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蹄疫病毒P1结构蛋白和3A非结构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姚怀兵 赵毅 +3 位作者 李金娜 刘宏 任方 黄炯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0,共5页
口蹄疫病毒(FMDV)P1基因所编码的结构蛋白是FMDV衣壳的主要蛋白,是其主要抗原位点所在的区域,决定着FMDV的抗原性,3A非结构蛋白能与宿主细胞结合,其特征性变化与病毒的表型变化密切相关,影响着宿主嗜性和致病力,P1和3A基因都是FMDV研究... 口蹄疫病毒(FMDV)P1基因所编码的结构蛋白是FMDV衣壳的主要蛋白,是其主要抗原位点所在的区域,决定着FMDV的抗原性,3A非结构蛋白能与宿主细胞结合,其特征性变化与病毒的表型变化密切相关,影响着宿主嗜性和致病力,P1和3A基因都是FMDV研究的热点。论文综述了FMDV P1和3A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的结构、抗原特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现状,为后续FMDV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p1结构蛋白 3A非结构蛋白 抗原特性
下载PDF
肝癌组织中SOCS1、GSTP1及DKK3基因甲基化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黎蓓 马艳 +1 位作者 李盈 程志祥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37-40,53,共5页
目的分析肝癌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及Dickkopf相关蛋白3(DKK3)基因甲基化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70例... 目的分析肝癌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及Dickkopf相关蛋白3(DKK3)基因甲基化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70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肝胆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正常肝组织20例。比较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SOCS1、GSTP1、DKK3基因甲基化状态及不同临床病理的肝癌组织SOCS1、GSTP1、DKK3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肝癌组织SOCS1、GSTP1、DKK3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正常肝组织未见SOCS1、GSTP1、DKK3基因甲基化现象;肝癌组织SOCS1、GSTP1、DKK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癌患者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患者,有血管侵犯的肝癌组织GSTP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血管侵犯的肝癌组织,有肝硬化的肝癌组织DKK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的肝癌组织(P<0.05,P<0.01);肝癌组织SOCS1基因甲基化与HBsAg呈正相关、GSTP1基因甲基化与血管侵犯呈正相关、DKK3基因甲基化与肝硬化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存在SOCS1、GSTP1、DKK3基因甲基化现象,且肝癌组织SOCS1、GSTP1、DKK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并分别与HBsAg、血管侵犯、肝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 Dickkopf相关蛋白3 肿瘤转移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下载PDF
噬菌体P1侵染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机理研究
3
作者 于晏璎 周贤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9期111-113,116,共4页
[目的]找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位点。[方法]选择血清型为O6∶K5∶H1的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 N)作为试验菌株。通过λ-RED系统,突变其K抗原和O抗原合成基因,通过检测P1转导至这一系列突变株的转导效率来确定P1的侵染位点。[结果]双... [目的]找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位点。[方法]选择血清型为O6∶K5∶H1的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 N)作为试验菌株。通过λ-RED系统,突变其K抗原和O抗原合成基因,通过检测P1转导至这一系列突变株的转导效率来确定P1的侵染位点。[结果]双突变株Ec NΔkfi AΔwaa G::Cm具有最高的转导效率。kfi A基因突变导致了K抗原缺失,waa G基因突变导致了LPS核心寡糖中第2位庚糖(HepⅡ)的暴露,使得P1更容易接触到HepⅡ,从而侵染细菌。[结论]研究认为HepⅡ很可能就是噬菌体P1的识别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p1 Nissle 1917 K抗原 O抗原
下载PDF
血清PLR、NLR、GSTP1、SCC-Ag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郑良建 荣丽雯 +2 位作者 袁梦珍 凌华 张红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6期1987-199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联合检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3... 目的探讨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联合检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31例NSCLC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PLR、NLR、GSTP1、SCC-Ag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患者血清PLR、NLR、GSTP1、SCC-Ag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PLR、NLR、GSTP1、SCC-Ag预测NSCLC患者随访3年死亡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PLR、NLR、GSTP1、SCC-A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的患者血清PLR、NL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3 cm的患者血清PLR、NLR水平均高于肿瘤最大径<3 cm的患者,TNM分期为Ⅱ期的患者血清PLR、NLR水平均高于TNM分期为Ⅰ期的患者,随访3年死亡患者血清PLR、NLR水平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的患者血清GSTP1、SCC-A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为Ⅱ期的患者血清GSTP1、SCC-Ag水平均高于TNM分期为Ⅰ期的患者,随访3年死亡患者血清GSTP1、SCC-Ag水平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LR、NLR、GSTP1、SCC-Ag联合检测预测NSCLC患者随访3年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95%CI:0.752~1.000),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4.9%,准确度为85.9%。结论血清PLR、NLR、GSTP1、SCC-Ag联合检测对NSCLC发病、进展及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尘螨变应原Der p 1浓度与哮喘患者血清螨特异性抗体的季节消长
5
作者 梁海珊 崔玉宝 +1 位作者 李瑛强 朱洪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12期1865-1867,共3页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抗体及患者室内尘螨抗原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06年3月、2006年6月用ELISA法检测哮喘患者卧室尘样中Der P 1浓度,同步检测患者外周血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结果:...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抗体及患者室内尘螨抗原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06年3月、2006年6月用ELISA法检测哮喘患者卧室尘样中Der P 1浓度,同步检测患者外周血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结果:哮喘患者血清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比较患者血清总IgE、s-IgE及s-IgG1、s-IgG2、s-IgG4四次检测值,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患者血清总IgE、s-IgE在12月份检测值最高、6月份检测值最低,s-IgG1以6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s-IgG4在3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统计表明,患者卧室Der P1浓度四次检测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以2006年3月和2005年12月为高。结论:哮喘患者血清总IgE、s-IgE、s-IgC1、s-IgG2和s-IgG4和卧室尘螨抗原浓度呈季节变化,IgG1的变化与尘螨抗原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反,IgG4的变化与尘螨抗原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尘螨 抗原浓度 抗体 Der p1
下载PDF
益气化痰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甄倩楠 焦进 +3 位作者 房国涛 张淑哲 杜博闻 韩笑 《四川中医》 2021年第10期90-93,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化痰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中晚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GP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益气化痰方口服,两组均治疗4个...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化痰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中晚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GP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益气化痰方口服,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外周血CD_(3)^(+)、CD_(4)^(+)含量、CD_(4)^(+)/CD_(8)^(+)比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谷胱甘肽转硫酶P1(GSTP1)、细胞角质抗原21-1(CYFRA21-1)、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水平;并对两组患者进行Kaplan-Meie生存分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第2疗程后各个节点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外周血CD_(3)^(+)、CD_(4)^(+)含量及CD_(3)^(+)/CD_(4)^(+)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GSTP1、CYFRA21-1、p-ER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7个月和34个月,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痰方可早期改善中医证候评分,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治疗中晚期NSCLC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中药 益气化痰方 细胞免疫 谷胱甘肽转硫酶p1 细胞角质抗原21-1 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因子对肺癌淋巴结转移老年患者的诊断 被引量:5
7
作者 杜鉴铭 冯硕 +3 位作者 王丹石 伍燕兵 钟辉 王玉波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血清因子对肺癌淋巴结转移老年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淋巴结转移34例为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100例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血清因子对肺癌淋巴结转移老年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淋巴结转移34例为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100例为非转移组。所有患者都给予MSCT联合血清miRNA-16、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GSTP1)、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DCD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诊断与检测。结果转移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体质指数、组织学分化与非淋巴结转移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的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空泡征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患者(P<0.001)。转移组患者的血清miRNA-16、GSTP1、SCCA、PDCD5、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患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毛刺征、空泡征、miRNA-16、GSTP1、SCCA、PDCD5、VEGF均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征象联合miRNA-16、GSTP1、SCCA、PDCD5、VEGF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都在60%~85%,其中SCCA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最高。结论MSCT联合血清miRNA-16、GSTP1、SCCA、PDCD5及VEGF在老年肺癌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老年肺癌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OmpP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海燕 何梦雅 +5 位作者 余飞艳 张柯 Wajid Ameen Mirza 陈帅印 张荣光 段广才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共5页
目的应用生物学软件预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ompP1基因编码蛋白(OmpP1)的结构与功能。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ompP1基因的相关信息,应用软件MEGAX 10.0.5构建Hp进化树,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OmpP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理... 目的应用生物学软件预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ompP1基因编码蛋白(OmpP1)的结构与功能。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ompP1基因的相关信息,应用软件MEGAX 10.0.5构建Hp进化树,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OmpP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跨膜区、信号肽、糖基化和磷酸化位点、空间结构以及抗原表位。结果 ompP1基因核苷酸序列编码区长1 764 bp,编码58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ompP1基因在不同菌株间的同源性为96.2%~97.17%,其编码的OmpP1蛋白是一种性质稳定、偏碱性的亲水蛋白;该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含有糖基化和磷酸化位点;OmpP1二级结构中含α-螺旋178个,延长链162个,β转角37个,无规则卷曲210个,分别占30.32%、27.60%、6.30%和35.78%;三级结构分析显示OmpP1含有OM_channels蛋白家族特征性结构域;BepiPred1.0和SYFPEITHI9预测该蛋白含有22个B淋巴细胞和28个CTL淋巴细胞相关抗原表位。结论 Hp OmpP1为碱性亲水性蛋白,含有T、B细胞抗原表位,可为其抗原性研究和高效表位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外膜蛋白p1 生物信息学 抗原表位
原文传递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of CD41 T cells expressing a transgenic TCR specific for an MHC-I-restricted tumor antigenic epitope
9
作者 Xue Han Peiying Ye +4 位作者 Liqun Luo Linghua Zheng Yang Liu Lieping Chen Shengdian Wang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33-340,共8页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ratio of CD41 to CD81 T cells has no bias in a few class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restricted T-cell receptor(TCR)-transgenic mice specific for alloantigens or autoantigen...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ratio of CD41 to CD81 T cells has no bias in a few class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restricted T-cell receptor(TCR)-transgenic mice specific for alloantigens or autoantigens,in which most CD41 T cells express an MHC-I-restricted TCR.In this study,we further showed that more than 50%of CD41 T cells in MHC-I-restricted P1A tumor antigen-specific TCR(P1ATCR)-transgenic mice could specifically bind to MHC-I/P1A peptide complex.P1A peptide could stimulate the transgenic CD41 T cells to proliferate and secrete both type 1 helper T cell and type 2 helper T cell cytokines.The activated CD41 T cells also showed cytotoxicity against P1A-expressing tumor cells.The analysis of TCR a-chains showed that these CD41 T cells were selected by co-expressing endogenous TCRs.Our results show that CD41 T cells from P1ATCR transgenic mice co-expressed an MHC-I-restricted transgenic TCR and another rearranged endogenous TCRs,both of which were functio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1^(+)cells MHC-I restriction p1A tumor antigen TCR-transgenic mice
原文传递
P[5]型猪C组轮状病毒Por2011 VP8*蛋白的表达及糖结合特征研究
10
作者 党蕾 孙晓曼 +4 位作者 李丹地 高筱惠 黄秋玉 白瑞霞 段招军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7-504,共8页
轮状病毒(Rotaviruses,RVs)是引起人和动物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本文旨在研究猪C组轮状病毒(Group C rotaviruses,RVCs)VP8*蛋白的受体结合特征。本研究合成一株P[5]型猪C组轮状病毒(Por2011)的VP8*基因,经体外原核表达,采用亲和层析... 轮状病毒(Rotaviruses,RVs)是引起人和动物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本文旨在研究猪C组轮状病毒(Group C rotaviruses,RVCs)VP8*蛋白的受体结合特征。本研究合成一株P[5]型猪C组轮状病毒(Por2011)的VP8*基因,经体外原核表达,采用亲和层析纯化获得VP8*目的蛋白,利用糖点阵实验、寡糖结合实验研究其寡糖结合特征,再通过序列比对和突变分析确定其潜在受体结合位点。结果显示猪C组轮状病毒Por2011 VP8*蛋白与P1抗原特异性结合,但第108位氨基酸突变后的蛋白则不能与P1抗原结合。本研究表明猪C组轮状病毒的某些型别可能以P1抗原为潜在受体,该受体结合位点与人C组轮状病毒的受体结合位点较为接近,这为猪C组轮状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组轮状病毒(RVCs) VP8^*蛋白 p1抗原 受体结合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