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表达HBsAg的P815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凤娟 戴建新 +1 位作者 胡振林 孙树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筛选并建立稳定表达亚洲人常见的 adr亚型 HBsAg的 P815细胞株,为乙肝DNA疫苗的效果评价提供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用 PCR方法扩增乙肝病毒的S基因片段后装入PCDNA3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转染 P815细胞,G418筛选。结果:构建了... 目的:筛选并建立稳定表达亚洲人常见的 adr亚型 HBsAg的 P815细胞株,为乙肝DNA疫苗的效果评价提供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用 PCR方法扩增乙肝病毒的S基因片段后装入PCDNA3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转染 P815细胞,G418筛选。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HBsAg(S),转染细胞及其培养上清中均可检测到HBsAg(S)的存在,PCR扩增也证实HBSAg(S)基因已稳定整合于p815细胞的染色体中。结论:获得了稳定表达HBsAg的P815细胞株,为今后在小鼠体内检测乙肝DNA疫苗激发的CTL反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DNA疫苗 体外细胞感染 PCR方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ADR亚型 p815细株
下载PDF
稳定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衣壳蛋白P815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宋勤叶 杨汉春 +1 位作者 郭鑫 盖新娜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648,662,共4页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PCV2)衣壳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1-orf2转染P815细胞,筛选G418抗性单克隆细胞,并经PCR、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随后对目的蛋白表达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PCV2)衣壳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1-orf2转染P815细胞,筛选G418抗性单克隆细胞,并经PCR、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随后对目的蛋白表达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CV2orf2基因已经整合进P815细胞基因组DNA中,ORF2编码的衣壳蛋白在获得的阳性P815细胞中稳定表达,建立了稳定表达PCV2衣壳蛋白的P815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建立为PCV2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材料,同时也可为其他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V2衣壳蛋白 p815细胞系 表达 CTL杀伤活性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中药注射剂对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 被引量:1
3
作者 谭晓梅 傅钧庭 +2 位作者 罗佳波 汤庆发 蒙瑞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3-487,共5页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方法。采用C18柱(4.6 mm×100 mm,3.5μm)进行分离,以体积比为60∶40的乙腈-0.5 mmol/L乙酸铵溶液(含0.3%甲酸)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方法。采用C18柱(4.6 mm×100 mm,3.5μm)进行分离,以体积比为60∶40的乙腈-0.5 mmol/L乙酸铵溶液(含0.3%甲酸)为流动相,流速0.4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化模式下,采用多离子反应检测方式(MRM)进行检测;检测离子对为m/z 112>95、112>68。在优化条件下,样品可在6 min内完成分析,细胞液中组胺在4.0~128.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9)。定量下限(S/N>10)为1.2μg/L,检出限(S/N=3)为0.3μg/L。在加标水平为16、64、128μg/L时,细胞上清液中组胺的平均回收率为90%~94%,相对标准偏差(n=6)为4.1%~5.9%。该方法简便、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注射剂对P815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中药注射剂 p815细胞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稳定表达HBcAg的P815/c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戴胜兰 卓萌 +1 位作者 汤正好 臧国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151,共5页
研究旨在建立稳定表达HBcAg的P815/c細胞株,为评价针对HBcAg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体外感染的细胞模型。通过构建携带HBcAg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pLenti-Ubc-HBcAg-EGFP-3FLAG4RES-Puro,载体质粒携帯有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 研究旨在建立稳定表达HBcAg的P815/c細胞株,为评价针对HBcAg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体外感染的细胞模型。通过构建携带HBcAg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pLenti-Ubc-HBcAg-EGFP-3FLAG4RES-Puro,载体质粒携帯有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嘌呤霉素(Puromycin)抗性标记基因,与包装质粒pLP1、pLP2以及包膜质粒pLP/VSVG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进行包装,得到携帯有HBcAg基因的重组慢病毒颗粒LV-HBcAg-Puro。经纯化、鉴定后转染小鼠肥大瘤细胞株P815细胞72h后,通过加入并维持2μg/mL的嘌呤霉素杀死未被有效感染的细胞,药物筛选约10 d后,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GFP的细胞比例在98%以上,Western Blot可检测到转染后细胞内HBcAg的蛋白表达。成功构建稳定表达HBcAg基因的细胞株P815/C,为研究小鼠体内针对HBcAg的疫苗诱发的CTL反应提供了细胞杀伤实验的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p815细胞株
下载PDF
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5
作者 杨翠兰 郑健 +2 位作者 罗冰 刘艳君 富宁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24-526,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了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在mRNA水平的表达及膜表面TLR2与抗体TSP-2的结合;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TLR2... 目的观察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了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在mRNA水平的表达及膜表面TLR2与抗体TSP-2的结合;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P815细胞在mRNA水平以及膜表面均有TLR2表达,抗体TSP-2能有效抑制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反应所致的形态学改变与钙流出。结论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可与P815细胞膜表面TLR2结合,并能抑制C48/80诱导的P815肥大瘤细胞脱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2 抗体 p815肥大瘤细胞 脱颗粒
下载PDF
稳定表达鸡恒定链基因的P815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
6
作者 朱赣迁 吴超 余为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4154-14155,共2页
[目的]获得稳定表达鸡恒定链基因(Ii)的P815细胞株。[方法]利用PCR方法获取鸡Ii链基因,利用脂质体转染P815细胞,加入G418筛选阳性细胞克隆,最后利用RT-PCR进行鉴定。[结果]通过PCR获得鸡Ii基因,大小为672 bp,进一步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 [目的]获得稳定表达鸡恒定链基因(Ii)的P815细胞株。[方法]利用PCR方法获取鸡Ii链基因,利用脂质体转染P815细胞,加入G418筛选阳性细胞克隆,最后利用RT-PCR进行鉴定。[结果]通过PCR获得鸡Ii基因,大小为672 bp,进一步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GFP-C1-Ii,经双酶切鉴定后转染P815细胞,通过多次克隆获得含鸡Ii链基因并能稳定表达的阳性细胞株,经RT-PCR再次鉴定,并命名为P815-Ii。[结论]获得了稳定表达鸡Ii的P815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Ii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定链(Ii) 稳定转染 p815细胞株
下载PDF
γ干扰素(IFN-γ)刺激小鼠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蛋白酶S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然 欧阳晴晴 +3 位作者 赵进军 黄琴 樊丹冰 杨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P815小鼠肥大细胞以及小鼠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表达组织蛋白酶S(CTSS)的影响。方法用(10、25、50)ng/m L IFN-γ分别刺激P815细胞及原代培养的小鼠BMMC,利用实时定量PCR、ELISA分别检测P815细胞及BMMC CTSS...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P815小鼠肥大细胞以及小鼠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表达组织蛋白酶S(CTSS)的影响。方法用(10、25、50)ng/m L IFN-γ分别刺激P815细胞及原代培养的小鼠BMMC,利用实时定量PCR、ELISA分别检测P815细胞及BMMC CTSS的mRNA和蛋白水平。用25 ng/m L IFN-γ处理P815细胞及小鼠BMMC,P815细胞分别处理6、12、18、24、48、72 h,BMMC分别处理12、24、48 h,重复上述检测步骤。结果 IFN-γ可增加P815细胞及BMMC CTSS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IFN-γ可促进小鼠肥大细胞表达CT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815细胞系 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 IFN-Γ 组织蛋白酶S
下载PDF
三种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抗变态反应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孙虹 红琳 +1 位作者 李卫东 许丽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383,共5页
将蝉蜕超微粉组、蝉蜕水提物组、蝉蜕醇提物组分别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实验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小鼠全身过敏反应实验,观察三种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对三种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对PCA、ACD实验中... 将蝉蜕超微粉组、蝉蜕水提物组、蝉蜕醇提物组分别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实验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小鼠全身过敏反应实验,观察三种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对三种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对PCA、ACD实验中的小鼠过敏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肥大细胞的聚集情况.同时制备各给药组的含药血清,检测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对体外培养的小鼠P815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的影,比较蝉蜕的超微粉、水提物、醇提物三种不同方法处理得到产物抗变态反应的差异性,探讨其初步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对小鼠PCA、ACD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全身过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不同方法处理的蝉蜕制品对体外培养的P815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组胺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蝉蜕超微粉较其他两种方法处理的蝉蜕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蜕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迟发型变态反应 化合物48/80 p815肥大细胞
下载PDF
HCV核蛋白羧基端信号肽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鉴定和真核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洪沙 黄长形 +6 位作者 杨为松 陈红梅 李光玉 王平忠 陈伟红 张岩 李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52-855,共4页
目的:构建羧基末端缺失核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株P815细胞中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从西安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HCVC区及部分E1区基因并进行克隆、测序,以此为模板扩增羧基末端缺失突变核蛋白基因片段(C507)... 目的:构建羧基末端缺失核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株P815细胞中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从西安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HCVC区及部分E1区基因并进行克隆、测序,以此为模板扩增羧基末端缺失突变核蛋白基因片段(C507),将其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并转染P815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中突变核蛋白(P169)的表达.结果:从患者血清中成功克隆出HCVCcDNA,构建了编码羧基末端缺失核蛋白的重组质粒pCI-507,并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表明P169主要在P815细胞胞质中表达,少数可见于细胞核内.结论:重组体pCI-507构建正确,其表达产物P169在P815中得到有效表达,为在此基础上的DNA免疫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蛋白 缺失突变体 信号肽基因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羧基端 p815细胞 RT-PCR方法 真核表达载体 pCI-neo 丙型肝炎患者 末端缺失 E1区基因 显微镜检测 激光共聚焦 瘤细胞株 肥大细胞 西安地区 基因片段 羧基末端 定向克隆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致敏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中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姚赐玉 王滔 +2 位作者 蒋云林 郑鑫 林平慧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P物质诱导P815肥大细胞致敏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和对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红素对脱颗粒细胞模型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P815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红素各浓度组。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R...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P物质诱导P815肥大细胞致敏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和对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红素对脱颗粒细胞模型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P815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红素各浓度组。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RT-PCR检测雷公藤红素干预前后PI3K/AKT通路Pik3r3、Akt2、Gsk3bmRNA表达水平。结果雷公藤红素浓度在0~2.0μm,对P815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着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当雷公藤红素浓度>2.0μm,浓度与细胞增殖抑制率并无明显关系(P>0.05)。雷公藤红素组的Pik3r3、Akt2的mRNA平均光密度值比分别为(0.753±0.637)和(0.378±0.277),与模型组相比,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雷公藤红素组的Gsk3b的mRNA平均光密度值比为(3.969±3.403),与模型组相比,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对P815肥大细胞致敏脱颗粒反应的抑制功能,是通过减弱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主要靶基因Pik3r3、Akt2的信号介导作用,增加下游促凋亡基因Gsk3β的表达,从而抑制P815细胞的致敏脱颗粒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脱颗粒 雷公藤红素 p815细胞 PI3K/AKT/GSK3-β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细胞融合后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全楚 申德林 +2 位作者 许丽芝 冯志华 周永兴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与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融合作为肿瘤疫苗免疫小鼠后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Balb/C小鼠DC与P815细胞体外融合 ,形成的杂交瘤分 2次免疫接种同基因小鼠皮下 ,然后用P815细胞攻击免疫的小鼠 ,观察肿瘤...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与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融合作为肿瘤疫苗免疫小鼠后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Balb/C小鼠DC与P815细胞体外融合 ,形成的杂交瘤分 2次免疫接种同基因小鼠皮下 ,然后用P815细胞攻击免疫的小鼠 ,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免疫小鼠脾细胞特异性CTL功能。结果 DC P815融合率为 3 0 %,杂交瘤接种小鼠能产生明显的抗肿瘤效应 ,其拮抗P815细胞攻击的能力明显强于用灭活的死P815细胞与DC混合 ,和单用死亡P815细胞免疫的小鼠及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小鼠。DC P815杂交瘤免疫接种小鼠的脾细胞特异性CTL ,杀伤活性强于其它各组小鼠。结论 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作为肿瘤疫苗接种可在体内产生明显的抗肿瘤免疫 ,其机理主要是特异性CTL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b/C小鼠 特异性CTL 抗肿瘤效应 杂交瘤 DC 树突状细胞 脾细胞 细胞融合 基因 介导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及其成分对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玲 王红 +2 位作者 朱星宇 郭志花 崔永伟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2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及其含有的10种化合物对P815细胞脱颗粒、组胺和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P815细胞作为体外过敏模型,通过CCK-8法测定各组分的IC10作为给药浓度,C48/80作为阳性药,采用中性红染色,计算出各组脱颗粒百分率...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及其含有的10种化合物对P815细胞脱颗粒、组胺和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P815细胞作为体外过敏模型,通过CCK-8法测定各组分的IC10作为给药浓度,C48/80作为阳性药,采用中性红染色,计算出各组脱颗粒百分率;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分上清液中组胺的释放量;采用底物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度。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蒿本内酯、咖啡酸、丹酚酸B和血必净组细胞的脱颗粒百分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绿原酸、咖啡酸对组胺释放量的影响最大,且显著增加细胞中的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结论:血必净注射液会刺激P815细胞释放过敏相关物质,该反应很可能与其含有的绿原酸、咖啡酸、原儿茶醛、蒿本内酯和丹酚酸B等成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p815细胞 脱颗粒 组胺 氨基己糖苷酶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HC单倍体相合脾脏抗白血病疗效分析
13
作者 谢媚 陈伟红 +10 位作者 杜新 蔡云 张巧霞 李明 罗畅如 蔡力生 卓家才 冯春锐 李玉珠 汪鹏程 赵江丽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406-1410,共5页
目的:观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单倍体相合脾脏对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抗白血病疗效的分析。方法:用8~12周C57/BL/6近交系小鼠(B6鼠)作为供鼠,取其骨髓细胞和脾细胞;P815细胞即白血病细胞,近交系DBA/2小鼠与近交... 目的:观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单倍体相合脾脏对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抗白血病疗效的分析。方法:用8~12周C57/BL/6近交系小鼠(B6鼠)作为供鼠,取其骨髓细胞和脾细胞;P815细胞即白血病细胞,近交系DBA/2小鼠与近交系C57/BL/6小鼠杂交的第一代小鼠B6D2F1(F1鼠)为受鼠,受鼠骨髓移植d-5~d-3,用环磷酰胺300mg/(m^2·d)腹腔注射预处理,受鼠移植当天(d0),将F1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2只,其中A组经尾静脉注射P815细胞(1×10~4个)、骨髓细胞(5×10~6个)和脾细胞(2×10~7个)的混合细胞悬液,B组经尾静脉注射P815细胞(1×10~4个)和骨髓细胞(5×10~6个)的混合细胞悬液,C组经尾静脉注射P815细胞(1×10~4个)的细胞悬液,D组经尾静脉注射RPMI 1640细胞培养基。比较4组小鼠血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评分以及皮肤、肝、结肠的病理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结果:(1)移植后第14天,A组GVHD评分2~4分,第15天3只小鼠死亡,第26天2只小鼠GVHD评分6分,其它7只小鼠GVHD评分0~3分,第28天死亡1只,存活的8只小鼠GVHD临床评分1~6分。B组小鼠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17天死亡11只,第30天时仅存活1只。C组第18天时全部死亡。(2)4组小鼠移植后第7天时,A、B、C组小鼠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D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14天时,4组小鼠白细胞数均明显下降,A组分别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移植后第28天,A、D组白细胞数均回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小鼠的肝脏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肝细胞萎缩、坏死,中央静脉区少量白血病细胞浸润。B组可见肝细胞数量减少,肝窦内白血病细胞弥散性浸润。结论:非清髓allo-HSCT MHC单倍体相合脾脏可以提高抗白血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脾脏 p815细胞 白血病
下载PDF
基于RBL-2H3与P815细胞体外模型的聚山梨酯80、维生素K_(1)注射剂、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类过敏反应潜在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梦婕 陈华英 +1 位作者 洪敏 邱云良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952-961,共10页
目的基于RBL-2H3及P815细胞系,选择Compound 48/80(C48/80)为阳性药构建类过敏反应的体外评价模型,初步评价聚山梨酯80、维生素K_(1)注射剂(VK_(1)I)、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BL)导致类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C48/80... 目的基于RBL-2H3及P815细胞系,选择Compound 48/80(C48/80)为阳性药构建类过敏反应的体外评价模型,初步评价聚山梨酯80、维生素K_(1)注射剂(VK_(1)I)、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BL)导致类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C48/80(10、30、60、100μg·mL^(−1))、聚山梨酯80(2.5、5.0、10.0、50.0 mg·mL^(−1))、VK_(1)I(0.625、1.250、2.500、5.000、10.000 mg·mL^(−1))、ABL(0.125、0.250、0.500、1.000、2.000 mg·mL^(−1))对RBL-2H3、P815细胞活性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阳性药及受试物均选择<IC50浓度进行后续实验;结合中性红染色形态学观察,研究阳性药及受试物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及Fluo-4AM标记率;ELISA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及组胺释放量。结果中性红染色结果显示,在C48/80作用下RBL-2H3、P815细胞部分皱缩或者偶有破损,但大部分细胞仍维持完整细胞形态;在聚山梨酯80、ABL、VK_(1)I高浓度的作用下,RBL-2H3、P815细胞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形态。C48/80在<IC50浓度时能够引起较强的细胞脱颗粒反应,模型建立成功。聚山梨酯80、VK_(1)I在<IC50浓度时均出现了浓度相关性细胞脱颗粒现象,与对照组比较,2种细胞聚山梨酯802.5、5.0 mg·mL^(−1)组及VK_(1)I 0.75、1.50、3.00 mg·mL^(−1)组Annexin V阳性率、Fluo-4AM标记率均显著升高(P<0.05、0.01);聚山梨酯802.5、5.0 mg·mL^(−1)组及VK_(1)I 1.5、3.0 mg·mL^(−1)组的组胺、β-Hex释放量显著升高(P<0.05、0.01)。ABL组Annexin V阳性率浓度相关性升高趋势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仅P815细胞ABL 2.00 mg·mL^(−1)组显著升高(P<0.05),且升高幅度不大;与对照组比较,2种细胞ABL 1、2 mg·mL^(−1)组的Fluo-4AM标记率和组胺、β-Hex释放量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聚山梨酯80、VK_(1)I高浓度具有导致类过敏反应产生风险,ABL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过敏反应 RBL-2H3细胞 p815细胞 细胞脱颗粒 聚山梨酯80 维生素K_(1)注射剂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Annexin V Fluo-4AM β-氨基己糖苷酶 组胺
原文传递
RBL-2H3和P815细胞用于建立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10
15
作者 彭博 贺蓉 +3 位作者 徐启华 高杰 路艳丽 李建荣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肥大细胞模型RBL-2H3和P81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细胞水平的过敏原和抗过敏药物的体外筛选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μg.mL-1C48/80激...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肥大细胞模型RBL-2H3和P81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细胞水平的过敏原和抗过敏药物的体外筛选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μg.mL-1C48/80激活细胞15-60min,比色法检测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及类胰蛋白酶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AnnexinV阳性细胞率。结果:C48/80刺激P815、RBL-2H3细胞15-60min后组胺释放率均明显增加,并且相同刺激条件下,两种细胞模型的组胺释放率基本相当。C48/80刺激P815细胞15min以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类胰蛋白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但相同浓度的C48/80需刺激RBL-2H3细胞30-45min以上,上述指标才出现显著增加。在相同的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过敏介质释放率、AnnexinV阳性率和脱颗粒率均高于RBL-2H3细胞。结论:同RBL-2H3相比,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活化后脱颗粒时间出现更早、程度更高。提示除RBL-2H3细胞,P815细胞也可作为一种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 体外模型 RBL-2H3细胞 p815细胞
原文传递
1,25-二羟基维生素 D3对尘螨引起的 P815肥大细胞 TLR4表达和 IL-4分泌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如霞 侯进飞 +3 位作者 周瑾思 王琼艳 姜晗丹 李孟荣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8-193,共6页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屋尘螨抗原(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Der p)直接作用的P815肥大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分泌的影响...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屋尘螨抗原(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Der p)直接作用的P815肥大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分泌的影响,探讨1,25(OH)2D3在肥大细胞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Der p、1,25(OH)2D3单独或联合激发P815细胞,收集激发细胞和上清。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P815细胞TLR4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4浓度。结果(1)P815细胞表达TLR4;不同浓度Der p均可上调P815细胞TLR4表达,且36 h组TLR4表达有明显浓度依赖性上调;(2) Der p可促进IL-4释放(P<0.05);(3)不同浓度1,25(OH)2D3单独激发对P815细胞TLR4表达及IL-4分泌均无明显影响(P>0.05);(4)10-8 mol/L 1,25(OH)2D3可增强Der p对P815细胞TLR4表达的促进作用(P<0.01),1,25(OH)2D3可抑制Der p引起的IL-4的分泌(P<0.05或P<0.01),且1,25(OH)2D3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结论(1)尘螨抗原可通过上调肥大细胞TLR4表达,增加IL-4分泌,促进炎症及过敏反应的发生。(2)1,25(OH)2D3对尘螨抗原引起的肥大细胞免疫应答的干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IL-4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抑制Th2型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肥大细胞 p815细胞 尘螨抗原 TOLL样受体4 TLR4 1 25(OH)2D3
原文传递
类过敏反应体外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伟 陈梦 +2 位作者 黄芝瑛 姜华 李波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649-1660,共12页
目的:以C48/80为阳性药物,比较3种细胞系(RBL-2H3,P8l5和Ku812细胞)及其指标在评价药物类过敏中的敏感性;并采用聚山梨酯80对3种细胞模型评价类过敏反应的适用性进行考察。方法:以不同浓度的C48/80分别作用于3种细胞系30和60 min,测定β... 目的:以C48/80为阳性药物,比较3种细胞系(RBL-2H3,P8l5和Ku812细胞)及其指标在评价药物类过敏中的敏感性;并采用聚山梨酯80对3种细胞模型评价类过敏反应的适用性进行考察。方法:以不同浓度的C48/80分别作用于3种细胞系30和60 min,测定β-氨基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以及IL-4和TNF-α释放量。然后,用聚山梨酯80进行模型的适用性考察,同时对不同浓度的聚山梨酯80引起的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结果:C48/80可引起3种细胞系的β-氨基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IL-4释放量和TNF-α释放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除了RBL-2H3细胞,其他2个细胞系检测到的IL-4释放量非常少,且3种细胞系检测到的TNF-a量亦非常少;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的增加程度较其他3项指标明显;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和Ku812细胞的β-氨基糖苷酶释放率和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的突增较RBL-2H3细胞发生时间早,突增效果更明显。聚山梨酯80的结果与C48/80给药时基本吻合。此外,还发现聚山梨酯80≥0.05 mg·m L^(-1)时,即存在引起类过敏反应的风险。结论: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和Annexin V阳性细胞率是评价类过敏反应的2种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检测指标;IL-4释放量和TNF-α释放量较适合作为辅助检测指标;Annexin V阳性率可较敏感地、较早地提示类过敏反应的发生。P815和Ku812细胞较RBL-2H3细胞更适合作为一种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用于致类过敏反应药物的早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过敏反应 RBL-2H3细胞 P8l5细胞 Ku812细胞 体外
原文传递
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汉成 吴青业 +2 位作者 傅钧庭 罗佳波 谭晓梅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验证;分析并结合此两种筛查方法试验结果,综合评判血栓通注射液内在成分的致敏潜能。结果:P815细胞脱颗粒模型: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组胺释放量、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人参皂苷Rg1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单体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均WI>2,CI>5。结论:人参皂苷Rb1和Rg1可能是导致血栓通注射液临床过敏的内在因素。建议:结合体内外两种过敏筛查模型,综合评判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探寻一种由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筛选到体内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的更加可靠、有效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 过敏反应 p815细胞 腘窝淋巴结
原文传递
蝉蜕超微粉抗变态反应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高仙灵 红琳 +2 位作者 贾红梅 李卫东 许丽萍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5,311,共5页
为了探讨蝉蜕超微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试验分别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试验、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试验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小鼠全身过敏反应试验,选择健康Balb/c小鼠,设置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蝉蜕超... 为了探讨蝉蜕超微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试验分别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试验、接触性过敏性皮炎(ACD)试验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小鼠全身过敏反应试验,选择健康Balb/c小鼠,设置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蝉蜕超微粉高剂量组(100 mg/kg)、中剂量组(50 mg/kg)和低剂量组(10 mg/kg),观察不同剂量蝉蜕超微粉对三种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对PCA、ACD试验中的小鼠过敏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肥大细胞的聚集情况,并制备各组含药血清,观察药物对体外培养的P815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蝉蜕超微粉对小鼠PCA、ACD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全身过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的蝉蜕制品对体外培养的P815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组胺释放有一定抑制作用。说明蝉蜕超微粉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作用,且该作用与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蜕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迟发型变态反应 化合物48/80 p815肥大细胞
原文传递
BALB/c小鼠肥大细胞瘤/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茂本 王亮 +7 位作者 邓兰 周雪云 吴少杰 张超凤 曾雅丽 吴海燕 余莉华 郭坤元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37-239,281,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建立BALB/c小鼠肥大细胞瘤/白血病模型。方法 BALB/c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实验按每只小鼠接种细胞数量分为1×107/只组、5×106/只组、2.5×106/只组、1×106/只组、5×105/只组、1×... 目的研究建立BALB/c小鼠肥大细胞瘤/白血病模型。方法 BALB/c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实验按每只小鼠接种细胞数量分为1×107/只组、5×106/只组、2.5×106/只组、1×106/只组、5×105/只组、1×105/只组和溶剂(RPMI1640培养液)对照组。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体重及肝肺脾(重量、形态、病理)、染色体、血涂片、骨髓涂片、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结果注入P815细胞≥1×106/只的所有组小鼠均死亡,<1×106/只的所有组生存良好,且死亡小鼠的生存时间与注入细胞数量呈负向依赖关系(P<0.05)。死亡组小鼠体重较注射前相当或减轻、肝肺脾重较对照组及未死亡组显著增加(P<0.05);肝质地变硬,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白色结节突起,部分脾肺可见出血梗死灶,病理示肝脾有大量异形肥大细胞瘤细胞浸润;脾细胞染色体分析可见肥大细胞瘤细胞的非正常染色体核型;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1),血涂片可见少量肥大细胞瘤细胞,骨髓涂片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结论 P815细胞通过静脉注射能使BALB/c小鼠形成肥大细胞瘤/白血病,可作为肿瘤实验研究的一种模型构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肥大细胞瘤 肥大细胞白血病 p815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