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THE SURFACE EMERGING PALAEOCHANNELS ON THE SOUTH COAST PLAIN OF LAIZHOU BAY
1
作者 Mei Han Dao-gao Li +1 位作者 Ming-hua Zhao Ai-xia Ji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0年第3期54-62,共2页
By employing many methods including distinguishing the land maps, interpreting the aerophotoes and Satellite photographes, consul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investigating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making investigations ... By employing many methods including distinguishing the land maps, interpreting the aerophotoes and Satellite photographes, consul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investigating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making investigations in the field, analysing the names and features of the place, and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etc.,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surface emerging palaeochannels on the South Coast Plain of Laizhou Bay has been made. Twenty five surface emerging palaeochannels were discovered and verified.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age, these palaeochanne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six palaeochannels were forme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and nineteen palaeochannels were formed in the Late Holocene(the historical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landform features, the palaeochannel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upland palaeochannel belts, strip shaped upland palaeochannels, trough shaped depression palaeochannels and ancient riverbeds. Among the four categories, the strip shaped upland palaeochannels are the main types. The swinging and movement of the channels helped the alluvial plains expand and cause the coastal ancient lakes to vanish in succ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outh COAST PLAIN of Laizhou Bay SURFACE EMERGING palaeochannels HOLOCENE
下载PDF
Palaeohydr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achieved from palaeoclimatic conditions and palaeochannel morphology for southern Hebei,the North China Plain
2
作者 WANG Hong-ya XIE Qiang(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9年第1期1-14,共14页
Palaeorunoff regim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equations relating annual runoff to climatic parameters and palaeoclimatic information acquired mainly by pollen analysis and peat investigation for southem Hebei (114... Palaeorunoff regim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equations relating annual runoff to climatic parameters and palaeoclimatic information acquired mainly by pollen analysis and peat investigation for southem Hebei (114~117°E, 36~38°N) during the last 70 000 years. With the morphological data of palaeochannels preserved in the same region, discharge estimates were calculated with the equations relating discharge to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channel for the palaeorivers acting during the last 25 000 years. For the last 25 000 years, the reconstructed palaeorunoff regimes were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palaeodischarge ones. This comparison indicates the same trend of hydrological changes occurring in southern Hebei during the last 25 000 years. During 8 000~25 000 or 7 500~25 000 a B.P, the quantity of surface water was rather small and probably just 46 or 60 percent of the one for the interval of 3 000~8 000 or 2 500~7 500 a B.P The surface water was the least during 0~3 000 or 0~2 500 a B.P, being 34 or 33 percent of the one occurring during 3 000~8 000 or 2 500~7 500 a B.P The maximum surface water occurred during 3 000~8 000 or 2 500~7 500 a B.P. when the runoff ranged 147.6~398.0 mm and discharge 210-324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HYDROLOGY PALAEOCLIMATE palaeochannel southern Hebei
下载PDF
Study on sea water intrusion into palaeochannels on south coastal plain of the Laizhou Bay by the Bohai Sea
3
作者 Han Mei Geography Depart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9-74,共6页
The palaeochannel evolu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by such methods as 14C dating. Sea water intrusion through palaeochannels has been studied as a focal point. Palaeochannels are the main pass... The palaeochannel evolu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by such methods as 14C dating. Sea water intrusion through palaeochannels has been studied as a focal point. Palaeochannels are the main passageways through which the sea water intrudes at a higher speed, through many means and in a changeable dynamic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channel sea water intrusion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下载PDF
Extraction of palaeochannel information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 the east of Chaohu Lake, 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Xinyuan WANG Zhenya GUO +2 位作者 Li WU Cheng ZHU Hui HE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5-82,共8页
Palaeochannels are deposits of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or semi-consolidated sedimentary rocks depos- ited in ancient, currently inactive river and stream channel systems. It is distinct from the overbank deposits of ... Palaeochannels are deposits of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or semi-consolidated sedimentary rocks depos- ited in ancient, currently inactive river and stream channel systems. It is distinct from the overbank deposits of currently active river channels, including ephemeral water courses which do not regularly flow. We have introduced a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based palaeochanne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odel from SPOT-5 imagery with special time phase, which has been built by virtue of an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mechanism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aeochannel, combined with its distinction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pectral features of currently active river channels, also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remote sensing judging features of the palaeochannel in remote sensing image. This model follows the process of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farmland masking and primary component analysis→ underground palaeochan- ne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 information combination→ palaeochannel system image. The Zhegao River Valley in the east of Chaohu Lake was selected as a study area, and SPOT-5 imagery was used as a source of data. The result was satisfactory when this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extract the palaeochannel informa- tion, which can provide good reference for regional remote sensing archeology and neotectonic research. However,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method needs to be tested further in other areas a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tral response of palaeochannel might be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channel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extracti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Chaohu Lake
原文传递
自升式平台表层钻遇古河道卡钻处理措施
5
作者 肖夏 《海洋石油》 CAS 2023年第3期90-93,共4页
表层卡钻是海洋钻井中极易发生、需要较高处理技巧的复杂情况之一。由于表层地质松软,加上发育古河道的地质沉积复杂特性,如果表层卡钻处理措施不当或者不及时,极易造成卡钻复杂情况进一步恶化,引发更严重的钻井工程难题。该文以南海东... 表层卡钻是海洋钻井中极易发生、需要较高处理技巧的复杂情况之一。由于表层地质松软,加上发育古河道的地质沉积复杂特性,如果表层卡钻处理措施不当或者不及时,极易造成卡钻复杂情况进一步恶化,引发更严重的钻井工程难题。该文以南海东部EP-X区块某井表层ϕ914.4 mm井眼发生卡钻及快速解卡为作业案例,分析了地层特性、井身结构、引发卡钻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钻遇古河道引起表层卡钻的一种下入小钻具冲洗的快速解卡方法,对预防和处理类似表层卡钻事件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升式钻井平台 古河道 表层卡钻 解卡
下载PDF
多属性分析技术在薄互层条件下识别古河道的应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丽薇 郝兴国 +2 位作者 赵伟 郭世友 郭树平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共3页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时间域、频率域的地震属性分析,结合测井、钻井等资料分析了河道砂体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总结出一套在薄互层条件下利用频率域地震属性识别古河道的方法,并在大庆长垣以西他拉哈、常家围子地区的实际应用中...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时间域、频率域的地震属性分析,结合测井、钻井等资料分析了河道砂体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总结出一套在薄互层条件下利用频率域地震属性识别古河道的方法,并在大庆长垣以西他拉哈、常家围子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域 频率域 地震属性 古河道 多属性分析
下载PDF
南京市区埋藏古河道沉积物的年代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进峰 陈杰 +1 位作者 雷生学 侯康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7-844,共8页
埋藏古河道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当地水系演变过程、重建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和单片再生法(SAR)对南京市区汉府街埋藏古河道堆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对岩芯中... 埋藏古河道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对于探讨当地水系演变过程、重建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和单片再生法(SAR)对南京市区汉府街埋藏古河道堆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对岩芯中含有的植物碎片进行了AMS1C测年。光释光等效剂量(D_e)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200~260℃的预热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D_e值,并得到了剂量恢复实验支持。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和树轮校正的AMS ^(14)C年龄吻合,结果显示N06S6孔秦淮河古河道沉积是不连续的,主要堆积于6.6 ka至7.9ka期间和14ka至15ka期间。末次冰盛期期间,秦淮河下切形成深达至少42m的古河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光释光测年 AMS ^14C测年 南京市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过程响应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丽萍 朱大奎 杨达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6,共5页
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周期特点 ,结合华北平原古河道、古三角洲的演化过程 ,应用泥沙输移的过程响应 ,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之前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上遵循自然... 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周期特点 ,结合华北平原古河道、古三角洲的演化过程 ,应用泥沙输移的过程响应 ,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之前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上遵循自然生态环境演化规律 ,强烈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温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 ,在强烈侵蚀的初期是古河道形成期 ,强烈侵蚀的中期是三角洲进积期 ,黄河下游河流改道、三角洲横向扩展发生在强烈侵蚀的衰退期。人类历史时期 ,土壤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 ,破坏了地质历史时期的规律性 ,土壤侵蚀强度越来越强 ,基本上按照旱涝变化频率而演化。干冷期降雨不均匀系数增加 ,土壤侵蚀加重 ,径流量较少 ,河床以淤积为主 ,是古河道形成期 ;正常年黄河泥沙输移比接近于一 ,是三角洲进积期 ,温湿期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加大 ,下游河流改道 ,三角洲横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河口三角洲 古河道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潍河古河道沉积及其对现代咸水入侵的控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恩峰 张祖陆 +1 位作者 沈吉 杨丽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53,共7页
在莱州湾潍河古河道沉积区选取 4条典型地质剖面 ,对典型钻孔岩芯进行粒度、14 C及热释光测年分析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及 10 0余个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 ,揭示了潍河晚更新世以来古河道的沉积特征。沉积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逐渐减小 ,... 在莱州湾潍河古河道沉积区选取 4条典型地质剖面 ,对典型钻孔岩芯进行粒度、14 C及热释光测年分析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及 10 0余个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 ,揭示了潍河晚更新世以来古河道的沉积特征。沉积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逐渐减小 ,潍河以东古河道砂层厚 30~ 5 0m ,连续性好 ;潍河以西古河道砂层厚度小于 2 0m ,连续性较差。沉积特征的不同导致潍河以东地区咸水入侵发生早 ,后期变缓 ,为上淡下咸二层水文地质体 ;潍河以西地区咸水入侵主要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大规模的入侵 ,沿古河道入侵距离可达 9~ 10km ,为淡 -咸 -淡三层水文地质体。研究古河道沉积与咸水入侵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古河道 沉积特征 咸水入侵 潍河 莱州湾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的古河道砂体识别方法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清仁 陈守田 +1 位作者 张财 李占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2-404,共3页
本文基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西北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时间域、频率域地震属性的分析,研究了河道砂体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总结出了一套利用时间域、频率域地震属性识别古河道的方法。其中对河道砂体较为敏感的沿层属性主要有均方... 本文基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西北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时间域、频率域地震属性的分析,研究了河道砂体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总结出了一套利用时间域、频率域地震属性识别古河道的方法。其中对河道砂体较为敏感的沿层属性主要有均方根振幅、反射强度梯度、有效带宽及瞬时频度等。利用这种识别方法在该区找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为该区的岩性勘探部署提供了具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分析 时间域 频率域 古河道 相干数据体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华北山地的古河道与古水系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吴忱 马永红 张秀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41,共9页
华北山地早第三纪地貌奠定了现代水系格局的基础。至晚第三纪晚期河流已发育到中-老年阶段。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早期,山地差异活动剧烈,断陷盆地形成,内、外流水系并存,遗留下垭口与顺直-曲流型宽谷。第四纪中期,河流袭夺,内陆... 华北山地早第三纪地貌奠定了现代水系格局的基础。至晚第三纪晚期河流已发育到中-老年阶段。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早期,山地差异活动剧烈,断陷盆地形成,内、外流水系并存,遗留下垭口与顺直-曲流型宽谷。第四纪中期,河流袭夺,内陆水系先后变成外流水系,并生成"U"形宽谷。第四纪晚期,河流下切,水系变迁,现代水系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山地 古河道 古水系
下载PDF
古洪水行洪断面面积的估算 被引量:18
12
作者 谢悦波 张素亭 毕东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8-11,共4页
根据中国四大江河( 长江、黄河、海河、淮河) 古洪水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在冲淤变化型河床上进行古洪水行洪断面面积估算的方法,即将估算的断面面积分为三个部分:现代均衡断面面积、古洪水均衡断面面积和次洪水冲刷断面面积.应用结... 根据中国四大江河( 长江、黄河、海河、淮河) 古洪水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在冲淤变化型河床上进行古洪水行洪断面面积估算的方法,即将估算的断面面积分为三个部分:现代均衡断面面积、古洪水均衡断面面积和次洪水冲刷断面面积.应用结果表明,次洪水冲刷断面面积往往占总过水断面面积的比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行洪断面 冲淤变化 断面面积
下载PDF
QX01孔记录的渤海湾西岸沿海低地MIS3晚期以来的河道充填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福 李建芬 +7 位作者 陈永胜 王宏 方晶 商志文 田立柱 姜兴钰 施佩歆 齐乌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1-309,共9页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1个30m的全取心机械钻孔(QX01孔),对样品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分析、底栖有孔虫鉴定、硅藻鉴定和粒度分析,结合AMS 14 C和OSL测年,重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河道充填及环境演化过程。结果显示QX01孔自下而上...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1个30m的全取心机械钻孔(QX01孔),对样品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分析、底栖有孔虫鉴定、硅藻鉴定和粒度分析,结合AMS 14 C和OSL测年,重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河道充填及环境演化过程。结果显示QX01孔自下而上可以分为6段:(1)30~29.72 m,陆相洪泛沉积;(2)29.72~29.4m,海侵沉积,〉43.5ka BP;(3)29.4~17.7m,砂质沉积物,河道填充沉积,37.9~29.7ka;(4)17.7~13.2m,沉积物由砂质变为黏土质,29.7~8ka,由河道填充转为浅湖沼环境;(5)13.2~5m,8~4ka,全新世海侵沉积,沉积环境由陆相转为海陆过渡相,6 000~5 750cal BP海侵达到最强,之后逐渐退出该区;(6)5m以上,洪泛沉积,约1.7ka至今。沉积环境与海面具有很好的响应,MIS 4或6阶段时,海面较低,河流下切,形成古河道,下切最深处位于现代高程为-24.2m。MIS3阶段早期时,海面上升,37.9ka河道开始填充,至29.7ka填充完成,对应高程为-11.8m。末次盛冰期至早全新世时为浅湖沼环境,沉积作用停止或速率非常低。随着末次盛冰期的结束,海洋作用增强,进入全新世海侵沉积阶段,8~4ka cal BP。之后,沉积作用停止,至1.7ka以来,随着河流作用的不断增强,该区变为河流控制的洪泛沉积为主。同时,发现了两次沉积间断,分别发生在末次盛冰期的低海面时期和4~2ka时的海水退出、河流沉积尚不充分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环境演化 沿海低地 渤海湾
下载PDF
弥河冲洪积扇和古河道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孟庆海 韩美 +1 位作者 赵明华 姜爱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1期46-50,共5页
通过地形图和航片判读、钻孔资料分析、查阅历史文献及野外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弥河冲洪积扇和古河道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弥河冲洪积扇的特征;恢复了弥河的3条晚更新世古河道主流带、6条早、中全新世古河道和5条历史时期的弥河故... 通过地形图和航片判读、钻孔资料分析、查阅历史文献及野外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弥河冲洪积扇和古河道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弥河冲洪积扇的特征;恢复了弥河的3条晚更新世古河道主流带、6条早、中全新世古河道和5条历史时期的弥河故道,并探讨了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河 冲洪积扇 古河道 全新世 发育
下载PDF
滹沱河中游河道带150 ka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红梅 刘林敬 +5 位作者 赵华 毕志伟 王成敏 杨劲松 王利康 芦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08-1417,共10页
古河道记载了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水系结构和沉积环境的演变信息,对复原古环境、水系变迁规律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依托滹沱河冲洪积扇扇中古河道带上的一个第四纪钻孔(L2),基于详细的岩性特征、粒度参数和光释光年龄数据,文章深入分析了... 古河道记载了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水系结构和沉积环境的演变信息,对复原古环境、水系变迁规律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依托滹沱河冲洪积扇扇中古河道带上的一个第四纪钻孔(L2),基于详细的岩性特征、粒度参数和光释光年龄数据,文章深入分析了古河道发育的期次和时段,探讨了滹沱河中游古河道带15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15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三期古河道发育期与两期河流稳定期的交替,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冷暖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三期古河道发育期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2、4、6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冷期,两期河流稳定期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5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暖期。第三期古河道(118~151 ka)是由距今150 ka的共和运动引起的构造抬升与倒数第二次冰期冷干气候的共同作用形成;第二期古河道(36~76 ka)是区域间歇性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第一期古河道(5~26 ka)则是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古河道 气候变化 晚第四纪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滹沱河 河北省
下载PDF
古河道解释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宁松华 张厚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3-36,共4页
古河道沉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沉积体,它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且一般不易识别,必须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才能发现。河道有其独特的沉积方式,能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而这些砂体如果接近油源,则有可能成为高产油... 古河道沉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沉积体,它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且一般不易识别,必须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才能发现。河道有其独特的沉积方式,能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而这些砂体如果接近油源,则有可能成为高产油气藏。我国已在许多油田发现了河道沉积体,其中有些河道砂岩体已打井并获高产油气流。因而如何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古河道,一直是地质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我国西部某盆地T凹陷古河道的解释实例,阐明了古河道的沉积特点和在地震剖面上的地震相及反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河道砂岩 地震相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滹沱河古河道沉积和古河道地下水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乃华 朱宣清 刘益旭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1期63-69,共7页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和实验室的分析,对古河流的相标志、岩性、沉积构造及其他地理环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古河道地下水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这些正是我们在“开发黄淮海,改变中、低产田”的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合理利用。
关键词 古河道 沉积 地下水
下载PDF
运城盆地新构造运动与古河道演变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有利 杨景春 苏宗正 《山西地震》 1994年第1期3-6,共4页
通过对钻孔资料和野外露头获得的运城盆地第四纪古河道等资料的分析,发现涑水河在第四纪期间发生了多次由东向西的迁移,第四纪沉积地层的不连续、沙渠河阶地的错断变形和鸣条岗东南侧地裂缝的发育等情况说明鸣条岗高地为一活动的地垒... 通过对钻孔资料和野外露头获得的运城盆地第四纪古河道等资料的分析,发现涑水河在第四纪期间发生了多次由东向西的迁移,第四纪沉积地层的不连续、沙渠河阶地的错断变形和鸣条岗东南侧地裂缝的发育等情况说明鸣条岗高地为一活动的地垒构造。通过分析对比古河道迁移和鸣条岗地垒的活动情况.得出古河道的迁侈是鸣条岗地垒活动结果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城盆地 古河道演变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黄河冲积扇平原浅埋古河道带及其与浅层地下水关系初探
19
作者 王文楷 张震宇 《河南科学》 199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河南省黄河冲积扇平原古河道带(浅埋)的宏观结构、沉积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浅层地下水的关系,然后提出区内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的途径。
关键词 浅埋古河道带 浅层地下水
下载PDF
弥河下游浅埋古河道的勘探识别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龙凤 陈德培 +1 位作者 魏长勇 王刚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3-869,共7页
在分析研究区古河道成因、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电测深法结合水文地质钻探对区内古河道进行勘探。电测深曲线及其一维反演表明,古河道呈现相对高阻特征,平均厚度23 m。从电阻率这一综合电性参数的角度分析了探测范围内... 在分析研究区古河道成因、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电测深法结合水文地质钻探对区内古河道进行勘探。电测深曲线及其一维反演表明,古河道呈现相对高阻特征,平均厚度23 m。从电阻率这一综合电性参数的角度分析了探测范围内古河道的空间分布特点:整体呈河流相沉积,岩性以细砂、中粗砂和砂砾石为主。电阻率图像反映的古河道空间特征与钻孔资料揭露的古河道特性基本一致。本次勘探工作重建了研究区第四系地质剖面,为后期古河道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河 古河道 电测深法 一维反演 电阻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