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EGFR单抗偶联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胰腺癌的靶向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春梅 张林 +2 位作者 侯艳红 李楠 车明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890-1896,共7页
目的:制备表面偶联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EGFRgrafted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EGFR-PBCA-NP),研究负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的靶向纳米粒... 目的:制备表面偶联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EGFRgrafted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EGFR-PBCA-NP),研究负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的靶向纳米粒子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1)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GEM的纳米微球,测定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载药率、包封率;(2)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每3 d尾静脉给药1次,治疗前测量肿瘤长径(a)和短径(b),计算肿瘤体积.治疗12 d停药后处死裸鼠剥离瘤体测量肿瘤大小,对瘤体进行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3)随机将荷瘤小鼠分为两组,每组于给药后1、5、12 h处死,提取肿瘤组织用于冰冻切片荧光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移植瘤的瘤质量抑制率和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GFR-GEM-PBCA-NP组显著优于其他各组.EGFR-Cy3-PBCA-NP组荧光强度于1、5、12 h均强于Cy3-PBCA-NP组,并且实验组于5 h时荧光强度强于1、12 h.结论:EGFR-GEM-PBCA-NP对EGFR阳性的裸鼠人胰腺癌移植瘤有明显的靶向性和显著的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吉西他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胰腺癌 移植瘤
下载PDF
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建军 张洪 +2 位作者 黄海燕 潘一峰 袁建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453-2455,2459,共4页
目的进行新型抗肿瘤复合材料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方法使用SD大鼠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检查一般状态、血液学、心肌酶学、肝肾功能及重要脏器病理学以及可逆性观察等,判断EPI-PBCA-NP... 目的进行新型抗肿瘤复合材料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方法使用SD大鼠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检查一般状态、血液学、心肌酶学、肝肾功能及重要脏器病理学以及可逆性观察等,判断EPI-PBCA-NP的生物安全性。结果低剂量EPI-PBCA-NP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中、高剂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随剂量的增加,毒性反应也更加明显。结论EPI-PB-CA-NP的生物安全需进行更深入研究,以确保临床使用和应用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生物安全性 SD大鼠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中丝裂霉素C的含量 被引量:6
3
作者 杨西晓 陈建海 +1 位作者 郭丹 谢庆东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3-695,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丝裂霉素 C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MMC-PBCA-NP)中药物含量。方法:采用C_(18)柱(4.6 mm×150 mm,5 μm),以混合磷酸盐缓冲液-乙腈(85:15)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丝裂霉素 C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MMC-PBCA-NP)中药物含量。方法:采用C_(18)柱(4.6 mm×150 mm,5 μm),以混合磷酸盐缓冲液-乙腈(85:15)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365 nm。结果:丝裂霉素 C(MMC)浓度在5~250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n=6)为98.15%。结论:本法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 MMC-PBCA-NP 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MMC)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 纳米粒(NP)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分布情况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春梅 张林 +1 位作者 侯艳红 李楠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合荧光纳米微球(ICG-PBCA-NPs),并研究其在小鼠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调控乳化聚合过程中的温度、搅拌速度、稳定剂及原料的量制备不同粒径的ICG-PBCA-NPs。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C...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合荧光纳米微球(ICG-PBCA-NPs),并研究其在小鼠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调控乳化聚合过程中的温度、搅拌速度、稳定剂及原料的量制备不同粒径的ICG-PBCA-NPs。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CG溶液805 nm吸光度A值,绘制ICG溶液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ICG浓度与A值的相关公式。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于给药后0.5、1、5、12 h处死小鼠,分别提取各组小鼠肝、肾、脾、心、胰腺样品制备成匀浆,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CG的A值后利用标准曲线计算ICG浓度。将各时间点获得的肝、肾、脾、心、胰腺样品制作冰冻切片观察荧光。结果成功制得(25.0±7.6)nm、(49.0±8.6)nm、(88.0±20.5)nm、(145.0±13.5)nm、(205.0±8.4)nm 5种粒径ICG-PBCA-NPs。(25.0±7.6)nm组ICG-PBCA-NPs于小鼠各组织中均未见明显分布。胰腺组织中(49.0±8.6)nm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其他各组,肝脏、脾脏中(145.0±13.5)nm组荧光强度最强。心脏荧光强度随粒径变化不大。随着粒径减小,ICG-PBCA-NPs在各组织中最强荧光出现时间缩短。结论(49.0±8.6)nm ICG-PBCA-NPs对胰腺靶向性最强。不同纳米粒径对ICG-PBCA-NPs在体内的分布影响显著,考虑粒径对ICG-PBCA-NPs体内分布的影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其在未来医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粒径 吲哚菁绿 组织分布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基因载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的体外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阳德 孙颖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11,共7页
目的 优选制备可载带质粒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PBCA -NPs)的工艺条件 ,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 -NPs,采用正交实验法 ,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 (AFM )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来确定最优化... 目的 优选制备可载带质粒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PBCA -NPs)的工艺条件 ,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 -NPs,采用正交实验法 ,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 (AFM )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来确定最优化的制备条件。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后连接质粒DNA ,并分析PBCA -NPs及CTAB修饰的PBCA -NPs的细胞毒性效应、DNA装载效率、PBCA -NPs -DNA抗超声破坏和抗DNaseI的降解作用及其在体外的基因转染能力。结果 激光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 ,PBCA -NPs粒形圆整 ,大小均匀 ,平均粒径 10 6nm。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装载量达 93%。该纳米粒能显著提高质粒DNA抵抗核酸酶降解和超声波剪切的能力。细胞转染实验表明 ,该纳米粒传递质粒DNA进入HepG2和 3T3细胞的效率较高。结论 利用该制备工艺生产出的具备良好生物学特性的PBCA -NPs是基因转运和基因治疗中极具应用潜力的非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 纳米粒(NP) 基因转运 基因治疗
下载PDF
长春碱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玉梅 欧阳五庆 +1 位作者 马淑燕 杨宝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28-232,共5页
以右旋糖苷为稳定剂,通过乳化聚合法制备长春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检测其基本性质(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MTT法检测长春碱纳米粒对神经胶质瘤细胞BT325的细胞毒性作用、经倒置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探讨了长春碱... 以右旋糖苷为稳定剂,通过乳化聚合法制备长春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检测其基本性质(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MTT法检测长春碱纳米粒对神经胶质瘤细胞BT325的细胞毒性作用、经倒置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探讨了长春碱纳米粒对神经胶质瘤细胞BT325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春碱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4.4nm,包封率为78.47%,载药量为39.24%。与长春碱原料药组相比,长春碱纳米粒组细胞吸光度显著降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凋亡细胞增多。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可作为长春碱进入胶质瘤细胞的有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碱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神经胶质瘤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载NF-κB圈套基因的制备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吕路线 张阳德 +5 位作者 宋学勤 李文强 张红星 张燕 杨鸽 仲照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2569-2573,共5页
目的制备携载NF-κB圈套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BCA-NPs),研究其在大鼠脑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 目的制备携载NF-κB圈套DNA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BCA-NPs),研究其在大鼠脑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后连接DNA,并分析PBCA-NPs及CTAB修饰的PBCA-NPs的细胞毒性效应、DNA装载效率、PBCA-NPs-DNA抗超声破坏和抗DNaseI的降解作用及其在体内的生物活性。结果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PBCA-NPs粒形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90nm。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装载量达96%。该纳米粒能显著提高DNA抵抗核酸酶降解和超声波剪切的能力。在体试验证明PBCA-NPs-DNA通过侧脑室注射能以较高效能抑制大鼠皮质的NF-κB蛋白活性。结论PBCA-NPs能够与NF-κB圈套DNA结合组成基因转运体系,该体系可以作为研究NF-κB功能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正丁酯(PBCA) 纳米粒(NP) NF—kB 圈套基因
下载PDF
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大鼠体内药动学与组织分布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旭生 王爱芹 +3 位作者 朱欣茹 张朝辉 宋景贵 张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5,17,共6页
目的探讨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学,评估其脑靶向性。方法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阿米替林及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血液及组织中不同... 目的探讨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学,评估其脑靶向性。方法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阿米替林及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血液及组织中不同时间点阿米替林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米粒组中阿米替林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平均驻留时间、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是普通组的1.43、1.44、1.19倍;在大鼠靶向性评价中,脑组织相对摄取率为4.66;阿米替林组脑靶向效率均<1,提示脑组织分布最低;而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组脑靶向效率均>1,提示脑组织分布最多。结论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药动学参数改变明显,具有明显的脑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替林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靶向性 药动学 组织分布学
下载PDF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肝靶向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忠田 谭德明 +2 位作者 黄顺玲 朱平安 刘菲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HBIG-PBCA-NP)的肝靶向性。方法HBIG-PBCA-NP与HepG2.2.15细胞及QSG7701细胞共孵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的纳米粒;以HBIG-PBCA-NP、PBCA-NP或HBIG尾静脉注射昆明小鼠,透射电镜...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HBIG-PBCA-NP)的肝靶向性。方法HBIG-PBCA-NP与HepG2.2.15细胞及QSG7701细胞共孵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的纳米粒;以HBIG-PBCA-NP、PBCA-NP或HBIG尾静脉注射昆明小鼠,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内的纳米粒,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HBIG的含量。结果透射电镜照片显示HepG2.2.15细胞和QSG7701细胞的胞核和胞浆内可见纳米粒,昆明种小鼠肝组织中可见大量的纳米粒;肝组织HBIG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HBIG-PBCA-NP组比HBIG组显色更明显(P<0.01)。结论HBIG-PBCA-NP较HBIG肝靶向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肝靶向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规律研究
10
作者 周长江 戴蔚荃 +1 位作者 仲维清 孙树汉 《中南药学》 CAS 2005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优选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DNAPBCANP)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液聚合二步法制备不同配方的DNAPBCANP,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以包封率为指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工艺条件。结果优选... 目的优选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DNAPBCANP)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液聚合二步法制备不同配方的DNAPBCANP,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以包封率为指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在pH值为3的条件下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空白纳米粒,以2mL·min-1的速度将1份口蹄疫DNA疫苗溶液滴入到5份空白纳米球乳液中,继续搅拌8h。运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8.12±16.5)nm,分布范围为30~150nm,平均包封率为51.25%±3.92%。体外缓释试验表明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结论所确定的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DNA疫苗纳米粒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正交实验设计 制备工艺 体外释药规律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清及肝脏氧化苦参碱毫微粒的浓度
11
作者 周俊俊 蒋袁絮 +3 位作者 金少举 陶丽君 郑庆忠 刘利军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774-775,共2页
目的建立测定小鼠血清及脏器中氧化苦参碱毫微粒浓度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SB-C18(250mm×4.6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20%乙腈-磷酸-三乙胺(50mmol/L的磷酸,70mmol/L的三乙胺和3.7mmol/L... 目的建立测定小鼠血清及脏器中氧化苦参碱毫微粒浓度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SB-C18(250mm×4.6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20%乙腈-磷酸-三乙胺(50mmol/L的磷酸,70mmol/L的三乙胺和3.7m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组成,pH=3.0),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20nm,进样量30μl。结果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7.95%(RSD=0.45%),测定血药浓度线性范围为1.31-42.08μg/ml(r=0.9999),肝脏匀浆中药物浓度线性范围为1.31-39.26μg/ml(r=0.9971)。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稳定,灵敏度较高,可用于氧化苦参碱毫微粒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动物体内分布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氧化苦参碱毫微粒 血清 组织匀浆
下载PDF
抗EGFR、CA199及MUC1单克隆抗体偶联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杀伤胰腺癌细胞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林 侯艳红 +1 位作者 李春梅 刘浩润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121-1126,共6页
目的比较抗人EGFR、CA199和MUC1三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偶联的载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对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进一步筛选靶向效果更佳的目标分子。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吉西他滨的纳米微球,测定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载... 目的比较抗人EGFR、CA199和MUC1三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偶联的载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对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进一步筛选靶向效果更佳的目标分子。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吉西他滨的纳米微球,测定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载药率、包封率。采用化学交联法分别制备抗EGFR、CA199和MUC1三种单克隆抗体偶联的载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EGFR-GEM-PBCA-NP、CA199-GEM-PBCA-NP、MUC1-GEM-PBCA-NP)。进行三种纳米粒子杀伤胰腺癌靶细胞实验,MTT比色法杀伤实验检测,并设置单纯负载吉西他滨的纳米微球、吉西他滨原料药及空白对照组,比较三种单抗修饰的靶向纳米粒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治疗后肿瘤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细胞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UC1-GEM-PBCA-NP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MUC1-GEM-PBCA-N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在体外实验中MUC1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子对人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抑制及杀伤作用优于EGFR单抗及CA199单抗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子,其对于体外培养细胞的再导向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纳米微粒 CA199 EGFR MUC1 靶向治疗
下载PDF
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子民 王博 +1 位作者 王静 程岚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41-442,共2页
目的:研究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β-ELE-PBCA-NP)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释放介质为生理盐水(含50%乙醇、0.5%十二烷基硫酸钠);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比较β-榄香烯(β-ELE)溶液... 目的:研究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β-ELE-PBCA-NP)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释放介质为生理盐水(含50%乙醇、0.5%十二烷基硫酸钠);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比较β-榄香烯(β-ELE)溶液与β-ELE-PBCA-NP胶体溶液48h内的累积释放度,并考察β-ELE-PBCA-NP的释药机制。结果:β-ELE溶液8h的累积释放度已接近90%;β-ELE-PBCA-NP胶体溶液48h累积释放度为70.8%,且0.5h的累积释放度仅为8.7%,符合突释效应要求。体外释药模型以Weibull方程拟合程度最好(r=0.9977)。结论:与β-ELE溶液相比,β-ELE-PBCA-NP胶体溶液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体外释药 透析袋扩散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释药模型
原文传递
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博 袁子民 程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4-477,共4页
目的优化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为载药材料,采用界面缩聚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 目的优化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为载药材料,采用界面缩聚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粒,形态规整,无黏连,大小较为均匀,平均粒径254 nm,平均包封率90.17%。结论本实验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纳米粒 界面缩聚法 包封率
原文传递
聚山梨酯-80包裹神经毒素-Ⅰ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脑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福和 赵燕敏 +2 位作者 冯健 魏颖慧 李范珠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60-1763,共4页
目的制备聚山梨酯80包裹的神经毒素-Ⅰ(NT-Ⅰ)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T-80-NT-Ⅰ-PBCA-NP),并考察其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以PBCA为纳米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80-NT-Ⅰ-PBCA-NP,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经鼻腔给药后,运用脑微透... 目的制备聚山梨酯80包裹的神经毒素-Ⅰ(NT-Ⅰ)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T-80-NT-Ⅰ-PBCA-NP),并考察其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以PBCA为纳米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80-NT-Ⅰ-PBCA-NP,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经鼻腔给药后,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未包裹的NT-ⅠPBCA纳米粒(NT-Ⅰ-PBCANP)为对照组,研究神经毒素-Ⅰ在脑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动力学过程。结果大鼠鼻腔给药后,聚山梨酯-80包裹与未包裹的NT-ⅠPBCA纳米粒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t_(max)分别为(71.018±7.641)、(55.830±6.072) min;C_(max)分别为(117.189±10.036)、(52.277±6.217) ng/mL;AUC_(0→∞)分别为(22 836.633±51.052)、(12 786.934±30.723) ng·min·mL^(-1)。结论T-80-NT-Ⅰ-PBCA-NP鼻腔给药后延长NT-Ⅰ达峰时间,且显著提高NT-Ⅰ的脑内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山梨酯-80 神经毒素-Ⅰ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 纳米粒 药动学
原文传递
RP-HPLC法测定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中主药的含量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子民 王博 程岚 《医药论坛杂志》 2010年第19期6-7,共2页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β-ELE-PBCA-NP)中主药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β-榄香烯浓度在22.4~1...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β-ELE-PBCA-NP)中主药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β-榄香烯浓度在22.4~179.2μg/ml(r=0.9996)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RSD分别为1.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β-ELE-PBCA-NP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反相高效波相色谱法 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