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 a Gas Cyclone Separator 被引量:8
1
作者 Xue Xiaohu Sun Guogang Wan Gujun Shi Mingxi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76-83,共8页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side a cyclone separator at different operation parameters was simulated with the FLUENT software. The Advanced Reynolds Stress Model (ARSM) was used in gas phase turbulence modeling. St...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side a cyclone separator at different operation parameters was simulated with the FLUENT software. The Advanced Reynolds Stress Model (ARSM) was used in gas phase turbulence modeling. Stochastic Particle Tracking Model (SPTM) and the Particle-Source-In-Cell (PSIC) method were adopted for particles compu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les and the gas phase was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simulation revealed that an unsteady spiral dust strand appeared near the cyclone wall and a non-axi-symmetrical dust ring appeared in the annular space and under the cover plate of the cyclone. There were two regions in the radial particl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which particle concentration was low in the inner region (r/R≤0.75) and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outer region (r/R〉0.75). Large particles generally had higher concentration in the near-wall region and small particles had higher concentration in the inner swirling flow region. The axi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 the inner swirling flow (r/R≤0.3) region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serious fine particle entrainment within the height of 0.SD above the dust discharge port and a short-cut flow at a distance of about 0.25D below the entrance of the vortex finder. The dimensionless concentration in the high-concentration region increased obviously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yclone separation space when inlet particle loading was large. With increasing gas temperature, the particle separation ability of the cyclone was obviously weak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one separator particl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SIMULATION
下载PDF
催化三旋用PDC型旋风管内颗粒浓度场的测试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建军 金有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8-70,77,共4页
旋风管是炼油厂催化裂化第三级旋风分离器的核心部件 ,其中的颗粒浓度分布状况可直接反映其分离性能的优劣。在流场测试的基础上 ,采用等动采样的原理 ,对PDC型旋风管内的颗粒浓度 ,尤其是双锥内及灰斗内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全面系统... 旋风管是炼油厂催化裂化第三级旋风分离器的核心部件 ,其中的颗粒浓度分布状况可直接反映其分离性能的优劣。在流场测试的基础上 ,采用等动采样的原理 ,对PDC型旋风管内的颗粒浓度 ,尤其是双锥内及灰斗内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试 ,得到了旋风管内颗粒浓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将旋风管内分为5个区 ,即 :入口环形区 ,导流锥环形区 ,下行流区 ,上行流区 ,排尘返混区。排尘双锥的下锥内颗粒沿轴向和径向完全返混 ;控制排尘口处的颗粒返混夹带有利于提高旋风管的分离效率。得出了主要结构参数与操作参数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 ,这为确定旋风管内颗粒的运动轨迹 ,分析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pdc型旋风管 颗粒浓度场 测试
下载PDF
PDC型旋风管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梓友 王建军 《炼油设计》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8-31,共4页
在流场测试的基础上 ,采用等动采样的原理 ,对PDC型旋风管内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测试。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得到了旋风管内颗粒浓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
关键词 pdc 旋风分离器 浓度分布 实验 催化裂化 烟气能量回收系统
下载PDF
Research on High-Efficiency Cyclone Separators and Their Optimum Design 被引量:1
4
作者 Shi Mingxian, Jin Youhai, Wu Xiaolin, Chen Jianyi, Liu Junren (Unit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0083)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9-27,共9页
ResearchonHighEficiencyCycloneSeparatorsandTheirOptimumDesignShiMingxian,JinYouhai,WuXiaolin,ChenJianyi,Liu... ResearchonHighEficiencyCycloneSeparatorsandTheirOptimumDesignShiMingxian,JinYouhai,WuXiaolin,ChenJianyi,LiuJunren(UnitedR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one separator flow field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PTIMUM DESIGN efficiency pressure DROP multicyclone separator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质量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5
作者 万古军 孙国刚 +1 位作者 薛晓虎 时铭显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4,51,共5页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元内颗粒源法,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dp≤4μm)大部分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锥段进行分离,而较大颗粒(dp>4μm)大部分在环形空间与分离空间筒段...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元内颗粒源法,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dp≤4μm)大部分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锥段进行分离,而较大颗粒(dp>4μm)大部分在环形空间与分离空间筒段即被分离。随着颗粒粒径增加,分离器外壁的颗粒质量浓度逐渐呈螺旋灰带分布,内旋流夹带减小,环形空间顶板下方出现顶灰环。升气管入口0.25D(筒体直径)附近的短路流对小颗粒的影响较大。在分离空间下部排尘口附近0.5D有明显的颗粒返混,返混量随着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颗粒质量浓度分布 模拟
下载PDF
压力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2
6
作者 万古军 孙国刚 +1 位作者 魏耀东 时铭显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9-696,共8页
为了分析压力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利用Fluent 6.1软件,气相流场采用修正的雷诺应力模型,颗粒相运动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0.1~6.5 MPa压力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 为了分析压力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利用Fluent 6.1软件,气相流场采用修正的雷诺应力模型,颗粒相运动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0.1~6.5 MPa压力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压力的升高(<3.0 MPa),器壁颗粒浓度逐渐呈螺旋状灰带分布,旋风分离器内旋流区域的颗粒浓度减小,旋风分离器分离能力增强。压力增加一方面使气体切向速度增加,颗粒所受离心力增加;另一方面,气体的湍流强度增大,颗粒的扩散作用增强。当压力超过3.0 MPa后,压力增加对气体切向速度影响不大,而颗粒扩散增加,旋风分离器内旋流区域颗粒浓度增加,对颗粒分离不利。旋风分离器的径向颗粒浓度分布可以用指数函数描述,其中颗粒的径向速度、颗粒的扩散系数和边壁的颗粒浓度是影响颗粒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旋风分离器粒级效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当压力超过3.0 MPa后,压力增加对粒级效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压力 颗粒浓度分布 粒级效率 模拟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小林 黄学东 时铭显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4期54-59,共6页
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定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由中心到器壁.颗粒浓度逐渐升高.不存在以往分离模型中常用的横向完全返混.沿轴向由排尘口到排气管下口.颗粒浓度逐渐降低.但有一个最低点.它靠近排气管下口.这说明一定... 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定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由中心到器壁.颗粒浓度逐渐升高.不存在以往分离模型中常用的横向完全返混.沿轴向由排尘口到排气管下口.颗粒浓度逐渐降低.但有一个最低点.它靠近排气管下口.这说明一定的分离空间高度有利于返混颗粒的二次再分离.实验表明.顶灰环、短路流及排尘口返混是影响分离效率的不利因素.改变分离器入口面积及排气管下口直径对分离空间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是不同的.利用颗粒浓度分布曲线计算分离效率,其计算值与用称重法所得实测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分离器 颗粒浓度 分布 采样
下载PDF
温度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2
8
作者 万古军 魏耀东 +1 位作者 薛晓虎 时铭显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2-568,共7页
为了分析温度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对高温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旋风分离器近壁区域的高浓度区扩大,螺旋状灰带逐渐消失,颗粒浓度成片状分布,在锥... 为了分析温度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对高温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旋风分离器近壁区域的高浓度区扩大,螺旋状灰带逐渐消失,颗粒浓度成片状分布,在锥体排尘口区域的颗粒浓度急剧上升形成了高浓度区;旋风分离器内部的低浓度区不仅缩小,而且浓度增大.旋风分离器的径向颗粒浓度分布可以用指数函数描述,其中颗粒的径向速度、颗粒的扩散系数和边壁的颗粒浓度是影响颗粒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高温 气固两相流 颗粒浓度分布 模拟
下载PDF
激光粒子成像技术测定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吴飞雪 董守平 时铭显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6期72-76,共5页
将颗粒粒径的粒子成像测量方法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场的测量研究 ,成功地对一种蜗壳型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进行了无干扰瞬态多点测定 ,实验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文中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为... 将颗粒粒径的粒子成像测量方法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场的测量研究 ,成功地对一种蜗壳型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进行了无干扰瞬态多点测定 ,实验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文中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旋风分离器结构、提高其效率及创建新的分区模型提供了依据。初步形成了用PIV技术测定旋流场内颗粒相浓度的新方法 ,弥补了以往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量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颗粒浓度分布 激光成像技术 测量
下载PDF
生物质灰在高温旋风除尘器内捕集过程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锡文 许开立 +3 位作者 张秀敏 徐青伟 李力 李季硕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7-192,共6页
生物质气化站旋风除尘器的内部流场为高温强旋湍流流场,研究其中生物质飞灰颗粒在该高温流场中的运动和分布规律十分必要。鉴于高温下测量飞灰颗粒的运动和分布规律较为困难,应用FLUENT软件对高温旋风除尘器内部风流-飞灰耦合运移规律... 生物质气化站旋风除尘器的内部流场为高温强旋湍流流场,研究其中生物质飞灰颗粒在该高温流场中的运动和分布规律十分必要。鉴于高温下测量飞灰颗粒的运动和分布规律较为困难,应用FLUENT软件对高温旋风除尘器内部风流-飞灰耦合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旋风除尘器内部的静压、动压和全压分布均呈现良好的轴对称性;飞灰颗粒整体浓度分布呈螺旋状分布,分离空间的浓度较高,而环形空间顶端出现"顶灰环"现象,器壁附近则呈现波浪状;当燃气温度为200℃时,旋风除尘器的分离效率在风速为24 m/s时最高;在生物质气化站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进入旋风除尘器燃气的实际温度来调节风机参数,以使燃气的进口速度调到最佳,进而使分离效率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 旋风除尘器 高温燃气 浓度分布 进口风速 分离效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内细颗粒浓度分布及运动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斌 沈聪 +2 位作者 王佳音 杨景轩 郝晓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01-209,共9页
旋风分离器对5μm以下颗粒的分离效率有待提高。通过雷诺应力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研究1μm颗粒在超高旋风分离器内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细颗粒在上行流和准自由涡的重叠区聚集,形成浓度高峰。分析不同轴向位置和不同时刻的颗粒径向分布,... 旋风分离器对5μm以下颗粒的分离效率有待提高。通过雷诺应力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研究1μm颗粒在超高旋风分离器内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细颗粒在上行流和准自由涡的重叠区聚集,形成浓度高峰。分析不同轴向位置和不同时刻的颗粒径向分布,发现其形成机制有二:一是高度与自然旋风长不匹配导致旋涡尾端扫壁,引起大量颗粒返混,然后在内旋流的分离作用下向外移动;二是下行流向心汇聚对细颗粒的裹挟作用。机制一对颗粒浓峰的贡献更大。大部分浓环颗粒在上行过程中会继续外移,汇入下行流后再次经受外旋流的分离作用,少部分颗粒在上行流或短路流的裹挟下逃逸。抑制颗粒返混是改善颗粒浓环的关键,可通过优化高度或增加内购件的方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离心分离 颗粒 浓度分布 运动轨迹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旋风除尘器内生物质飞灰颗粒浓度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锡文 许开立 +3 位作者 张秀敏 徐青伟 李力 李季硕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152,共6页
鉴于生物质气化站旋风除尘器内飞灰颗粒的浓度较高且难以测量,其分离效率与高温强旋湍流场密切相关,为获得其内部飞灰颗粒的浓度分布特性,研究分离效率与生物质燃气温度及其速度的关系,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并结合气化站旋风除... 鉴于生物质气化站旋风除尘器内飞灰颗粒的浓度较高且难以测量,其分离效率与高温强旋湍流场密切相关,为获得其内部飞灰颗粒的浓度分布特性,研究分离效率与生物质燃气温度及其速度的关系,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并结合气化站旋风除尘器的特点建立仿真模型;然后以气化炉产出的高温燃气为研究对象,应用气体-颗粒耦合模型对风流-飞灰的耦合运移情形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旋风除尘器环形空间内出现"顶灰环"现象;筒体空间对飞灰的分离能力明显优于环形空间;锥体和筒体内颗粒浓度分布曲线为两边高、中间低的浴盆曲线;燃气温度升高,飞灰在同一径向位置的浓度升高;旋风除尘器分离效率有随燃气进口速度的增加而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飞灰 旋风除尘器 高温流场 颗粒浓度分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PSC型旋风管分离空间内颗粒浓度分布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建军 金有海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02年第5期13-15,共3页
采用等动采样方法对旋风管内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系统测量。根据实验结果可将旋风管的分离空间分为入口环形空间、柱形分离空间和排尘返混区 3部分。对旋风管分离空间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分析表明 ,在分离空间的不同区域 。
关键词 PSC型 旋风管 分离空间 颗粒浓度分布 分离机理
下载PDF
γ射线技术在测量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上的应用
14
作者 马媛媛 张万松 +1 位作者 刘小成 魏耀东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4-228,共5页
在实验室循环流化床装置上用γ射线技术对直径Φ260 mm旋风分离器内的FCC催化剂颗粒浓度进行了测量。首先,在轴对称假设的条件下建立旋风分离器内径向颗粒浓度分布模型,然后根据所测实验数据重构出浓度分布图像。重构结果较为真实地反... 在实验室循环流化床装置上用γ射线技术对直径Φ260 mm旋风分离器内的FCC催化剂颗粒浓度进行了测量。首先,在轴对称假设的条件下建立旋风分离器内径向颗粒浓度分布模型,然后根据所测实验数据重构出浓度分布图像。重构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且突出了近壁面高浓度梯度的特点。与光纤法的测量结果对比表明,两者在浓度分布的形态和数值上基本吻合,说明了γ射线技术测量流场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技术 旋风分离器 浓度分布 图像重构
下载PDF
卧式循环流化床锅炉压降和颗粒体积分数分布 被引量:6
15
作者 向杰 李清海 +1 位作者 张衍国 蒙爱红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259,266,共8页
为了研究卧式循环流化床(Horizont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HCFB)内的气固流动特性,在带漩涡分离器的HCFB冷态试验台上,以颗粒粒径为87μm、170μm和211μm的玻璃珠为试验物料,采用压差传感器和光纤测量仪研究了颗粒粒径和表观气... 为了研究卧式循环流化床(Horizont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HCFB)内的气固流动特性,在带漩涡分离器的HCFB冷态试验台上,以颗粒粒径为87μm、170μm和211μm的玻璃珠为试验物料,采用压差传感器和光纤测量仪研究了颗粒粒径和表观气速对床内压降和颗粒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炉膛压降主要发生在主燃室,占总压降的90%左右,副燃室和燃尽室的压降很小;主燃室沿程压降和轴向颗粒体积分数均呈指数分布,横向颗粒体积分数呈"环-核"分布;副燃室的颗粒体积分数呈严重偏向的左稀右浓分布,而燃尽室的颗粒体积分数始终很低;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表观气速需分别至少达到1.25m/s、1.50m/s和2.00m/s时才能获得循环流态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式循环流化床 漩涡分离器 压降分布 颗粒体积分数
下载PDF
高效过滤器容尘性能试验用人工尘与发尘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浩然 林忠平 +3 位作者 张万毅 张爽 李晨林 陈旭 《暖通空调》 2022年第11期50-56,34,共8页
采用KCl气溶胶与多种人工尘对高效过滤器进行容尘实验,结果显示,气溶胶因难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容尘实验,并不适合用于高效过滤器容尘性能试验。分别采用ISO A2尘与气相法白炭黑粉末,通过喂尘器串联旋风分离器的发尘方法进行容尘实验... 采用KCl气溶胶与多种人工尘对高效过滤器进行容尘实验,结果显示,气溶胶因难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容尘实验,并不适合用于高效过滤器容尘性能试验。分别采用ISO A2尘与气相法白炭黑粉末,通过喂尘器串联旋风分离器的发尘方法进行容尘实验,结果表明气相法白炭黑+旋风分离器的发尘方法能够发生较为接近高效过滤器实际使用场合的人工尘颗粒,使高效过滤器在较小的容尘量下获得较快的阻力增长速度,有效缩短了实验时长,且容尘实验中几乎不存在管道落灰现象。实验方法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适合用于高效过滤器容尘性能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过滤器 旋风分离器 容尘性能试验 尘源 粒径分布
下载PDF
旋风筒中磷石膏颗粒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17
作者 严思思 刘少文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38-143,共6页
采用FLUNT软件对旋风分离器气固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应用雷诺应力模型和欧拉-欧拉模型对冷态下磷石膏在旋风筒中的浓度分布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有较好的吻合,说明模拟结果有较好的预报精度。模拟分别考察了风速、固气比... 采用FLUNT软件对旋风分离器气固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应用雷诺应力模型和欧拉-欧拉模型对冷态下磷石膏在旋风筒中的浓度分布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有较好的吻合,说明模拟结果有较好的预报精度。模拟分别考察了风速、固气比和排料口直径对分离效率和截面浓度分布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增大风速,对于分离效率和径向上浓度分布影响较小;固气比增大分离效率提高,且颗粒浓度增大;排料口直径对分离效率和截面2的浓度分布影响明显。优化操作条件为:旋风筒下料口直径为50 mm,风速17 m/s、固气比2.25 kg/m^3,此时分离效率达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筒 磷石膏 浓度分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溢流背压对浓缩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刘继高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10期20-25,31,共7页
针对现有旋流器在矿井水浓缩分离过程中存在溢流含固量高、分离粒度大、底流产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溢流管处设置背压阀的浓缩旋流器,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设置溢流背压后旋流器内负压区域减小,轴向速度降低... 针对现有旋流器在矿井水浓缩分离过程中存在溢流含固量高、分离粒度大、底流产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溢流管处设置背压阀的浓缩旋流器,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设置溢流背压后旋流器内负压区域减小,轴向速度降低,浓缩斗内1μm颗粒含量明显增加,锥段底部的颗粒堆积情况得到改善,有利于缓解底流口堵塞现象。试验研究表明:设置溢流背压后底流体积流量比率由12.36%增加到19.82%,分离粒度由56μm减小为49μm,有效提高了旋流器的底流产率及颗粒底流回收率,降低了分离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溢流背压 分离粒度 浓缩旋流器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注水井同心智能配水技术在杏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超 《采油工程》 2016年第4期1-5,87,共6页
随着油田水驱挖潜的深入,针对偏心配水工艺存在的7级以上测试阻卡率偏高、投捞困难,井下一次对接成功率低,配水间距大,影响水驱进一步细分挖潜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全新的同心智能配水技术。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同心配水工艺,通过电缆通信... 随着油田水驱挖潜的深入,针对偏心配水工艺存在的7级以上测试阻卡率偏高、投捞困难,井下一次对接成功率低,配水间距大,影响水驱进一步细分挖潜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全新的同心智能配水技术。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同心配水工艺,通过电缆通信实现井下智能测调,能够彻底解决偏心配水工艺的固有缺陷;配水器水嘴一体化设计,取消堵塞器,无需投捞;智能测调仪井下对接灵活,配水间距不受投捞距离限制,可满足1. 5m小卡距细分。注水井同心智能配水技术现场试验16口井,其中最大细分级已达10级,突破常规7级细分界限,井下一次对接成功率达100%,测调效率与偏心高效测调工艺相比提高16. 7%,在水驱开发油田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同心智能 分层配水 测调工艺 投捞距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