates metamorphic ages of 399 ± 6 Ma. The peak P-T condition corresponds to a thermal gradient of ~ 18 ℃/km, indi- cating typical medium-pressure type that commonly occurs in orogenic process with crustal thickening. We prefer to interpret this orogenic event to be a result of collision, following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before the early Devonian although there is a popular view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may have lasted to the early Mes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BOLITE p-T pseudosection Zircon U-pb dating Baoyintu Group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