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 matter quality of forest floor as a driver of C and P dynamics in acacia and eucalypt plantations established on a Ferralic Arenosols, Congo 被引量:1
1
作者 Lydie-Stella Koutika Lorenzo Cafiero +1 位作者 Annamaria Bevivino Agustín Merino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511-525,共15页
Background: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 management may alter soil organic matter(SOM) and nutrient dynamics,due in part to alterations in litter input and quality. Acacia was introduced in eucalypt plantations establis... Background: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 management may alter soil organic matter(SOM) and nutrient dynamics,due in part to alterations in litter input and quality. Acacia was introduced in eucalypt plantations established in the Congolese coastal plains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and tree growth. Eucalypt trees were expected to benefit from N2 fixed by acacia. However, some indicators suggest a perturbation in SOM and P dynamics might affec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ystem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In tropical environments, most of the nutrient process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high rates of organic matter(OM) mineralization. Therefore, SOM stability might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soil-plant processes. In spite of th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 quality, C and other nutrient dynamic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e present study, OM quality and P forms in forest floor and soil were investigated to get more insight on the C and P dynamics useful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 plantations.Methods: Thermal analysis(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and thermogravimetry(TGA))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solid state13 C CPMASS and NMR and31 P-NMR) spectroscopy have been applied to partially decomposed forest floor and soils of pure acacia and eucalypt, and mixed-species acacia-eucalypt stands.Results: Thermal analysis and13 C NMR analysis revealed a more advanced stage of humification in forest floor of acacia-eucalypt stands, suggesting a greater microbial activity in its litter. SOM were related to the OM recalcitrance of the forest floor, indicating this higher 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forest floor in this stand might be favour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C into the mineral soil.Conclusions: In relation with the fast mineralization in this environment, highly soluble orthophosphate was the dominant P form in both forest floor and soils. However, the mixed-species forest stands immobilized greater P in organic forms, preventing the P losses by leaching and contributing to sustain the P demand in the medium term.This shows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 microorganisms and soil can sustain the demand of this ecosystem.For this, the forest floor plays a key role in tightening the P cycle, minimizing the P lo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species plantations Soil chemical stability Organic P forest ecosystems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orest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on sandy land,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ZHU Jiao-jun TAN Hui +1 位作者 KANG Hong-zhang XU Mei-li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7-184,共8页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degradation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s on sandy land, the foliar concentrations of N, P, K and C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field grown P. sylvestris v...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degradation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s on sandy land, the foliar concentrations of N, P, K and C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field grown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trees from two provenances (natural forests and plant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tural tree needles had lower N, P and C concentrations, and higher K concentrations than those of plantation tree needles. For plantation tree needles, ratios of N: P, P. K and N: K increased with tree age before 45 years old; but they were not clear for the natural tree needles. Compared with the conclusions reported on Pinus spp., we found that the foliar N and P concentrations were in the optimal range for both natural and plantation tree needles. 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N or P might not be the absolute limit factors in plant nutrient for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on sandy land. However, foliar K concentrations in both natural and plantation tree needle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on Pinus spp. (〉4.80 g kg-1).The N: P ratio of natural needles was in the adequate ranges, but N: P ratio of plantation needles was out of the adequate rang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better balanced nutrition status in the natural forest than in the plantations. If only considering the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of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it might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gradation phenomenon of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s was not induced by nutrition deficiency of absolute nutrients of N and P, but might be induced by other mineral nutrients or by the effectiveness of N and P nutrients. The unbalanced nutrition status and relatively quick decomposition of needles in the plantations migh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ation phenomenon forest ecosystem on sandy land N: P ratio Natural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 Mongolian pine
下载PDF
Effect of Planting Eucalyptus Trees on Runoff Depth and Its Processes of Forestland Natural Watersheds
3
作者 Liang Hongwen Li Xiaoqiong Guo Jinchu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8年第1期49-52,56,共5页
The runoff and runoff proces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natural watershed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ie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compared with the Pinus m... The runoff and runoff proces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natural watershed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ie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compared with th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natural watershed. The runoff volume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and P. massoniana forest natural watershed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using the small watershed runoff monitoring method and the automatic data collection devices from August,2013 to December,2016,and effects of heavy rainfall and continuous rainfall on the runoff process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runoff coefficient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natural watershed was 0. 050,and 55. 4% lower than P. massoniana forest( 0. 112),with the difference being significant( P 〈 0. 01). Total runoff duration,time of maximum runoff lagging behind rainfall peak,and runoff duration caused by a heavy rainfall process( amounting to 147. 5 mm)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forest watershed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those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were 35. 6 mm,0. 2 h and 13. 8 h,respectively,while those of P. massoniana forest were28. 5 mm,0. 7 h and 35. 5 h,respectively. Eucalyptus plantations natural watershed produced only 4-days runoff,and runoff depth amounted to3. 8 mm with a 7-days 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process of rainfall with 125. 0 mm,while P. massoniana forest natural watershed produced continuously 13-days runoff,and the runoff depth was 10. 1 mm. In conclusion,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P. massoniana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calyptus plantations P. massoniana forest Natural watershed Runoff depth Runoff processes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和华山松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凤萍 胡兆永 +3 位作者 侯琳 蔡靖 崔翠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489-6500,共12页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林为研究对象,以其生物量及树高-胸径模型为基础,运用树木年轮宽度方法推算出1973年至2011年生物量和生产力年际动态,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油松和...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林为研究对象,以其生物量及树高-胸径模型为基础,运用树木年轮宽度方法推算出1973年至2011年生物量和生产力年际动态,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油松和华山松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与温度、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林区油松林和华山松林乔木层生物量39a间增长迅速,分别从1973年的15.32 t/hm2和7.53 t/hm2增长到2011年的175.97 t/hm2和130.98 t/hm2,平均年净生产力分别为4.18 t hm-2a-1和3.20 t hm-2a-1,油松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均高于华山松林;气候分析表明年净生产力与降水关系不明显,与温度关系较为密切,随气温升高呈波动上升趋势:单月气候因子中上年7月温度、当年7月温度与油松林乔木层净生产力显著正相关,上年7月温度与华山松林乔木层净生产力显著正相关;油松林乔木层净生产力动态变化主要受1—7月平均温度影响,华山松林主要受5—7月平均温度影响;油松林生产力与温度因子的相关性高于华山松林。两种林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差异是由油松和华山松生物学特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树木年轮 生物量 生产力 油松 华山松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子午岭地区辽东栎和油松林建群种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雷利平 王孝安 +2 位作者 郭华 田丽 朱志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46-1453,共8页
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对子午岭地区主要树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幼苗、幼树和成树在不同坡向的辽东栎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和人工油松林3种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分析研... 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对子午岭地区主要树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幼苗、幼树和成树在不同坡向的辽东栎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和人工油松林3种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辽东栎和油松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在不同群落中各不相同,成树的生态位宽度与群落类型一致;(2)辽东栎幼苗和幼树在阳坡和阴坡人工油松林中的生态位宽度分别是0.951、0.95和0.98、0.94,且生态位宽度显著大于其它2个群落,表明辽东栎幼苗和幼树能很好地适应人工油松林的环境条件;(3)在阳坡,油松幼苗的生态位宽度在辽东栎林最大为0.79,且极显著大于其它2个群落,而阳坡油松幼树的生态位宽度在人工油松林中最大为1.00;在阴坡,油松幼苗的生态位宽度在人工油松林最大为0.63,而阴坡油松幼树的生态位宽度却在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大为0.83,且极显著大于其它2个群落;表明油松幼苗适应阳坡的辽东栎林环境和阴坡的人工油松林环境,油松幼树适应阳坡的人工油松林环境和油松+辽东栎林环境。结果表明,人工种植油松林有利于该地区的植被恢复,人工油松林和油松+辽东栎混交林会在该地区存在较长时间,而阳坡的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存在时间会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宽度 辽东栎 油松 不同坡向 人工油松林
下载PDF
间伐对黄龙山油松中龄林细根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尤健健 张文辉 +4 位作者 邓磊 余碧云 李罡 何婷 樊蓉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65-3073,共9页
为探究油松细根生长与抚育间伐的关系,以黄龙山林区4种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中度,强度)下的油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分3层(0—20,20—40,40—60cm)获取细根样品,研究了间伐强度对油松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 为探究油松细根生长与抚育间伐的关系,以黄龙山林区4种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中度,强度)下的油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分3层(0—20,20—40,40—60cm)获取细根样品,研究了间伐强度对油松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不同间伐强度下细根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随间伐强度的增大,细根生物量先升高后降低,强度间伐下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20—40 cm土层和40—6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土层间均差异显著(P<0.05),且变化规律与生物量基本一致。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强度间伐与其他强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和中度间伐对小径级细根(0—1.0 mm)有显著影响,对较大径级细根(1.0—2.0 mm)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强度间伐对0—2.0mm的细根均有显著影响(P<0.05)。中度间伐(保留郁闭度0.7)条件下,油松林地细根总生物量达到最大1022.43 g/m2,此条件下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也达到最大,能充分利用林地的立地资源,最有利于保留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油松中龄林 细根 生物量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SPAC水势梯度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26
7
作者 徐军亮 马履一 王华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共5页
为了解油松林水分运作机制 ,给干旱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该文利用压力室、露点水势仪对京西低山油松人工林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的水势梯度及相关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 .结果表明 :在空间水平上 ,油松林地SPAC各要素... 为了解油松林水分运作机制 ,给干旱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该文利用压力室、露点水势仪对京西低山油松人工林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的水势梯度及相关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 .结果表明 :在空间水平上 ,油松林地SPAC各要素水势由土壤到植物再到大气逐步下降 ,梯度比约为 1∶5∶30 ;灌水后SPAC相临界面水势差增大 ,水势梯度比提高至 1∶15∶90 .在时间序列上 ,持久干旱条件下的油松林SPAC各要素水势的日变化和连日变化均呈下降趋势 ,下降的幅度以大气最甚 ,叶片次之 ,土壤最小 ;叶片水势日变化波峰出现于 14:0 0 ,较土壤和大气(18:0 0 )早 4h ;土壤水势的下降幅度随土层由浅而深逐渐减小 .灌水后各层土壤水势由浅而深水势先后升高 ,升高幅度表层和中层较大 ,深层较小 ;叶片水势虽提高 ,但幅度明显小于土壤 .在影响油松林SPAC水势的环境因子中 ,空气温湿度与大气水势和土壤水势相关性显著 ;空气和土壤湿度则是影响叶片水势的主导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水势梯度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贺亮 苏印泉 +1 位作者 季志平 辛占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3,共5页
以黄土高原中部黄陵地区油松,刺槐两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地调查,采样分析等方法对这两种人工林的碳储量和根系、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树龄和不同植被下,根系生物量存在差异,尤其是根粗细度在5mm以上的... 以黄土高原中部黄陵地区油松,刺槐两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地调查,采样分析等方法对这两种人工林的碳储量和根系、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树龄和不同植被下,根系生物量存在差异,尤其是根粗细度在5mm以上的根系差异性显著(p =0.01),变异系数达到了48%;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为27%;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根系生物量层次变化大,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层次变化平缓,表层含量最大;在两种人工林土壤全氮、全磷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研究中,只发现全氮与有机碳含量之间都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根系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全磷
下载PDF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窗对土壤不同形态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宋小艳 张丹桔 +4 位作者 张健 李建平 纪托未 欧江 胡相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393-5402,共10页
研究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含量、分配比例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分配比例较林下土壤有所升高,而水溶性有... 研究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含量、分配比例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分配比例较林下土壤有所升高,而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有所降低。(2)林窗大小显著影响林窗中心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分配比例。随林窗面积增大,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易氧化碳含量呈现较为一致的升高趋势;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配比例也升高,易氧化碳分配比例先下降后升高,稳定态碳先升高后降低;总体表现为较大林窗(900—1225m2)微生物活性强,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且有机碳库稳定性较好。(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林窗面积增大无显著变化,但与各形态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总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说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林窗大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大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马尾松人工林
下载PDF
不同红松林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惠淑荣 颜翎羽 +2 位作者 胡万良 温柔柔 魏卓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7-119,175,共4页
为了探讨低产次生林经过人工择伐改造后林冠下更新红松所形成的异龄阔叶红松林后的生态效益,分别对异龄阔叶红松林、红松纯林以及杂木林3种不同林分类型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异龄阔叶红松林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物理... 为了探讨低产次生林经过人工择伐改造后林冠下更新红松所形成的异龄阔叶红松林后的生态效益,分别对异龄阔叶红松林、红松纯林以及杂木林3种不同林分类型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异龄阔叶红松林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使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对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龄阔叶红松林 红松纯林 杂木林 土壤肥力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不同林窗马尾松凋落叶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大平 张丹桔 +3 位作者 李勋 张艳 李川北 张健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以现有42年生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经过采伐形成4种不同大小有效面积的林窗(100、400、900和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未经采伐的42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照样地,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研究不同大小有效面积林窗对马尾松凋... 以现有42年生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经过采伐形成4种不同大小有效面积的林窗(100、400、900和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未经采伐的42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照样地,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研究不同大小有效面积林窗对马尾松凋落叶、土壤C、N、P及化学计量比和养分损失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大小有效面积林窗下的马尾松凋落叶、土壤C、N、P含量及养分损失率除土壤P含量和马尾松凋落叶P养分损失率外,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林窗有效面积G1~G4的增大,马尾松凋落叶C、N、P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三者均在G3林窗体现出较小值。马尾松凋落叶C、N、P养分损失率、土壤C、N、P养分含量多呈抛物线趋势,且均在G2或G3林窗体现出最大值。(2)不同大小有效面积林窗下的马尾松凋落叶、土壤C/N/P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林窗有效面积G1~G4的增大,马尾松人工林土壤C/N/P基本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土壤C/N在G3林窗出现最大值,土壤C/P、N/P均在G2林窗体现出最大值;土壤C/N、C/P、N/P变异系数分别为13.31%、16.51%、17.21%。马尾松凋落叶C/N、C/P均在G3体现出最小值。(3)马尾松凋落叶C、N含量与土壤C、C/N/P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强,P含量与它们的相关性较弱;C/N与土壤P、C/N/P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强,C/P、N/P与土壤C/P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强;C、N养分损失率与土壤C、C/N、C/P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强,P养分损失率与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弱。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窗 养分损失率 马尾松凋落叶 土壤 养分含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氮素与微生物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栋 黄懿梅 安韶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2-329,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刺槐(Robinnia pseudoacacia)林对土壤中氮素组成与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及机理,本文采用"时空互代"法进行野外选点调查和采样,对典型黄土丘陵区陕西省安塞纸坊沟小流域不同林龄(10 a、15 a、30 a、38 a)... 为了探讨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刺槐(Robinnia pseudoacacia)林对土壤中氮素组成与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及机理,本文采用"时空互代"法进行野外选点调查和采样,对典型黄土丘陵区陕西省安塞纸坊沟小流域不同林龄(10 a、15 a、30 a、38 a)人工刺槐林和撂荒地3个土层(0-10 cm、10-30 cm和30-60 cm)中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基础呼吸及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磷含量和微生物熵都显著高于撂荒地(P〈0.05)。随着人工刺槐林生长年限的增加,各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氮含量均逐渐增加,其中有机氮的增加最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磷含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熵显著增大而呼吸熵显著减小;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含量总体上显著增加(P〈0.05);容重和碳氮比则呈下降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氮素、有机碳、速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磷含量显著减小(P〈0.05);容重和pH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磷和呼吸熵均与有机氮、全氮、硝态氮显著正相关(P〈0.05)。分析发现,刺槐的生长促使土壤中微生物可利用碳增加,提高了碳的利用率,使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含量增加;微生物活性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土壤氮素含量的提高,土壤中有机氮含量显著增加。与10 a生刺槐林相比,30 a生林地土壤表层的全氮含量明显增加,氮素肥力由7级(0.40 g·kg^- 1)上升为5级(0.87g·kg^- 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人工刺槐林 林龄 微生物量氮、磷 微生物熵 氮养分 呼吸熵
下载PDF
华山松、响叶杨混交林的生长及土壤养分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熊忠华 严敏 伍孝贤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年第4期299-302,共4页
通过对相同立地条件下华山松Pinus armandiFranch、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M axim不同比例的混交林和华山松纯林的生长特性和生态效应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生长量优于纯林,其中混交林中华山松与响叶杨按6∶4混交效果最好。华... 通过对相同立地条件下华山松Pinus armandiFranch、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M axim不同比例的混交林和华山松纯林的生长特性和生态效应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生长量优于纯林,其中混交林中华山松与响叶杨按6∶4混交效果最好。华山松—响叶杨(6∶4)混交林林分中华山松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每公顷立木蓄积量分别比华山松纯林大10%、6.7%、53%;华山松—响叶杨(6∶4)混交林生物量比华山松纯林大17.9%;混交林能明显改善林分内的生态效应,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华山松—响叶杨(6∶4)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pH值比华山松纯林林地分别大15.99%、10.84%、7.69%、12.5%,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响叶杨 混交林 生长量 生物量 生态效应
下载PDF
退耕还林不同人工林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清雪 朱雅娟 +1 位作者 贾志清 于洋 《辽宁林业科技》 2013年第6期14-18,共5页
对内蒙古敖汉旗2006年退耕还林的樟子松纯林、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和荒草地(对照)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表层的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山杏... 对内蒙古敖汉旗2006年退耕还林的樟子松纯林、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和荒草地(对照)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表层的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山杏纯林浅层的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3种人工林和荒草地的土壤养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养分条件较好,说明土壤养分具有很强的表聚性;3种人工林与荒草地相比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水平,樟子松纯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中沙棘林带的土壤养分条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类型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下载PDF
不同林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10
15
作者 姜沛沛 曹扬 +1 位作者 陈云明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88-6197,共10页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油松人工林的生产、改善和林木生长环境的调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除根中C含量在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器官C、N、P含量及其比值在林龄间均差异显著且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不尽相同。9、23、33、47年生油松林C、N、P含量及N∶P比值均在叶中最高;C∶N比值均在干中最高,根中次之;C∶P比值均在干中最高,其它器官大小次序不一。除33年生油松林叶中N∶P比值大于14外,其它各器官各林龄N∶P比值均小于14,且N∶P比值随林龄先增加后减少,故可判断油松在该区域受N限制较为严重,且随林龄的增加受N限制的情况有所缓解。不同林龄土壤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比值差异显著,且后者均大于前者。土壤与凋落物C、P含量及C∶N、C∶P、N∶P比值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土壤与凋落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叶片与凋落物N、P含量及C∶N、C∶P、N∶P比值之间显著相关,表明凋落物的养分承自植物叶片,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植物和土壤的C、N、P含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林龄 凋落物 土壤 C∶N∶P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华北地区油松林主要乔木物种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业 任一星 +3 位作者 姚婧 李颖 杨松 侯继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7-251,共5页
植物体内特别是叶片N、P含量特征一直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以内蒙古黑里河、北京松山、山西太岳山3个地区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油松和阔叶乔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个乔木树种叶片N含量、P含量及N/P的范... 植物体内特别是叶片N、P含量特征一直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以内蒙古黑里河、北京松山、山西太岳山3个地区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油松和阔叶乔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个乔木树种叶片N含量、P含量及N/P的范围分别为0.934 4%~4.898 7%、0.079 0%~0.655 5%、3.632 8~35.430 2;叶片N含量与P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9,P<0.01),而叶片P含量与N/P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8,P<0.01);3个地区油松叶片N含量和P含量均低于阔叶树种叶片N含量和P含量,说明阔叶树种叶片具有较高的N、P储存能力;黑里河地区油松叶片的N/P显著小于阔叶乔木叶片N/P(P<0.01),而松山和太岳山地区油松叶片N/P与阔叶乔木叶片N/P的差异性不显著;油松叶片N含量和P含量的顺序均为太岳山>黑里河>松山,阔叶乔木叶片N含量和P含量的顺序均为黑里河>松山>太岳山,说明太岳山地区的油松具有更高的N、P储存能力,而黑里河地区的阔叶乔木具有更高的N、P储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含量 氮磷比 天然油松林 温带针叶林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油松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8
17
作者 汪宗飞 郑粉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6870-6880,共11页
分析人工植被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枯落物与土壤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的3个林龄(10、25 a和40 a)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测定油松林叶片、... 分析人工植被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枯落物与土壤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的3个林龄(10、25 a和40 a)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测定油松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人工油松林不同林龄叶片、枯落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油松叶片C、N、P含量分别为538.85—560.54 g/kg、9.00—10.47 g/kg和1.04—1.13 g/kg。在3个林龄油松林中,除叶片C含量外,叶片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的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枯落物层含量大于土壤层。随着林龄的增加,叶片C∶N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N∶P和C∶P比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枯落物层C∶N、C∶P和N∶P比无显著差异。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除10—20 cm土层的C∶N比外,土壤的C∶N比在0—10 cm土层和C∶P和N∶P比在0—10和10—20 cm皆呈显著增加趋势。研究区油松林叶片N∶P比平均值为9.13,低于14,表明油松林生长主要受氮的限制。土壤的N含量与叶片和枯落物层的N含量、以及三者间N∶P比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充分体现了油松林植物、枯落物与土壤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油松 不同林龄 叶片 枯落物 土壤
下载PDF
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富荣 柳洋 +3 位作者 史常明 赵云飞 肖锦锦 汪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5-491,共7页
地处西秦岭山地的甘肃天水吕二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问题严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在研究区实施了多年的生态恢复措施以保持水土,但目前尚未有植被恢复对土壤生态计量特征的系统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 地处西秦岭山地的甘肃天水吕二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问题严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在研究区实施了多年的生态恢复措施以保持水土,但目前尚未有植被恢复对土壤生态计量特征的系统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土壤养分的限制情况。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长年限(5、20、40、56 a)的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 L.)为研究对象,以荒地为对照,探讨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0-100 cm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5年恢复期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C:P比和N:P比均显著增加(P<0.05),平均值分别为5.09 g·kg^(-1)、0.66 g·kg^(-1)、9.02、1.18,均低于中国土壤生态计量平均水平;土壤含水率下降,土壤干化明显;土壤容重和C:N比的变化不大(P>0.05);全磷无明显变化规律,均值为0.56 g·kg^(-1),接近中国土壤的平均值。长期的植被恢复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但仍需要更长期的人工刺槐林种植来提高土壤肥力。研究区人工恢复水保林水分亏空是限制刺槐生长的重要因素,氮是流域土壤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本研究有助于当地政府调整植树造林措施、保持土壤质量稳步提升、预防人工林地退化,为人工林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碳氮磷 不同恢复年限 人工刺槐林 西秦岭
下载PDF
不同类型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志明 常帅 张亚珍 《山西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11-13,24,共4页
综合分析了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的估算方法,对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纯林与混交林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油松天然林乔木层的碳密度(63.34 t/hm2)是人工林(42.14 t/hm2)的1.5倍,且其变化幅度大于人工林;油松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154.... 综合分析了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的估算方法,对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纯林与混交林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油松天然林乔木层的碳密度(63.34 t/hm2)是人工林(42.14 t/hm2)的1.5倍,且其变化幅度大于人工林;油松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154.98 t/hm2)大于人工林(103.46 t/hm2),其变化幅度也较人工林大。油松纯林乔木层碳密度(42.60 t/hm2)大于混交林(28.31 t/hm2),而生态系统碳密度(95.89 t/hm2)小于混交林(109.26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生物量 碳密度 人工林 天然林 混交林 纯林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宋小艳 张丹桔 +3 位作者 张健 李建平 邓长春 邓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83-3090,共8页
以四川宜宾39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人工采伐形成的不同大小林窗为对象,研究林窗对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组成以〉2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51.7%~78.7%.〉5mm土壤... 以四川宜宾39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人工采伐形成的不同大小林窗为对象,研究林窗对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组成以〉2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51.7%~78.7%.〉5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活性有机碳含量相关性最高,且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较高,是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马尾松林窗形成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普遍降低,但1225m^2林窗有机碳储量略高于林下;总活性有机碳含量仅225和400m^2林窗较马尾松林下高,总活性有机碳储量225、400、900和1225m^2林窗较马尾松林下高,其余面积林窗低于林下,这表明合适的林窗面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积累,林窗大小显著影响到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其中,1225m^2林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最高,活性有机碳储量也较高,且团聚体组成较好,是比较适宜的林窗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