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3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R-DNA直接测序检测1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Weber-Cockayne亚型(WC-EBS)患者角蛋白K5基因点突变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冠群 吴安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9-221,共3页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性疾病,研究表明本病存在角蛋白K5/K14基因点突变。EBS的各个亚型突变发生部位有一定差异,其中Weber-Cockayne亚型(WC-EBS)突变多位于K5...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性疾病,研究表明本病存在角蛋白K5/K14基因点突变。EBS的各个亚型突变发生部位有一定差异,其中Weber-Cockayne亚型(WC-EBS)突变多位于K5/K14的连接区L1-2。本研究设计了扩增K5基因L1-2区DNA片段的引物,应用PCR对-WC-EBS家系的患者及未发病成员进行扩增。PCR产物测序发现患者K5第346密码子发生了A→C的碱基替换,导致色氨酸(TAT)变成丝氨酸(TCT),而未发病成员则未见有碱基突变。结果表明,通过PCR结合DNA直接测序不失为快速、准确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此外,连接区在角蛋白结构中不如螺旋区重要,因而此区基因突变对角蛋白二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大,这与临床上WC-EBS病情相对较轻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 表皮松解症 角蛋白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转基因油菜籽多重PCR-DNA芯片联用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烜 郑文杰 +4 位作者 赵卫东 贺艳 张宏伟 刘辉 何晨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6-41,共6页
根据转基因油菜中所转入的外源基因,选择CaMV35S启动子、FMV35S,PAT基因和目的基因mCP4-EP-SPS,BAR,MS8,RF3以及内源PE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多重PCR法对待测样品进行扩增,通过缺口平移法合成DIG-dUTP标记杂交探针,并制备基因芯片,在... 根据转基因油菜中所转入的外源基因,选择CaMV35S启动子、FMV35S,PAT基因和目的基因mCP4-EP-SPS,BAR,MS8,RF3以及内源PE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多重PCR法对待测样品进行扩增,通过缺口平移法合成DIG-dUTP标记杂交探针,并制备基因芯片,在对PCR反应和扩增产物与芯片杂交条件进行优化的同时,比较了芯片检测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对检测的灵敏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灵敏度可达0.1%,由于采用了多重PCR技术一次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油菜籽 DNA芯片 缺口平移 多重PCR
下载PDF
应用PCR-DNA探针杂交法检测丙型肝炎核糖核酸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晶 《黑龙江医学》 2012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探讨PCR-DNA探针杂交法检测丙型肝炎核糖核酸的应用。方法采用PCR-DNA探针杂交法对138例HCVAb阳性者和100例经干扰素治疗的HCVAb阳性者及80例正常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38例未经治疗的HCVAb阳性者检测一致率为94.2%,100例经干扰素... 目的探讨PCR-DNA探针杂交法检测丙型肝炎核糖核酸的应用。方法采用PCR-DNA探针杂交法对138例HCVAb阳性者和100例经干扰素治疗的HCVAb阳性者及80例正常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38例未经治疗的HCVAb阳性者检测一致率为94.2%,100例经干扰素治疗的HCVAb阳性者一致率为95%和80例正常对照测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PCR-DNA探针杂交法,敏感性高,准确性好,结果易于判定,是较理想的HCV-RNA的检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dna 核糖核酸 丙型肝炎
下载PDF
HBsAg ELISA+/HBV DNA NAT-献血者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景媛媛 范云 +3 位作者 郭燕 张文娟 段勇 冯娜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 ELISA检测结果与HBV DNA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22年11月1日—2023年4月30日陕西省血液中心HBsAg ELISA+/HBV DNA NAT-(ELISA+/NAT-)标本共计71份,对其采用...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 ELISA检测结果与HBV DNA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22年11月1日—2023年4月30日陕西省血液中心HBsAg ELISA+/HBV DNA NAT-(ELISA+/NAT-)标本共计71份,对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同时复检巢式PCR扩增HBV S区和C区基因片段。结果 双ELISA+/NAT-标本(n=30)巢式PCR检测阳性率远高于单ELISA+/NAT-标本(n=41)(60%vs 24.40%,P<0.05)。前者献血者100%为初次献血者,血清抗-HBc阳性率100%,血清学模式以1、4、5此3项阳性(80%)为主;后者献血者中31.7%为重复献血者,血清抗-HBc阳性率仅为19.51%,血清学模式以单2项阳性(43.90%)和全阴(36.58%)为主。结论 单ELISA+结果存在较多假阳性,导致不必要的血液报废;而NAT-标本可能存在低水平的HBV DNA,产生漏检风险。建议针对单HBsAg ELISA+/NAT-献血者,采用多套系统多种方法追溯检测,提高献血者HBV筛查的准确度,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无偿献血者 巢式PCR HBV DNA
下载PDF
围绕FFPE样本特性的DNA纯化纳米磁珠优化
5
作者 肖林 吕晓芳 +4 位作者 曹师瑜 江丹 孙林雍 李坤 叶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5-730,共6页
目的 探讨围绕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 FFPE)样本特性获取更高质量/得率的纳米磁珠核酸提取方案,改进分子病理技术。方法 合成4大类15个小类的备选磁珠,以FFPE样本为中心,筛选高质量/得率磁珠。模拟常... 目的 探讨围绕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 FFPE)样本特性获取更高质量/得率的纳米磁珠核酸提取方案,改进分子病理技术。方法 合成4大类15个小类的备选磁珠,以FFPE样本为中心,筛选高质量/得率磁珠。模拟常规组织、粗针穿刺(肝脏)、纤维支气管镜样本(肺),装管相同张数连片。采用筛选的最佳磁珠与市场出售的常见磁珠试剂提取核酸,横向对比纯化总量、片段大小等质量参数。应用PCR和Sanger验证核酸的下游应用。结果 以FFPE样本DNA为中心筛选自制纳米磁珠,获得最佳性能纳米磁珠总回收率为58.5%±1.58%,5种市售商品化磁珠和3种国产磁珠总回收率为18.68%~40.71%。相同组织量(连片)提取的DNA总量,在模拟常规组织、粗针穿刺和纤维支气管镜样本核酸得率比市售试剂盒提高39.49%~181.72%(P<0.05)。模拟纤维支气管镜样本1张(4μm)总量可达100 ng以上、5张总量可达400 ng以上。结论 以FFPE样本DNA为中心筛选的DNA纯化纳米磁珠,与商品化磁珠相比有较大提升,为临床分子病理检测的质量保证、自动化检测和项目拓展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包埋组织 DNA提取 纳米磁珠 PCR Sanger
下载PDF
藜麦FLS基因家族的鉴定、表达及DNA变异分析
6
作者 孙慧琼 张春来 +6 位作者 王锡亮 徐宏申 窦苗苗 杨博慧 柴文婷 赵珊珊 姜晓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182,共11页
【目的】黄酮醇合成酶(FLS)是石竹目植物中多酚类次生代谢的关键酶,为探究FLS基因在藜麦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对FL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站,鉴定出CqFLS家族成员,分析其基因结构、蛋白的理化性质、二... 【目的】黄酮醇合成酶(FLS)是石竹目植物中多酚类次生代谢的关键酶,为探究FLS基因在藜麦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对FL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站,鉴定出CqFLS家族成员,分析其基因结构、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启动子顺式元件以及系统进化关系等,并通过基因克隆、构建表达载体的方法分析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共鉴定出3个CqFLSs基因,不均匀分布在2条染色体上,CqFLSs启动子区域包含水杨酸、脱落酸、茉莉酸甲酯和干旱诱导等元件;CqFLS2.1g发现多处InDel和SNP变异,在ch0128871893、28871125、28872881处编码核苷酸删除,且均注释为上游效应,未检测到移码突变;FLS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可知,与其他两个基因相比,CqFLS2.1g与CqFLS1.1g、CqFLS3.10g处于不同分支,表达水平也存在差异,CqFLS2.1g可能发生分化;同时,基因表达分析表明,3个CqFLSs基因在青白1号籽粒中整体表达量高于青黑1号和贡扎4号。对克隆出的CqFLS1.1g用0.3 mmol/L的IPTG诱导,在20℃和37℃的条件下均可成功表达。【结论】CqFLS1.1g在花的形成以及籽粒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而CqFLS2.1g则主要参与藜麦籽粒的形成,CqFLS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藜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黄酮醇合酶 荧光定量PCR DNA变异 原核表达
下载PDF
DNA甲基化修饰对金钱鱼卵巢Cyp17a1表达水平的影响
7
作者 周一帆 江政霆 +5 位作者 李雨 焦开智 潘书慧 许芮 李广丽 江东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3,共8页
【目的】分析DNA甲基化修饰对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卵巢Cyp17a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卵巢发育成熟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分别取卵巢发育III、IV期的金钱鱼,以及投喂添加0(对照)、50、100μg/g雌二醇饲料30 d的2龄雌鱼,... 【目的】分析DNA甲基化修饰对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卵巢Cyp17a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卵巢发育成熟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分别取卵巢发育III、IV期的金钱鱼,以及投喂添加0(对照)、50、100μg/g雌二醇饲料30 d的2龄雌鱼,用MethPrimer软件分析其Cyp17a1基因CpG二核苷酸位点分布特征,并预测CpG岛;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以及投喂雌二醇个体卵巢中的Cyp17a1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yp17a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金钱鱼Cyp17a1翻译起始位点2000 bp后无CpG岛,取第1外显子含有5个CpG位点(翻译起始位点后106、116、129、148和203 bp处)的区域用于DNA甲基化水平检测。金钱鱼III期卵巢Cyp17a1外显子1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显著高于IV期卵巢(P<0.05),与其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116、129和203 bp处DNA甲基化存在发育时期差异,但106和148 bp处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雌二醇后,金钱鱼卵巢Cyp17a1 mRNA表达水平和第1外显子CpG富集区域整体DNA甲基化修饰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但雌激素处理雌鱼翻译起始位点后148、203 bp处甲基化水平明显上升(P<0.05)。【结论】金钱鱼卵巢Cyp17a1第一个外显子CpG富集区的整体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饲料E2可上调Cyp17a1第一个外显子148、205 bp处甲基化水平,表明甲基化修饰参与金钱鱼Cyp17a1的表达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鱼 Cyp17a1 基因表达 亚硫酸氢盐测序法 DNA甲基化
下载PDF
生产加工过程食用玉米淀粉基因降解情况 被引量:1
8
作者 甄珍 窦迎港 刘晓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154-159,共6页
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玉米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核酸成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增加出口过程中转基因成分检验难度。针对转基因食用玉米淀粉在加工过程中主要环节进行样本收集,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加工过... 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玉米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核酸成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增加出口过程中转基因成分检验难度。针对转基因食用玉米淀粉在加工过程中主要环节进行样本收集,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加工过程中样品内、外源基因不同扩增片段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浸泡后的浆料湿磨及精磨分离阶段的样品DNA降解严重。随着检测转基因成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及数字PCR在检测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利用数字PCR方法检验痕量转基因成分,不仅可以定性检测,并且可以对转基因成分含量进行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 转基因 食用玉米淀粉 DNA降解 生产加工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裸裂尻鱼环境DNA检测及生物量评估
9
作者 李冰 冯秀 +3 位作者 朱仁 隋晓云 贾银涛 陈毅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建立快速和准确的环境DNA(eDNA)检测方法,可为鱼类的长期监测提供便利,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及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采集了20种鱼和水样,针对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 建立快速和准确的环境DNA(eDNA)检测方法,可为鱼类的长期监测提供便利,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及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采集了20种鱼和水样,针对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设计Cyt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利用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水样中e DNA拷贝数,并分析其与生物量和丰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正反向引物及探针序列与其他19种鱼之间的平均错配碱基数分别为6.8、6.9和3.6,且对其基因组DNA进行ddPCR扩增没有荧光信号。通过对比ddPCR和网捕2种方法,70%样点中检测结果相同,剩余30%样点都是网捕未捕获但ddPCR检出的情况。在拉鲁湿地和雅鲁藏布江干流的样点中,水样eDNA拷贝数与拉萨裸裂尻鱼生物量和丰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拉鲁湿地水样e DNA与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647,雅鲁藏布江水样eDNA与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和0.756,表明eDNA技术是鱼类分布和生物量监测的有效方法。eDNA检测易受到近缘物种和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微滴式数字PCR 拉萨裸裂尻鱼 物种检测 雅鲁藏布江中游
下载PDF
去氢骆驼蓬碱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10
作者 林玉霞 巩月红 +2 位作者 赵一聪 潘美驰 王建华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1期42-48,共7页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去氢骆驼蓬碱(HM)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瑞士靶点预测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药物银行数据库(Drugbank)获取HM相关基因,在基因卡数据库(GeneCards)、D...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去氢骆驼蓬碱(HM)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瑞士靶点预测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药物银行数据库(Drugbank)获取HM相关基因,在基因卡数据库(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获取细粒棘球蚴病的作用靶点,将HM的预测靶点和细粒棘球蚴病相关基因相互映射,得到HM作用细粒棘球蚴病的靶点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网络拓扑属性分析,筛选重要靶点蛋白,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和成分-疾病-靶点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Kyot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与DNA损伤相关的基因靶点。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及Pymol软件对相关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和展示。将活力不低于98%的细粒棘球蚴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DMSO组、25μmol/L HM组、50μmol/L HM组、100μmol/L HM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体外验证HM干预细粒棘球蚴肿瘤蛋白P53(TP53)、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染色体组蛋白H2A的变异体(H2AX)、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共获得HM靶点105个,细粒棘球蚴病相关基因88个,二者共有靶点为2个。HM干预细粒棘球蚴病的作用靶点主要有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MAPK1、TP53、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AA1)、MAPK14、Jun,机制可能涉及MAPK信号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ERBB)信号通路、DNA损伤与DNA修复通路、细胞凋亡等过程。体外验证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5μmol/L HM组、50μmol/L HM组、100μmol/L HM组的TP53,TopoⅠ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下调趋势(P <0.05),H2AX,ATM 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上调趋势(P <0.05)。结论 HM可通过多种生物学过程和相关信号途径治疗细粒棘球蚴病,HM参与细粒棘球蚴病DNA损伤与DNA修复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TP53,TopoⅠ,H2AX,ATM均可能是其作用靶点。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HM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骆驼蓬碱 细粒棘球蚴病 DNA损伤与DNA修复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淡水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的筛选及其在千岛湖的应用
11
作者 周严 童璐 +4 位作者 胡文静 李志力 郝雷 刘其根 胡忠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9,共13页
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的鱼类多样性监测方法因具有灵敏度高、对目标生物无伤害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eDNA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宏条形码引物的选择,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但较少有... 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的鱼类多样性监测方法因具有灵敏度高、对目标生物无伤害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eDNA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宏条形码引物的选择,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但较少有研究综合评估这些引物的检出效果。本研究评估了来自COI、Cytb、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的29对鱼类e DNA宏条形码引物(包括本研究设计的2对和从国内外文献中引用的27对引物),首先基于计算机模拟PCR(in silico PCR)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其中效果较好的17对引物开展了更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计算机模拟PCR结果良好的引物在进行高通量测序时并非全部表现良好,表明引物的筛选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模拟PCR;具有更长扩增片段长度的宏条形码引物并没有获得理想中更好的扩增效果,表现效果好的引物大多是扩增片段长度处于200~300 bp之间的引物;相对于COI和Cytb而言,12S rRNA引物与16S rRNA引物均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适宜作为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而用于鱼类多样性研究;同时,鉴于当前的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尚不完备以及不同引物的特性不同,使用多对引物将大大增加物种的检出概率和e DNA研究的可信性。本研究展示了eDNA在评估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力,有助于将来的鱼类eDNA研究,从而为鱼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DNA宏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计算机模拟PCR 引物 千岛湖
下载PDF
3种褐黄血蜱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12
作者 焦雪丽 张鑫 +1 位作者 杨惠 苏婧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4期354-358,共5页
目的在保持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寄生蜱虫体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综合比较95℃水浴法、改良碱裂解法、离心柱法3种提取方法对蜱组织DNA提取质量的差异,筛选适用于蜱鉴定分型的高效稳定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方法取蜱标本的一只足作为... 目的在保持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寄生蜱虫体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综合比较95℃水浴法、改良碱裂解法、离心柱法3种提取方法对蜱组织DNA提取质量的差异,筛选适用于蜱鉴定分型的高效稳定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方法取蜱标本的一只足作为实验样本,通过95℃水浴法、改良碱裂解法和离心柱法分别提取样品中基因组DNA,检测提取物浓度以及A260/A280和A260/A230比值,并通过PCR技术检测蜱分型相关基因16S rDNA(16S ribosoma DNA,16S核糖DNA)、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内转录间隔区2)的片段扩增效率,综合分析3种提取方法的优劣。多组之间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种提取方法均可获得足量的蜱基因组DNA,改良碱裂解法提取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法(P<0.05),A260/A280和A260/A230比值结果表明离心柱提取法获得的DNA纯度更高,进一步的PCR实验表明,在模板量一致的情况下,以离心柱法提取的DNA为模板扩增产生的16S rDNA、ITS2片段扩增效率更高,而以95℃水浴法提取的DNA为模板扩增产生的16S rDNA、ITS2片段效率较低。结论离心柱法是提取蜱基因组DNA高效且实用的方法,能够在保持虫体形态完整的情况下满足对寄生蜱进行后续基因分型实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黄血蜱 寄生蜱 基因组DNA 核酸提取 PCR
下载PDF
Evolution of Mother-to-Child HIV-1 Transmission Rate in Mali from 2009 to 2018
13
作者 Alou Sanogo Mohamed Ag Baraïka +9 位作者 Maïga Aminata Demba Koita Mahamadou Abdou Mamadou Guindo Clémentine N’Diaye Fatoumata Namoudou Traoré Abdoulaye Bagayoko Youssouf Diallo Flabou Bougoudogo Ibrehima Guindo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CAS 2024年第5期256-267,共12页
Despite enormous effort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liminating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1, it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for many countr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particularly Mali. Our objective is to assess c... Despite enormous effort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liminating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1, it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for many countr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particularly Mali. Our objective is to assess changes in the rate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1. We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etween January 1, 2009 to December 31, 2018 (10 years) of early diagnosis activity in newborns and children born to HIV-1-positive mothers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INSP). The samples came from health and referral centers in mali. All samples were received at the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at the INSP. Proviral DNA extraction was performed from a blood spot sample with a Roche DNA kit,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IV-1 qualitative Test, V2.0 (Roche Molecular System, Inc, USA) following the company procedures. Molecular diagno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ame kits using an algorithm of three identical PCRs. The Epi Info version 7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with a significance threshold of 5%. A total of 10,714 samples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born to HIV-positive mothers were analyzed by PCR. Ninety-six percent of mothers were on ARV prophylaxis (AZT 3TC NVP and AZT NVP) and 60% of newborns received the same ARV prophylaxis. Of these children, 956 tested positive with an overall transmission rate of 8.92%, varying between 7.27% in 2009 and 08.01% in 2018. This rate was relatively low among children receiving prophylaxis at 2.04% and remained high for children who received breastfeeding at 5.62%. However, the transmission rate remains low for those who have benefited from mixed and artificial breastfeeding at 1.58% and 1.27%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children remained infected by their mothers during pregnancy, childbirth or breastfeeding. This stud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of HIV in children using molecular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Diagnosis Mothers-to-Child NEWBORNS PCR DNA HIV-1
下载PDF
深入了解目的基因(Bt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4
作者 梅李胜 吴文娟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2,共3页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是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最后一步,用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真正在受体细胞中稳定表达其遗传特性。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介绍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方法,为理解基因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BT基因 PCR DNA分子杂交技术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下载PDF
Case Study for Undetermined Mosquito Speci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Western Burkina Faso
15
作者 Koudraogo Bienvenue Yaméogo Sassan Simplice Kambou +3 位作者 Domonbabélé François de Sales Hien Logotio Rachel Angela Traore Franck Adama Yao Rakiswendé Serge Yerbanga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CAS 2024年第2期43-53,共11页
Introduction: Malaria eradication campaign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largely based on parasite and vector control. Vector identification, whether morphological or molecular,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vector control. ... Introduction: Malaria eradication campaign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largely based on parasite and vector control. Vector identification, whether morphological or molecular,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vector control.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indeterminat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ults for mosquito species in Western part of Burkina Faso. Methodology: From July 2021 to November 2021, mosquito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high malaria transmission in the village of Séguéré, Houet province, Burkina Faso, and morphologically identified. After DNA extraction, samples were amplified by sine 200× PCR to identify species of the Anopheles gambiae complex. Indeterminate samples were then sele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The parameters studied were: DNA dilution, the effect of protocol adjusting, and the type of protocol used. Results: A total of 130 “indeterminate” DNAs diluted 1:10 were analyzed. After dilution, the mean amount was 14.73 ± 3.59 ng/μL and absorbance 1.71 ± 0.1. PCR chain reaction yielded 94.62% (123/130) anopheline species in SINE PCR, 5.38% (7/130) “negati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INE PCR before dilution and after dilution was observed (P < 0.001). Identification tests carried out using other protocols gave no positive results. From these results, we note that the adaptation of the protocol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species. Conclusion: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respect the amplification protocols. However, the persistence of “indeterminate” results suggests that 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shed more light on the sub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ARIA VECTOR DNA PCR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石蜡样本结核DNA时有关切片量的控制及优化
16
作者 蒋鸿雁 何姣 +1 位作者 王浩君 陈忠宜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索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石蜡样本组织结核DNA时满足实验和诊断需要的切片量。方法:收集2022年11月—2023年5月病理科就诊患者的结核DNA检测标本。分析不同大小的石蜡样本组织在不同切片厚度和不同切片数量影响下的样品DNA浓度和纯度... 目的:探索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石蜡样本组织结核DNA时满足实验和诊断需要的切片量。方法:收集2022年11月—2023年5月病理科就诊患者的结核DNA检测标本。分析不同大小的石蜡样本组织在不同切片厚度和不同切片数量影响下的样品DNA浓度和纯度,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果和抗酸的符合率。结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16例病理诊断疑似为结核患者的石蜡样本,发现规范前DNA浓度波动范围为2.25~1373.00 ng/μL,纯度波动范围为1.10~2.20;规范后DNA浓度波动范围为6.20~1380.00 ng/μL,纯度波动范围为1.80~2.27。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石蜡样本结核DNA时,严格规定的切片厚度、切片数量有利于确保样本DNA的浓度和纯度,确保实验的有效性,提升结核DNA检测结果和抗酸染色结果的一致性,对结核病理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石蜡样本 结核DNA
下载PDF
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的构建及验证
17
作者 蒋志伟 夏若成 +1 位作者 陶瑞旸 李成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4-260,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用于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牛、羊、鸡、猪、鹅、鸭),并评估其在肉类食品掺假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6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具有种内保守性、种间特...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用于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牛、羊、鸡、猪、鹅、鸭),并评估其在肉类食品掺假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6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具有种内保守性、种间特异性的DNA序列(牛16S rRNA、羊COX-1、鸡Cytb、猪COX-1、鹅NADH2、鸭16S rRNA),并设计物种特异性引物,以此构建一个可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该体系进行种属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研究,并进行模拟混合样品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一个可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在非目标物种的DNA中均未有效扩增;在DNA模板量为0.0625~2ng/μL时,6个物种的扩增产物均能检见。在鸭肉和牛肉混合比例低至0.5%时,仍能检测到鸭肉成分。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可准确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食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为我国常见食用肉类及肉制品的掺假鉴定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物证学 线粒体DNA 多重PCR 种属鉴定 食用肉类
下载PDF
基于ERIC-PCR技术分析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DNA同源性的影响
18
作者 陈吕 张庚鑫 +5 位作者 韩雪 唐秋梅 苏钢 杨光勇 陈瑞 何光志 《河南中医》 2024年第4期549-555,共7页
目的:基于ERIC-PCR技术分析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DNA同源性的影响。方法:从36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联合1%链脲佐菌素(30 mg·kg^(-1))建立糖... 目的:基于ERIC-PCR技术分析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DNA同源性的影响。方法:从36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联合1%链脲佐菌素(30 mg·kg^(-1))建立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6.25 g·kg^(-1))、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3.13 g·kg^(-1))、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1.56 g·kg^(-1))及二甲双胍组(100 mg·kg^(-1)),每组各6只。各药物组按照相应剂量灌胃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1 d。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灌胃后,收集大鼠粪便,提取肠道菌群DNA。利用ERIC-PCR技术和Sanger测序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DNA同源性。结果:灌胃第7天,对照组条带较多集中在100~750 bp;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条带在1 000~2 000 bp的亮度增强,在300~750 bp的亮度减弱;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条带在750 bp的亮度增强。灌胃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条带在1 000 bp以上的亮度减弱。灌胃第21天,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条带在300~750 bp的亮度增强。DNA测序结果显示,灌胃第21天,对照组50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拟杆菌属、杜氏邓氏菌和金黄杆菌属;模型组400 bp和1 00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梭菌目细菌、普拉梭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杆菌属。灌胃第7天,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75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布劳特菌和拟杆菌属;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20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脆弱拟杆菌和拟杆菌属;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1 20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双发酵副梭菌;二甲双胍组1 00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大肠埃希杆菌。灌胃第14天,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70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拟杆菌目细菌和假单胞菌;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55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假锁杆菌属和链霉菌属;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35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Muribaculum gordoncarteri、肠杆菌、杜氏邓氏菌和杆菌科细菌;二甲双胍组29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弗格森埃希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灌胃第21天,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1 00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普雷沃氏菌属;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600 bp条带的优势菌群为Muribaculum gordoncarteri、杜氏邓氏菌和拟杆菌属;二甲双胍组400 bp条带的优势菌属为Muribaculum gordoncarteri、肠杆菌、普雷沃氏菌属、杆菌科细菌和杆菌属。结论:黄连解毒汤对T2DM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调节作用,菌群调节效果受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解毒汤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结构 ERIC-PCR DNA同源性 大鼠
下载PDF
蛋黄果SCo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9
作者 周彩霞 李文砚 +6 位作者 卢美瑛 周之珞 颜桢灵 韦雪英 卓福昌 韦优 周婧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为建立和优化蛋黄果SCoT-PCR反应体系,以“仙桃1号”蛋黄果为试材,SCoT1为引物,采用L_(16)(4^(5))正交试验,对影响SCoT-PCR反应的DNA、Mg^(2+)、dNTPs、引物及Taq聚合酶等因素进行优化;并选用3份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蛋黄果种质为模板,对... 为建立和优化蛋黄果SCoT-PCR反应体系,以“仙桃1号”蛋黄果为试材,SCoT1为引物,采用L_(16)(4^(5))正交试验,对影响SCoT-PCR反应的DNA、Mg^(2+)、dNTPs、引物及Taq聚合酶等因素进行优化;并选用3份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蛋黄果种质为模板,对优化反应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蛋黄果SCoT-PCR反应体系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Taq聚合酶含量,其次是dNTPs浓度、模板DNA含量、引物浓度和Mg^(2+)浓度。蛋黄果SCoT-PCR最佳反应体系(20μL)为模板DNA 80 ng、3 mmol/L Mg^(2+)、0.25 mmol/L dNTPs、0.4μmol/L引物、Taq 2 U。在该体系下,3份蛋黄果种质均能稳定扩增出清晰明亮、数目丰富且稳定性高的条带,说明优化的SCoT-PCR反应体系适用于蛋黄果SCoT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果 SCoT-PCR 正交试验 Taq聚合酶 dNTPs浓度
下载PDF
食用肉类中5种动物源性成分多重PCR检测方法及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20
作者 孙文 王晗 孟黎明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1期152-15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同步检测肉类中鹿、牛、羊、猪、马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并研发快速检测的多重PCR试剂盒。方法:将牛、羊、猪、马的Cyt b基因以及梅花鹿、马鹿的COX 1基因作为设计引物的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 目的:建立一种同步检测肉类中鹿、牛、羊、猪、马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并研发快速检测的多重PCR试剂盒。方法:将牛、羊、猪、马的Cyt b基因以及梅花鹿、马鹿的COX 1基因作为设计引物的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PCR体系,建立5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PCR鉴定方法。结果: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同步扩增鹿肉(173 bp)、牛肉(148 bp)、猪肉(261 bp)、羊肉(100 bp)以及马肉(424 bp)的特异性条带。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可同步检测肉类中5种动物源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线粒体DNA 动物源性成分 试剂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