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化规模生物堆修复焦化类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 被引量:7
1
作者 姜林 钟茂生 +3 位作者 夏天翔 姚珏君 樊艳玲 金京华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69-1676,共8页
现场建立处理能力为450 m3工业化规模的生物堆对焦化类PAHs污染土壤进行为期8个月的修复,运行过程中控制土壤C∶N∶P=100∶10∶1、水分10%~20%(质量百分比)、堆内氧气不低于7%(体积百分比)。结果表明:O2与CO2浓度呈负相关。系统连续运... 现场建立处理能力为450 m3工业化规模的生物堆对焦化类PAHs污染土壤进行为期8个月的修复,运行过程中控制土壤C∶N∶P=100∶10∶1、水分10%~20%(质量百分比)、堆内氧气不低于7%(体积百分比)。结果表明:O2与CO2浓度呈负相关。系统连续运行时,微生物数量增加至107数量级,高出自然状态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1~2个数量级。除NO3-在运行后期显著增加外,其余土壤因子均无明显变化。PAHs的降解主要出现在前6个月,之后进入"拖尾"阶段,土壤中各PAH浓度基本不再降低。运行结束后,堆体0.5 m处土壤中含2、3、4、5和6个苯环PAHs的降解率分别介于56.3%~99.5%、34.8%~71.6%、30.7%~40.6%、28.6%~39.2%和39.3%,16种PAHs的平均去除率为65.1%。1.5 m处土壤中含2、3、4、5和6个苯环PAHs的降解率分别介于50.9%~99.8%、57.7%~60.9%、55.9%~63.0%、27.3%~57.1%和52.2%,16种PAHs的平均去除率为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规模 生物堆 pahs污染土壤 修复效果
原文传递
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姚丹丹 王辉 +4 位作者 田坤 王宁 代威 程功弼 刘云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4-170,共7页
主要针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降解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综述。介绍了PAHs的污染现状及毒性效应,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来源与分类进行了总结,重点从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 主要针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降解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综述。介绍了PAHs的污染现状及毒性效应,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来源与分类进行了总结,重点从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PAHs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强化生物降解PAHs的影响,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PAHs降解机理以及目前存在的技术缺陷和瓶颈,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pahs污染土壤 强化技术 生物修复
下载PDF
蚯蚓和丛枝菌根真菌对南瓜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白建峰 秦华 +5 位作者 张承龙 王景伟 林先贵 王俊华 张晶 王一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206,共5页
在温室盆栽实验条件下,研究接种AM(arbuscular mycorrhiza)真菌、蚯蚓(Eisenia fetida)对南瓜(Cucurbita moschata)修复3环以上多环芳烃(PAHs)污染农田土壤的影响,试验设置单接AM真菌、单接蚯蚓、双接AM真菌和蚯蚓、不接种的... 在温室盆栽实验条件下,研究接种AM(arbuscular mycorrhiza)真菌、蚯蚓(Eisenia fetida)对南瓜(Cucurbita moschata)修复3环以上多环芳烃(PAHs)污染农田土壤的影响,试验设置单接AM真菌、单接蚯蚓、双接AM真菌和蚯蚓、不接种的对照共4个处理,播种10周后收获。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和蚯蚓促进AM真菌侵染南瓜,增加南瓜生物量;显著提高南瓜修复土壤中Phe(菲)、Ant(蒽)、Pyr(芘)、BkF(苯并(k)荧蒽)、BaP(苯并(a)芘)、BPer(苯并(g,h,i)芃)等PAHs污染物的效率,促进南瓜高效地吸收3~5环PAHs,尤其是AM真菌和蚯蚓共同接种条件下对南瓜修复土壤效果最优;AM真菌利于南瓜转移根系吸收的高浓度PAHs化合物至地上部,降低PAHs对根系的胁迫,增强南瓜在高浓度PAHs污染土壤中存活,有利于南瓜应用于高浓度PAHs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蚯蚓对南瓜地下部吸持3—5环高分子量的PAHs化合物有积极作用。因此,选用的AM真菌和蚯蚓在土壤中具有协同作用,促进南瓜高效修复PAHs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AM真菌 南瓜 修复 pahs污染土壤
原文传递
多环芳烃类污染土壤强化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宇 马刚平 +2 位作者 张向伟 李世青 赵涛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4-188,共5页
针对多环芳烃类(PAHs)污染土壤,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分离筛选得到高效PAHs降解菌,并作为外源添加至高效复合微生物降解菌剂中运行过程中控制土壤含水率、微生物菌剂、营养物质的投加比例以及人工翻抛频率,开展强化生物修复试验。土壤中P... 针对多环芳烃类(PAHs)污染土壤,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分离筛选得到高效PAHs降解菌,并作为外源添加至高效复合微生物降解菌剂中运行过程中控制土壤含水率、微生物菌剂、营养物质的投加比例以及人工翻抛频率,开展强化生物修复试验。土壤中PAHs的降解主要出现在前3个月,之后进入生物降解拖尾阶段,土壤中各PAHs的浓度下降缓慢。其中,堆体土壤中低环PAHs、中环PAHs和高环PAHs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6.50%、71.78%和56.99%,16种PAHs的平均去除率为64.06%。分别从生物可利用性、微生物激活营养剂、提高供氧效率和微生物菌剂4个因素进行强化生物修复研究。运行结果显示:高密度投加PAHs高效降解菌,并提供适量的营养物质,同时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强化,最终污染土壤中总PAHs降解率可以达到85.07%,且16种PAHs均得到显著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hs污染土壤 生物降解 生物表面活性剂 修复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