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ATIC PCS7在LDPE/EVA风送系统中的应用
1
作者 罗军 王古月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3年第12期150-151,共2页
风送系统是LDPE/EVA生产中的重要装置。重点介绍了SIMATIC PCS7在LDPE/EVA风送系统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系统的组成和程序设计方案。实际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套系统具有性能可靠、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
关键词 LDPE/eva 风送系统 pcS7 过程控制系统
下载PDF
PC/EVA共混体系在加工过程中的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印 廖永霞 +1 位作者 尹波 杨鸣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1-204,208,共5页
通过转矩流变分析、差示扫描量热(DSC)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 R)等手段研究了不同聚碳酸酯(PC)/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体系在加工过程中的大分子反应,考察了有机金属催化剂(氧化二丁基锡DBTO)含量和反应时间对共混体系的影响。... 通过转矩流变分析、差示扫描量热(DSC)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 R)等手段研究了不同聚碳酸酯(PC)/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体系在加工过程中的大分子反应,考察了有机金属催化剂(氧化二丁基锡DBTO)含量和反应时间对共混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PC和EVA可以在熔融共混过程中发生大分子反应,在界面原位形成接枝或交联的PC-EVA共聚物,催化剂用量增大、反应时间延长易生成共交联的PC-EVA共聚物,但混合时间过长,体系的断链加剧,所生成产物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共混体系 酯交换反应 原位增容
下载PDF
HDPE/PC/EVA共混体系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新民 李劲 石晓欣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04年第4期7-10,共4页
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增容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碳酸酯(PC)共混体系,讨论了EVA,PC对HDPE/PC共混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C用量的增加,HDPE/PC共混合金的熔体流动速率减小,缺口冲击强度增大,拉伸强度增大,维卡软化点变... 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增容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碳酸酯(PC)共混体系,讨论了EVA,PC对HDPE/PC共混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C用量的增加,HDPE/PC共混合金的熔体流动速率减小,缺口冲击强度增大,拉伸强度增大,维卡软化点变化不大。EVA能够改善合金体系的加工流动性,却明显降低了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聚碳酸酯 HDPE pc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 共混合金 性能 相容剂 流动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PCE/POM/EVA共混体系高强高韧化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国军 金日光 权英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共3页
对 PCE/POM、PCE/EVA、PCE/POM/EVA三种共混体系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对比。通过分析表明 ,EVA对 PCE/POM共混体系有增容作用 ,POM对 PCE/EVA共混体系有增强作用 。
关键词 聚氯醚 聚甲醛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共混体系 物理性能 机械性能 冲击强度 拉伸强度
下载PDF
Som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C/ABS Blends 被引量:5
5
作者 Rachida Krache Ismahane Debah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1年第5期404-410,共7页
A series of blends of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ABS) and Polycarbonate (PC) were prepared and some of their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The Young’s modulus changed gradually and monotoni... A series of blends of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ABS) and Polycarbonate (PC) were prepared and some of their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The Young’s modulus changed gradually and monotonically with the polycarbonate content. This effect was tentatively explained as the antiplasticization of the PC which is ascribed to the chain mobility, which permits the PC chains to pack more tightly, to the secondary cross-linking between the PC chains, or to the secondary attachment of bulky side-chains to the PC, thus producing steric hindrance to the rotation of the PC main chains.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found for the impact strength were intermediate between those of the neat polymers, depending upon the dispersed rubber particles of butadiene in the matrix of SAN (Styrene-Acrylonitrile), and the dispersed PC particles which generally make the ABS more brittle. A maximum value of about 88 KJ/m2 for the impact strength was observed for the blend with 90% PC.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 polymer-polymer interactions for this particular composition. The variations in the heat deflection temperature HDT and the Vicat softening point with the blend composition were very similar, and allowed us to assume that the phase inversion between the matrices of the two polymers takes place at 50% PC. The morphology of the blends revealed by SEM observation, show a co-continuous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 ABS blendS Impact Strength TENSILE and FLEXURAL Properties HDT Vicat Point HARDNESS FTIR Morphology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tensil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PC, ABS, and PC/ABS blends from low to high strain rates
6
作者 尹征南 王铁军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2年第4期455-464,共10页
This paper experimentally studies the tensil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poly- carbonate (PC),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ABS), and PC/ABS blends (with the blending ratios of PC to ABS being 80:20, 60:40, 50... This paper experimentally studies the tensil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poly- carbonate (PC),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ABS), and PC/ABS blends (with the blending ratios of PC to ABS being 80:20, 60:40, 50:50, and 40:60) from low to high strain rates. Using the universal MTS-810 machine and the split Hopkinson tension bar (SHTB) testing system, the quasi-static and impact tension tests are carried out at the room temperature. The curves of the true stress and the true strain are obtained.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PC, ABS, and PC/ABS blends are characterized in detail.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in rate and the yielding stress is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pc/ABS) blend split Hopkinson tension bar (SHTB) stain rate
下载PDF
Effect of Silicon Carbide (SiC) Nanoparticles on th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PMMA/PC Polymer Blend
7
作者 H. M. Alhusaiki-Alghamdi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9年第5期487-499,共13页
Films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polycarbonate (PC) polymer blend doped silicon carbide (SiC) nanopowder are synthesized by the casting method. The study for the structural, optical and electrical behavior of P... Films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polycarbonate (PC) polymer blend doped silicon carbide (SiC) nanopowder are synthesized by the casting method. The study for the structural, optical and electrical behavior of PMMA/PC blend without and with low contents (&le;0.8 wt%) of SiC is done.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is investigated from X-ray spectra. After the addition of SiC, the intensity of the main X-ray halo peak at 2θ = 20.26&deg;of PMMA/PC is decreased, attributed to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MMA/PC. It’s clear that SiC is causing an increase in the amorphous regions inside the PMMA/PC blend. The peaks related to SiC are not found attributed using a small amount of SiC with complete dissolution of SiC. The shift of the intensity for IR bands has supporte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all components. The values of the optical band gap from UV-Vis spectra using indirect transition ar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iC. The values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re low at low frequency attributed to the charge accumulation at the electrode which takes place. The conductivity is increased as the increase of frequency due to the mobility of charge carriers. Furthermore, the conductivity i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iC contents. The values of ε' and ε'' are very high at the lower frequency and they decrease when the frequency is increased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The plot of both Z' and Z'' shows dramatic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qu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pc blend SIC NANOPARTICLES XRD FT-IR Electr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低EVA含量PA6/EVA共混物双连续相形成机理
8
作者 杨家昕 潘诚 +2 位作者 季天宸 曹峥 陶国良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53,共5页
利用密炼机对PA6/EVA共混物进行熔融共混并对熔融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低EVA含量PA6/EVA共混物的相形态,分析了不同加工条件对共混物相形态的影响,基于基本假设建立了A/B(低含量)两相聚合物的熔融模型,并且,提出了低含... 利用密炼机对PA6/EVA共混物进行熔融共混并对熔融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低EVA含量PA6/EVA共混物的相形态,分析了不同加工条件对共混物相形态的影响,基于基本假设建立了A/B(低含量)两相聚合物的熔融模型,并且,提出了低含量两相聚合物共混体系双连续相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30℃、转子转速为60 r/min、PA6/EVA共混物熔融2.5 min时,共混物充分熔融,随着转子转速的增大,熔融时间显著缩短。低EVA含量PA6/EVA共混物的相形态主要受到共混时间和转子转速的影响,并且,双连续结构不稳定,当共混时间在3~5 min范围内时,EVA能够形成连续相;当共混时间为8 min时,EVA转变为分散相,转子转速增大加快了EVA由连续相转变为分散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共混 eva含量 加工条件 熔融模型 双连续相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基于舱外航天服头盔面窗透明件的边缘复合连接技术研究
9
作者 马加炉 黄庆伟 +3 位作者 李元丰 姚丽坤 陈书赢 李少松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舱外航天服头盔为多层面窗结构,压力防护是其首要的防护功能,面窗与金属盔壳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关键。基于舱外服头盔面窗为聚碳酸酯基材、非规则曲面、端口弧线闭合、薄壁透明等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聚碳酸酯面窗透明件的边缘复合连接方式... 舱外航天服头盔为多层面窗结构,压力防护是其首要的防护功能,面窗与金属盔壳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关键。基于舱外服头盔面窗为聚碳酸酯基材、非规则曲面、端口弧线闭合、薄壁透明等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聚碳酸酯面窗透明件的边缘复合连接方式,并开展了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原理样机研制、试验验证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连接结构稳定可靠,性能满足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舱外航天服 头盔面窗 聚碳酸酯 透明件 边缘复合连接
下载PDF
PC/ABS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其 郑一泉 +1 位作者 冯强 李光宪 《塑料科技》 CAS 2003年第5期58-61,共4页
综述了PC/ABS共混体系相结构的分析结果、增容技术以及影响PC/ABS合金性能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pc ABS 共混体系 研究进展 相结构 增容技术 聚碳酸酯 机械性能 电绝缘性能 尺寸稳定性 耐热性
下载PDF
PC/ABS共混合金的配比与性能 被引量:28
11
作者 曹民干 浦鸿汀 李颖寒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19-121,共3页
制备了不同配比的PC/ABS共混物样品,测定了不同配比PC/ABS共混物样品的熔体指数、断裂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硬度、维卡软化点、吸水率、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ABS的加入能改善熔体流动... 制备了不同配比的PC/ABS共混物样品,测定了不同配比PC/ABS共混物样品的熔体指数、断裂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硬度、维卡软化点、吸水率、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ABS的加入能改善熔体流动性,降低成型加工温度;(2)弯曲强度随ABS含量的递增而下降,断裂伸长率在ABS占50%(质量分数)为转折点,硬度变化不明显;(3)热性能有所下降,但和其它综合性能的提高相比是较小的;综合研究结果认为50%ABS,50%PC共混物的总体性能较好,此时抗冲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ABS树脂 共混 配比 性能
下载PDF
ABS/PC共混合金组成与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金敏善 张文华 李中宇 《塑料科技》 CAS 2004年第6期5-8,共4页
 选用两种不同牌号的ABS树脂与PC共混,并对其组成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ABS的组成不同,ABS PC混合物的相容性、力学性能以及流变行为都不相同。
关键词 ABS pc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聚碳酸酯 共混合金 制备方法 软化点
下载PDF
相容剂对PC/PLA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单铮铮 董旭 +1 位作者 潘肇琦 杲云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99,共4页
研究了不同相容剂对聚碳酸酯/聚乳酸(PC/PLA)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找出了增容效果明显的相容剂EMG,并进一步研究了EMG对PC/PLA共混体系相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容剂EMG的加入,促使共混体系中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下降,PLA... 研究了不同相容剂对聚碳酸酯/聚乳酸(PC/PLA)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找出了增容效果明显的相容剂EMG,并进一步研究了EMG对PC/PLA共混体系相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容剂EMG的加入,促使共混体系中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下降,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一步提高,增强了两相间的界面黏结作用,改善了PC/PLA之间的相容性;EMG的加入,提高了PC/PL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当相容剂质量分数为9%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均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聚乳酸 共混改性 相容性
下载PDF
木质素/LDPE-EVA复合材料及其发泡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建 罗学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834-1839,共6页
研究了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木质素与LDPE-EVA的共混性能及进一步制备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共混物SEM图表明,在增容剂LDPE-g-MAH的作用下,木质素均匀地分散于LDPE-EVA基体中,并明显形成了一定的过渡层;DSC曲线分析表明,木质素/LDPE-EVA... 研究了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木质素与LDPE-EVA的共混性能及进一步制备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共混物SEM图表明,在增容剂LDPE-g-MAH的作用下,木质素均匀地分散于LDPE-EVA基体中,并明显形成了一定的过渡层;DSC曲线分析表明,木质素/LDPE-EVA共混物有且只有一个介于两者吸热峰之间的吸热峰,进一步说明了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容性。综合看来,10份LDPE-g-MAH增容20份含量的木质素与100份55/45的LDPE-EVA配以0.5份交联剂在130℃下混合具有较好的共混性能。同时,采用模塑发泡能得到具有优良力学性能和较好形貌的木质素/LDPE-EVA发泡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LDPE-eva 共混 发泡
下载PDF
DPE/P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分子设计与合成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鸣波 郑学晶 +1 位作者 李忠明 冯建民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3-59,共7页
介绍了高密度聚乙烯 (HDPE) /聚碳酸酯 (P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采用了低密度聚乙烯 (LDPE)在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 (BPO)存在下与二烯丙基双酚A(DABPA)在二甲苯中进行溶液接枝共聚反应的工艺。通过重量法和X 射线光... 介绍了高密度聚乙烯 (HDPE) /聚碳酸酯 (P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采用了低密度聚乙烯 (LDPE)在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 (BPO)存在下与二烯丙基双酚A(DABPA)在二甲苯中进行溶液接枝共聚反应的工艺。通过重量法和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证实了接枝共聚物 (LDPE g DABPA)的存在。研究了引发剂BPO用量、单体DABPA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确定了合成LDPE g DABPA最佳接枝率的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研究增容的共混体系证明 ,LDPE g DABPA与PC之间的确存在强的相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体系 增容剂 分子设计 聚乙烯 聚碳酸酯
下载PDF
POM/EVA共混物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军坡 黄秀云 +1 位作者 胡企中 杨思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1480-1484,共5页
用力学测试、扫描电镜(SEM)、热分析(DSC)等手段研究了聚甲醛(POM)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物(POM/EVA)的力学性能及其微观形态;用聚甲醛与马来酸二丁酯(DBM)的接枝物(POM-g-DB... 用力学测试、扫描电镜(SEM)、热分析(DSC)等手段研究了聚甲醛(POM)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物(POM/EVA)的力学性能及其微观形态;用聚甲醛与马来酸二丁酯(DBM)的接枝物(POM-g-DBM)作相容剂,能改变共混物两相间的粘结力,从而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SEM观察表明接枝物的加入改变了POM/EVA共混物的断裂方式、微观形态及结晶性能,对其热性能影响不大;通过改变POM/EVA的配比、接枝物的用量及分子量等,筛选出共混物制备的最佳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 乙烯 醋酸乙烯酯 共混物 增韧
下载PDF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PC/PE共混物的形态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国强 杨伟 +4 位作者 杨鸣波 黄鹂 李尉 刘春太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3-196,共4页
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 IM)PC/PE共混物制品相形态的观察,发现作为分散相PC的形变规律与在常规注射成型(C IM)制品中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气体穿透对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制品形态的形成和形态分... 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 IM)PC/PE共混物制品相形态的观察,发现作为分散相PC的形变规律与在常规注射成型(C IM)制品中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气体穿透对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制品形态的形成和形态分布影响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PE共混物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 形态 气体穿透
下载PDF
SBS/EVA改性PP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方少明 周立明 +4 位作者 白宝丰 刘东亮 张华林 吴聪艺 程德才 《弹性体》 CAS 2001年第6期9-11,共3页
研究了PP/EVA、PP/SBS和PP/EVA/SBS共混体系 ,对其不同配比的共混体系进行了物理机械性能测试与讨论。结果表明 ,SBS和EVA并用增韧PP时 ,当质量份大于 17份时有着显著的协同效应 ,PP/EVA/SBS三元共混物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能。
关键词 力学性能 PP SBS eva CACO3 共混体系 增韧 改性 聚丙烯 碳酸钙 树酯 拉伸性能
下载PDF
PC/PBT共混体系的研究 Ⅰ.PC、PBT熔融共混时的酯交换反应 被引量:14
19
作者 熊文 周达飞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36-240,共5页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PC、PBT熔融共混时的酯交换反应,发现PBT中残余的Ti催化剂会对酯交换反应起催化作用。通过加入能和Ti催化剂络合的添加剂,可以控制酯交换程度,这为控制PC/PBT合金...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PC、PBT熔融共混时的酯交换反应,发现PBT中残余的Ti催化剂会对酯交换反应起催化作用。通过加入能和Ti催化剂络合的添加剂,可以控制酯交换程度,这为控制PC/PBT合金的性能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 PBT 共混 酯交换反应 pc/PBT合金
下载PDF
EVA对PP/EVA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殷锦捷 屈晓莉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4,共3页
将不同配比的聚丙烯(PP)和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进行共混,测试了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共混物的结晶性能;用扫描电镜(SEM)二次电子成像系统分析了试样的断口形貌,研究了EVA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将不同配比的聚丙烯(PP)和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进行共混,测试了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共混物的结晶性能;用扫描电镜(SEM)二次电子成像系统分析了试样的断口形貌,研究了EVA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VA的加入提高了EVA/PP共混体系的韧性,同时降低了PP的结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乙烯 乙酸乙烯共聚物 共混改性 结晶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